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6《昆明的雨》教材解读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6《昆明的雨》教材

解读

1.重点字词:

〔1〕积累重要字词:

卦〔guà〕 缅甸〔diàn〕 碟〔dié〕 釉〔yòu〕 避邪〔xié〕 鲜腴〔yú〕 篱笆〔lí ba〕 吆唤〔yāo huàn〕 密匝匝〔zā〕

语文学科属于工具学科, 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语文基础知识需要积累, 字词的音形属于语文最基础的积累内容。正确识记汉字读音,虽然只是考查记忆能力,但也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的问题。正确识记汉字读音,掌握正确的方法, 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A、避免形声字受声旁影响错读。如畸(jī)形,读成qí,戏谑(xuè)读成nuè 。

B、避免形近字误读。如本文中生字甸〔diàn〕与旬〔xún〕, 如今后要学习的诌(zhōu)、谄(chǎn)、馅(xiàn)、陷(xiàn) 。

C、避免多音字误读。一些字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如耙 bà,是个弄碎土地的农具,用这种农具碎平土地叫\"耙地\如读成pá,就是另一种农具,有钉的耙子。

D、避免书面语和口语混淆, 注意读准标准音。如崖读yá,不能读yái,瑰读guī,不读guì。

E、注意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区别, 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忆。如四川话中的〝h、f〞要分清, 平翘舌要留心〔平舌音较少, 如本文的密匝匝zā〕, 鼻音边音要记清〔鼻音较少〕, 注意轻声〔如本文中的篱笆lí ba〕, 记住后鼻韵的生字。

〔2〕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

避邪:即避凶, 指躲避邪恶。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 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 一般都是由木头, 棍子, 竹子, 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

吆唤: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密密麻麻。

词义的理解积累与掌握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词语释义的方法有: A.拆字组词组合法:如本文的〝鲜腴〞, 鲜:新鲜;腴:肥美。合起来〝鲜腴〞的意思:新鲜肥美。

B.同〔近〕义词替换法:如本文的〝避邪〞, 〝避〞有〝躲避〞的意思;〝邪〞义与〝凶〞近, 〝避邪〞指躲避邪恶。

C.反义词否定法; D.同义词替换法; E.描述法; F.定义法。 G.语境推敲法 2.精彩语句: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现代文阅读中, 重点句子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 有助于文意的把握, 有助于对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 句子赏析也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基本方式。

赏析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必须要找到切入点, 赏析的切入点往往有:

修辞、内容、情感、关键词、结构、句式、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意境等。

赏析文中句子:

例句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 戴一顶小花帽子, 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 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 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 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赏析: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 切入点:写作手法)。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切入点:内容〕, 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切入点情感〕。

例句2:一棵木香, 爬在架上, 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赏析:〝爬〞〝遮〞等动词〔或动作描写 切入点:写作手法〕, 把木香拟人化, 赋予了木香以人的动作〔切入点:修辞〕,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切入点:内容〕, 表达作者赞叹之情〔切入点:情感〕。

例句3: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

赏析:〝明亮〞、〝丰满〞分别写出了昆明雨季的光线充足、雨量充沛的程度〔内容〕, 暗示了雨水滋润下的万物会蓬勃生长, 为下文写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埋下伏笔〔结构〕。表现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情感〕。

例句4: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

赏析:化用杜甫«春望»、陶渊明«读<山海经>»里的诗句, 写出了昆明雨季雨量多的特点, 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内容〕, 使文章文质优美, 典雅且富有韵味, 增添了艺术魅力〔语言特色〕。

例句5:〝仙人掌有刺, 猪和羊怕扎〞;〝这种东西也能吃?!〞 赏析:短句, 简洁明了, 口语色彩浓厚, 质朴自然〔语言特色〕。〝这种东西也能吃?!〞疑问、感叹、惊喜之情尽在其中〔情感〕。

«昆明的雨»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1939年, 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 在昆明, 一呆就是七年。入乡随俗, 客居他乡。汪曾祺很快融入了云南异样的生活, 读书做学问的间隙, 偶尔也会进进馆子, 泡泡茶馆, 喝喝小酒, 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是,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青葱的岁月, 不怕山高水长, 轻看人间风浪, 因为年轻, 因为没有什么不可以。而汪曾祺先生, 却以独特视角, 体察细微, 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 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华。

