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翻译比较研究综述王菲菲【摘 要】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英字幕翻译成为充分理解外国影视作品和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总结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电影字幕翻译的国外研究现状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翻译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关键词】中华文化 “走出去” 电影字幕 翻译作为我国长期的文化战略,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指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通过对外文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等途径,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塑造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营造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电影是文化传播最有效和最直观的重要载体之一,改革开放后大量外国影视作品涌入中国,在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时,中华文化亟需通过电影媒介向外传播。如何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恰当地理解外国影视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并恰当地向外传播中华文化?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是字幕翻译。然而,目前在我国翻译界字幕翻译未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论证。在社会极大需求与研究不足的巨大矛盾下,基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比较研究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的翻译成为亟需研究并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翻译比较研究意义
第一,符合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成为文化改革的方向。电影作为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否把中国电影字幕恰当翻译则决定了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另外,在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仍不算全面,甚至有的在意识形态上还戴着“有色眼镜”的情况下,中华文化急需通过电影发出声音与世界文明对话,塑造和传播出中国国家形象。第二,符合中国电影行业应对文化竞争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国际文化领域话语权。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电影市场,但是中国电影产品长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且竞争力偏弱,国产电影海外票房不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电影字幕翻译不贴切造成文化沟通的不足。如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研究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的翻译利于消除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提高中国电影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化话语权。第三,有助于改善电影翻译在我国翻译界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现状,利于完善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的翻译理论,提高翻译质量。电影翻译在翻译界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钱绍昌曾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影视翻译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在文学翻译之下,但与此相反,· 12 ·
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这与电影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再加上目前我国电影翻译研究的不足与外语电影大量的引入形成了巨大矛盾,电影翻译研究和实践研究亟需得到足够的关注。第四,有助于增加对外国电影的了解,维护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存在着多元化和多样性,不同文化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都应获得同样的尊重和共同的保护。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应了解外国电影,取长补短,和谐共处,而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研究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的翻译有助于恰当地了解他国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二、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电影字幕翻译的国外研究
现状评述
国外对文化“走出去”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早于国内,主要涉及人类学、文化经济学、跨文化传播和国际关系学等领域,基于多个领域研究的文化“走出去”理论体系为美国等国家的文化“走出去”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20世纪50年代,Edward Hall第一次提出“跨文化传播”的概念。随后相关研究著作出版,如Samovar Larry A.和Porter Richard E.所著的《跨文化传播读本》等。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学将对外文化战略的研究与国际形势的研究结合,为国家服务,如:“抵制文化侵略理论”、“对话理论”和“共生理论”等。美国的Joseph Nye提出“软实力”理论,即“通过非强迫或收买手段去吸引他国达己所愿的能力”,其中的“普世性文化”具有全球吸引力,而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来源。电影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传播本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影翻译则至关重要。对电影翻译的研究始于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西方,以“翻译与电影”一文的发表为标志。1974年Dollerup在“Bable”杂志上发表“电视节目的字幕研究”,首次对字幕翻译单独进行研究。之后,Marleau和Titford分别从影视字幕排版和翻译策略方面对电影翻译进行研究。1992年瑞典字幕翻译家Ivarsson出版《媒体字幕艺术手册》一书,这是欧洲第一部全面研究字幕翻译的著作,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为影视翻译研究的发展奠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Susan Bassnett提出文化翻译观后,文化翻译观因其与电影字幕翻译的匹配性和实用性而成为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的新视角。另外,与电影翻译相关的国际会议也日益频繁,包括“欧洲影视翻译协会”在内的各种学术组织纷纷成立,相关的讲座更是数不胜数,表明电影翻译研究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逐渐上升。影视文学
三、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翻译的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走出去”最初是经济领域的战略。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实施经济“走出去”战略。之后,由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文化部出台的《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推动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这是由我国国家利益和全球经济文化规律所决定的。在著作方面,我国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学术性理论研究不多,如:杨利英在“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中论述文化“走出去”战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理论依据,其余大多是与其它研究领域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如:中西文化关系、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等。影视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据先导、主导和传导地位,中国电影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然而我国的电影翻译研究开始较晚,理论研究水平不高。影视翻译方面的专著屈指可数,主要有麻争旗的《影视译制概论》和杜志峰的《基础影视翻译与研究》等,这些著作试图构建影视翻译的理论框架和认知模式。在论文撰写方面,目前相关研究领域涉及电影海外推广策略、电影“走出去”策略和影片自身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李庆在“中国电影‘走出去’之路——从‘金陵十三钗’、‘十二生肖’海外推广谈起”中以两部影片在海外市场的失利和成功为例,剖析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困境与策略;李亦中在“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解方程”中论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途径;庹继光在“文化走出去与武术电影的文化开掘”中提出挖掘中国影片自身内涵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国内鲜有将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翻译放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大背景下的文化翻译视域进行研究。字幕翻译作为电影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传播环节至关重要,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从文化翻译视域为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翻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思路。参考文献:
[1]Samovar Larry A. & Porter Richard 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M].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2]杜志峰.基础影视翻译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骆玉安.关于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殷都学刊, 2007(2).
[4]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5]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6]孙家正.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文化建设问题[J].文艺研究, 2003(1).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作者简介:王菲菲(1985-),女,汉族,贵州遵义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上接第1页)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全国各地都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在这期间,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也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战争年代的残酷现实。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命运,尤其是当时知识女性的命运。对于人类来说,战争是残酷的,但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战争一方面使她们饱受了痛苦:失去丈夫,孩子,家庭,被拐卖,被奸淫;另一方面,战争也使她们获得一次再生的机会:走出家庭的压迫,解除不合理的婚姻等等。因此,对于战争,女性的态度是复杂的、矛盾的。在四十年代,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描写了女性这种既矛盾又复杂的情感。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冰心的《我的房东》、张爱玲的《金锁记》和《倾城之恋》、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巴金的《寒夜》等,当然还有钱钟书的《围城》,这些都是四十年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有很多共通之处,尤其是作品中刻画的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这篇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曾经被侮辱、被损害却始终对生活怀有信心的女性——贞贞的形象。”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自发表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细细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唐晓芙与白流苏也有很多共通之处。白流苏没有在战争中坚持住,她害怕战争,害怕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生活,战争让白流苏感到生命的可贵与生存的艰难,所以她必须找个男人去依靠。然而唐晓芙却并非如此,她是用一种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爱情,即便是在战乱纷飞的年代她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当她得知自己受到了欺骗,就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方鸿渐。相比白流苏而言这就是唐晓芙的可贵之处,能够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中保留一份纯净之心。五、结语
唐晓芙虽然在《围城》中的戏份不多,但她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她就仿佛是黑暗中的明灯,现实中的理想。唐晓芙也许就是《围城》中的正能量,作者安排这么一个角色是有其用意的,是点睛之笔。作者在刻画唐晓芙这一女性形象的时候就毫不吝啬地对其大加赞赏。因为他想要让唐晓芙这一女性形象与众不同,借唐晓芙之口来说出作者想说的话,对待爱情对待婚姻的态度。她是唯一一个正面角色,她是让人们走出“围城”的方向。所以说唐晓芙这一女性形象是书中女性形象的一种升华,也是一种象征,一种人们向往美好生活,走出“围城”的象征。参考文献:
[1]王明科.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3).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47.
[3]刘秀丽.钱钟书<围城>中作者女性偏见原因探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4]罗布格宗.浅析<围城>中女人们的悲剧[J].科教文汇,2011(10).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