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怀仁一中云东校区班高三补语文学案35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云东北校区高三补习班语文学案(35)

班级 姓名 主备:顼生象 时间:11-4-5审核:

巧记五个数字,智取半壁江山 【学习目标】 综合了解高考作文获取高分的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过程】 高考作文向来被视为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如何稳住这半壁江山,我们不妨记住并灵活运用“一三五七九”这五个数字。 所谓“一”: 包括“一个好标题”“一个好中心”“一个好开头”“一个好结尾”和“一手好字”。 (一)一个好标题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眉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就自拟文题的高考作文而言,一个亮丽的题目,往往给人以爽心之乐.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击节之叹,给人以回味之思。简洁、清晰、生动、新颖是题目亮丽的要素。一个醒目鲜活的文题.往往是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可以总领全文,不但会照亮整篇作文,还会照亮阅卷者的心灵。 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有修辞法、公式法、字母符号法、反弹琵琶法等。而修辞法则是最能使题目异彩飞扬的一种。如《 苦咖啡》 《 至善是杂》 《 永恒的水晶》 《 我闻到了阳光》《周庄,那一抹绿》 《 小心这把双刃剑》 《 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 炖好艺术的“腊八粥”》 等,看到这样的文题.阅卷老师的眼睛怎不会为之一亮?心灵怎不会为之一震? (二)一个好中心 “中心明确”是《 考试说明》 基础等级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议论性文章,一定要“中心明确,论点鲜明”。注意点:第一不宜玩深沉,把观点提得太复杂,也不可太超前,更不要提出个与话题、题目或材料太逆向的观点;第二.明确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第三,文章中心论点应该始终不变,不能提出与中心论点相对立或矛盾的观点;第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 (三)一个好开头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古人还说,文章开头要像凤头。好的开头.要简洁、精美、扣题;要像凤头一样俊美、鲜明、精彩;要具有“新”“奇”“短”“趣”的特点。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奔主题.使读者一目了然;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使读者心灵产生共振。哲理,是一种深度,一种高度,如果都做到了,那效果肯定错不了。 开头的方法有很多:述趣事,引人人胜;引名句.起点高远;作排比,造势磅礴;巧设问,发人深思;趣拟人,别开生面。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字数的限制,最好是“开门见山”:或“落笔人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快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人”,挑明论敌谬说。当然,也可以采用“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之为叙事开端。 ( 四)一个好结尾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古人亦说,文章结尾要像豹尾。托尔斯泰也说:“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收笔处和落脚点,是全文的归宿。任何虎头蛇尾、有头没尾的文章,都很难引起读者的审美情感,很难获取高分。 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洒,令人回味;如妙曲,余音不绝;如撞钟,引人警醒。要达到这些效果,可以含蓄蕴藉,启人心智;可以首尾呼应,整合一体;可以吟诗作结,涵义隽永;可以提疑质问.发人深思。 (五)一手好字 丑陋是永远打不赢的官司。书写是文章的服饰,标点是文章的呼吸。《 考试说明》 要求:“书写规范.标点正确(每一个错别字扣1 分,重复的不计)\" .《 高考作文评分通用量表》 书面项则进一步明确规定:“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标点不清或错别字过多,判为五类卷”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展示出自己的书写水平:一要端正,二要清楚.三要美观。标点也是文章准确表情达意的工具。不要只是“一点到底”.不要只会单纯地使用逗号、句号一篇文章,应该能够准确、灵活、生动地使用六七种标点符号。书写美观了,“感情分”也就上去了! 这主要是针对议论性文章而言的。 所谓“三”: 包括“三大部分”“三个好事例”与“三处点明中心” (一) 三大部分 总结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学的议论文.绝大多数都是由“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 与“结论(解决问题)”三大部分构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段(部分)式”。所以,高考作文选择了议论文体,一定要按照中规中矩的“三段(部分)式”去写,这样才会符合文体要求。 (二)三个好事例 议论文要求“有理有据”.所谓“据”,就是要有事例说明。对事例的要求有三:切题、典型与新颖。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至少应该有三个好事例: 从结构上看,“三个好事例”一般要求有:一个大事例;一个小事例;一组排比小事例。一个大事例:就字数而言,一般在150 一200字之间;就内容而言,最好是正面事例。一个小事例:就字数而言,一般在70 一100 字之间;就内容而言,可以是反面事例。一组排比小事例:字数较少,一组排比形成一个整体.可以是递进事例。 在大事例和小事例后面,要紧跟着说理论证,此即所谓的“讲道理”。说理论证有因果法、假设法、条件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等.对高考作文而言,运用“因果分析法”与“假设分析法”比较适宜。从内容上看“三个好事例”最好同时有:一个正面事例;一个反面事例;一个递进事例。 (三)三处点明中心 点明中心即通常所说的“点题”学会巧妙点题,是使读者一母了然.便于掌握中心.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二是使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升华文章主题,能使读者豁然开朗。 文中要有反复出现题目(话题)字眼或标志性语言,材料本身的关键词或概括材料的语句至少要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等醒目位置出现几次,这样对阅卷者的视觉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效果。具体可在下面几个位置点题: 一是文章第一段的开头或结尾.或文章第二段的开头,这里一般都是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地方。 二是中间每个大段落的第一句话,要点明本段的中心,或者引用完论据后可以发表议论,扣住议论中心。 三是文章最后一段,或倒数第二段的结尾,这些地方一般都是总结全文的地方,可以用精当的语言总结扣题。 所谓“五” : “五“是指“五个段落”。 议论性文章的结构除了首、尾两段,其余都称为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一般分为3 ? 5 段,而以三段为佳,这就是所谓的“五个段落”。 主体部分的三段,每段属于一个分论点,三段就是三个分论点,即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证中心论点。至于分论点的表达.可依据“类(是什么)一因(为什么)-----法(怎么办)一果(怎么样)”的逻辑思路来提炼。 当然,“五个段落”有时候也可稍作变通,必要时可写到6 、7 段。但如果分段太多,过于零碎,就会显得笔力分散。 所谓“七” : “七”是指“七个精品句”。 名人说出的话并非句句是名言,凡人也未必说不出富有哲理意味或意义深刻的语言来。