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浅谈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2009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9第28卷第二期 总第58期

口语交际指借助思维,通过听、说活动,组织语言,交流传递信息,得体文明的语言交往活动。口语交际的过程涉及听觉、视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同时,还涉及情感、兴趣、贾保良 性格、意志等众多非智力因素。它是一个人听说能力的集中体现,(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更是语文素养的一种表现。口语交际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显[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赋予“口语交际”新的教学内涵,把培养得越来越重要了。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学生听说能力置于双向互动的交际活动中,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口语交际的教学,教师要结教学中,深刻领会其理论基础,灵活把握操作流程,发挥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关键词]语文;口语交际;浅谈 《语文课程标准》把原大纲中“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教师还应特别注意交际过程中师生间的交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新的教学内涵。把培养听流和沟通,它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更有一种应对和情意。口语交际双方是互为主客体的对话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对说能力置于双向互动的交际活动中,这既符合学习语言的规律,又交际过程中,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口语交际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象”意识。人际交往很少有单纯的听和单纯的说,只有交际双方都。如,演讲,看似际能力的要求设置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处于主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个人单独在说,实际上它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态势语等都受到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对语言言语研究不够,更多的只是关注阅听众的限制和制约。脱离“交际”的谈话只是一种自我表达。也就读、写作,忽略了听说。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是说,口语交际是一方与它方双向、多向互动的过程。口语交际素语文的基础。四种能力之间存在着迁移、同步、互补的本质联系,养的本质是一种建立在对话建构中的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较之于以反映了语文能力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整体提高的规律。张志公先往的“听、说”静态目标,更偏重于在动态中发展学生的即时性和生在谈到语文教学忽视听说训练时做过这样的比喻:“语言首先是现场性口语能力。 口语交际在关注学生听、说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强调“交际”,口、耳之事,因此,练口耳是基础。”“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他开花的办法,充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注重情意态度方面的要求和交际中我们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口语交际内容和要求的解读,量这叫插花,也许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这话非常形的文明素养。象地指出口语交际训练是读写训练的基础,是根。语文教学应该是不难发现其设计意图。 1.紧跟时代,着眼未来。“口语交际”作为“听话·说话”的发四条腿走路,不能是两条腿粗两条腿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在语文知识的信息交流中,学生的“听”、“读”都是对信息的吸收和内展,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流中培化,“说”和“写”都是表达。科学实验表明,人获取知识,一般听养学生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占45%,说占30%,读和写却只占16%和9%;单独“读”获取信息的合能力和基本素养,而这种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也正是现代和未来储存率只有35%,而视听并用,信息储存率则可达65%。小学生由于公民所必需的。美国人在上世纪初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15%来自他的专业技术,85%则依靠他的处世技巧和人 受识字写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口语表达更方便快捷。 ~~~~~~~~~~~~~~~~~~~~~~~~~~~~~~~~~~~~~~~~~~~~~~~~~~~~~~~~~~~~~~~~~~~~~~~~~~~~~~~~~~~~~~~~~~~~~~~~~~~~~~~~~~~~~~~~~~~~~~~ 巨大落差,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很深的挫折感,他们不要求以彼此兼顾;或抉择其一而舍其余,以满足主导动机,减缓冲懂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无论是学习、突;或全部放弃,另辟蹊径,以满足新的需要;或暂时搁置,推迟生活、就业等问题上都要确立合理的目标。要确立“跳一跳,摘得解决,以缓解冲突。 到”的目标,即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否则如果确立了不切合(五)开展挫折教育,积累挫折经验,培养抗挫能力。自古英实际的目标,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我们应指导学生客观地评价雄多磨难,纨绔子弟无伟男。众所周知,历经苦难,从挫折、失败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立适当的目标。中成长起来的人,无论面对怎样挫败都不易丧失斗志或行为失常,当某一目标经过反复努力仍达不到成功时,就应学会调整目标或改他们懂得,经过努力奋斗,终将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今天的孩变行为的方向,通过迂回的方式或另辟蹊径。例如杨振宁刚去美国子生于顺境,长于顺境,心理脆弱、意志薄弱几乎成了他们的通病。时研究实验物理,他发现自己的实验手段和能力,远不如美国的同为此,学校应在不损伤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创设困难情境,制行,而思维能力明显优于他人,因此他放弃了已有相当基础的的物造挫折经历,增加挫折经验,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挫折教育。通理实验,改攻理论物理,他和李政道一起发现了不守恒定律,获诺过劳动锻炼、远足拉练、行为训练、学习磨练等活动,磨练意志、贝尔奖。 锤炼品质;有意在学业、人际交往、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创设一些小(四)帮助学生化解动机冲突。强烈的动机冲突往往会导致心的挫折经历或利用已有的挫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抗挫折能力,掌理挫折的产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化解动机冲突,使学握合理渲泄、与人倾诉、升华等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和人际交往技能。生多样化的动机冲突趋向统一是避免和减轻挫折心理的重要条件。创设挫折不是目的,通过挫折经历,培养抗挫折力,掌握抗挫折的首先,要承认矛盾,正视冲突,而不能回避矛盾,掩盖冲突。因为方法、技巧,最终战胜挫折,才是开展挫折教育的目的。 冲突是绝对的,只有正视它,对它进行及时而认真地分析,才能找参考文献: 到有效的途径和进行最有利的选择。回避冲突,只能使人失去理智[1]张旭东.车文博.大学生挫折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而导致错误的抉择。其次,要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之间(汉文版),2001(6). 的关系。当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与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或社会规范发生[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冲突时,要自觉地把集体、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提高自己的思想[3]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境界,用正确的、高尚的动机代替不正确的、低级的动机。再次,基金项目:本文是2007 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选择适当的满足动机或需要的方式。当自己的需要、愿望与客观现践立项研究课题《高职学生心理抗挫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发生矛盾而不能同时得到满足时,解决冲突的办法,就是要实事阶段成果 求是地重新衡量主客观条件,权衡利弊,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收稿日期:2008-11-07 90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浅谈 一、语文口语交际设置的理论依据 2009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9第28卷第二期 总第58期

