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全省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省级评奖、评家、立项、鉴定等工作,提高相关工作的公信度与权威性,切实为湖南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国的竞争中赢得相对比较优势创造条件,省社科联根据春贤书记去年关于“整合社科界资源,发挥社科联作用”的讲话精神要求,由湖南省社科联巡视员刘晓敏带队,不仅开展了面向全省社会科学界五路理论大军的问卷调研和摸底调查工作,而且向四川、山东、安徽等兄弟省市等特别是一些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搞得好的省市进行交流学习,还走到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专高职,党校、军校、科研院所及实际工作部门等四片,组织部分社科管理工作者和专家代表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并请他们到省社科联机关来商讨我省社科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大计。现对我省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从数据基本面分析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及其启示
近几年来,我省的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进步,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具有湖南特色、走在学科前沿、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长学科与特色学科,产生了一批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全面建设小康湖南、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战略的优秀成果和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素质优良、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这与省委政府对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省委省政府以中发
[2004]3号文件为纲,从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划、管理层级、学术规
范等多层次全方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与实施方案,构筑了一个较完整的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政策支撑体系。另一方面我省的社会科学学科基础扎实,人才队伍开拓创新能力强,有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社会科学“领头羊”。其主要状况表现如下:
1、与自然科学学科相比较,社会科学学科地位相对较高。据调研座谈会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与研究管理层代表普遍反映:我省大部分高校的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相比较而言,社会科学学科地位较高,投入少,但产出极大、收较很快、影响也极为广泛。其中我省的几所重点大学尤为显著。对于我省其他大部分地方师范类院校升格而来的一般本科院校就更不用说了。而且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收效极快,即便是理工科影响极为显著的中南大学,其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发展,目前也已有社会科学类硕士点12个,博士点2个,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研究基地7个。
2、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领域宽广。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分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军事学八个大类,我省在所有上述学科领域,湖南社科工作者都有专业研究人员和专门性的研究成果,涵盖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20个一级学科,并据国防科大及其他民口军事学课题与成果的调查资料显示,军事学大类的八个一级学科中至少有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军队政治工作学
等有所涉及。其中军队政治工作学在国防科大有博士点,并以此为依托,承建了全军唯一的“985工程”二期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政治工作与院校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3、优长学科,特色学科占有一席之地。一个地区社科的优长学科和特色学科在一定程度反映和代表了它在全国社科界地位与水平。就调查的情况看,我省社科的学科优势越来越突出,特色也日趋鲜明强烈。例如,毛泽东思想研究、书院研究、伦理学、消费经济学、国际贸易、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近现代史、英语语言文学、湖湘文化研究、军队政治工作等,在全国还是排得上位置的,绝大部分属于国家级的重点学科,这些优长学科、特色学科应该是我省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重点,也是提升各个高校社科研究力量的一个重要支点。
4、研究能力日益增强。我省社科工作者与全国其他地区学者同台竞争的实力较强。近年来,湖南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直名列前茅,且获得资助的比例也较好,并有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我省共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4项,名列全国第4位,2009年则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西部项目)104项,名列全国第3位,资助经费为992.5万元,比2008年增长127.5万元。近几年,我省本科院校拥有社科类省部级以上的研究基地超过100个,国家级项目远远超过500项,省部级项目则在4000项以上,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近400项。湖南省社科院作为我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重要代表,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基地3个,社科研究所12个,获得国家级项目60项,省部级项目300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近70项。
5、五路大军人才荟聚,初步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在2004年中央3号文件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结合湖南实际,对进一步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落到了实处,对社科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落到了实处。我省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分布在高等院校、党干校、军校、科研院所、党政事业团体等五路大军之中,总数十万之众,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八个大类,涵盖20多个一级学科。据不完全统计,我省高校拥有社科类硕士与博士点511个,拥有高级职称的8460人,而五路大军的其他代表中,省委党校有社科类正高职称75人,副高职称52人,省社科院拥有社科类正高职称35人,副高职称
54人。可谓面广线长,人才荟聚,且各具特色。一方面,以省委、省
政府的名义公开评选和表彰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和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并制定了严格的评选办法(湘办[2007]67号),对遴选人数与奖金额度也制定了相应的方案(省社科联[2008]12号)。另一方面,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把那些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其中,通过省社科联青年工作委员会,就推出了陈志敏、蒋建国、贺同新、易练红、戴道晋、彭国甫、李建华等一批专家型领导干部和学术带头人。