这样的语言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能够引起阅读者的注意,耐人咀嚼回味;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品读高考满分佳作,我们会发现,有一种光芒最为耀眼-一那就是精品句子! 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写出六七个精品句子:一是生动美丽的比喻句;二是气势恢宏的排比句;三是情感充沛的拟人句;四是底蕴深厚的化用句;五是启人心智的哲理句;六是相得益彰的对照句;七是灵动美妙的诗化句。善用这些精品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画龙点睛,辉映全篇,以一当十,文采自然大增。 所谓“九” : “九”是指“九百字” 高考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但实际评卷操作则不然。刚刚写满800 字,阅卷人会默认为文章“材料不够丰富”.而暗扣印象分我们以为,高考作文一般写到850一900字比较适宜。字太少,容易被暗扣分;字太多,时间上划不来,何况在紧张的评卷中,谁也不会喜欢懒婆娘的裹脚布”。 总之,文无定法,文亦有法。上面五个数字,只要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以最能发挥出个人才能,显示出个人才华,最能引起阅卷人的注意和兴趣为出发点,随文而悟,灵活运用即可。但也要知道,“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所以,考前须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并多接触,多借鉴,多体味,多练笔,否则,纸上谈兵,半壁江山,拱手推让,痛何如哉! 知识补充:高考作文结尾技巧(回眸一笑百媚生) 1、自然收文体束 不论哪种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突出含义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方法为“自然收束法”。 一般来讲,自然结尾法有如下几种主要的表达形式: (1)叙述式。写人记事结束,文章也随之结束。 (2)描绘式。在写人记事作品中,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述来收束全文。 (3)说明式。在说明文中,事物被说清楚了,文章也就结束。 2、呼应篇首 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复现式呼应。文章开头的抒情、议论、人物描写、场景设置、说明要点等等,在结尾重复一次,首尾相比,语句略有不同。由于开头结尾对同一内容反复强调,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第二,递进式呼应。文章的结尾在文章开头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基础之上,在遥相呼应的同时,表达出更深一层的含义,以此带动读者认识和情感上的飞跃,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同时深化文章主题。 第三,虚实式呼应。文章开头写实,结尾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或者为了突出文章的意境而进行虚化描述。这种虚实式的结尾经常用于记叙文,能给读者以意境之美。 第四,对举式呼应。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首尾呼应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以“引用”手法开头的文章,即开头引用一种材料,结尾也用一种材料,两段议论首尾并举,共同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并显示出文章的结构之美。 3、抒情结尾 用抒情的方式收束结尾,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之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 4、发表议论 结尾中的议论有如下的表达角度。 一为抒发情感式。或深沉,或奔放;或欢愉,或哀婉;或怀想,或追思,充分的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为总结全文式。这样的议论在总分总结构的文章中经常使用。它一方面总结全文,一方面又以极精粹的语言,再次强调论题,深化全文主要内容。 回眸一笑百媚生--高考作文结尾技巧 更新时间:2009-06-04 来源: 天星教育 点击次数: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文章的结尾同开头一样,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元人乔梦符认为,好的结尾应像“豹尾”,短小精悍,刚劲有力。明人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结尾要言有尽意无穷,有余味耐咀嚼。清人李渔说:“终编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流连,若难遽别。”要让读者读完文章不能释怀。精彩的结尾,能为文章增光添彩,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下面从高考佳作中归纳出十种结尾方法,供广大考生借鉴。 一、 点睛式结尾 这种结尾用凝练简洁的语句归纳总结,画龙点睛,揭示中心,点明文章主旨,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如2009浙江满分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结尾: 落叶归根,不论它之前的生命有多精彩,如何的风华绝代,最终还是回到根的怀抱。只要根还在,就有绿叶的朝拜,就有绿叶的生死相依。 寥寥数语,就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点明题旨,收尾自然而圆满。 二、 引用式结尾 用名言、俗语、警句、歌词、诗文结尾,收束有力,余音绕梁,使文章活泼而有文采。如2009吉林满分作文《在思考中成长,在执著中成功》结尾: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牺牲的血雨。”是啊,没有思考的“奋斗泪泉,没有执著的“牺牲血雨”,怎能有“成功之花”的“明艳”?思考你的思考,执著你的执著吧!因为它关乎你的成长,关乎你的成功。 以冰心的名句结尾,阐发内涵,拓展新意,雄辩而深刻,耐人寻味。 三、 问句式结尾 在文章结尾设置疑问,启发读者思考,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如满分作文《在征程中欣赏风景》的结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你累了吗?让我们静静地坐下,喝一杯解忧的杜康。 两处设问,自问自答,有利于激疑促思,启发读者联想和探究,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 抒情式结尾 结尾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表明观点、态度,拓宽意境,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满分作文《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结尾: 让心灵沉浸在雨中吧,你会发现沉闷的生活其实到处洋溢着生机,灰暗的人生其实到处铺撒着美丽。 在这斜风细雨中栖息,洗去泪的苦涩,荡去心的忧郁,天空中没有留下雨的痕迹,飘洒的是涤净的心灵的气息。 在这斜风细雨中,迟些归去。 这个结尾,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达了拥抱生活的乐观情怀。 五、 照应式结尾 结尾照应文题,或照应开头,前后呼应,血脉贯通,结构圆合。如2009山东高考佳作《见证》便是结尾照应开头的写法。 开头是: 古道西风,夕阳西下,一片胡杨林在地平线上突兀而起。在深邃的历史长空中,他们静默,呼吸。这一片不死的神树啊,你见证了历史!你见证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波谲云诡的变幻中,在纵横捭阖的流转中,中国几千年来的志士仁人,在大西北这块倾斜的土地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传奇。 结尾是: 古道西风,夕阳西下,一片胡杨林在地平线上突兀而起。胡杨林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志士仁人在大西北创造的生命传奇。