际关系。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他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越强,其活动范围就越大,机会成就就越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与人交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会文明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等,正是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2.三维设计,整体提高。“口语交际”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如,第三学段目标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等,体现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导向。再如,倾听把握主要内容,抓住要点;表达,要求会复述、讲述、转述,由简单地说到讲得清楚、明白,再到有中心、有条理,这是在“口语交际知识技能”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信息交际活动,因此口语交际更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一点在第三学段目标“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中都有明确具体地体现。由此看出,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将多方面的目标要求整合交融,为的是整体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3.多维互动,引领实践。“口语交际”的行为外在表现虽然还是“听和说”,但《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强调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或多方的互动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对方”意识,也就是强调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课程除了强调互动性外,还突出了实践性。这是因为口语交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实践不仅指语文课堂上的模拟训练,更“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为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终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要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 5.拓展延伸——口语交际的升华。每次口语交际训练,既要依据所设定的交际内容(话题)和环节实施教学,又要有所超越,适当拓展延伸,创设更具有时空性和实践性的情境,让学生发挥个性和语言创造力。尤其是高段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的给予主动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延伸,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自创交流方式,张扬个性。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促进他们在更丰富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口语交际锻炼。 三、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 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是引导和深化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的重要环节。评价策略运用是促进学生顺利有效开展交际活动的重要条件。恰当的评价方法和策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有效手段。口语交际教学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激励性原则。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学生在多向的交往过程中汲取知识,增加智慧,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健康的个性。五、六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及性格发展的高增长阶段,自信心是增强学习兴趣,形成强大的学习后续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正是学生耳濡目染学习交往的真实情境。教师要通过评价强化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满足感,建立自信心,从而对于口语交际不再惧怕,产生一种期待的心理。 2.自我评价原则。泰勒、利伯曼等课程专家认为,如果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那么他们就会成为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者。高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长进和提高,口语交际中教师可适当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的意识。如演讲会,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协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讨论演讲的评价标准。学生经过讨论形成的标准包含演讲内容(主题、结构、表现方法)及演讲技巧(发音、重音、节奏、语调、眼神、表情、仪态等)等方面,在正式实施前评价策略已在发挥作用。 3.相对性原则。人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语言能力存在差异,例如男女学生口语能力的差异就较为明显。二是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口语交际的表现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胆汁质与多血质的人可能更乐于善于进行口语交际,粘液质与抑郁质更倾向于内部言语活动。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更要有定性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这一手段,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水平。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中,无论是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或策略,还是综合使用多种策略,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口语交际兴趣、习惯、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沟通、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一般操作流程 “口语交际”作为即时性的开放课程形态,应根据口语交际的本质特点、目标任务及高年级学生学段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探索创新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口语交际虽无固定的教学模式,但仍有基本的规律可寻。口语交际教学,一般情况下要考虑以下几个环节: 1.精选话题——口语交际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努力选择题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口语交际的基础是选好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交际的冲动和愿望。例如,学生玩的、看的、读的、吃的、参加的活动和劳动、养殖的动植物,甚至同学间发生的小事、家里的生活……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这些鲜活的话题资源,选择并提炼大多数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情境——口语交际的保证。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如教师或学生的生动语言描述和情境表演、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录像节目、播放录音来演染气氛等等,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地选择运用。 3.重在实践——口语交际的重点。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往来活动,不仅必须要有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而且要特别注重突出合作性和对话性,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多回合、多情境中,展开多种形式和多个对象的口语交际,在交际中相互学习,在听说中相互补充、评价、启发与促进,使口语交际路径成为阡陌纵横的“通途”。 4.点拨指导——口语交际的关键。“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五大板块之一,不是一种高级听说游戏活动,而是与“认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并列的语文五大教学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及三个阶段目标中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我们应依照阶段目标,通过具体的口语交际活动,引导点拨学生,掌握小学高段口语交际的各项目标,提高学生语言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深刻性,从而 9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课标研制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Abstract: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has given “oral communication” a new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aiming at culturing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and meanwhile placing it at the two-way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t focuses on training students’ listening and expressing ability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so that students can have a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conduct of the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is requires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of oral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deeply, grasp the process of the operation flexibly, play the role of evalu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ir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s well as a good quality of the language. Key words: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ve; theory; understanding 作者简介:贾保良(1956-),男,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新疆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双语教学及研究。 收稿日期:2008-1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