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之我见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第4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4,2012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之我见 蔡娟伍世昭 (惠卅l学院,广东惠州516007) 摘 要: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学生实务能力培养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等,这也是本文选题的依据。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并不 仅仅来自高校本身,也有地方政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不能仅从学校内部入 手,而应从学校与政府(社会)的结合部去思考,因为只有实现高校与政府(社会)在办学上的互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才能 真正取得成效。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2)o4—0104—03 自北京大学1988年始设社会工作专业至今,开办这 一师具有较好的知识素养和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普遍缺 专业的高校已达200多所①,就广东省而言,也已有十 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在教学上 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 实务能力的培养,因而难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 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应用课程不平衡,重视专业知识教 余所,其中包括广州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商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珠海北师大分校等地方本科 院校。近年来这些地方本科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办学取得 了显著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 凸显,如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学生实务能力培养问题, 毕业生就业问题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不仅来自高校 本身,也有地方政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不能仅从学校内部人手,而应 从学校与政府(社会)的结合部去思考,这样才能求得切 实的解决办法。 一育,开课多,社会工作专业所需要的能力教育强调不够, 开课少;二是课程设置存在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分离 现象,学生毕业时难以在短期内适应职业要求,甚至严重 影响未来的职业生涯:三是没能突出地方高校所在地域 的特点,为地方服务的观念淡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未 来就业;四是价值伦理教育课程缺乏或严重不足.未能处 、存在问题的反思 理好专业技能培养与专业价值伦理养成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力培养不到位。这首先与教师本身有关,一方 面他们自身就缺乏专业实务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动 手能力,也难以开出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 从地方院校本身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办学主要存在 以下问题: 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教学需要。首先是师资数量不足, 履行教学任务困难。由于受扩招的影响,教师的增加速度 远远低于学生增加的速度,其结果往往是一个教师上多 门课程(含理论课与实践课),疲惫不堪而又效果不好。其 次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称学 程,这都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源于传统观念的制 约,“在传统学术观念的影响下,按照其他社会科学的传统 教学模式,不自觉地将社会工作教育引向了教育本位和 学术本位的道路……使得社会工作的专业培养目标难以 实现”②。再次是如前所述,课程设置影响了能力培养。最 后是教育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学生没有得到预期的技能 训练。 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毕业生或者找不到工作,或者未 历结构不合理,具有正高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 低。二是学缘结构不合理,多数教师非社会工作专业出 身,没有受过规范的专业教育与技能训练,仅少数教师学 术背景正宗或有一定的实务工作经验。三是教师实务能 能从事专业工作,学非所用。这一方面与学校的培养有 关,如由于上述原因,未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 力不强.这是不合理的学缘结构带来的必然后果。多数教 收稿13期:2012—05—30 作者简介:蔡娟(1965一),广东揭西人,惠州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①《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出台大事记(节选)》,《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2期。 ②杨慧、张兴杰:《论广东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实践》,《特区经济》,2008年第9期。 第4期 蔡娟伍世昭: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之我见 ・105・ 也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进程缓慢有关,如政 府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就业准入制度未能建 立等。 容体系、方法体系(实践教学资源)和管理体系”,哄目标 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地方 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应从三个 方面人手:首先,在整合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 从地方政府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主 要是地方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配套保障,如社会工作人 才队伍建设的滞后,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缓慢,就业准人 制度、社工人才使用机制、职业认证制度与岗位体系未能 建立等等。这一方面使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失去了 上,重视社会实践、定岗见(实)习、社会调查、技能竞赛, 并将之纳入培养方案,融入课程体系;其次,加强制度性 管理,成立校系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实践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 现实依托,造成职业目标的模糊;另一方面直接影响了毕 实现;再次,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或通过产学研合 业生的就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作办学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室、实 二、高校内部的调整 验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内部的调 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能 整可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 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 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价值伦理教育等几个方面 和运行组织方式,即解决‘怎么培养’的问题。”②_应用型人 展开。 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社会工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特点,其课程设置的优化可从构 作专业的特点,确立知识、素质、能力和个性相结合的培 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入手,其原则有五,即专业性与应 养模式是较为适切的。这一模式不仅整体上满足了培养 用性统一、个性与共性兼顾、专业规律与服务地方协调、 目标的一般要求,而且注意到了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个 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平衡原则、价值伦理与专业技能并 性化。为满足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可采用理论教学和 重。不论课程体系由几大模块组成(一般是理论课程、实 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融素质教学、专业教学、实践 践课程和深化课程三大模块),其五大原则所涉及的专业 教学于一体。为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可采用“专业+模 性、应用性、知识、能力、价值伦理等要素要涵盖进去,以 块”的课程结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还需做以下调整:加大 强化价值伦理教育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特点决定的, 实践应用课程比重,着力培养学生未来职业适应能力;增 “社会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助人的职业。