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玄晴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1期
摘 要:小说《铸件》是围绕眉间尺的复仇之路来写的,最初他的母亲认为他没有办法替他的父亲报仇,因为眉间尺的软弱优柔,后来眉间尺经过种种原因,复仇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但是他的能力仍然不够,所以,黑色人物出现了,眉间尺听信了黑色人物的话,割下自己的头颅,让黑色人物替自己报仇。黑色人物也在杀了大王之后选择了自杀。本文主要从眉间尺的心路历程和黑色人物帮助眉间尺复仇来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矛盾 复仇 黑色人物 一、铸剑的写作背景
《铸剑》这篇小说是鲁迅写于1926年,当时国内一片黑暗,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作者目睹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和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屠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这一幕幕的惨案压得鲁迅喘不过气来,激发了他反抗、复仇的怒火。于是他想用文学“振奋起人们的反抗力”,《铸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复仇”精神。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 二、眉间尺的人物形象
(一)矛盾的内心。小说最初写到,眉间尺的母亲认为眉间尺的不能为他的父亲报仇,缘于眉间尺的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
作者在描写他与老鼠的那段中,把他矛盾的性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又忽然觉得老鼠可怜,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非常丑陋,又觉得老鼠是可无可憎的,于是又用芦柴棍将老鼠压下去。可是当那老鼠在水上漂浮着,不能动弹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将老鼠夹上了岸。当老鼠缓了过来,翻身准备逃走时,他却不觉间提起了脚,将老鼠踩死了。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不能帮父亲报仇。
(二)坚定复仇信念。作者开始描写眉间尺矛盾的心理,使他的母亲觉得失望,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眉间尺的性情也发生了大的转折,那么,是什么让他的性情产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呢?
通过作者对眉间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看出,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内心受到煎熬,感到非常的恐惧,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他觉得自己就像被烈火炽烤着一样,他的愤怒,使得他紧握的双手都发出格格的响声。这时的眉间尺,复仇二字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熊熊的怒火与仇恨之火燃烧着他的理智,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但是此时的眉间尺,仍然不足以担当为父亲复仇的重任,作者的眉在这里描写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让自己平静的休息一次,然后清晨醒来,带着仇恨,像以往一样,一心一意的去寻找自己的仇敌。但是他总是醒着,睡不着,翻来覆去的不安稳,总想要坐起来。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以他现在的能力与实力,想要刺杀大王,是不可能的。
(三)将复仇重任交给黑色人物。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所以说,在为父亲报仇的道路上,眉间尺还显得过于稚嫩,缺少处理好各种关系的经验,缺乏冷静与智慧。但无论如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小说最后描写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物的话而自刎,并把复仇的重任交给了黑色人物,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是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三、黑色人物的形象
在这里,又引申到另一个人物形象,那就是黑色人物,那么,黑色人物为什么要帮助眉间尺出谋划策,刺杀大王呢?
表面上看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黑色人物说认识眉间尺的父亲,就像认识眉间尺一样的性质。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说:“……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
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
后来,黑色人物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也表现出了他的精明与心思缜密,奉上眉间尺的头和剑,是为了让大王相信他,放松对他的警惕,好让他借此找到机会,对大王下手。只有将一切都部署好,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哪怕是需要牺牲。 那么,黑色人物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
黑色人的自刎并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他对暴虐的大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才“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强烈的仇恨与战斗的决心,让黑色人物选择了以死亡来激起所有人的斗志,去反抗,去复仇。
四、眉间尺和黑色人物性格上的差异 眉间尺与黑色人物之间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异。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几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但他经过了一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有斗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他对敌人毫无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鼎便给了“王”致命一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黑色人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鲁迅所描绘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正是这些闲人,使“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却是对他一式的点头。他知道这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的
战士都在此灭亡,中了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那正是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正是这些麻木的灵魂使眉间尺掉进了“无物之阵”而无所用其力。
文中写道,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全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这就是鲁迅曾在“幻灯片”中见到过的民众,是作者深爱着但又憎恶的“路人”。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参考文献:
【1】《故事新编》鲁迅 文物出版社 2006年8月1日
【2】《长江大学学报》——《铸剑的人物形象解析》 刘恋2006年第二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