他还要再挺立千万年,他要见证我们的后人创造更伟大的传奇…… 文章前后都以“西风、夕阳、胡杨林”入句,首尾呼应,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显得结构整齐完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 六、 呼告式结尾 以呼告的方法结尾,对某人表达一种理想或愿望。这种结尾,感情充沛,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满分作文《夫子,请听我说》的结尾: 夫子,让您的门生休息会儿吧。或寄情于山水,或纵情于天地,他对人生可能有更深的感悟。如您门生所说:“春服既成,与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沐浴那春光,岂不美哉? 这个结尾,似乎直接与孔子在交谈,既有亲切感,又有思辩性。 七、 比喻式结尾 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结尾,既形象生动,蕴含哲理,又文采飞扬,赏心悦目。如满分作文《青山寂寂水凘凘》的结尾: 生活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历史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那其中的真谛需要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品味。 在这里,作者把生活和历史比成大书和百科全书,揭示全文“读”的主旨,含义深远。 八、 排比式结尾 即用排比的句式表达情感,照应文题,揭示主旨,突出中心,其优点是结构严密且语势强烈。如2009湖北满分佳作《站在车站的门口》的结尾: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排比语句,气势磅礴,情感容量充沛,传达出坦诚与真挚,让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昂扬的意气。 九、 含蓄式结尾 即把丰富的思想感情凝聚于含蓄深刻的语言中,不直言其事,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如满分作文《空白中的独舞》的结尾: 当我们在一片空白中独舞,悄然发现我们正拥有一片完满天地。 这个结尾非常含蓄,“在一片空白中独舞”,表明从无到有的开拓和创新;“拥有一片完满天地”,表明自己努力之后的收获,可谓寓意深刻,耐人咀嚼。 十、 号召式结尾 在文章最后发出号召,呼吁人们朝着某一个目标去努力,这种结尾鼓动性强,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如2009广东满分佳作《将“常识”牢记在心》的结尾: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宁愿把常识性错误出在高考卷上,也不要在人生的答卷上忘记我们该有的常识。 让我们一起牢记人生的常识,一起用行动去维护这些常识,一起把这世界变成和谐而美好的人间。 结语一语中的,号召有力,令人思考,让人鼓舞。 作文结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自然式结尾、描写式结尾、归纳式结尾、希望式结尾、反复式结尾、逆转式结尾等等。考生要根据文章体裁、内容、风格等方面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切忌草草收束、虎头蛇尾,也不宜画蛇添足、拖泥带水。 一. 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导读)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命题中的“三自”,而其中的“题目自拟”又是最直接的体现。拟题非常重要。它是考生在写作上呈现给阅卷老师的第一个见面礼,直接关系到老师对作文的第一印象;它又是考生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直接体现写作者的智慧与匠心。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个展示才华的绝好机会。遗憾的是,这个机会常常被一些考生主动放弃了,要么直接用试题中的“话题”作为题目,要么草草拟一个题目了事。这恰恰是犯了话题作文的大忌。 有人把作文的题目比做人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赢得的青睐,将会产生使人一见钟情的奇特效果。 标题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这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标题创新的技巧。 一、引用化用法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产生独特的魅力。如 1.“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 2.“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 4.“宽容”话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5.“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 6.“亲情”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 7.“读书”话题——《爱你没商量》 8.“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标题1、2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标题3、4、和5分别引用和化用大家熟悉、喜欢的歌名,活泼而有趣。标题6、7引用的都是影视剧名,新颖而别致。标题8则是引用经典名言,典雅而深刻。这些标题,贴近生活,使人喜闻乐见,倍感亲切。 二、中外结合法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音译一些人们熟悉的外语短语或句子作为题目。这种标题,具有幽默色彩,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如 1.“爱心”话题——《我的感觉,I am fine》 2.“科技”话题——《How are you, E-mail》 3.“电脑”话题——《Internet,my love》 4.“生活”话题——《搞笑课堂One and Tow》 5.“幸福”话题——《Come on,给我感觉》 6.“亲情”话题——《Modern,老妈》 7.“青春”话题——《Crazy BABY(疯狂三人组)》 8.“校园”话题——《女孩,Sorry》 标题1,付出爱心,即为永恒。标题2,面对科技,我心从容。标题3,网上风情,神奇无限。标题4,花样年华,花样心情。标题5,幸福感觉,越多越好。标题6,网上老妈,返老还童。标题7,激情飞跃,我心飞扬。标题8,青春花季,演绎浪漫。总之,以上这些题目形式活泼,散发出一股青春气息。 三、巧用算式法 这种方法就是巧妙运用数字或者运用数字构成数理化算式的形式来设计作文题目。这种标题往往能够准确概括出文章的内容,简练精当,并且形式新颖,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给人以启示。如 1.“诚信”话题——《7-1=0》 2.“教育”话题——《1+1=?》 3.“学习”话题——《8-1﹥8》 4.“团结”话题——《1+1﹥2 》 5.“品德”话题——《忍让≠懦弱》 6.“诚信”话题——《诚实+信用=财富》 7.“成功”话题——《成功=实力+创新+机遇》 8.“知识”话题——《人 × 知识= ∞ 》 标题1,强调了“诚信”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标题2,表明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思维。标题3,说明从8个小时中拿出1个小时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其效果要比8个小时都用来学习的好。标题4,表明“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标题5,否定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标题6,表明“诚信”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标题7,表明成功需要三个因素。标题8,显示了知识的力量。以上八例足以显示这种数字、算式型标题的无穷魅力,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设置悬念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引导读者去追寻。如 1.“素质教育”话题——《十六岁,老朽了!》 2.“素质教育”话题——《考试魔鬼定律》 3.“男孩女孩”话题——《三个女生一台戏》 4.“男孩女孩”话题——《我与203室不得不说的故事》 5.“人与自然” 话题——《两只流泪的爱情鱼》 6.