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稷山县大佛寺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稷山县大佛寺

———————————————————————————————— 作者: ———————————————————————————————— 日期:

2

稷山县稷王庙

稷 王 庙 简 介

稷山县古名“高凉邑”,据《诗经.大雅生民》“唐虞时家官(姬弃)始教民稼穑”,其封号“后稷”,后人敬称为“稷王”。稷王崩后葬于县城南五十里之山颠,故此山命名为“稷王山”。由此于隋开皇年间亦将‘高凉邑“更名为”稷山县”。

稷王庙,系专祀农圣后稷之古建,乃为元代创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15.1亩。据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碑文记载,原庙于道光十年失火焚尽,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县知事李景椿倡导募捐重建。目下庙内有姜原殿三间系单檐硬山顶,素筒瓦覆顶,唯琉璃饰似为明代遗物。殿前有卷棚式四柱亭一间,亭前延南为泮池,上建一单孔石桥,长20米,宽2米,桥栏以20块石雕构成,上雕八仙人物及花卉,图案。过桥攀石阶而上为后稷楼,系楼阁工重檐什字歇山顶,楼高30多米,上覆琉璃彩瓦,脊饰螭吻,仙人,天马神兽等。楼东西长20米,南北长19米,四面有3米宽的回廊,二十根石雕术擎立其间,殿前有两根浮雕盘龙石柱,工艺精湛。回廊外围以52块雕花石板成屏形栏杆。拾阶登楼,楼上四周设木质栏杆,稷山全县景历历在目。楼前献殿八间,进深10米,东西宽14米。系单檐硬山顶,琉璃彩瓦装饰。在献殿东西两山墙上嵌有巨幅石刻,均高2米,宽8米。西山

3 / 16

墙为道光23年,稷山知事李景椿为重建后稷庙告成因赋七古一章,全文共四百祭字,文秀字劲;东山墙为稷山八景,诗图并茂。前后檐下立栏花板上为木质浮雕之农事活动图,处耕播种至收割碾打等。献殿两翼建钟鼓二楼,长宽各四米,均为楼阁式重檐什字歇山顶,繁昂复斗,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琉璃彩瓦。

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96)7号]正式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王庙“无梁殿”,因整个建筑没有通长大梁承托而得名。此庙位于万荣县西北隅的南张乡太赵村,原庙宇宏伟壮观,颇具规模,可惜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保存下来的仅有正殿(即无梁殿)和民国10年(1921)重修的舞台。

走进稷王庙正殿举目瞻仰,整个大殿好似一把撑开的大伞。它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房屋四檐整齐,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托,檐五脊顶。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两根斜撑术集结屋顶,重力四散下层。方形间架,互相牵依;顶脊小而灵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个屋顶部分不及殿长的五分之一。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结构和特殊的民族风格,在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该殿始建年代无考,唯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修字样还可辨认。从现存形制看,其斗拱结构和一部分石柱础上还保留着金代的特点,“无梁殿”确属金代建筑物无疑。

4 / 16

庙内民国10年重修的那座舞台,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这是由“无梁殿”内北墙上镶嵌的一块石碑得到印证的。此碑高0.31米,宽0.37米,正书无额,系至元八年三月初三立。碑文为:“今有本庙自建修年深,虽经兵革,殿宇而在,现有舞基不曾兴盖。今有本村□□□等谨发虔心,施其宝钞二百贯文,创建修盖舞厅一座,刻立斯石矣。”至元八年为元世祖忽必烈取得全国政权后的第一年。据此碑文,可知元朝初期戏剧登台表演已很普遍。它对了解和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稷王庙“无梁殿”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金代建筑在我省亦不多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 佛 寺 简 介

大佛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上,又名“清凉院”,

5 / 16

“佛阁寺”,因寺内有一依崖雕塑的巨佛,故俗称“大佛寺”。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96)7号]文件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同治《稷山县志》及寺内所存在碑碣记载,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000佘平方米。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下班,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兵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下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

正殿,系楼阁式建筑,依崖建成造。前的抱厦三间。面阔三部,进深三部悬山顶。其一楼斗拱系典型的金代构件。单昂五铺作。该殿原为重楼三层,道光三十年(1850年)楼阁倾圯,至咸丰九年(1859年)建翅墙,“自下而上砌以砖,上建大厦三间”。现二层为咸丰九年所建。正殿左右各的垛殿一间,为元时所建。

