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丰龙煤矿铁路专用线 改移道路路面工程施工组织与计划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丰龙煤矿铁路专用线

改移道路路面工程施工组织与计划

南昌铁路天河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元月

编制者:复核者:批准者:

丰龙煤矿铁路专用线

改移道路路面工程施工组织与计划

文杰

南昌铁路天河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元月

目 录

工程概况 编制依据

第一章 基层与垫层铺设技术标准 第二章 基层与垫层铺设作业要求 第三章 基层与垫层施工质量标准 第四章 面层铺设技术标准 第五章 面层铺设作业要求 第六章 面层施工质量标准

第七章 施工机械设备、仪器、劳动力组织和工期

工程概况

丰龙煤矿铁路专用线与既有通往丰龙矿内混凝土道路为斜交,且交角小。为铁路运输与道路通行安全,道路平交道应尽量与铁路正交,因此将既有通往丰龙矿的道路改移。改移道路长221m,路面宽12m。改移道路设计工程量如下:

改移道路工程设计工程量

设计技术参数 序号 路面结构名称 宽度 (m) 12 数量(m) 技术参数 C25混凝土,厚度22cm。 水泥碎石,厚度20cm。 碎石,厚度15cm。 584 553 414 1 2 3

面层 基层 垫层

编制依据

本施工组织计划编制依据主要有:

一、《江西丰龙煤矿铁路专用线工程施工设计》。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南昌院,2012.5。

二、《江西丰龙煤矿铁路专用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南昌铁路天河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12.8。

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交公路发【2000】278号。

四、《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交公路【2008】)173号。

第一章 基层与垫层铺设技术标准

1.0.1路面基层、垫层设计技术标准如下:

路面基层与垫层设计技术标准

序号 2 3

路面结构名称 基层 垫层 设计技术标准 水泥碎石,厚度20cm。 碎石,厚度15cm。 1.0.2 基层、垫层使用原材料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1 水泥。普通硅酸盐水 、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用于稳定土,但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6h以上水泥。不得使用块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水泥标号宜选用32.5、42.5强度等级的水泥。

2 碎石。基层、垫层所选用碎石应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性膨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基层碎石单个颗粒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垫层碎石单个颗粒最大粒径不超过37.5mm,。

3 水。凡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水泥稳定土施工。 5.0.3 基层用水泥碎石土的组成设计要求: 1 水泥碎石土的7d 浸水抗压强度值不低于4Mpa。

2 水泥碎石土的组成设计应根据稳定土抗压强度标准,通过试验确定必需的水泥剂量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在需要改善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时,还应确定掺加料的比例。

3 水泥碎石土中水泥使用剂量最大值不宜超过6%。水泥使用剂量最小值:

路拌法不得小于4%,集中厂拌法不得小于3%。

1.0.4 水泥碎石土的各项试验应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进行。 1.0.5 原材料的试验:

1 在水泥碎石土层施工前,应取所选定料场中有代表性的土样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进行下列试验: (1)颗粒分析; (2)相对密度; (3)击实试验; (4)碎石压碎值。

2 对级配不良的碎石,宜改善级配。 3 应检验水泥的强度等级和终凝时间。

1.0.6 水泥稳定土类材料,宜优先选用集中拌制。 1.0.7 集中搅拌水泥稳定土类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集料应过筛,级配符合设计要求。

2 混合料配合比符合要求,计量准确、含水量符合施工要求、搅拌均匀。

3 搅拌厂应向现场提供产品合格证及水泥用量、粒料级配、混合料配合比、R7强度标准值。

4 水泥稳定土类材料运输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损失。 1.0.8 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压实系数。水泥稳定碎石的压实系数宜为

1.30~1.35。

2 宜采用专用摊铺机械摊铺。

3 水泥稳定土类材料自搅拌至摊铺完成,不得超过3h。应按当班施工长度计算用料量。

4 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养护7d后,方可摊铺上层材料。

1.0.9 基层、垫层土结构施工时,应在混合料处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到达到下列按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压实度要求,且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

1 碎石垫层土压实度:≥97%; 2 水泥碎石基层土压实度:≥98%。

1.0.10 水泥碎石基层纵、横施工接缝均应设直茬。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施工接缝宜设在路中线处。接缝应做成阶梯形,梯级宽不得小于1/2层厚。