“人与自然” 话题——《一只老鼠的手记》 7.“网络与生活”话题——《谁的眼泪在飞》 8.“网络与生活”话题——《网络江湖选美大赛》 十六岁的花季少女,怎么变得老朽了?“考试”还有“定律”?并且“魔鬼”?三个女生到底能演出一场什么样的好戏?一个男孩与203室的女孩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两只鱼怎么流泪了?怎么还有“爱情”?老鼠还有“手记”?这家伙究竟在里面记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在“网络年代”,到底有多少人的眼泪在风中飞舞?网络江湖选美?有趣!折桂的超级美女到底是苗若兰、王语嫣、霍青桐、黄蓉、香香公主、任盈盈?还是俄国公主索菲亚、70岁的灭绝师太?喜剧耶?闹剧耶?……哎呀,乱了,乱了,这些题目,任谁也会眼花缭乱,任谁也想探问究竟。 五、形象修辞法 这种方法,是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如 1.“心愿”话题——《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2.“诚信”话题——《守住你的金矿》 3.“生态”话题——《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 4.“故乡”话题——《千年月色万年情》 5.“文化”话题——《“文化快餐”真的不足取吗?》 6.“青春”话题——《长发长,短发短》 7.“关爱”话题——《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 8.“环保”话题——《还我家园——鸟类的呼声》 标题1,明喻;标题2,暗喻。二者均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生动形象。标题3,拟人,色彩鲜明,表意丰富。标题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标题5,反诘,加器强语气,增强效果,发人深省。标题6,对偶,表意凝炼,琅琅上口,抒情酣畅。 标题7,双关,意味深长,启人深思。标题8,呼告,语气有力,振聋发聩。这些题目,由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所以象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又象一块块磁石,吸引读者的心。 六、诗情画意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或情景并茂,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韵味无穷。 1.“生命”话题——《白云·夕阳·歌声》 2.“乡情”话题——《那河·那船·那人》 3.“足迹”话题——《红舞鞋·蓝精灵》 4.“机遇”话题——《雨季,我们一起去看海》 5.“友谊”话题——《风中飞舞的白手帕》 6.“窗口”话题——《今夜星光灿烂》 7.“时空”话题——《恋恋风尘恋恋情》 8.“时光”话题——《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以上八个标题,或白云清风,或黑夜红尘,或星光灿烂,或浪花飞溅,或情思绵绵,或欢歌飞扬,语言优美,形象鲜活,以有限的言词显露出无限的生活意蕴,给读者创造出无限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很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七、怪异另类法 这种方法,就是避开以上几种常见的命题方式,而采用一些怪异、另类的形式来命题,以便达到更加惹人注目的效果。如 1.“人生”话题——《梳子与梳子》 2.“情感”话题——《夜夜夜夜》 3.“生活”话题——《网?网 !》 4.“诚信”话题——《诚信!诚信?》 5.“朋友”话题——《有鼠自远方来》 6.“理想”话题——《ABCD——梦开始的地方》 7.“教育”话题——《???????》 8.“友谊”话题——《1 2 3 4 5 6 7 》 这些题目往往让人看了大跌眼镜,但细细品味,便可发现它们极具匠心,极有魅力,给人全新的感觉。标题1,两把小梳子,演绎了一出人生大戏剧。标题2,如此之夜,自然会使人感到万分压抑,但它的最迷人之处,是在沉睡过后看到一轮崭新的朝阳。标题3,生活是“网”?生活确实是“网” !字里行间充满着被缚的呻吟和挣脱的呐喊。标题4,我们渴望“诚信” !可是谁来拯救“诚信”?标题5,有鼠自远方来,悦乎?悲乎?标题6,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生的每一个季节,都会有梦。标题7,“教育”的问题太多太多。标题8,友谊就象一支歌。1 2 3 4 5 6 7 ,我的朋友在哪里?如此标题,实在神奇!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拟一个好的标题,将是文章成功的一半。题目拟得如何,从考试的角度来讲,不仅本身占分,而且直接关系到 作文的质量,所以自由拟题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在“新”字上多动些脑筋,多下些功夫。 二.综合性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根据所学分别拟题 云东北校区高三补习班语文学案(34) (一)考场优秀作文题 《黄山松,我读懂了你》《品读人生》《品读欧阳修》《把爱读懂》 《读懂我的路》《做大自然的读者》《水之言》《碧海青天夜夜心》 (二)教师示范拟题 1.扩展话题法 《读人》《我读懂了老师的爱》《读懂大山的沉默》 《读你》《林妹妹,我读懂了你的心》《读懂天空的表情》 《读懂大海的胸怀》《读懂生活这本无字书》《我读庄子》 2.妙用修辞法 《读你的感觉象三月》《读你使我如此美丽》《我读,故我在》《读并快乐着》 《品读人生三味》《有一种智慧叫读秋》《读水以修身,读山以养德》 《母爱是一根绵长的线》《父爱是一本厚重的书》 3.巧拟公式法 《2-1=0》(“品读”与“感悟”二者不可偏废)《品读+感悟=人生经验》 4.设置悬念法: 《读人的魔鬼定律》《品味孔子的寂寞》《善读者可以医愚》《冬天之美何处寻》 5.并列词语法 《春花与秋月》《杏花 春雨 江南》《玉碎与瓦全》《慈母 严师 益友》 《成功的花与奋斗的芽》《人前显贵与背后受罪》 6.诗情画意法: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飘饮》《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世间有百媚千红,我只爱读秋一种》《品读与感悟齐飞,慧眼共锦心一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赤橙黄绿青蓝紫》《众里寻他千百读》 1、新瓶装旧酒。 此法就是对旧的材料进行组装、修饰,作文就在有限的材料中出新出采,显出无限的意蕴。 示例:古代女子的生命是貂禅轻舞的团扇,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是杨玉环抛上树的白绸,是西子坠湖的涟漪,是绿珠溅落的鲜血,是黛玉葬花的悲吟,是窦娥赴刑场的怒火„„ 简析:文中的历史人物、文学形象,同学们都熟悉,巧妙的语言表达,充满诗请的议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其语言驾驭的能力。 2、褒词贬用。 示例:今日美国已是螃蟹十足了。今天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天到东亚办****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 简析:一个霸气十足的国际警察形象跃然纸上。 3、巧借俗语。 示例:美国之所以多年来与台湾保持着暧昧关系,全然是为了自己的被窝温暖。换句话说,如果台湾这只热水袋不能保障美国伸在亚太地区的脚趾暖和,甚至还倒灌冷风,他马上就会把台湾蹬出被窝去。 简析:日常用语在分析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上,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用语巧妙,叫人拍案叫绝。 4、旧词新用。 示例: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领土”,爆发“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 简析:旧词新用,格调清新,意蕴深厚。 5、古诗词连用整句。 在文中适时引用,形成整句,既展示了考生的文化底蕴,又展示了迷人的灵动风采。示例: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十”;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6、排比式整句。 它主要通过修辞的方式来连缀展示。一是内容上排比,增强了丰富的内涵;二是意义上递进,增强了说服力,喧染了气氛,提高了气势。