殿内存有释加牟尼坐佛一尊。该佛像依崖雕塑,高20米,宽6.7米,气魄雄伟,保存完好。佛身串通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楼顶,不仅可瞻爷佛之全身,稷城全景历历在目。

正殿两侧,尚存有十王洞和十六罗汉洞。该洞系人工凿成,深9米,宽3米,正面塑地藏王坐像,高1.55米,两侧侍童高1.23米,十王雕像分立洞之左右两侧,高0.69米,栩栩如生,保

6 / 16

存完好,为元代雕塑之精品。

十六罗汉洞,保存有十六尊塑像,亦为土元时所塑。 大佛寺处高崖之上,气势雄伟,其土雕大佛及众多佛像,在华北地区极为罕见,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稷山佛阁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故俗称“大佛寺”。

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战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正殿,系楼阁式建筑,殿内有一尊高20余米,宽6.7米,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顶层,不仅可瞻仰佛之整体,整个县城全景均历历在目。 在华夏大佛的范畴里,尽管有驰名的乐山和强巴大佛,可它们分别为石质和铜质,而稷山大佛独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谓出类拔萃。

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为基,更显其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稷山大佛,实堪称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稷山县青龙寺

7 / 16

青 龙 寺 简 介

稷山县青龙寺创建成于唐代朔二年(公元662年),元明以来多次重修,南基本保持着元代式样,座落于县城西四公里之马村,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坐北向南,沿中轴线的建筑依次为山门,腰殿,同时又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东侧有十王殿。腰殿两面三刀侧有祖师殿和无名殿;后院有东西厢房,北殿两侧的伽蓝殿和护法殿。该寺的面积东西长97米,南北宽70.7米共计6857.9平方米,约占10.39亩。

青龙寺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大殿和腰殿系。大殿也称大雄宝殿,腰殿也称立佛殿,大殿和腰殿系五架三间,进深8米单檐悬山顶,单昂五铺作,筒瓦覆顶,内均绘水陆画。

青龙寺磊雄宝殿的壁画,主要画于东壁和西壁之上。在东山墙上,释迦牟尼慈祥端庄,稳坐中央,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坐左右,前站阿难,迦叶二弟子,左右排列古大护法金刚,后有听法的天帝及飞天凌空,琼楼玉阁,气势宏伟,甚为壮观。在西壁上,正中为弥勒佛,左右为观音和地藏菩萨,南侧画有剃度图。正弥勒佛的下部,画有善财和龙女,上部画有人首鸟翅的伽楼罗护侍,手捧果盘,乘瑞云飞翔。

腰殿的壁画,是青龙寺壁画的精华部分。它是佛、道、儒三

8 / 16

教组成的水陆道场画的精华部分,其主旨是宣扬六道貌岸然轮回。因果报就,超度亡魂,祈求冥神速等。在西壁上部画有竖三世佛,也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佛,正中释迦牟尼佛,两旁为过去世的燃灯佛和未L来世的弥勒佛。在三世佛的下部,画有礼佛图。在礼佛图中,刻画出了头戴各种冠冕的帝王、太子、诸王、文武大臣和侍从像以及皇后、女官、侍女、命妇等像。在礼佛图的下部,画有左右护法善神众、鬼子母众、普天列耀星众,诸大罗刹将众、五方五帝神众、五道仙人众等。

在腰殿南壁殿门两侧上部,画有十大明王像。明王,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是佛、菩萨的忿怒像,一般是多面多臂、身骑怪售、手拿法器。十大明王,是八大菩萨外加二佛所变。这十大明王是:大力明王释迦牟尼佛;大轮明王弥勒菩萨;甘露军咤明王阿弥陀佛;大威德明王文殊菩萨;马首明王观音菩萨;步掷明王普贤菩萨;无能胜明王地藏菩萨;大笑明王虚空藏菩萨;降三世明王金刚首菩萨;不动明王除盖障菩萨。在十大明王的下侧,画有年、月、日、时四值使者,这是源于道教中执掌年、月、日、时的四位值日神。在四值使者的下部,历史人物相象较多,表现的有儒家的始祖--孔子,唐太宗李世民,唐贵妃杨玉环,宋祖赵匡胤,汉名臣苏武,三国名臣诸葛亮,三国名将关羽,张飞等。 在腰殿北壁西侧,绘有佛教中的九横死生像,以及阿难和焰口。这组壁画生动地再现了九横死众生像,同时体现了身形焦枯,口内燃火,咽如针,肚大如鼓的面然鬼王的饿鬼形象。