——选自豆瓣读书«情迷昆明雨--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微一浅 汪曾祺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作家的内心深 有着深厚的昆明情节, 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节, 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 曾经几度千

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昆明,寻找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闪亮的脚印。

2.文题诠释:

«昆明的雨»交代了地点, 点出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旨:

作者从〝以小见大〞的视角, 通过对生活了七年的〝第二故乡〞昆明雨季景物事件的描写表达, 折射出了一位老人对昆明浓烈如火的思念之情。

4.内容解读:

透过平实、淡远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汪老对〝第二故乡〞昆明一往深情。文章以〝我想念昆明的雨〞开头,又以〝我想念昆明的雨〞结束,围绕〝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一主旋律, 把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缅桂花融为一体,奏出一曲蕴含淡淡乡愁的〝春城雨曲〞。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 随意之中表达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汪曾祺的语言, 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 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 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首先是口语色彩浓厚, 多用短句。〝仙人掌有刺, 猪和羊怕扎〞, 多么简洁明了。〝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短短的那么一句话, 疑问、感叹、惊喜之情尽在其中。其次是将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融为一体, 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 真是韵味无穷!

——节选自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武方 «怀想诗意春城»—汪曾祺«昆明的雨»赏析

5.结构分析:

散文形散神聚。本文为表达对第二故乡昆明的雨的想念, 从画作内容写起, 先后写了昆明的雨、雨季、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等景物,

选取了作画题字、房东送花、酒店小酌等小事, 取材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这所有的材料都围绕着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这一情感主线展开, 文章通过第三第十三自然段〝我想念昆明的雨〞首尾呼应, 加强了文章的紧密型。

第一层〔1、2自然段〕, 由画作的内容引出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第二层〔3-13自然段〕, 写景状物兼带叙事, 表达了对昆明雨的想念。 6.写作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 平淡、质朴、空灵, 不事雕琢。其语言特点:好用短句, 有时独句成段, 且时经常穿插大白话, 使他的语言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 但同时会运用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实现俗与雅的高度融合与和谐。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 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 自然一点, 家常一点的。〞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 谈文化, 忆旧闻, 述掌故, 寄乡情, 花鸟鱼虫, 瓜果食物, 无所不涉。往往在不经意中处处流露出学养功夫, 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饮食文化、闲情逸趣, 甚至天文地理等等, 信手拈来、豪不吃力, 融于笔下又不露痕迹, 有情、有趣、有韵、有学, 大家风范, 真令人佩服。

«昆明的雨»先绘影绘声地刻写了昆明雨, 然后笔锋一转, 写到雨季时期的茵子, 果子和鲜花。从天上的雨到地上的花草植物, 真是天马行空。这种挥洒自如的本领与随心所欲的工夫, 彰显出其深厚的学养功底。

7.精彩语段〔赏析〕:

例句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 戴一顶小花帽子, 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 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 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 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赏析: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 切入点:写作手法)。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切入点:内容〕, 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切入点情感〕。

例句2:一棵木香, 爬在架上, 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赏析:〝爬〞〝遮〞等动词〔或动作描写 切入点:写作手法〕, 把木香拟人化, 赋予了木香以人的动作〔切入点:修辞〕,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切入点:内容〕, 表达作者赞叹之情〔切入点:情感〕。

例句3: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

赏析:〝明亮〞、〝丰满〞分别写出了昆明雨季的光线充足、雨量充沛的程度〔内容〕, 暗示了雨水滋润下的万物会蓬勃生长, 为下文写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埋下伏笔〔结构〕。表现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情感〕。

例句4: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

赏析:化用杜甫«春望»、陶渊明«读<山海经>»里的诗句, 写出了昆明雨季雨量多的特点, 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内容〕, 使文章文质优美, 典雅且富有韵味, 增添了艺术魅力〔语言特色〕。

例句5:〝仙人掌有刺, 猪和羊怕扎〞;〝这种东西也能吃?!〞 赏析:短句, 简洁明了, 口语色彩浓厚, 质朴自然〔语言特色〕。〝这种东西也能吃?!〞疑问、感叹、惊喜之情尽在其中〔情感〕。

