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的实施似一股春风般吹进课堂。特别是美术课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相对完整的格局。美术课程具有的其他学科难以替代作用,早已众人皆知。通过课程改革,要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清新的教育理念,制立于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模式,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在经历了几个回合的美术鉴赏教学实践,参与的两次新课程学习培训活动,把我对美术教学情况的实践与思考做如下表述,以求得良师益友对我教学的指导与帮助……
一、美术基础教育所见所感
学生对于美术基础教育的认识:1、审美意识的偏差。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并没有给更多的学生带来欣喜,未能让衣着时尚,思想前卫,哼唱嘻哈曲风,酷爱非主流艺术的学生所追捧。在他们的意识里并不缺少审美的能力。2、对美术理解片面。认为美术就等于画画,无视美术的文化作用。3、美术常识、专业知识的缺乏。认为学习的内容不是他们的兴趣所,不参加艺术考试没有知道的必要。4、距离感。时代、地域、历史文化等差异,加之再精美的工艺也只以方寸图片所展现。
教师自身的重视程度:1、教学程序或方法的\"公式\"化,“纸上谈兵”。2、美术鉴赏需要的图片搜集、资料整理、课件的制作,使教师工作量加重,而疏忽或不堪这样的准备工作。3、再怎么激情的讲解,常引发学生的昏睡与冷眼,换来的是对教学的疲倦与尴尬。
其它因素的影响:1、美术课新课程的实施还处在开局阶段,美术课程体系相对完善。
2、美术课程体系与认识水平、实践教学经验发展不持衡。3、教学条件存在缺口。
综上所述的内容,总会在教学中遇见一二,不仅会与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学生厌学,教师的教学情绪也有抵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呢?
二、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首先要突出本学科特,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借用生动具体的直观艺术形象,或与鉴赏对象有关的故事,材料实物等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耳朵聆听,用语言描述表达,很易形成审美欲望,从而达到最终的审美目的。
1、综合学科知识的诱发与渗透
新教材、新课标使美术课必须把与之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渗透到美术课教学中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巧妙融合。就学习内容而言来设置问题情景,增强学生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结合教学内容来选择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学中注重本学科内的综合,美术鉴赏要与技能练习相融合,参与活动的内容可以用绘画、工艺制作等形式。
2、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社会、历史、生活、人类等的差异与联系,鉴赏解决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关注社区的环境、历史文化是美术教育联系生活的重要方面。将实际生活中的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美术设计意识、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是老师的主导。强调教师的角色地位。赏
教学所需的教材样本、范围和音象带、幻灯图片,都应该质量精美,必要的设备、设施和辅助材料、资料。学的过程是主客体融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学生的心理,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思维、想象,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使教学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做学生分析活动的促进者。
1、备课越充分,鉴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2.欣赏时要有侧重点,有的以选材、艺术特色、绘画技法为主,关注艺术特色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重点要放在那些风格独特有代表性的名作上,强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学生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等。
4、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
5、教师可以把鉴赏教学穿插上工艺、技能体验性的活动,以消除因鉴赏的时间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的倦倦怠感。
6、鉴赏活动一定要有评价和总结,巩固提高学习效果。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及问卷考试的方法来进行。
㈢评价
建立严格的考查评价方式是检测鉴赏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欣赏是一种能力,结果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表述欣赏主体对作品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同时表述的观点又反映出主体本身的品味、修养以及思想倾向。教师根据学情可以采用课堂问答与卷面检测等多种方式指导教学,帮助学生归纳意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多的收获,交流的质量决定于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的质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保护和培植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对师生双方产生鞭策激励作用。 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探寻、解析、实践、创造系统性的学习,把生活中的美逐渐内化成润物细无声审美意识,自觉陶冶心灵铸造品格的审美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