9 / 16

青龙寺的壁画共有一百九十余平方米,其中腰殿四壁的壁最为精彩,共画有五百余尊大小不同的神像人物,上下三层交错,大小依次排列,错落有致,这对研究中国的宗教美术和宗教发展史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料。青龙寺壁画,内容丰富,形象突出,情节生动,层次分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结构严谨,笔力刚健,表现出了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技术和技能。维修后的青龙寺古建筑肃穆庄严,中央是整洁的砖砌通道,各式古碑排列有序,通道两边,花木争芳,柏参天,是研究古建壁画艺术和佛教文化圣地。

稷山县宋金墓

宋 金 墓 简 介

宋金墓群,位于稷山县城西四公里马村西南隅,东与闻名全国的青龙寺相距300米,原为马村段氏祖莹地。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因雨水冲刷,曾先后发现宋金时期砖室雕花仿木构建筑墓三座,于一九六一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八年省文管会派人在此考古钻探,又发现同类墓室十二座,共计十五座,并发掘了其中八座,发现各个墓室,虽砖质相同,但在结构上装

10 / 16

饰上却各有千秋,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和多重檐等,大多为四合院民宅样式,真可谓精巧美观,玲珑剔透。在各个墓室中,不论是门窗隔扇,滴水猫头,飞禽走兽,花草人物,还是墓内回廊下安祥端坐的墓主人夫妇以及书童侍女和陈设廊下的“二十四字”人物组雕,什么曾用名参打柴,刘恒尝药,陆绩怀桔,杨得打虎,丁兰刻木等等,或雕刻,或捏制,无一不逼真生动,栩栩如生。尤其应到的是墓主人对面有舞台乐楼,既有乐队又有演员,乐器大鼓,腰鼓,拍板,横笛等多种吹打乐组成,演员行当齐全,分副净,副末,装旦,末泥,装孤等,看上去,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表演技巧,真是维妙维肖,活灵活现。若进入一墓室,真宛若光临一座陈设工艺珍品之殿堂,实有琳琅满目,华气盈门之感。

宋金墓群,据第7号蟆地志铭记载:系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至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之遗物,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金建筑和音乐戏剧发展史极为罕见的历史佐证,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宋金墓群,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国家陆续投入了大批资金,予以妥善的维修和合理的辟新,现已俱备了一定的规模,并于一九九六年三月,经山西省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金墓博物馆,并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二OO一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金墓群,现已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在这里,既的独占

11 / 16

景观的地下宫殿雕刻群,又有多姿的地上建筑群,松柏云彩成林,奇形怪状花异草满园,真正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

宋金墓群位于稷山县城西四公里之马村西南隅,是十四座仿木构建筑且为四合院式的砖质雕花墓。各墓室砖质类同,结构各异,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多重檐等,可谓式样繁杂,各具特色。

各墓室的装饰十分诱人,例如雕刻的门窗隔扇,滴水猫头,禽兽花草,墓主夫妇,书童侍女和泥质套塑的“二十四孝”等,无一不显得优美精湛,生动逼真。

尤应提及的是墓主人对面雕刻的乐楼,即有乐队,又有演员。乐器有大鼓,腰鼓,拍板,横笛和蓖篥等,演员分副净,副末,装旦,末泥,装孤等,看上去,既有故事情节,又富表演技巧,整体造型,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若游览全部墓室,即宛如光临一座陈设工艺珍品的地下宫殿,大有琳琅满目,异宝纷呈之感。

砖雕地宫具有十分难得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不仅为我们研究宋金建筑特别是民居营造,有着十分翔实的历史佐证,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戏曲表演体制的形成时间,竟提供了提前二百余年的发展史料。