二、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省的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面有了极显著的提升,但与自然科学对比,与兄弟省市尤其是发展的好的省市对比而言,我省的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的突出问题如下:
1、“重理轻文”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其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过小、政策支持力度不强、科研环境欠优。据调研座谈会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与研究管理层代表普遍反映:我省大部分高校的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相比较而言,社会科学学科地位较高,但投入少。研究项目过少、申请难度过大、资助额度过小、支持环境不均衡不规范等瓶颈因素凸显。唐凯麟教授在座谈会上更是深刻地指出:“两个(科学)同等重要,我们听了很多,讲了好多年,更多的是政策性宣传,少了实在的东西,例如:高校工资改革至今天,人文社科(学科)有几个人上了一级教授、二级教授,那(自科)院士一评就是一大堆。”与省外相比较,也存在较大差距。仅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一项来看,北京市2007年评奖专项拨款180万,并将以每届20%递增,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计205项;上海市2007年评奖专项拨款250万并以每届50万递增,奖项共272项;广东省2007年专项拨款280万并据实际情况逐届递增,奖项共计174项;四川省2007年评奖专项拨款300万,共设奖项213项。而同年在湖南省评奖专项拨款仅65万,含特别奖、成果转化奖共计141项。作为我省社会科学成果的最高奖(湘办[2003]38号文件),从奖项数量、奖励额度、工作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较明显处于劣势。另外,我省暂未有完整统一的以社科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体的总体规划;暂未有能较全面反映我省学科优秀成果与人才队伍的“家底”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完整地实现社会科学学科成果与人才信息的共享;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遴选体系中我省社会
科学系统人数仅50人左右,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缺乏等现象,均或多或少的说明我省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亟待大幅度提升,政策支持力度亟待全方位增强,科研环境亟待多层次改善。
2、五路大军各自为政,缺乏相应的组织、交流与协调。五路大军归属不同国家机关,自成体系、各有专长,其对政策执行的力度、重视的强度、支持的深度往往取决于其单位短时期既得利益倾向与领导层的关注点,缺乏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完善的发展思路与执行规划。在科研方面横向互不干涉、各自为政,纵向缺乏协调、上下堵塞、互不通气。例如,在国家级、省部级的课题配套方案上特别是省部级的配套方案上,同样是发展中的一般本科院校,有的1:1配套经费,有的1:2配套,有的1:0.5,有的甚至不配套经费。甚至同一个单位,同样是省部级课题,有的配套,有的不配套;有的配套多,有的配套少。个别高校对各类课题的级别认可、配套经费比例、政策倾斜等往往违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已确定的政策性文件要求,忽视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发展实际,漠视社科研究群体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一些好的政策与实施方案无法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与方案具有全局性、导向性、权威性,各基层单位与部门应当全面贯彻落实,而不应该以小集团、小范围短时期的既得利益及本部门、本单位领导层的喜好来执行政策和配置资源。否则,必然导致社科人才资源不能合理配置,重复劳动不可避免,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根据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五路大军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对本单位、本系统课题研究多,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研究少;低水平重复研究多,高水平研究少;为职称搞科研的多,为社
会实际需要搞科研的少。这势必造成社科研究人才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无法形成高效协作的科研攻关力量。
3、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社会科学人才的学科分布不均,尤其是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从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学术梯次、学科梯次、年龄梯次等三重结构来看,我省的人才队伍结构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已成为其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瓶颈。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社科类正高副高职称人数已形成一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社科类正高副高职称人数近9000人,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遴选体系中人数却少之又少。如不考虑重复人选,四所重点大学入选上述国家级遴选体系的人数分别是:湖南大学7名、湖南师范大学9名、中南大学5名、湘潭大学6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则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名。而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长沙学院等一般本科院校则每校仅有1人,而更多的学校在这几项人才遴选体系中是空白。
细察这些突出问题,其根源和影响由来已久,正如唐凯麟教授在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谈)科教兴国,社会科学这个东西,有没有一种可有可无的趋势?有没有一种摆摊子的意识——天晴摆出来,下雨收回去?这些个问题,在国内,在湖南一直都是非常明显的。”根据横纵向的对比,产生此类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策的落实与具体措施的制定上明显有所缺失,现行部分政策逐步落后于时代要求,与当前实际不相适应。二是在舆论引导的形式与力度
上有所欠缺,不利于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氛围的营造。三是缺乏完善的资源整合机制,其依托平台、激励机制等非常有限。
三、加强建设的四点建议
我省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问题也不少,要想在全国的竞争中赢得相对比较优势,就必须深入了解我省社会科学的地位与现状,深入了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的现状与呼声,深入了解兄弟省市乃至全国的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现状与经验积累。通过对这些具体内容与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四点核心建议:
1、制定与人才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等我省战略方针相适应的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就是要对其长远发展作出规定,使学科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秩序、有规律活动轨道。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应包括: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中长期发展目标;学科与人才队伍发展的水平、层次、规模及各阶段的重点;学科与人才队伍的特色及国内外的地位、作用;人才队伍梯队的构成、培养目标及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对策措施等。在具体实施上,以课题为主要导向与杠杆,带动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正确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整体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我省学科与人才队伍的特色与综合优势。当前,就是要组织力量开展调研,进一步摸清学科建设的家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为做好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十二·五规划做好精心准备。
