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
\"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策略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及家长片面强调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以及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教学贯穿始终,这足以体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是人所共知的,大学毕业生连封信都写不好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了。为什么我们花费了无数时间、精力在语文上,却收效甚微,甚至让学生对语文望而生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总是从智力方面寻找学生学习困难与失败的原因,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往往强调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把对学生的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对其智力的开发,教育者往往片面的强调对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发掘、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认知目标的实现,片面强调语文的技能、技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本身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忽视了语文课程传承民族文化、文
明的功能。这有悖于语文教学的特征与规律,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扼制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本文试图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探讨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重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地位。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那么,何谓非智力因素?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无统一界定。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非智力因素有广、狭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与智力活动密切相关,并且影响(制约或促进)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沈德立1992:7)
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因素接收、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属于认识活动范畴;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但它们是学习活动的推动者和调节者,属于动力系统。没有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智力活动,也没有不体现智力水平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人的成功过程中,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密切结合。
二、非智力因素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它不同于数学、英语、物理等其他学科,语文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
其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本身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非智力因素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成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1.动机与语文学习
动机是激励个体行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具有唤起个体的行为,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努力,维持、增强或减弱行为的强度的作用。动机如同汽车的引擎和方向盘,它既为人的活动提供动力,又可以对活动的方向加以调整。动机强的人一般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坚持性也比较强。但动机并非越强越好,过强或过弱的动机都不利于学习,中等强度的动机下学习效果最佳。
就语文学习而言,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望与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有益于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更具备人的尊严与价值,而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应付父母。只有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才能从
学习中不断获得满足,而这种满足的体验又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学生们也无须死记硬背那些考完之后就会基本忘掉的死的知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也对自己的行为态度拥有较大的自控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语文学习具有可持续性。
2.兴趣与语文学习 在语文学习中,能否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美国的扎拉勒研究了兴趣对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他把学生分成智能组和兴趣组两组。智能组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语文阅读和写作均不太感兴趣;兴趣组的平均智商为107,但对阅读和写作均很感兴趣。两组学生在一学期中均必修阅读和写作课程,学期结束时进行检查,兴趣组的总成绩远优于智能组。(和秀梅2006:7)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语文学习兴趣表现为对语文学习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具备了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就能体验到语文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加以克服,兴趣一旦与意志力相结合将会有无穷的潜力。 3.情感与语文学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该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客观需要时,人就表现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赞赏、尊敬的内心体验,反之则表现否定态度,产生憎恨、不满、忧虑、恐惧、羞耻等内心体验。情感很少受情境影响,较为稳定、长久、深沉、含蓄。在各种非智力因素
中,情感是唯一可以直接影响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因而被喻为心理之魂。
情感与语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消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低下。情感对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缺少情感的参与和调节。比如,学习王维的《鸟鸣涧》,诗中通过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恬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远离尘世、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恬静的思想境界。学生在欣赏这首诗时,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地运用情感体验,就能够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意志与语文学习 意志在语文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辛的劳动,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克服懒惰等不良习惯和消极情绪,排除自身与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保证学习活动的持之以恒,有助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诸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使用工具书、勤笔勉思等习惯的养成。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训练、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形成,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5.性格与语文学习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态度(做什么)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怎么做)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固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的总称。性格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个
体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各种心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并将保存下来的反映逐步巩固,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度倾向,又把这种态度体验表现在行为中,构成个体一定的行为方式。主体的生活原则、对现实的态度和活动方式是构成性格的三要素。
性格在个体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或促进,或阻碍。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情感和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它影响着性格的形成。韩愈的《进学解》中说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而坚毅、勤奋的性格又是影响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具有良好性格的人在追求既定目标时表现出持之以恒的耐心与生机勃勃的精力,他们的毅力与精力将自我的力量发挥至最有效,从而将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扫除,克服困难后他们又增强了自我的信心和决心,继而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地去追逐下一个目标。语文学习作为一项复杂活动,其成效也要受到学生性格因素的影响。好的性格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而不好的性格则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影响学习效果。 \"
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语文学习中,尤其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就是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兴趣、调节情感、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与学习习惯。培养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语文学习之间互为
因果,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语文学习,而有效的语文学习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改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具有指向(指明教学方向)、检测(衡量教学效果)、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活化(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等功能。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评价体系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沦为行政部门考核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课文被切割成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学生们用学习英语的方式来学习语文,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民族性,侧重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素养的培养。教师以分数来评价学生,领导以分数来评价教师,因而,分数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大家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语文学习过程。真正的评价应适应学科特点,有利于教学中师生更好的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的转向必然引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式、方向的转变,有利于广大师生真正认清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习语文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重新燃起对语文的兴趣。 2.优选教学方式
当我们的评价体系侧重于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我们的教学就不能采取僵化的、把语文肢解的方式。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非以外科手术式的方式,将课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借以取
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语文学习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多了理性,却少了应用的激情,也使学生无法体验到语文的魅力,这样的教与学毫无乐趣可言,令人生厌。 3.拓展学习内容
语文素养的养成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仅靠课本上的那几篇课文是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要在课堂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如文学社、记者团、话剧团、读书报告会、影视剧评论会等。语文学习的大量功夫更应花在课外,课堂学习应该起到引导学生课外的学习、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的作用。课内外的学习应该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不应该被语文课堂的水泥墙隔离开。
当然,知易行难。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积重难返,要想彻底改变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成为一门令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成效的学科,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地摸索、完善。
参考文献 2 和秀梅.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语文学习的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