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热证可灸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74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第32卷第3期 热证可灸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王馨悦 ,黄培冬 ,袁恺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21;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热证;灸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8 文献标识码:A 《素问・骨空论》中就有“灸寒热之法,二十九灸”之论述;《素 问・至真要大论》日:“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并有“火郁发 之”、“以热治热”的理论。因此《内经》是“热证可灸”的萌芽。 文章编号:1O07—2349(2O11)O3一OO74一O3 而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则反复提出“火逆”、“劫” 灸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 等危害的告诫,谓:“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 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 难复也。”又:“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 而功,必咽噪吐血”[1],认为灸法只能用于阴盛阳虚的阴证, 变部位,进行烧灼和薰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 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灵枢・官能》 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它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灸法用于热证的治疗,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然秦汉以 而忌用于阴虚阳盛的阳证,尤其是“火逆”观对后世灸疗学的 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后沈括、张从正、汪机、陆以 皆推 崇此说。事实上,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疾病有很大的关 降,遵仲景之言,一些医家认为灸法属热,对于邪热壅盛和阴 虚阳亢的热证疾病,恐有伤阴液、助火势之误,故对灸疗热证 采取审慎甚至否定的态度。据此,笔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表 明,热证施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上千年的l临床基础。 1文献研究 系。也有学者认为[2]《伤寒论》是一部热病专书,在该书中十 分强调顾护津液,因而不主张热证用灸,恐助火伤津。艾灸 虽有伤津之嫌,在灸治过程中,可能出现大便干结、口干等 症,但这并不影响其治疗作用,张仲景只是借此突出顾护津 液的重要性。 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7):lO1~102. [1O]乐小燕.浅刺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J3.广 西中医药,2007,30(3):43 ̄44. 有关灸治热证的论述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内经》 虽有“热证忌灸”的原则,但更有大量“热证用灸”的记载。如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认为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 质增生仅是罕见的情况,颈椎病不是主要病因,对此应该引起 足够重视,应尽快与国际医学接轨。 [111赵宏,刘志顺,杨涛.电针太阳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 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0):8~9. 参考文献: [1J熊嘉玮.针刺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 杂志,2008,35(6):923 ̄924. [12]王环仁,迟晓伟.脏腑图点穴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 察[J].光明中医,2006,21(7):26 ̄27. [13]梁立安,陈文,胡湘.针刺推拿结合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的临床及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1):15 ̄18. [141洒玉萍.大椎刺络拔罐为主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5 例[J].河北中医,2007,29(1):46 ̄47. [15]蔡以生,王峰.益气聪明汤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 晕9O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5):449 ̄450. [16]杨璀健.加用针刺及中药熏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 [2]董宇翔,张萌,孙晓峰.针刺风池、天柱对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的影响[J3.中国针灸,2005,25(12):841~843. E31张圣良,莫新华.“项九针”针法对椎一基底动脉影响的临床研究治 疗方法[13.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6):56 ̄57. [43高兵兵,赵敬东.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I临床研究[J].光 明中医,2009,24(10):1927 ̄1928. [5]张秀国,张月.养血补脑针刺方治疗气血不足型椎基底动脉供血 晕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2):45 ̄47. 不足的临床观察口].天津中医,2009,26(3):211 ̄212. [6]王晓燕.温针灸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1例临床观察[J1.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2):16~18. [17]李庆洁.痰瘀同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9,25(4):488 ̄489. [18]廖瑜修.益气活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1.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5):520 ̄521. [19]袁明,钟的灵,王成.