示例: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的,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了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又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双相同的眼睛。不同的国度给了我们不同眼睛。或许大洋彼岸美利坚的阳光正在你眼中折射成永远活泼自信的微笑;或许北欧的冰雪正在你眼中融化为沉静与深邃;或许长江昆仑的清风正在你眼前幻成中国式的内敛与神秘。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土地,不同的风不同的雨不同的阳光,灌溉出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并在上面牢牢地打上了民族的标签。 7、比喻式整句。 它是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深邃的内涵的语段。 示例: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那秦皇岛外滔天白浪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8、假设式整句。 就是利用假设的句式,利用排比、推理的方式构成相对整齐的句子。主要通过“退一步,进一步”的方式来完成假设命题的,通过推理、论证,达到自己的目的。 示例:试想,若爱迪生在失败了几次后便轻言放弃,电灯的发明不知将被向后推延多长时间,人类文明又怎能得到如此飞速发展?在工作学习上如此,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难道不也是如此吗?蒲松龄七次赶考均榜上无名,而他并没有给自己唯一的答案,他选择了人生的另一答案,放下功名,铺开笔墨,这样才有了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 二.关于作文开头 优秀的高考作文,它们的开头大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快速入题、开篇切题、文字简约,新颖别致、文采斐然”。(短、雅、快) 作文开头的要求: 1.要快速引出主题。 梁启超:“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动人。” 《三国演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要语言凝练,短小精悍,力争控制在五行以内,超过六行就要分段。 3.要有文采: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 学生作文开头存在的弊病: 1、面面俱到,罗里罗嗦,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2、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 3、语言粗俗,令人望而生厌。 三.高考作文开头“十法”(导读) 1、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 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 (《因诚信酿造生活》)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2、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 (《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 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 3、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yǒu)为知己。”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面对大海》) 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 4、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 (《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5、警句突现,启迪入题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 (《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 6、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 7、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 (《生死之间》) 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高渐离为友情选择了死亡,用自己的头颅捍卫了“士为知已者死”的至理名言,成为千古奇士;马本斋的母亲选择献身,用自己的至情——博大母爱以殉人间大义,为儿子也为后人树起一座人格丰碑;祝英台选择了化蝶,用自己的灵魂升华了梁山伯的爱情,为有情人的天长地久树立了楷模。 8、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技巧。 9、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 (《美丽的离别》) 以上例子,边诗词引路,边提示主旨,既说明了观点,又展示了功底,可谓一箭双雕。 10、梯式开头,突出视觉 小桥流水。 亭台楼阁,掩映其中。 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过客匆匆,却如空中找不到的一丝真实。 (《孤星》) 从第一行到第三行,字数由少到多,形成视觉上的台阶效果。一定要是清新流畅的文字,如果是味同嚼蜡的文字,单纯做一个阶梯没有任何意义。 小结: 以上十种入题方法,可谓各具特色,所举例子皆为历年高考满分佳作之“凤头”。诚然,一篇佳作的“诞生”光是模仿他人的技巧是不够的,应从中领会其妙处,在继承中创新。希望同学们至少要掌握三种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开头。 四.综合性迁移训练 请以“合作”为话题,运用所自己所掌握的不同资料,依据所讲内容按照不同形式各写一个作文开头。 云东北校区高三补习班语文学案(33) 1开门见山式 合作可以使弱小的力量变强大。 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更需要合作。 2名言警句引申式 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萨迪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谚语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夏如兰。——周易 3化虚为实、即物起兴式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马克思与恩格斯之合作 阿波罗飞船上天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合作、 4故事导入式 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地狱,那是一间大屋子,屋里有一个大锅,锅里煮着猪肉、羊肉、牛肉等各种美味,然而所有屋子里的人都饿得哇哇大叫,渴得心如刀割,嘴唇开了道道伤口。原来他们的勺子比自己的胳膊还长,所以虽然能捞到肉却送不到嘴里,只能急得又蹦又跳却又无可奈何。 ——天堂,也是一间屋子,屋子中间也有一个大锅,屋里的人所用的也是同样的勺子,然而不同的是,这里到处欢声阵阵,一派快乐幸福的景象。令人吃惊的他们把捞到的食物都送到别人的嘴边,因此最后每人都能吃得又饱又好。 两个饥饿得人得到了一筐鱼和一副钓具,结果他们一个要了那筐鱼,一个要了那副钓具。最终一个饿死在距离海边不远处,另一个在鱼吃完之后,同样饿死与途中。 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是斑马们的天敌,可狮子也有对斑马无可奈何的时候。斑马们遇到狮子时立刻围成一个圈,这是狮子只能灰溜溜得走开。如果贸然进攻,轻则头破血流,重则一命呜呼。 一个大森林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所有的动物都独自乱闯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所有的动物都独自乱闯,只有蚂蚁聚集了一块儿,他们紧紧地相互拥抱着最终滚成了一个大大的球,然后那个大蚂蚁球向大火滚去,外面的一层被烧焦了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而那个球越滚越快终于滚出了火海,外面的蚂蚁死了而里面的大多数蚂蚁却活下来了。等到大火被扑灭的时候森林里满是一些动物被烧焦了的尸骨。 