语言与人格的统一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及语言的个性化呈现

汪曾祺的散文总是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翱翔在他的散文世界中,不仅能开阔视野、收获知识、放松身心,更能感受到作者知识的渊博。笔到之处即可引经据典,时时刻刻都能让人感受文化的魅力。而这些特点全要归功于他的语言的运用。

读其文章后,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了解分析汪曾祺的语言。 首先是语言风格方面。汪曾祺的散文朴实平淡、语言幽默、通俗易懂、京味儿浓厚,而且很具趣味性,虽然写的大多是小事,但小事儿在他的笔下亦不平凡,生动活泼,十分有趣,仿佛被注入生命一般。在他的笔下,很难看见漂亮的词藻渲染着他的文章,但是,即使没有虚浮华丽的词藻,他的散文却依然能引人入胜,给人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栗子»一文的开篇写道:〝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比喻,虽然这种比喻似乎出自小孩子之口,极具想象力,但确实生动、

形象。然而作者却没有用任何华丽虚浮的词藻,毫不做作,非常纯净,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语言平淡清澈,而且他的表达风格也是很平淡的,这和他平淡的语言密切相关,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平淡的语言,还是平淡的表达,都是和作者本身息息相关的,俗话说〝人如其文〞,从平淡的语言中就可以感受到他为人的平和、朴实与平淡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一文中写到〝我不是1957年打成右派的,使1958年‘补课’补上的,因为本系统指标不够。化右派还要有‘指标’这也有点奇怪。这指标不只是一个什么人所规定的。〞从中不难体会,虽然汪曾祺被化成右派,但没有太多的抱怨,没有为自己打抱不平,而是很坦然很平淡地表达着自己的经历。除此之外,他的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诙谐幽默。读完这些幽默的文章后,总是给人全身心地放松之感,好像夏天雨过天晴之后呼吸新鲜空气一样舒适、自然。这些在内容和题目上都有表达:例如:有一篇散文的题目是:〝«林斤澜!哈哈哈哈… …>>〞«跑警报»中有两段是我认为很幽默的:一段是:〝跑警报,大都要把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地面。他当真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另外一段是:〝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跑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中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这些都是汪曾祺幽默语言的表达。从中不难看出汪曾祺的幽默也正是他平淡坦然的表达。

其次是语言的个性特点方面。读完汪曾祺的文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个性特点。第一,文章中破折号的运用很多。这可能是任何作家都经常使用的语言符号,但是汪曾祺的使用数量是值得关注的。〝金岳霖先生〞一文中破折号的运用有7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文中有6处,〝名优逸事〞一文中有8处,〝铁凝印象〞一文中有11处……诸如此类的破折号的运用还有很多,而在他的文章中,这些破折号大多是表示解释说明,还有那么是两人对话之间的区分。第二,汪曾祺的文章中除了用破折号解释说明,还大量的使用括号来解释说明前边的内容,而且使用的非常频繁。〝沈从文转业之谜〞中有12处,〝我的家〞一文中有14处,〝我的家乡〞一文中有13处……他很善于用会追括号的方式进行追加式的解释说明或增添内容,这些括号中的内容有的是单纯的解释说明,有的是幽默诙谐的语言——〝我的家乡〞一文中写到〝终于,我记得是七月十三〔可能记错〕,倒了口子。〞第三,文章中多用〝俏皮〞的词语,这与汪曾祺的幽默是分不开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文中写沈从文来到北平〝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文中写〝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老一辈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情。没有他们的提携,沈先生也许就会当了警察,或者在马路旁边‘瘪了’。〞这里的〝瘪了〞一词不仅读起来惹人发笑,而且它确实准确地说明了沈从文当时的境况;〝铁凝印象〞中汪曾祺接受了写写铁凝的任务,但快到交卷时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铁凝时写到〝文章发排在即,只好匆匆忙忙把一枚没有结熟的‘生疙瘩’送到读者面前——张家口一大把不熟的瓜果叫做‘生疙瘩’。〞这些语言不仅给他的文章增添了很多生机和趣味,而且这些〝俏皮〞的词语就像人们听自己的家乡话一样,很容易理解。第四,文章中多引经据典,而且文末多有一句慨叹之句。从汪曾祺引经据典的数量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受到了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为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每写到一个地方,总是尽量用典故来进行阐释。而且,他喜欢在文章的结尾感慨一下,这些慨叹之句或是引文,或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达。如:〝谭富英佚事〞的结尾那么是:

