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谈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山东邹平一中 郭凤广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育的改革首先应是教师的变革。伴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传统的教师职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魔术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下面主要谈谈教师角色转换的困惑与策略。

一、教师角色转换的困惑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困惑。

1.教师角色认识模糊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传统教育影射在教师身上就是角色的模糊认识。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综合。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不断调整、丰富。而传统的教师只知道“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角色的单一和缺失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变革。在网络环境下,鉴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开放性、复杂性、艰巨性,教师应该扮演多元化的角色或者是一个角色丛,即要扮演“学生学习的‘领头雁’”、“学生生活的‘设计师’”、“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过程的‘制片人’”、“教学资源的‘挖泉人’”、“学生心理的‘保健师’”、“学科教学的‘研究员’” 、“课程整合的‘触媒者’”。

2.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

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教育系统是市场经济的“世外桃源”,教师这一职业被视为“铁饭碗”,学校的用人格局几乎是“一潭死水”,教师没有所谓的“职业危机”。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师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以及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明确,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没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亦不能根据社会变革和所处环境相应地规划自己的未来。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最初的工作热情消失后,由于教学工作的忙忙碌碌和个人生活的烦琐复杂,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近于停滞。他们心甘情愿的当个“教书匠”或者“经师”,稍好一些的也只是简单的由“满堂灌”转为“壁上观’,从未真正考虑过要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者、新课程的奠基人、网络化教育的弄潮儿。——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些现象不利于教师个人潜能和教育成效的发挥,更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基于网络化的新环境,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转换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重构教育观念。

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谢·英格尔斯在论及现代制度时曾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实施信息化教育亦是如此,教师角色的全面转换应该从重构教育观念开始。重构教育观念既是要求教师在总结、反思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一次性教育观、封闭式教育观的基础上,树立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

创新教育观、情商为主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实现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没有教育思想的重构,教师不可能进入教育探索的境界,不可能获得教师应有的智慧和素养,从而也就不可能扮演好教师的多重角色。长时间以来,全面系统地而又单一的传授、灌输知识对我们的教师而言是驾轻就熟的事情,也许在短时间内消除这种烙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要知道“教学生五年,为学生着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着想一百年”,教育观念能否重构,重构的是否科学到位,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育的顺利改革。有鉴于此,我们教师要首先在心理上逐渐接受“教育面临危机”、“教师职业面临危机”的事实,意识到旧的观念、旧的角色的危害,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慢慢适应先进观念,最终达到教育观念的科学重构。

2.提高综合能力。

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网络时代,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来临之际,许多教师墨守陈规,认为只要自己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能力结构应该是一个“综合体”。1999年6月到2002年6月,中国和比利时为配合一个项目的开发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师能力”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拓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合理运用媒体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能力组成直接决定了教师能够扮演的角色的属性。试想,如果一个教师不具备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他如何担任教学资源的“挖泉人”的角色?不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他如何扮演课程整合的“触媒者”的角色?因此,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特征,密切联系教学实际,坚持苦练基本功,积极开拓业务学习渠道、拓宽学习内容,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教师的“角色丛”,继而扮演好教师专业化需要的角色。

3.积淀育人方法。

在转换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具备了观念和能力还不够,还应该有方法作保障。不通过一定的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针对现代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终身化、信息化、公共化的特征,教师应当遵循以下方法论原则。首先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原则。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师给学生“黄金”,而在于教给学生“点金术”。其次是发展个性的原则。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鉴于此,教师要围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不能“千人一面”。再次是确立新的评价方案原则。回顾一下爱因斯坦的沉痛体验是不无启示的:“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有用无用的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考试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最后是关注学生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原则。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换言之,就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着想。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未来教育,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那将有悖于“木桶理论”,带来的后果只能是教育的悲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遵循了这些原则,并且把它们积淀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就会自觉的转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综上,教师要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必须以观念为主帅、以能力为先锋、以方法为利器。在进行教师角色转换的过程中,重组教育观念是基础,提高综合能力是关键,积淀育人方法是保障。三者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教师角色转换的“三步曲”。

教师转换角色的过程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来源于转换前的困惑和转换中的艰难,但笔者想告诉大家的是:教师角色转换好比是“凤凰涅槃”,如果我们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新型教师”,那将意味着我们获得了新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