5部分参考答案 一粒沙子只有放在沙漠里才不被轻易刮走,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不会干涸,一只大雁只有处在雁群中才不易被天敌所捕,一个人只有放在社会中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在社会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合作才使她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我说合作使生活更美好。(文采式开头)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只要我们每人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在分工合作,那么我们都是诸葛亮了。所以,关键在于合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也一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每个人都不可能仅靠自己就能生存。所以,合作就成为必然,人类文明发展的的历史,每一步都有“合作”的影子。(引用化用式开头) 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命题中的“三自”,而其中的“题目自拟”又是最直接的体现。拟题非常重要。它是考生在写作上呈现给阅卷老师的第一个见面礼,直接关系到老师对作文的第一印象;它又是考生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直接体现写作者的智慧与匠心。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个展示才华的绝好机会。遗憾的是,这个机会常常被一些考生主动放弃了,要么直接用试题中的“话题”作为题目,要么草草拟一个题目了事。这恰恰是犯了话题作文的大忌。 有人把作文的题目比做人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赢得的青睐,将会产生使人一见钟情的奇特效果。 标题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这里,笔者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标题创新的技巧。 一、引用化用法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产生独特的魅力。如 1.“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 2.“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 4.“宽容”话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5.“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 6.“亲情”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 7.“读书”话题——《爱你没商量》 8.“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标题1、2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标题3、4、和5分别引用和化用大家熟悉、喜欢的歌名,活泼而有趣。标题6、7引用的都是影视剧名,新颖而别致。标题8则是引用经典名言,典雅而深刻。这些标题,贴近生活,使人喜闻乐见,倍感亲切。 二、中外结合法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音译一些人们熟悉的外语短语或句子作为题目。这种标题,具有幽默色彩,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如 1.“爱心”话题——《我的感觉,I am fine》 2.“科技”话题——《How are you, E-mail》 3.“电脑”话题——《Internet,my love》 4.“生活”话题——《搞笑课堂One and Tow》 5.“幸福”话题——《Come on,给我感觉》 6.“亲情”话题——《Modern,老妈》 7.“青春”话题——《Crazy BABY(疯狂三人组)》 8.“校园”话题——《女孩,Sorry》 标题1,付出爱心,即为永恒。标题2,面对科技,我心从容。标题3,网上风情,神奇无限。标题4,花样年华,花样心情。标题5,幸福感觉,越多越好。标题6,网上老妈,返老还童。标题7,激情飞跃,我心飞扬。标题8,青春花季,演绎浪漫。总之,以上这些题目形式活泼,散发出一股青春气息。 三、巧用算式法 这种方法就是巧妙运用数字或者运用数字构成数理化算式的形式来设计作文题目。这种标题往往能够准确概括出文章的内容,简练精当,并且形式新颖,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给人以启示。如 1.“诚信”话题——《7-1=0》 2.“教育”话题——《1+1=?》 3.“学习”话题——《8-1﹥8》 4.“团结”话题——《1+1﹥2 》 5.“品德”话题——《忍让≠懦弱》 6.“诚信”话题——《诚实+信用=财富》 7.“成功”话题——《成功=实力+创新+机遇》 8.“知识”话题——《人 × 知识= ∞ 》 标题1,强调了“诚信”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标题2,表明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思维。标题3,说明从8个小时中拿出1个小时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其效果要比8个小时都用来学习的好。标题4,表明“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标题5,否定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标题6,表明“诚信”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标题7,表明成功需要三个因素。标题8,显示了知识的力量。以上八例足以显示这种数字、算式型标题的无穷魅力,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设置悬念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引导读者去追寻。如 1.“素质教育”话题——《十六岁,老朽了!》 2.“素质教育”话题——《考试魔鬼定律》 3.“男孩女孩”话题——《三个女生一台戏》 4.“男孩女孩”话题——《我与203室不得不说的故事》 5.“人与自然” 话题——《两只流泪的爱情鱼》 6.“人与自然” 话题——《一只老鼠的手记》 7.“网络与生活”话题——《谁的眼泪在飞》 8.“网络与生活”话题——《网络江湖选美大赛》 十六岁的花季少女,怎么变得老朽了?“考试”还有“定律”?并且“魔鬼”?三个女生到底能演出一场什么样的好戏?一个男孩与203室的女孩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两只鱼怎么流泪了?怎么还有“爱情”?老鼠还有“手记”?这家伙究竟在里面记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在“网络年代”,到底有多少人的眼泪在风中飞舞?网络江湖选美?有趣!折桂的超级美女到底是苗若兰、王语嫣、霍青桐、黄蓉、香香公主、任盈盈?还是俄国公主索菲亚、70岁的灭绝师太?喜剧耶?闹剧耶?……哎呀,乱了,乱了,这些题目,任谁也会眼花缭乱,任谁也想探问究竟。 五、形象修辞法 这种方法,是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如 1.“心愿”话题——《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2.“诚信”话题——《守住你的金矿》 3.“生态”话题——《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 4.“故乡”话题——《千年月色万年情》 5.“文化”话题——《“文化快餐”真的不足取吗?》 6.“青春”话题——《长发长,短发短》 7.“关爱”话题——《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 8.“环保”话题——《还我家园——鸟类的呼声》 标题1,明喻;标题2,暗喻。二者均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生动形象。标题3,拟人,色彩鲜明,表意丰富。标题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标题5,反诘,加器强语气,增强效果,发人深省。标题6,对偶,表意凝炼,琅琅上口,抒情酣畅。 标题7,双关,意味深长,启人深思。标题8,呼告,语气有力,振聋发聩。