另外,还应附带提及一点,即地宫中5号和8号墓的尸床下,原堆集着焦炭五百市斤,其质量与今天的土法炼焦的产品无异。这

12 / 16

充分说明,至少在公元十一世纪时,稷山一带的人工土法炼焦技术就已趋成熟。

板枣

稷山县是枣乡之一,这里盛产大枣,品种有板枣、长枣、蛤蟆枣、柳罐枣、园红枣等。其中以板枣最为有名,稷山板枣被列为山西省七大名枣之首。

据传说,板枣源于山东。过去有个叫段成已的稷山人在山东当县令,他见当地的金丝小枣很好吃,便将枣树用马车运回了故乡。由于水土、气候的缘故,以后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品种——板枣。

这种新品种,呈板长圆形,色红艳而有光,肉厚核小,味道甜香,每颗果重10克左右。板枣久贮不涸、不变形、不生虫,晾干后依然是圆鼓鼓;皮柔韧而富有弹性。生食甜脆,干制品尤甜香。又以“枣大核小,枣小无核”而著称。鲜枣含糖量为35%左右,干制品含糖量可达74%。板枣用酒浸泡密封可贮存10多年而不霉变,用手拉开便能看到缕缕金丝。

板枣主要产于该县的陶梁、姚村、南阳、辛庄、吴村、上柏、下柏等丘陵地区,这些地区海拔低,气温高,日照时间长,

13 / 16

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宜于枣树生长和果内糖分的积累。总年产在10多万公斤,50%以上出口外销。板枣属于速生高产树种,每株产用30~40公斤,有的大树单产可达上百公斤。 该县用板枣等加工制成的水晶蜜枣,尤为有名。这种蜜枣,色泽黄亮、花纹清晰、肉厚核小、个头整齐,吃起来清香昧甜,营养养价值高。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颇受赞誉。

麻花

稷山麻花是山西省传统名优特产。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清乾隆年间,翟店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稷山麻花主料选用晋南优质面粉,辅以食盐、糖、芝麻、鸡蛋等。面粉经过发酵后,通过手搓、拉条、合成等工艺。再用精选卫生油煎炸而成,其色黄、味香。食用适口、油而不腻、回味无穷、百食不厌,目前,已畅销北京、黑龙江、太原、西安、深圳等10余个省市,颇受广大顾客欢迎。 稷山麻花斐声国内,而稷山麻花又首推邓氏麻花。它作为三代祖传的“老字号”,继承原有之特色,结合现代新料质,赔以精美包装,其声名远播,成为家庭消费及馈赠亲友之佳品。其主要产品有:大麻花、大油酥麻花、小油酥麻花、巧克力麻花、

14 / 16

香麻花、怪味麻花等十余个品种。邓氏麻花不仅品种多、而且销量逐年递增,由1988年的1万余根增加到现在的1万余箱。 作为稷山“老字号的邓氏麻花,1991年在运城市关公庙会上获“河东名吃”美称;2002年10月在运城市第二届农展会上又获殊荣;2002年11月,运城电视台对邓氏麻花作了专题报道。2002年5月,作为邓氏麻花的传人-邓仁发被县劳动竞赛会、县总工会评为“劳动模范”。

饼子

饼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稷山饼子早在明朝就已出名,有圆形油酥饼、半圆形葱花饼或麻辣饼及三角形油酥饼三角类型,口味香酥适口。稷山饼子之所以特别好吃,是因为其从进料源头抓起,注重操作中的每个细小环节。特别是在用火方面,选择了成本较高的焦炭作原料。稷山饼子色泽黄亮,层次鲜明,吃起来脆而不碎,香酥适口,既是放置三天后,色香味依然如故。多年的演变发展,稷山饼子在吃法上也从油心变成油酥,从油酥再增加夹肉、夹蛋、夹青菜等花样,适合各层次顾客的要求。

翟店任保炅饼子在稷山颇有名气,其活面、起面、上油、

15 / 16

用料和掌握火候,都有一套制作技巧。其状多以圆饼和半圆饼为主,尤其半圆饼子味正、脆香、色泽焦黄厚膨、外脆内嫩、后味特别香,深受顾客欢迎。

稷山饼子已逐步形成一个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县农民在全国各地打饼子的有数千人之多,其中蔡村乡南埝村就有200多人在北京、河南等地打饼子挣钱,每年收入200万元左右,人称该村为“打饼村”。

16 /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