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魔假面舞会》死亡母题的叙事解读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红魔假面舞会》死亡母题的叙事解读

作者:王梓涵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4期

摘要:死亡母题在不同文化语境作家的处理下,呈现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本文以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红魔假面舞会》中死亡形象和死亡母题的塑造、阐发,从而对不同民族的死亡文化做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死亡;基督教;人性;叙事 一、叙事空间

爱伦·坡于1842年创作了恐怖小说《红魔假面舞会》。“红魔”这一疾病肆虐人间,为人们带来了死亡。在中译本中,死神“红魔”出现在一个城堡式的修道院里,混迹在一群乔装打扮参加假面舞会的人中。而英译本则用“seclusion”和“castellated”来形容死亡发生的空间,渲染了一种恐惧的气氛。在西方哥特小说中,城堡或修道院,往往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不可告人的黑暗秘密。因此,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从一开始就向文本接受者传达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理暗示,进而形成独特的阅读心理,达到作者创作的预期的心理恐惧效果。幽闭、与世隔绝的客观环境,也反衬出人自身外在处境的恶劣,当在绝境中面对死亡时,作为个体的人的最后挣扎与反抗,也因此而显得更加无助、更加无望。

举办舞会的大厅由七个不同颜色的小厅组成,结构十分不规则,从东到西排列在走廊中。在基督教文化中,“7”是一个既神圣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数字,常常被作为一个轮回的代表,上帝用六天的时间造物,而在第七天休息,故而有安息日之称。“七”象征着事物组成的完美形态,比如,七重天,七大主教,七大圣礼,还有与七美德相对应的七宗罪。爱伦坡采用“七”的宗教文化含义来建构叙事空间,按照颜色深浅的变化,从东到西的顺序将作为个体的人的一生,放置在一个庞大的宗教哲学空间中,使人的生死在一场场盛大舞会中逐一展开。东边房间是蓝色,象征生命的开始。西边房间的装饰最为另类,铺满了象征死亡的黑色,猩红色——暗沉的血的颜色的玻璃窗,也象征了死神“红魔”的形态,而房间中的黑檀木钟,则时刻提醒着生命的逝去。

爱伦·坡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设置了带有基督宗教神秘色彩的叙事空间,而普洛斯彼罗亲王等一众达官贵族在修道院中大兴舞会的行为,正是畏惧死亡而及时行乐的心理体现。不可避免、无法逃脱的死亡命运,嘲讽了脆弱不堪的人性,揭示了对死的恐惧与末日疯狂。 二、叙事焦点

在《红魔假面舞会》中,爱伦·坡将叙述的焦点集中在死亡形象“红魔”的塑造上。“红魔”并非西方宗教意义中与上帝对立的恶魔、撒旦。它本是肆虐的瘟疫,如1348年的黑死病。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伦·坡却有意将带来死亡的“红魔”实体化,使之成为混迹在假面舞会中令人们可见可感的死亡形象,从而强化了死亡形象的视觉冲击效果与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感,使死亡的过程在读者接受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共鸣。因此,爱伦·坡以其“效果说”的创作理论为基准,对“红魔”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爱伦·坡式哥特”的实体化塑造。

首先,对“红魔”的命名。它的命名来自其发病症状与发病时间:“鲜血是它的化身和象征——殷红而恐怖的鲜血。染上的人先是感到尖锐的疼痛,头晕目眩,进而毛孔流血不止,直至死亡。整个发病过程,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只需要短短半个小时。”①按西方基督教的精神,瘟疫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后便与魔鬼为伍,是地狱的一员。

其次,“红魔”的具体形象塑造。“那人又高又瘦,从头到脚都缠着裹尸布,他的脸隐藏在一张和僵尸一模一样的面具背后,即使最细致的审视辨识也难辨其真假。”爱伦·坡笔下的这位假面舞者与其说是装扮为“红魔”,不如说它本就是“红魔”,缠着裹尸布,布满鲜血,这正是死者与死神的形象。虽然原罪说规定了人必有向死的受难,且只有信仰才可救赎自身,信仰也必将以复活代替死亡,而使无端受难的人在赎罪中新生,但对肉体的毁灭,却无法得到救赎。在“红魔”面前,渴求地上天国的庇护必将成为躲避死亡的人的首选,但在精神的深处,却是对死亡的具体形象的想象与对虚无的死后世界的恐惧,以致更加渴求肉体与官能的永生与愉悦。因此,躲避在修道院中的人們与普洛斯彼罗亲王一起,诉诸于基督宗教思想以外的、俗世的对生的疯狂渴求与狂欢式的享乐。

再次,“红魔”的出场环境。“红魔”一方面诞生于众人必将死去的恐怖宿命中,一方面诞生于地上天国的修道院中。为此,爱伦·坡应用其“效果说”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塑造了一扇独属于“红魔”的哥特式玻璃窗——“猩红色的,暗沉的血的颜色”,诡异恐怖,成为所有逃避死亡的人心中的禁忌。正如西方的生死观般,一面心存禁忌,一面极尽欢娱。既然死亡还未到来,生者还未成为虚无的死者之时,肉体与精神的快乐,甚至是放纵的肉体官能享受,都必将把人类从死亡的恐惧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享受生的过程才会不再惧死。但对于那些躲藏在修道院中的人来说,死亡来得太快太早,享乐的人生太短太慢,反而徒增了更大的恐惧与不安,绝望与怨愤,疯狂与无助。人终究是要死的,无论是乐死还是乐生,最终人的精神与肉体都会化为虚无,就连邪恶丑陋的“红魔”也不例外。但依西方的生死观来看,西方世界的落脚点仍是对生死中个体精神的存在与消亡的探讨。 注释:

①[美]爱伦·坡:《红魔假面舞会》,刘晶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127页。 参考文献:

[1]爱伦·坡[美].红魔假面舞会——爱伦坡短篇小说选[M].刘晶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陆扬.死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苏耕欣.哥特小说——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郎睿娟.震撼心灵的美——浅析爱伦·坡小说美学效果的构建[J].外国文学研究,191-1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