专业社会工 设地方特色课程,满足为地方服务需求;开设跨学科课程 作要实现其专业助人的使命,除了要具备一套完善的、成 或相关学科课程,培养宽13:径、复合型人才;增设价值论 熟的专业方法和专业技巧,还必须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可 理课程,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伦理。 操作的、能督导和考量的伦理价值序列”③。但现实是价值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教学需要,适 伦理教育明显欠缺,在专业技能逐渐引起重视的情况下, 当增加师资数量;围绕专业性,实现学缘结构的优化;围 专业价值伦理教育仍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强化价值伦理 绕专业培养目标,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以达成教师 教育的路径有三:首先是开设专门的价值论理课程,系统 队伍朝着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师资数量 养成学生的职业伦理意识;其次将价值伦理教育融入相 的增加。可通过引进与聘用加以解决。学缘结构的优化有 关课程的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伦理行为; 两条途径:一是引进专业对口教师,逐步实现师资的专业 三是价值论理教育融人实习教学全过程,在实践中养成 化:二是组织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学历教 职、【 伦理。 育,使非专业教师获得专业资质。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获 得与提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引进具有专业实 三、地方政府的保障 践能力的教师:二是聘用行业内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专家 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上台阶,地方政府的保障作 担任兼职教授:三是通过挂职与培训,让教师到生产、管 用十分重要。这种保障作用取决于以下具体措施的出台 理、服务一线锻炼,以获取实践应用能力。 及其执行,即通过宣传,做到“有事找社工”;通过摸查,做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乃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 到“社工知多少”;通过设岗,做到“社工有岗位”;通过评 需要。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 价,做到“社工有资质”;通过立制,做到“社工有保障”。 ①赵运林:《实践教学:地方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突破13》,《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22期。 ②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6期。 ③焦金波、王超、李绍伟:《专业社会工作者伦理价值选择之优先序列》,《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06・ 蔡娟伍世昭: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之我见 第4期 通过宣传,做到“有事找社工”。社会工作在我国还是 一个新兴的职业。2009年国家开始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 职业开考专业资格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第一次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发展规划。 这些年各级政府都在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资格认证也有社会工作师。但总体情 况是,人们对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工作者都不太了解,而 社会工作人才也不知到哪里找工作,“到街道去,也很难 被接收”。所以有必要首先要就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 内涵、职业特点、价值理念、知识体系、专业实务作广泛宣 传.广而告之,以取得众所周知的效果。“有事找社工”应 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之一。 通过摸查,做到“社工知多少”。这要求首先厘清社会 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范围与所指。哪些属于社会工 作机构或部门,哪些是社会工作者,应做到心中有数。这 一工作可由组织部牵头联合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协调解 决。摸清了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比如说到2015年,社会 工作机构或岗位、专业社会工作者将达到多少比例,现在 的缺口有多大,需增加多少机构或岗位,增加多少专业社 会工作者等,都有待进一步摸查。 通过设岗,“社工有岗位”。岗位设置有两个前提:一 是搞清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或服务对象;二是弄清社会 工作的岗位类型。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主要是为困难群 众提供社会服务,其服务对象有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 疾人、贫困者、失业者、吸毒者。同时在一些特定机构中也 存在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如调节医患关系、解决影响健 康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的医疗社会工作;帮助犯罪人员回 归主流社会的监狱和社区社会工作;促进家庭和谐的家 庭社会工作:保护职工权益、缓解职工压力、发展职工能 力的企业社会工作,等等。社会工作者的岗位类型大致可 分为五类:一是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职 能部门中,从事社会政策制定、执行等有关工作的公务员 岗位:二是与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相关的社 会服务岗位:三是在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相关的群团组 织和相关民间组织中,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残疾 人等特殊困难群众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岗位;四是社区 居委会的工作岗位;五是经政府批准,建立独立的民间社 会服务机构。 通过评价,做到“社工有资质”。首先是建立社会工作 人才评价机制。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评价工 作,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才,纳入专业技 术人员资格证书统一管理:对未考取职业水平证书的高 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给予相应的资格认定。其次是建 立社会工作者职业登记注册制度。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须 在社会工作主管部门登记注册为社会工作者;对未考取 职业水平证书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登记成为社会 工作员。再次是建立社会工作者专业岗位资格聘任制度。 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应聘用取得社工职业水平证书并登 记为社工师的专门人才;同时招收社工专业毕业生和具 备资质的专业人员。 通过立制,做到“社工有保障”。一是建立社会工作人 才薪酬保障制度。落实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住房、医疗、养 老等社会保障政策。根据社会工作人才的从业领域、工作 岗位和职业等级,探索实行社工人才岗位津贴制度。二是 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晋升制度。制订社会工作人才职 级体系,明确相应资格条件和晋升程序,拓展社会工作人 才晋升空间。三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准入制度,鼓励高校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和公益 服务性社会组织就业。四是建立多元投人保障。将社会工 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大力支持社会工作教育培训、 社会工作国内外交流合作,以及社会工作实习(培训)基 地、研究中心、社工网站、社工宣传刊物等平台建设。拓宽 社会工作发展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向社会工作 投入。 显而易见,只有从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社会)的结 合部去思考问题,并实现高校与政府在办学上的互动,社 会工作专业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成效。而且这种互动带来 的将是双赢的效应:地方高校为地方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对社会工 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及其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则为社 会工作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此外,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 还可以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 程、调整专业规划、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实际合 作。如此,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注:本论文为惠州学院校立项目“地方院校办学特 色建设与服务地方策略”之阶段性成果。) 【审稿:陶红责编:刘淼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