祛痰活血止眩汤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性眩晕6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 5O6~518. E73梁立安,蒋垂刚,胡湘.针灸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 机理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6~8. [83刘峻.温针灸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治疗方 法[J3.医学综述,2007,24(13):2039 ̄2040. [91于秀,罗立欣.电项针疗法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O例 (收稿日期:2O1O一11--30) 201i年第32卷第3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75 后世医家葛洪、孙思邈、王焘、许叔微、刘完素、朱丹溪、薛 已、周楣声等则提倡“热证可灸”  ̄。 。如葛洪《肘后备急方》 言:“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搜面团肿如钱大,满中安椒,以 面饼子盖头上,灸令彻痛,即立止。”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不仅从理论和临床上确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 则,而且把灸法的适应证扩大至治未病、急症、热证等。元・ 朱丹溪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丹溪心法》云:“大病虚脱, 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生则阴长也。”认为热证包 括实热与虚热两方面,而灸法有攻有补。并把灸法用于热证 的作用,归纳为“泄引热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三方面。 金・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 张热证用灸。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则阐明热证用灸的机 制:“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及至近代,许多医家仍竭 力主张灸法可用于邪热内盛的实热证及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其中以魏稼、周楣声为代表。如周楣声先生发出“热证可灸” 的倡议,后又提出“热证贵灸”的独家见解,且早在他的《灸绳》 著作中便就此作了专门的阐述。 2机理研究 杨氏等_l【¨认为热证有虚实真假之分,灸法能以热引热, 通过刺激体表而起作用,对机体功能状态有双向调节作用,使 机体内部的阴阳状态达到平衡,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从而达 到散邪通络的目的。魏稼等 ]认为艾灸是通过“通经络”的作 用来实现补泻的,因而与一般用药准则有所不同;另一方面, 应把“通经络”与“火”分别开来,通经络是艾叶的作用,火只是 将这种作用施加给人体的一种手段,所以不能将艾灸作为一 种温热性的物理刺激或温法来理解。 现代研究表明艾灸的治疗作用并不单纯是温热效应,而 是光谱辐射、生物热效应及非热生物效应等作用的叠加口 , 众多研究表明其具有:①抗炎、抗感染和抗病毒作用,能抑制 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1 一;②艾灸辐射能具有近红外 辐射作用,而近红外线可直接渗透到人体较深部位,其通过毛 细血管网将热传递到更广泛更深的部位,可为人体组织所吸 收,从而进一步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m ];③可 抑制金葡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 ;④纠正自 由基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水平、促进内 环境稳定等Ll。]。 3临床研究 如今,艾灸已经广泛用于带状疱疹、痤疮、痔疮、褥疮、乳 痈、失眠、痄腮、潮热等症[1 。如黄迪君教授经常使用灸法 治疗一些有明显热象的皮肤病,如用铺棉灸配合小艾炷灸治 疗神经性皮炎【 ,用艾条灸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 ,临床 均取得较好疗效。李剑松等l2胡用灸法治疗痛风36例,与El服 西药的秋水仙碱24例x,.tN,疗效优于对照组。许文辉 用温 和灸以患者感微烫为度治疗单纯性未溃疖肿136例,其中87 例未成脓疖肿中有58例在灸治2次后肿痛消除,疖肿消散; 其余29例灸治3次后疖肿消散;49例脓初成疖肿经灸治3次 后,有2O例肿痛?肖除,其余29例虽疼痛减轻,但波动感明显, 切开排脓后均再灸1--2次而愈。米建平等[2 将94例囊肿型 痤疮患者予体针配合火针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再给予艾炷灸 关元、气海、脾俞,对照l组El服异维A酸胶囊,对照2组未予 其他治疗,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4 ,对照l组总有效 率为71.0 ,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51.6 ,观察组疗效优于 对照2组(P<O.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2 组(P<0.05),且与对照i组皮损改善相当(P>0.05),认为 温灸可提高体针、火针治疗囊肿型痤疮的疗效,与异维A酸胶 囊疗效相当。还有用灯火灸治疗腮腺炎;直接灸角孙、内关治 疗急性扁桃体炎;直接灸疗治高血压病;灸少商治鼻衄;灸涌 泉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等[1 ,以隔姜灸治疗浸润肺结核、肺结 核咯血[ 。];灸足三里等穴治疗菌痢、急性阑尾炎[2 等,都是灸 治热证的例症。 4小结 可见,运用灸法治疗热证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且已被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实,“热证可灸”毋庸置 疑。然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发现其疗效的评价标准不一,此类 临床报道仍偏少,多数为针灸结合或者灸药结合,且其中一部 分没有设对照组,其结果或许存在偏颇。因此,如何正确辨析 各种热证,正确把握适当的灸法和灸量 ,再根据量学要素 与病种及患者具体情况,在临床中注意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出 灸法的量学方案尤为重要[2 。而如何改良艾灸耗时长、易伤 皮肤、灸法规范化等,也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魏稼.热证忌灸论_J].中医杂志,1980,(2):45. [2]金远林,周利.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 志,1999,9(3):7. [3]魏稼.各家针灸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7. [4]周 雄,柴铁劬.《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探析[J].上海针灸 杂志,2005,24(12):46. [5]孙思邈原著,刘清国等校注.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8:46. [6]王谦,符文彬.试论孙思邈的“热证可灸”思想[J].