赞曰: 生老病死,全无所谓。

抱恨终生,无端〝劝退〞。

另外:〝觅我游踪五十年〞一文的结尾写到:〝记住:下次再到云南,不要崴脚。〞 再如:〝悔不当初〞一文末尾写到:〝希望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汪曾祺是真正的〝闲适〞之人。

汪曾祺的文章中处处散发出淡泊、宁静、豁达的气息。 无论是从其写的事物上看,还是文章内容来看,无不如此。例如:«随遇而安»一文,还有«四方食事»中的一段文字亦可证明: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吃,为此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一次,我家所开的中药铺请我去吃面,——那天是药王生日,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苦瓜,我原也是不吃的,——没有吃过。我们家乡有苦瓜,叫做癞葡萄,是放在瓷盘里看着玩的,不吃的。有一次诗人请我下小馆子,他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他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从此,我就吃苦瓜了。北京人原来是不吃苦瓜的,今年也学会吃了。不过他们用凉水连〝拔〞三次,基本上不苦了,那还有什么意思!

从文章的语言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平淡、宁静的心态,似乎看透了世事.没有那么多的抱怨,而是以〝智者与仁者〞混合的眼光看待世间的红尘之物,但又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泰然处之,快乐地生活。这就是〝闲适〞之人汪曾祺。

类文阅读:雨

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 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蓝天。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 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子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路易斯•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 不过四十几岁的时候。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 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没想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 在那样轻的年纪, 就永远闭上了眼睛。1927年春天在

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 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 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 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可喜的事。我了解他的心情, 他是南欧人, 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见到在巴黎少见的阳光, 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 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 他都没有见到。我也很像发布里那样热爱阳光。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十几年来, 不打雨伞在雨下走路, 这样的事在我不知有过多少次。就是在1927年, 当发布里抱怨巴黎缺少阳光的时候, 我还时常冒着微雨, 在黄昏、夜晚走到国葬院前面卢梭的像脚下, 向那个被称为18世纪世界良心的巨人吐露一年轻异邦人的痛苦的胸怀。

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我时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 我受不了煎熬。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 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

水滴从头发间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 雨点弄污了我的眼镜片。我的衣服渐渐地湿了。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 模糊……白茫茫的一片……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来走去。转弯时我也不注意我走进了什么街。我的脑子在想别的事情。我的脚认识路。走过一条节, 又走过一条马路, 我不曾跌倒在地上。在雨中, 我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时候, 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我常常走了一个钟点, 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我回到家里, 样子很狼狈。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

我知道俄国人有过〝借酒淹愁〞的习惯。我们的前辈也常说〝借酒浇愁〞。如今我却在〝借雨洗愁〞。

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经历了这场大雨, 我仿佛又看到了阳光。 1941年7月20日

1.作者在写自己对雨的热爱之前, 为什么花了两小节写〝发布里热爱阳光〞?

2.联系上下文, 解释〝在雨中, 我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时候, 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这句话的含意。

【解析】1.写热爱阳光是表现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 写酷爱阴雨是表达作者对专制统治和黑暗社会的不满, 二者是有因果关系的, 对专制统治和黑暗社会的不满是因为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2.雨模糊了作者的眼睛, 使作者看不清眼前的现实之景, 可是作者的心里明亮了, 于是脚下的路走得更坚定了。

【推荐理由】两篇都是写雨的名人名篇, 对比两篇文章可以发现两位作家的不同风格, 为我们学习提供新的思路。

语文视野:受戒〔节选〕

这庵里人口简单, 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 五个和尚。

有一个老和尚, 六十几了, 是舅舅的师叔, 法名普照, 但是知道的人很少, 因为很少人叫他法名, 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 明海叫他师爷爷。这是个很枯寂的人, 一天关在房里, 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也看不见他念佛, 只是那么一声不响地坐着。他是吃斋的, 过年时除外。