2、完善与创新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的评价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的课题评审,优秀成果评奖,优秀专家评选等各项激励制度,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省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这次调研究中大家都很关心,矛盾最为集中的问题。从问卷调查来看,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681份。
对于省社科优秀成果评奖的频率(第一题),选A(调整评奖频率为一年)的1461份,约占问卷总数的54.5%,选B(两年一次)的1303,约占48.6%;
对于评奖的奖项设置(第二题),选择A(增加一倍奖项)的
1072份,选择D(其他要求)且提出适当增加奖项的28份,即
要求增加奖项的约占41%,选择D(其他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的11份;
对优秀社科专家(青年专家)评选奖项设置(第四题),选择增加的1838份,选择其他并要求适当增加或在高职院校增加奖项的
20份;
对于应用成果评奖(第五题),选A(单列,每年20-30项)的919份,选B(组织专门的应用成果转化评奖评审专家库进行独立评审)的942份;
对于省级社科成果鉴定(第七题),选A(加大鉴定力度)897份,选B(完善鉴定办法)1102份,选C(增强鉴定的权威性)
966份,选E(让鉴定结论在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等激励机制中占
有相当份量)610份。
在多场座谈会的发言中,诸多单位代表都发表了增加奖项、增加设置的提议。由此可见,当前的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的评价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亟待进一步全面增强。因此,要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的基础上,把已经获得的一些好的建议与意见反映到制度建设中去,积极探索和完善社科评价体系。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几场“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座谈会中,与会的专家与科研管理的代表提出次数最多、反映最强烈就是要求加大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的力度。从问卷调查来看,回收2681份有效问卷中,对于评奖奖励力度(第三题),选择增加评奖奖金额度1-2倍的2079份;对于应用成果评奖(第五题),选A(单列,每年20-30项)的919份,选C(对获奖成果给予更多更有力的推广与宣传)的675份,选D(奖金额度适当提高)的726份;对于省级社科成果鉴定(第七题),选A(加大鉴定力度)897
份,选D(大力宣传通过鉴定的优秀成果)769份。调研的座谈会上,也有很多代表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的力度的建议。湖南大学的专家代表彭建刚教授更是细致地指出,社科与自科相比,有明显差距。自然科学评奖——科技进步奖年年评,但社科类没有国家奖,而省部级奖,内部差距很大,拿一个省里的科技进步奖,那都是几万块钱,而我们湖南省内社科类成果最高奖一等奖才5000块,这一届才提到一万。科研立项也是如此,以湖大为例,讲科研进账,社科和自科差别很大,理工科有几个亿,但文科到去年才过一千万。
从外省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与相当一部分省市相比较,我省的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仅评奖经费一项,与安徽、甘肃、湖北、江苏、山东、新疆等省均存在较大差距,而且部分省市是根据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年按比例增加经费投入的。加强管理力度,改善软硬件环境,提升我省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国的竞争优势与地位,实现我省人才与文化强省,“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整体战略,就必须加大对我省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从这次调研情况看,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意见最为普遍突出,因此,更应该以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为“试验田”,根据我省当前的发展实际与今后的发展方向,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在增加奖项、提高奖金额度、进一步明确获奖者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评奖实施细则与评审标准等方面下功夫,积极营造务实进取、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科成果与人才信息库。学科与人才队伍创新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管理机制,其首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就是建立学科成果与人才信息库。即摸清我省学科优秀成果与人才队伍的
“家底”,把评选出的优秀社科成果的基本内容与社会反响、人才的科研成果与学术地位等基本资料录入微机存档,订制相应的管理软件,建立动态的信息更新机制,以实现学科成果与人才信息的共享,方便省委省政府及各实际工作部门运用这些信息,注重把社科研究成果运用于决策,在重大决策时主动征求社科专家学者的意见,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使社科界真正成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
5、充分发挥社会科学激励机制的导向与杠杆作用,整合社科界力量。加强社会科学界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充分整合本省及兄弟省市社科界的资源,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是加强我省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这次的问卷调查中关于课题与资源整合的有这么一道题(第六题):“为更好发挥省评审委课题的效用,整合社科界资源,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课题立项工作,您认为应做怎样的调整?”这次回收的2681份有效问卷中,对此题,选A(每年度重点扶持3-5个重大课题)1017项,选B(一般学科课题采取立项不资助形式)478项,选C(适当增加课题数量,以有助于培养一支老中青三代年龄结构合理的社科理论湘军)1483项,选D(由两年一次立项改为一年一次立项)746项。参加座谈会的专家与科研管理人员代表也普遍反映,应当以课题为龙头,以评奖、评家等激励机制为手段,积极调整思路,整合资源。因此,综合此次调研的整体情况分析,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夫:围绕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确定的年度工作主题,每年精心组织3-5项重大课题招标;在常规性课题立项中有意识的引导,组织一批突出年度工作主题的应用研究课题;提高省级课题的
评审频率与资助力度;以建设优长学科、特色学科示范点为载体,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科与人才;对于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应通过加快评奖频率,增加获奖指标,加大奖励力度,突出扶植社科应用研究转化成果,突出扶植优长、特色学科,突出扶植青年人才,赢取我省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国的相对比较优势;对于我省优秀社科专家评选,要提高奖金额度,加快评选频率,争取又好又快多出人才;大力扶植与培养青年人才,专设青年项目,要敢于给任务、压担子,为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调研组组长:刘晓敏,主要成员:汤建军、朱小平、李安定、吴实、邓曼、李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