上海针灸杂志, 2009,28(2):119. [7]王富舂.灸法捷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34. [8]卓缘圆,张家维.朱丹溪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及临床运用[J].针 灸临床杂志,2006,22(8):3. E9]李梃.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6. [1O]周楣声.灸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164. [11]杨玉红,吕云霞.“热证可灸”l临床经验探讨[J].甘肃中医,2005, 】8(】2).36. 76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第32卷第3期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何剑炜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 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疾患。本文 研究发现,针刺风池穴能扩张椎一基底动脉,使血管弹性增 加,血流阻力减少ll3]。刺激人迎等穴后血流异常情况均比针 刺前有改善[4];局部取太阳、头维、率谷,使针感直达病所,可 起到调节神经紧张状态、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5]。针 刺能有效影响头痛发作期和间歇期的脑血流异常状况[6],这 可能是针刺缓解偏头痛发作的作用环节之一。实验结果表明 针刺可调节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从而呈现出一种双向良性 调整作用_7]。 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机理和研究进展,阐述 了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及疗效,明确了针灸治疗的优势及广 阔前景,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争议及改进意见。 关键词:偏头痛;针灸;作用机理;临床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6.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76—03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头痛,具有周 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病症。近年来, 针刺治疗偏头痛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其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3针刺能够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调整脑能量代谢人体 内分泌系统对偏头痛的发作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偏头 痛发作时人体内5一HT含量下降,血浆中血栓素B2和6一 酮一前列腺素的比例失调。实验证明,针刺太阳、阳陵泉等穴 能减少5一HT的含量,迅速改善脑血管平滑肌舒张与收缩功 能。另外,针刺能调节偏头痛大鼠血浆中血栓素B2和6一 酮一前列腺素的代谢,纠正平衡失调[8]。李学智等[9]针刺少 阳经上的特定穴位风池、外关、阳陵泉治疗6例慢性偏头痛患 1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 1.1针刺的镇痛作用内源性阿片肽是存在于人体脑、神经 末梢的吗啡样作用物质,是机体内产生镇痛效应的主要物质 之一。实验证明针刺能加速大鼠体内内啡肽和脑啡肽的合 成,增强内源性阿片肽的活性或激活内源性阿片肽能神经元 释放阿片肽,使脑内阿片肽的含量增高 ]。另外,疼痛神经网 络学说的fMRI和PET[ 研究表明,脑内存在调控疼痛的相 应脑区,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皮质在疼痛信号的传导 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者,PET—CT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后双侧颞叶代谢降低,显示 了针刺有协调和重新分配脑能量代谢的作用。 1.4针灸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偏头痛发作之时颅内外血 管舒缩功能障碍,血管过度扩张,引起血浆蛋白外侵而产生无 菌性炎症。研究证实偏头痛发作时CAMP浓度上升,Gsa蛋 1.2针刺对脑部的血液循环的双向调节经颅多普勒超声 白升高,Gia蛋白下降,Gsa/Oia比例失衡,并通过信号传导系 [21]武平,黄迪君.灸法为主治疗神经性皮炎39例口].中国针灸, 2003,23(3):142. [12]杨华元,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国针灸,2009, 29(11):40. [13]唐照亮,宋小鸽,夏晓红,等.“‘热证’可灸与‘贵灸”’机制研 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1):29. [14]吴焕生.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J].上海针灸 杂志,1998.17(6):30. [22]武平,黄迪君.黄迪君教授“热证用灸”经验口].甘肃中医,2009, 22(3):2O. [23]李剑松,郭粉莲,俞剑虹,等.灸法治痛风一热证用灸的临床 观察[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z(2):97. [24]许文辉.温和灸治疗疖肿136例临床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 志,2006,28(6):176. [15]杨华元.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0, lO(10):17. [16]吕荣.艾熏治疗指(hD头炎300例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厂J].中 国针灸,1987,7(4):48. [25]米建平,余焯橥.温灸法治疗囊肿型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针 灸,2010,30(4):482. [17]周秉真.艾灸在热证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1, 17(11):34. [26]陈青青,林旭.论热证可灸[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73. [27]汤晓云,姜云武.灸法的量效关系[J].针灸临床杂志,2004, 20(10):2. [18]王家骜.热证可灸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6):41. [19]史彦风.灸法在实热证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4, l2(8):27. [28]阚丽娜,孙墼.灸法量学要素初探[J].光明中医,2009, 24(8):1504. [2O]吴付花.浅谈灸法在疮疡治疗中的运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1,18(2):46. (收稿日期:2011--0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