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课下注释整理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文言文课下注释整理

1、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说:“悦”的古字,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聪明,智慧。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齐,相同。弘毅:强毅。凋:凋谢。 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相闻:可以互相听到。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要:通“邀”,邀请。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具言:详细地说出。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及郡下:到了郡城。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遂:终于。规: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3、陋室铭(刘禹锡) 4、爱莲说(周敦颐)

1、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16、蕃: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8、染:沾染(污秽)。

19、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2、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5、三峡 1、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3、亭午:正午。 4、夜分:半夜。

5、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襄:上。

7、沿:顺流而下。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8、溯:逆流而上。

9、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0、疾:快。

11、素湍:白色的急流。 12、回清:回旋的清波。 13、绝巘:极高的山峰。 14、飞漱:急流冲荡。

15、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6、晴初:天刚晴。

17、霜旦:下霜的早晨。

18、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6、记承天寺夜游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1、相与:共同、一起。 2、中庭:院里。

3、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7、马说 祗(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一食(吃一顿)、或(有时)、食(通“饲”,喂。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且(犹,尚且)、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8、送东阳马生序

致(取得)、假借(借)、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砚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请教)、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俯身倾耳以请(弯下

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叱咄(训斥,呵责)、至(周到)、俟(等待)、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隆冬,深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肢(通“肢”)、媵人(这里指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缨(帽带)、腰(腰佩。腰,用做动词)、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缊袍敝衣(yùn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9、小石潭记 篁竹: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大约有一百来条。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清:凄清。隶而从:跟着同去的。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10、岳阳楼记

1选自《范文正公集》。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具:通“俱”,全,皆。 6、属:通“嘱”。

7、胜状:胜景,好景色。

8、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9、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

10、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1、大观:雄伟景象。

12、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13、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4、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极,尽。 15、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6、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8、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19、淫雨:连绵的雨。

20、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1、开:放晴。

22、排空:冲向天空。

23、日星隐耀: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24、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25、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6、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7、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28、景:日光。

29、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0、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

31、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32、锦鳞:美丽的鱼。

33、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36、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7、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38、何极:哪有穷尽。

39、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40、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41、求:探求。

42、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43、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4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5、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之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46“退、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即指“处江湖之远”。

47、其必曰……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48、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11、醉翁亭记

1、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3、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5、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靠近。

6、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7、意:情趣。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9、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10、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11、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2、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13、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14、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 15、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6、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7、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

1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9、陈:摆开。

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1、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22、弈:下棋。

2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24、苍颜:脸色苍老。

2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6、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7、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8、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30、谓:为,是。

九年级上册 12、出师表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4、殊遇:优待,厚遇。

5、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光:发扬光大。

7、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光大。也作“恢宏”。

8、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9、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

10、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2、理:治。

13、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15、简拔:选拔。 16、遗:给予。 17、悉以恣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咨,询问。

18、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19、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0、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3、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4、驱驰:奔走效劳。

25、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26、尔来:那时以来。

2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8、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29、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30、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31、攘除:排除,铲除。

32、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33、慢:怠慢,疏忽。

34、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 35、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 36、雅言:正言。

37、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

九年级下册

1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1、选自《孟子•告子下》。 2、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任:责任,使命。

5、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6、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7、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8、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9、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0、曾益:增加。曾,通“增”。 11、恒过: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指在国内。

18“弼、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辅佐。

19、出:指在国外。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2、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14、鱼我所欲也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11、蹴:用脚踢。

12、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4、辩:通“辨”,辨别。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奉:侍奉。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19、已:停止,放弃。 20、本心:本性,天良。 15、曹刿论战

1、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2、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3、间:参与。

4、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5、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7、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8、对:回答。

9、徧:通“遍”,遍及,普遍。

10、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11、加:虚报。 12、加:虚报。 13、信:实情。

14、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15、福: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虽:即使。 18、察:明察。

19、情:(以)实情判断。

20、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1、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2、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3、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4、鼓:击鼓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5、败绩:大败。

26、驰:驱车(追赶)。 27、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28、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9、逐:追赶、追击。

30、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1、故:原因,缘故。

32、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3、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34、再:第二次。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5、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6、测:推测,估计。 37、伏:埋伏。 38、靡:倒下。

16、邹忌讽齐王纳谏 1、选自《战国策》。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2、修:长,这里指身高。 3、昳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5、窥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7、旦日:第二天。 8、明日:第二天。 9、弗如远甚:远不如。 10、美我:认为我美。 11、私:动词,偏爱。

12、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 1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14、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15、面刺:当面指责。

16、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市朝,公共场合。 17、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18、时时:不时,有时候。

19、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20、期年:满一年。

21、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22、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且中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