这些题目,由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所以象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又象一块块磁石,吸引读者的心。 六、诗情画意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或情景并茂,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韵味无穷。 1.“生命”话题——《白云·夕阳·歌声》 2.“乡情”话题——《那河·那船·那人》 3.“足迹”话题——《红舞鞋·蓝精灵》 4.“机遇”话题——《雨季,我们一起去看海》 5.“友谊”话题——《风中飞舞的白手帕》 6.“窗口”话题——《今夜星光灿烂》 7.“时空”话题——《恋恋风尘恋恋情》 8.“时光”话题——《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以上八个标题,或白云清风,或黑夜红尘,或星光灿烂,或浪花飞溅,或情思绵绵,或欢歌飞扬,语言优美,形象鲜活,以有限的言词显露出无限的生活意蕴,给读者创造出无限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很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七、怪异另类法 这种方法,就是避开以上几种常见的命题方式,而采用一些怪异、另类的形式来命题,以便达到更加惹人注目的效果。如 1.“人生”话题——《梳子与梳子》 2.“情感”话题——《夜夜夜夜》 3.“生活”话题——《网?网 !》 4.“诚信”话题——《诚信!诚信?》 5.“朋友”话题——《有鼠自远方来》 6.“理想”话题——《ABCD——梦开始的地方》 7.“教育”话题——《???????》 8.“友谊”话题——《1 2 3 4 5 6 7 》 这些题目往往让人看了大跌眼镜,但细细品味,便可发现它们极具匠心,极有魅力,给人全新的感觉。标题1,两把小梳子,演绎了一出人生大戏剧。标题2,如此之夜,自然会使人感到万分压抑,但它的最迷人之处,是在沉睡过后看到一轮崭新的朝阳。标题3,生活是“网”?生活确实是“网” !字里行间充满着被缚的呻吟和挣脱的呐喊。标题4,我们渴望“诚信” !可是谁来拯救“诚信”?标题5,有鼠自远方来,悦乎?悲乎?标题6,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生的每一个季节,都会有梦。标题7,“教育”的问题太多太多。标题8,友谊就象一支歌。1 2 3 4 5 6 7 ,我的朋友在哪里?如此标题,实在神奇!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拟一个好的标题,将是文章成功的一半。题目拟得如何,从考试的角度来讲,不仅本身占分,而且直接关系到 作文的质量,所以自由拟题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在“新”字上多动些脑筋,多下些功夫。 一.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导读 导思)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是为了检测考生是否能够正确获取,理解分析科技信息而设置的,怎样确定正确选项,关键在于要有一个符合阅读思维逻辑的解题过程。 1、整体把握,微观勾勒。 整体把握是指先粗读原文,然后设问:材料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发展前景如何?其次,应该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理解全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微观勾勒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心一些关键的词句,随时勾画圈点,如指示代词、关联词(“如果”“因此”)副词(如“凡是”“全”“都”“已经”“也许”“可能”“唯一”)等,以备答题时用。 2、据题溯源,对应定位。 一篇社科文可以用来作为考题的点很多。做题时应认真仔细审视题干指令性语言和选项的设置,找出它们各自在原文中的相关信息,即对应点,这样就缩小了范围。切忌凭自己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来代替作者的思维和思路,作出武断而感性的结论。 3、仔细对照,筛选提取。 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等。筛选时要依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和过滤;分析、综合思考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对概念和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等等。 (1)、筛选的要诀 筛选能力,指能够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出重要信息的能力。平常阅读,往往择要筛选材料所传输的信息。高考在解答选择题时,则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命题者所列的从文中筛选出的信息选项的正误。 筛选信息,特别要注意筛选的依据。筛选的依据主要是筛选的目的和阅读的文本。 ①.筛选的目的。 筛选的目的主要在题干中体现出来。 例如,2009年高考题第18题的题干为“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就规定了筛选的目的。为了准确地把握筛选的目的,对于题干,要注意推敲,切不可马虎从事。此题干中有三个要点:①“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尤其是“原理”;②“按照传统的看法”;③“符合文意”。 ②.阅读的文本。 ⑴依据题意,框定文本。 筛选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大体框定相关的阅读语区。例如,从《<物种起源>导言》中筛选出“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题目规定:A.是“两点认识”;B.认识“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那么,相关的阅读语区为文章倒数第二段。 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这是筛选的关键。有时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要仔细分析比较。 ⑵对照文本,确定选项。 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所谓“伪”,或无中生有,或故意疏漏,或歪曲事实,或张冠李戴。试题可能会有意设置一些“伪”项,即干扰项。这就要求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对比、辨异等方法,把信息辨别、区分开来,即去伪存真,提炼出所需信息。 (2)、推断的要领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高考的科技文和社科文的推断题,其前提出自文中,结论则往往在文外。 ① .牢固掌握推断成立的依据。 考生解答推断题,重在分析推断能否成立,也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否合乎常理。 ②.准确掌握推断不能成立的原因 ⑴推断以偏概全。 ⑵推断混淆不同语气。 “或然”“必然”不分。有时,如果使用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因为使用了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 ⑶推断不合常理。 ⑷推断与原文相悖。 总之,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了干扰的“密码”,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 三.课堂巩固(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关“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 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 我们不得而知。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云东校区高三补习班语文学案(120) 1.C(因果倒置。原文第一段中提到:“东方主义” 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2.B(“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错,原文 “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结合本段内容可知,是说东方在经济改变之后,寻求有权力的改变,才会有东西方的关系的改变,“东方主义”才能终结。) 