2 横向施工接缝应尽量减少。 1.0.11 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层宜采用洒水养护,保持湿润。采用乳化沥青养护,应在其上撒布适量石屑。

2 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

3 常温下成活后应经7d养护,方可在其上铺路面层。

第二章 基层与垫层铺设作业要求

第一节 垫层铺设作业要求

2.1.1垫层铺设作业流程如下: 1 准备下承层。 2 摊铺。 3 整平和轻压 4 整形。 5 碾压。

2.1.2垫层碎石摊铺前,应用12—15t三轮压路机械对土基面进行3—4遍碾压检验。在碾压过程中,如发现土过干、表面松散,应适当洒水;如土过湿,发生“弹簧”现象,应采取挖开晾晒、换填、掺石灰或水泥等措施进行处理。 2.1.3 在路基面上恢复中线,直线段应每15—20m设一桩,平曲线每10—15m设一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注标出水泥稳定土层边缘设计高程。

2.1.4 垫层可不分层铺筑。施工时,松铺碎石厚度宜控制在垫层厚度的1.3—1.35倍,垫层应铺至路基同宽。垫层应使用18—20t重型三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碾压;使用轻型压路机碾压时,垫层应分层铺筑,且每层压实厚度不得小于10cm。

2.1.5 垫层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横断面从低到高”的原则进行。

1 摊铺碎石层表面平整后,应用6—8t轻型两轮压路机碾压1—2遍,使其表面平整,并具有一定的压实度后改用重型三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碾压。 2 一次碾压长度宜控制在50—80m。碾压时应重叠1/3轮宽。垫层应有不少于10cm的超宽压实。

4 经过碾压后的稳定土,应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2.1.7 经过碾压后的垫层,其表面应平整、坚实,具备规定的路拱,表面平整度和压实度应符合技术规定。

第二节 基层铺设作业要求

2.2.1基层铺设作业流程如下: 1 准备下承层。

2水泥碎石混合料拌制和摊铺。 3平整和轻压。 4整形。 5 碾压。

6 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 7 养生。

2.2.2 水泥碎石混合料拌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合料的拌制应尽可能使用集中厂拌法,确无法实现集中厂拌的也可使用路拌法施工。

2 配料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且计量准确。 3 路拌法施工时,水泥应摊铺均匀。

4 洒水、拌和均匀。

2.2.3 基层铺设前,对垫层应进行压实度的检查。垫层上的低洼和坑洞,应仔细填补及压实;搓板和辙槽应刮除;松散处,应耙松洒水并重新碾压,达到平整密实。

在底基层面上恢复中线,直线段应每15—20m设一桩,平曲线每10—15m设一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注标出水泥稳定土层边缘设计高程。 2.2.4 混合料摊铺应遵循以下要求:

1 施工期间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气温低于5℃时不得进行混合料的摊铺施工。

2 基层可不分层铺筑。摊铺水泥碎石时,松铺厚度宜为基层厚度的1.30—1.35倍。同时选用18—20t重型三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碾压;当采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基层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分层碾压时,每层最小压实厚度应不小于10cm。 基层宽度应为每侧较面层宽出不少于30cm。

3 用平地机、推土机或人力摊铺的集料层整平后,用6—8t轻型两轮压路机碾压1—2遍,使其表面平整,且具有一定的压实度后再进行整形碾压。 2.2.6 整形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合料摊铺后,应立即用平地机初步整形。在直线段,平地机由两侧向路中心进行刮平;曲线段,平地机由内侧进行刮平。必要时,再返回刮一遍。 2 用平地机或轮胎式压路机立即在初平的路段上快速碾压一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

3 再用平地机按本条第1款进行整形,整形前应用齿耙将轮迹低洼处表层5cm以上耙松,并按本条2款再碾压一遍。

4 对于局部低洼处,应用齿耙将其表面5cm以上耙松,并用新拌制的混合料找平。

5 再用平地机整形一次。应将高处料直接刮出路外,不应形成薄层贴补现象。 6 每次整形都应达到规定的坡度和 路拱,并应特别注意接缝必须顺适平整。 7 当用人工整形时,应用锹和耙先将混合料摊平,用路拱板进行初步整形。用轮胎式压路机初压1—2遍后,根据实测的松铺系数,确定纵横断面的标高,并设置标记和挂线。利用锹和耙按线整形,再用路拱板校正成型。 8 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确保无明显的粗细骨料离析现象。 2.2.7 集料经整形后,应立即使用重型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在路基全宽内进行碾压。同时应遵循下列要求:

