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测量》教学反思(精选5篇)
《图形与测量》教学反思(精选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与测量》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图形与测量》教学反思1
在《图形与测量》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列表进行概括、总结。在师生共同总结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剩余部分的填写,再来进行回报交流。
图形与测量是一节复习课,在这节课中,教材把所有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容积进行了概括、归纳、总结,从而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列表进行概括、总结。在师生共同总结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剩余部分的填写,再来进行回报交流。从交流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圆柱的表面积掌握得还不够,还需加强指导。
交流汇报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知识后,进行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从练习来看,许多学生知道公式,也会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但经常把得数求错。因此,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应该多进行一些计算的训练,让学生能算得既快又对。还有,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欠深入,题中要求算测面积,许多学生会求成表面积,因此,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也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图形与测量》教学反思2
《图形的周长》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图形的周长”一课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本节课我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如:运动会跑步、游泳池、树叶、数学课本封面、足球场、花坛等,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探究欲望。
二、概念教学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课伊始利用Flash动画演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会跑步这一生活情境,通过3位小学手跑步路线的比较,初步感知物体面的边线与一周,紧接着利用ppt课件让学生找一找游泳池口、树叶、数学课本封面以及身边各种物体一周的边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周的认识,其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找到的黑板面与空调面边线长短的比较,让学生
初步认知一周的边线是有长度的,紧接着ppt课件出示生活中更大物体面的边线,然
后引导学生理解将这些物体的面画到纸上就变成了这样的平面图形,由物抽象到图形,最后让学生描一描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从而引出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学环节步步深入,周长概念跃然纸上。
三、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它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节课中,学生测量圆形的周长时,及时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初步为理念及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在练习环节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各给磨课教师的建议下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因为用的是别的班的同学,课前没有去熟悉学生,师生之间比较陌生,情感交流不够,自己也感觉本节课激情不够。其二,上完后本节课有前松后紧的感觉,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开始与学生
互动不够,二是由于时间原因,后半部分处理起来节奏明显加快。三是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四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五是学生测量出现误差时没有给学生解释。
总之本节课也成功也有不足,各位磨课教师也从不同的观课维度提出了合理性建议,下一步我会进一步修改教案,争取将不足变为出彩的环节。
《图形与测量》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学生明白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掌握了一些数学转化思想。
上了这节复习课,我感到很欣慰。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及学习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原本我认为学生们只会利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机械的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认为他们只重视结果,对经历的数学过程是很模糊的,甚至根本不记得了。结果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巡视我发现,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积极发言,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即动口,又动手,通过语言和图示等方法来讲解,使倾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过几分钟以后,每个小组几乎都得出了令我满意的结果。明白了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知道用的是什么转化方法:如数方格法、割补法等。这样的学习方式短时高效,全员参与,取长补短,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看来,只要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可以提高的。教师只要适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学生解决困惑即可。
《图形与测量》教学反思4
这是参加“诸城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我讲授的`一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周长》信息窗1。说心里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段时间,抽签是在周六,比较巧就抽到了这个课题,周二下午最后一节比赛,教案课件准备好后,周末在家里我给两岁的女儿讲了好几遍!开始还喜欢听,后来再讲就不听了,转身就跑掉了。
我就想,平日上课孩子们是否也是这种感觉,不喜欢听想转身跑掉,我该怎么改变如何努力,让孩子们爱听、喜欢上数学课!我觉得:上课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心情愉悦的体验、发现、感受知识的过程,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和孩子们互相探究、发现、感悟知识的快乐旅程,那样很多问题及就迎刃而解了,我和学生们可就都轻松开心了呢!
再回到这节课,周一找了个班讲了讲,效果不很好,有点乱。
乱在:
1、开始导入,用到的花坛图片太多,孩子们很喜欢看但是不会想到主题,于是删除大部分;
2、软尺量周长,更是乱极了,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用软尺、什么是头围、腰围,量的乱糟糟,分工也不明确;
3、走周长,整排同学下来走,队伍过长更是乱。
找车校长商量之后决定:量周长,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老师讲清软尺的用法,
并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测量头围、腰围,另外两名同学记录,给每个小组分好工再开始测量;走周长,不再是整排同学走,而是开小火车,每次一列小火车,开始老师领着走,然后同学领着走就不会乱了,可以多走几列。解决的了这几乱,心里就有底气一些了。
引入周长的概念有点快,概念可以一点一点给出,可以先给出“一周”、通过讲解再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还有“封闭”一词孩子不是很理解,没有深入讲解,可以在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概念之后,再出一个题,有封闭有开放图形,让孩子们选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最后完善概念”
这样循序渐进的给出周长的概念会更形象好理解易接受。
新知学习一题,老师把各种形状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找了孩子来描出周长,欠缺的是没有把图形再揭下来,让孩子观察周长是线而不是面,以防以后学习面积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了,这也是这节课又一个缺点。
这节课的小结,如果改变以往的问法:“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那就更好了,以后我就这样
《图形与测量》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一种图形认识与测量的复习课,因此将重点放在了将各部分知识有机的联合起来,形成扎实的知识网络上。
1、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尝试自主整理这部分知识。要求越细越好,最好是能举例说明,并根据整理的结果进行评议加星。从学生整理的情况来看,还是不错的。当然课堂教学不
能仅停留在学生表面的整理,还应帮助学生内化形成知识网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的小知识点,我都采用了先画图形,再说特点,然后比较的教学思路。先画图使学生将图形的特点与空间图形结合起来。避免了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图形特点的弊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注意了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图形的联系与区别,结合清晰简单的板书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3、图形的计算重点复习了各种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也是学生自主整理复习最薄弱的环节。为此理清各类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转化思想。
4、无论是图形的认识还是计算都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