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询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①与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叛乱。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写这篇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疲弊bì 驽钝(núdùn) 崩殂(cú) 裨补阙(bìquē ) 夙夜忧叹(sù) 陟罚臧否(zhì pǐ) 以彰其咎(jiù) ★成语典故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优劣得所 计日而待 三顾茅庐 ★通假字

阙通缺 缺点 稗补阙漏。 是以先帝简拔(柬) 有通又 表余数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由衷感谢 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店铺开业

谨慎 古义是认真、慎重 今义:做事小心 ★一词多义 以遗wèi陛下。(给予) 先帝遗(yí)诏 (遗留) 恐托付不效。(成效)以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此臣所以 (用来)此后汉所以 (…的原因) 性行淑均 (行为) 行阵和睦 (队伍)

俱为一体(是) 作奸犯科(做,行) 举宠为督(做,担任) 咨臣以当(拿) 寄臣以大 (把)以驱驰 (为、替) 先帝不以臣(因为) 以光 ( 来)以塞 (以致)

★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亲贤远小”是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小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诸侯

★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报先帝”、“忠陛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8)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9-9)表文的结束语。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课文研讨

1.第1段:分析当时形势,提出具体建议。 ★当时形势的危急--危急存亡之秋: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客观)

★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主观)

★提出具体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对国君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建议:严明赏罚;

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提出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宫中、府中

★这两节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先提出正面建议,再从反面论述。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文臣武将 宫中(内):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举荐目的: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府中(外):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人物:将军向宠。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举荐目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理由:①“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②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③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核心是亲贤远佞,关键是严明赏罚,前提是广开言路。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5.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作者出身: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作者志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不以......以驱驰。

概括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二十有一年矣。” ★初看似与出师无关,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6.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北伐的战略目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追忆“白帝城托孤”的作用: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7.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8.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①封建社会推崇:刘汉为正统、受知遇而尽忠的一代忠臣典型。②今

天我们可看作为事业、为人民的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 ★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已加入WTO,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①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②《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③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④小结。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有关诸葛亮的诗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名人读《出师表》 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足见《出师表》感人之深。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诸葛亮名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13-9-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

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孟母三迁) 孟子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现存七篇,也是用语录体写的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比喻和寓言,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姓氏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亲戚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到,往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域 古义:限制 域民 今义:委托 今义:疆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 发 古义:被任用 今义:判断动词 今义:送出、交付

举 古义:被举用 征: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举起 今义:出征

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反叛 拂同“弼”,辅佐

曾同“增”,增加,增长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名词,国内、国外)

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于:舜发于畎(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并列连词 )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解题:忧患可理解为忧愁,灾难。也可扩大为贫穷、挫折、困难,当然不能把死于安乐理解为追求幸福生活就一定死亡。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精段阅读

第一部分(l-2):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1):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都出身贫贱,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语言……)

第二层(2-2):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二部分(3-3):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第三部分(4-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积极意义:成就大事业,接受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练,能锻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智慧和勇气,激发信心,逆境出人才,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消极意义:当大任说是“天”给予的,是受时代所局限,唯条件论也不可能,优越条件对事业的成功是一种有利的客观因素,如把主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人将会大有作为

★整体局限:宣传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与今义不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战国时代谋

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知识积累 帙丽yì 朝服zhāo 期年 朝于齐cháo 间进jiàn 成语: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词类活用

朝服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闻寡人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一词多义

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相如每朝时 上朝 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朝服衣冠 早晨(zhāo) 孰 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同“熟”,仔细。

诚 臣诚知不如(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 诚心、诚意 此诚危 确实、的确 今诚以 表假设,如果、果真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宫妇左右莫不 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能谤讥于市朝谤 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

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暮寝而思之 寝: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睡觉地方 ★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明日.★面对妻、..欲有求于我也。妾、客的程度不同,”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讽谏的结果: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课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下面便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想通过第三者的鉴定,来验证自己“美”到什么程度。而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人家却说自己比徐公美呢?显然有各自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事实的真相。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第二部分(2-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3-4),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人物简析

邹忌:实事求是,善于观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关心国家大事。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齐王: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根据群臣的进谏锐意改革。

★鉴赏写作技巧之妙,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

★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一是“思”;二是“善”。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何失败了呢?

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①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虚心纳谏,不偏听偏信,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③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④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⑤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⑥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曹刿论战 ★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文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人物活动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

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本文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课堂小结

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从曹刿获得启示: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还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4.“长勺之战”曹刿功不可没;但有人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有功”: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无能”: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4.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师:师出无名 鼓:一鼓作气 靡:所向披靡 孚:不孚众望 竭:殚精竭虑 伏:危机四伏 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 克:攻无不克 辙:南辕北辙

★★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