3.C(A项“看似困难,实则容易”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B项“使中国人不再有”“并能够”都过于绝对。D项“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不正确,原文是“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可见文章强调的是“西方”对“东方”,不是“相互”的,“异文化”说成“不同民族”是偷换概念。) 传统社会的成年礼 成年礼作为人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随着历史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在部落社会,成年礼是补充部落成员的必要集体性仪式。在开化的社会,成年礼的意义发生较大的改变,主要是对生物个体进行文化模塑与生命的关怀。 中国上古氏族成员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实行过成年仪式,只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难以准确地探知当时的情形,好在史前考古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佐证。从考古资料中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拔牙习俗。在鲁南苏北的大坟口文化、福建昙石山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的居民都流行拔牙习俗。山东大汉口遗址的人骨,拔去上侧门齿的,男的占64%,女的占80%。在四川珙县发现10具棘人遗骨,除一具为小孩外,其他均无上下门齿。拔牙的年龄在14岁左右。拔牙习俗的一般特征是拔去上颔的一队侧门齿以及犬齿。 拔牙作为成年的标志在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主要遗存在古越人活动的地区,晋代张华《博物志》:荆州西南边陲至蜀地“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拔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拔牙之后,年轻人才取得婚配的资格。这说明在上古社会,先民曾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成年礼。由于资料的不足,上古成年礼的情形不能得到直接的说明,我们只能通过边地民族的仪式生活窥知一二。 古代中国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冠礼与笄礼如果从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看就是发式的改变。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这大概是中原先民所采用的古老方式,它与文身绣面、拔牙等原始成年礼俗有着同一象征意义。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生理与心理两方面),较原始的冠礼大概是在成年男子头上加布,并有一定的斋期,表示一种与日常生活的隔离。 根据《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我们大致可知道冠笄之礼有如下几个主要规定:一有具体的年龄标准,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 岁行笄礼:二有特定的地点,冠礼在家庙举行,长子在庙的正位举行,庶子则冠于房外;三有特定的仪式,首先是由主人筮日、筮宾,即用占卜的形式为冠者选择日期和来宾,接着在选定的日期那天由嘉宾主持加冠仪式,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三加时嘉宾还颂念不同的祝辞,表达对冠者的良好祝愿。加冠以后,要拜见母亲,然后由来宾为冠者“命字”,冠者有了新取的字后,就出见乡邻与尊长。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其主要意义就是以特定的仪式将生命个体从幼年转向成年,从生物人转向社会人,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者。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此后冠者就有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资格。 宋代统治者积极复兴儒学,鼓吹礼义纲常,冠礼受到重视。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对古代的冠礼出现局部的调整。明代是冠礼得到较多施行的时代,我们从明人文集与地方志中可以见到较多的民间举行冠礼的情形。明人加冠年龄一般都在16 岁至20岁。冠礼的仪式一般较为简洁随意,举行冠礼的时间,民间遵循古代岁首加冠的传统,一般都没有训诫之辞与三加的仪式,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明代的网巾。网巾虽然仍旧传承着古代以来的束发功能,但它已很难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庄严的成人仪式成为习俗相沿的家庭礼节。 清代改变了汉族的传统发式,冠礼束发的标志意义由此失落,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冠礼的一大打击。标准形式的冠礼随着人们发式的改变,无以施行。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我国古代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社会情境发生变化,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B.成年礼作为成年(或成熟)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C.成年礼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发式的改变,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 D.成年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形式,古代中国最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考古资料和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上古社会的先民会拔去上颌的一对侧门齿以及犬齿以示长大成人。 B.中国古代冠、笄之礼的年龄规定: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 C.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据《仪礼》等经典的记述,三加之礼(即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是非常庄重的特定仪式。 D.宋代重视古代的冠礼并对其作了局部的调整,是为了复兴儒学,让其符合礼义纲常。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牙是古越人长大成人的标志,拔下的牙既可作为身饰也许也是他们婚配时的信物。 B.通过古人的发式、冠服等我们可以了解古人年龄阶段的一些信息。 C.古代冠礼加冠的冠服往往能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 D.清朝剃发结辫,标准形式的冠礼无以施行,但成人礼俗不会由此中断。 云东校区高三补习班语文学案(118) 1、C (A项将现象说成了本质,以偏概全,“拔去了颌的一对侧门齿以及犬齿“只是一般形式,而非绝对如此,张华的记载就未明示。 B项内容只是据《礼仪》《礼记》记载的内容,明代加冠年龄都是16—20岁。 D项因果倒置。) 2、C (张冠李戴,“发式的改变”只是冠礼的特征而非“成年礼的特征” 3、A (A项“也许也是他们婚配时的信物”,无中生有。 B项据文中“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等信息可推断。 C项据文中“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明代的网巾。网巾虽然仍旧传承着古代以来的束发功能,但它已很难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可推断。 D项据第一段文字推断,虽标准形式的冠礼无以施行,但成人礼不会中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