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唯物主义
1. 发展历程
(1)朴素唯物主义:
A:表现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B:缺陷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
C:代表 如《管子》一书中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
(2)近代唯物主义
A:表现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B:缺陷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3) 庸俗唯物主义
A:表现 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尖锐抨击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和宗教
B:缺陷 他们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或认为思想就是脑髓质的位移。这种理论混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不了解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抹杀意
识本质的一种唯物主义哲学。
C:代表人物19世纪流行于德国的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思想观点。代表人物有瑞士哲学家、博物学家K.福格特,德国哲学家、医生L.毕希纳,荷兰生理学家J.摩莱肖特。
(4)辩证唯物主义
内容: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是有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主要原理及解析、对比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一方面,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世界。
2).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分为量变和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实现飞跃,从而实现质变。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过程是曲折的。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而旧事物不甘心被代替,从而会为新事物的发展带来阻力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扼杀新事物的发展。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
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有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也就不同。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主次方面发生了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9)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外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三,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反对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忽视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根本作用而一味强调外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单纯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外部条件在事物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10)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认清
形势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则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否定之否定原理
否定之否定是指同一事物的同一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过程。每个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质的规定性,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矛盾。所以,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质的自身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3个阶段,或者说是3个环节两度否定,这是普遍的。
这里用社会的变革来阐述一下,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不占主流,是社会的否定面(支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成为肯定面(主流),而社会主义又不占主流成为否定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主要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认识又能指导实践。
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体现,反映本质,但这个反映有真实和虚假之分,本质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是现象的根源。
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认识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8)人的价值原理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
(二)唯心主义
1定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
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2分类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代表人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代表人物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
二 党的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
1.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 发展过程
毛泽东思想一语最早由王稼祥于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提出。在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于1945年的中共七大刘少奇的报告《论党》里。对毛泽东思想的首次系统论述也是该报告。中共七大首次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 几个问题、
1) 毛泽东思想不是他个人的思想,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2) 毛泽东思想贯穿于他的所有科学著作中。
3)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
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二)邓小平理论
1.定义: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2.发展过程:
四个阶段: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
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1992-1997年成为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该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4. 几个问题
1) 经济理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政治理论 党政分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制改革的
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3) 社会主义发展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强调这是
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为此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时提出):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实现翻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国内生产总值20世纪末实现再翻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坚持
三个有利于,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鼓励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为前提,为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
(三)三个代表
1.提出: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2.内容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几个问题
1)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十六大通过党章修正案 “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四)科学发展观
1.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
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
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2.要点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网上很多,自己搜索
3)八荣八耻:以热爱中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五)其他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2.中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三 法律
(一)法律体系
宪法——法律——部门规章、行政法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