下面就是师兄弟三个, 仁字排行:仁山、仁海、仁渡。庵里庵外, 有的称他们为大师父、二师父;有的称之为山师父、海师父。只有仁渡, 没有叫他〝渡师父〞的, 因为听起来不像话, 大都直呼之为仁渡。他也只配如此, 因为他还年轻, 才二十多岁。

仁山, 即明子的舅舅, 是当家的。不叫〝方丈〞, 也不叫〝住持〞, 却叫〝当家的〞, 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帐桌, 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账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帐, 一本是租帐, 一本是债帐。和尚要做法事, 做法事要收钱, ——要不, 当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放焰口。正规的焰口是十个人。一个正座, 一个敲鼓的, 两边一边四个。人少了, 八个, 一边三个, 也凑合了。荸荠庵只有四个和尚, 要放整焰口就得和别的庙里合伙。这样的时候也有过, 通常只是放半台焰口。一个正座, 一个敲鼓, 另外一边一个。一来找别的庙里合伙费事;二来这一带放得起整焰口的人家也不多。有的时候, 谁家死了人, 就只请两个, 甚至一个和尚咕噜咕噜念一通经, 敲打几声法器就算完事。很多人家的经钱不是当时就给, 往往要等秋后才还。这就得记账。另外, 和尚放焰口的辛苦钱不是一样的。就像唱戏一

样, 有份子。正座第一份。因为他要领唱, 而且还要独唱。当中有一大段〝叹骷髅〞, 别的和尚都放下法器休息, 只有首座一个人有板有眼地曼声吟唱。第二份是敲鼓的。你以为这容易呀?哼, 单是一开头的〝发擂〞, 手上没功夫就敲不出迟疾顿挫!其余的, 就一样了。这也得记上:某月某日、谁家焰口半台, 谁正座, 谁敲鼓……省得到年底结账时赌咒骂娘。……这庵里有几十亩庙产, 租给人种, 到时候要收租。庵里还放债。租、债一向倒很少亏欠, 因为租佃借钱的人怕菩萨不高兴。这三本帐就够仁山忙的了。另外香烛、灯火、油盐〝福食〞, 这也得随时记记账呀。除了账簿之外, 山师父的方丈的墙上还挂着一块水牌, 上漆四个红字:〝勤笔免思〞。

仁山所说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 他自己其实一条也不具备。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 胖。声音也不像钟磬, 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 打牌老输。他在庵里从不穿袈裟, 连海青直裰也免了。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 袒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下面是光脚趿拉着一对僧鞋, ——新鞋他也是趿拉着。他一天就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 那里走走, 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呣——呣——〞。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 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 其中之一, 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仁山、仁渡叫她嫂子, 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 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 坐在天井里乘凉。白天, 闷在屋里不出来。

三师父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帐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 他眼珠子转两转, 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 二三十张牌落地, 上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 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他打牌时, 总有人爱在他后面看歪头胡。谁家约他打牌, 就说〝想送两个钱给你。〞他不但经忏俱通〔小庙的和尚能够拜忏的不多〕, 而且身怀绝技, 会〝飞铙〞。七月间有些地方做盂兰会, 在旷地上放大焰口, 几十个和尚, 穿绣花袈裟, 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 全部法器皆停, 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 大铙向半空中飞去, 一面飞, 一面旋转。然后, 又落下来, 接住。接住不是平

平常常地接住, 有各种架势, 〝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 这是耍杂技。也许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 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 尤其是妇女和孩子。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一场大焰口过后, 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 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 ——跟和尚跑了。他还会放〝花焰口〞。有的人家, 亲戚中多风流子弟, 在不是很哀伤的佛事——如做冥寿时, 就会提出放花焰口。所谓〝花焰口〞就是在正焰口之后, 叫和尚唱小调, 拉丝弦, 吹管笛, 敲鼓板, 而且可以点唱。仁渡一个人可以唱一夜不重头。仁渡前几年一直在外面, 近二年才常住在庵里。据说他有相好的, 而且不止一个。他平常可是很规矩, 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 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 一句小调山歌都不唱。有一回, 在打谷场上乘凉的时候, 一伙人把他围起来, 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 说:〝好, 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 唱个安徽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