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位一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体系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四位一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体系

[摘要]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形成学校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保障,自我教育为关键,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的达成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目标,保证心理和谐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和谐 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形成学校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保障,自我教育为关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的达成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目标,保证心理和谐教育的效果。

一、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核心

学校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学系统、管理系统、环境系统等四个有机结合的子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重心所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担负着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同时注意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渠道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新颖性、教育影响的广泛性,努力打造大学生和谐的心理。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建设好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群,大力营造“人人关注身心健康,人人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保健观念和积极的心理求助意识;二是健全预约制、首询负责制、转介制、督导制等心理咨询工作制度以及心理健康普查和访谈制度、学生心理危机评估、预警和干预制度等危机干预工作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三是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测评-筛查-干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和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为学生构筑坚实的生命防线;四是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搭建学生自我教育、互助成长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五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水平,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良性互动。

2.教学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主渠道

心理和谐教育涉及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仅仅依靠一个课堂、一本教材、一次辅导和几位专业教师决不可能能达成教育效果。只有在保证教育者心理和谐与健康的前提下,有意识的将心理和谐教育渗透到全面教学中去,才能促成心理和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教育是一种浸润心灵的关爱过程,好的教师是用人格来塑造人格。美国学者PC·卧思伯恩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结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授课的方法比课程的内容重要。温和灵活的教育方法不仅使学生感到课程内容的丰富有趣,而且使学生感受教师人格的影响力量,这种力量比课程本身更具有活力,更为生动,因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的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的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2]指出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以及教师心理状态的健康和谐的潜在意义。鉴于此,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将心理健康做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提高教师资格的准入门槛;高校应为教师心理和谐的构建提供支持,创造条件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和枯竭现象的发生,增强教师的工作乐趣感和职业归属感,在针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内容;对于教师本人来说,也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努力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3]

课堂是对学生施行心理和谐教育的最好场所和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层面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4]应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及心理和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将学科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体现教书育人的统一,从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谐的心理和良好的素质。

3.管理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催化剂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许多问题并不是道德品质优劣的表现,而是出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探究学生问题的心理根源,引导学生对不良心理合理宣泄与调整,实现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平衡,是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学校管理趋于人性化、个性化的发展潮流与心理和谐教育的主旨即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潜能是高度吻合的。高校管理决策要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发展”的人本思想,实施人性化管理,坚持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给学生以关爱、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尊重学生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化服务意识,管理教育渗透

在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时,要强化服务意识,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扎实开展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生管理中渗透心理和谐教育理念;要研究大学生的需要动机和成就动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和发展大学生内在潜力。在高校,管理永远是第二位的,它只有与居于首位的教育密切结合,才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4.环境系统是高校心理和谐教育的调节器

(1)营造优良的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心理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十分深远,群体心理环境的一致性往往形成具有制约作用的心理气氛,从而形成群体心理一致性。高校校风和学风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制约着特定环境中的个体,校纪和校规也已成为学校群体生活中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较为一致的、符合需求的心理和行为。因此,高校应努力营造严肃、活泼、平等、自由的校风,弘扬创新、严谨、理性、自主的优良学风,科学制订并合理实施校纪校规。另外,还应注意营造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有安全感。“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约束和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的思维和表达。大学生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5]因此,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能力专长来塑造自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和谐心理形成的外在条件。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机会,促使他们勇敢面对挑战,信心战胜挫折。同时,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助于营造参与、理解、关爱、积极、美好的心育氛围,利于同学间的相互关怀、支持以及和谐心理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涉及学校对家长的教育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发展和家庭教育心理讲座,使家长正确认识家庭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邀请家长参与专题座谈会,就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家庭心理保健知识、亲子关系等问题开展互动式讨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改善家庭心理环境,改进亲子关系;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家长

进行个体或团体辅导,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