1 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订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尽量相同,垫层的两侧应多压2—3遍。

2 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一般需碾压6—8遍。压路机碾压速度,头两遍以采用1.5—1.7km/h为宜,以后宜采用2.0—2.5km/h。

3 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或正在碾压的路段调头或急刹车,应保证稳定土层表面不受破坏。

4 在碾压过程中,水泥稳定土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洒少量水,但严禁洒大水碾压。

5 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加适量的水泥)或其他方法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6 经过拌和、整形的水泥稳定土,宜在水泥初凝前并应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7 在碾压结束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超高符合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处路外。 2.2.8 横向施工缝(即工作缝)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稳碎石基层类混合料摊铺时,必须连续作业不中断,如因故中断时间超过水泥初凝时间时,则应设施工缝;每天收工之后,第二天开工的接头断面也要设置施工缝。

2 横向施工缝应与路面车道中心线垂直设置,接缝断面应是竖向平面。基层分层铺筑时,每层横缝的设置至少应错开1m以上。 3 接缝的处理方法:

(1)当天两施工段的衔接处,应搭接拌和,即先施工的前一段尾部留5—8m不进行碾压,待第二段施工时,对前段留下未压部分再加水泥重新拌和,并与第二段一起碾压。

(2)应十分注意每天最后一段末端施工缝的处理。施工缝应成直线,且上下垂直。经过摊铺整型的水泥稳定碎石当天应全部压实,不留尾巴。第二天铺筑时,为了使已成型的稳定边缘不至遭受破坏,应用方木(厚度与其压实后的厚度相同)保护,碾压前将方木提出,用混合料回填并整平。 2.2.9 纵向施工缝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时应尽量避免纵向接缝,在不能避免纵向接缝的情况下,纵缝必须垂直

相接,严禁斜接。

2 在前一幅摊铺时,在靠中央的一侧用方木或钢模板做支撑,方木或钢模板的高度应与水稳碎石的压实厚度相同;

3养生结束后,在摊铺另一幅前,拆除支撑木(或板)。

4 分层铺筑时,上下两层摊铺的混合料的纵缝应上下错开30cm以上。 2.2.10 基层分两次及以上施工时时,上层摊铺应在下层混合料养生7天后进行(气温在20℃以下时可适当延长)。在铺设上层前,对于基层下层表面应清理干净。

2.2.11 养生及交通管制:

1 每一段碾压完成以后应立即进行压实度等质量检查,并开始养生。 2 养生方法:碾压成型后的水泥稳定土应及时养生。养生时可将麻布或透水无纺土工布湿润,然后人工覆盖在碾压完成的基层顶面。覆盖2小时后,再用人工洒水。在7天内应保持基层处于湿润状态。不得用湿粘土、塑料薄膜或塑料编织物覆盖。上一层路面结构施工时方可移走覆盖物,养生期间应定期洒水。养生结束后,必须将覆盖物清除干净。

3 每天洒水次数应视气候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水稳碎石层表面湿润。

4 基层养生期不应少于7d。 5 在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

第三章 基层与垫层施工质量标准

第一节 垫层施工质量标准

3.1.1 主控项目

1 碎石集料质量及级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的均匀系数不得小于5,宜大于10; 2)土中小于0.6mm颗粒的含量应小于30%; 3)宜选用粗粒土、中粒土。

4)碎石粒料级配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水泥稳定碎石的粒料范围及技术指标 项 目 53 37.5 31.5 26.5 19 筛孔尺寸 (mm) 9.5 4.75 2.36 1.18 0.60 0.075 0.002 通过质量百分率(%) - 100 90~100 - 67~90 45~68 29~50 18~38 - 8~22 0~7 -

检查数量:按砂石材料的进场批次,每批抽检1次。

检验方法:查检验报告。 2 垫层压实度大于等于95%。

检查数量:每压实层,每1000m2 抽检1组(1点)。 检验方法:查检验报告(灌砂法或灌水法)。 3 弯沉值,设计规定时不得大于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每车道、每20m,测1点。 检验方法:弯沉仪检测。

3.1.2一般项目

4 表面应平整、坚实,无松散和粗、细集料集中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5 碎石垫层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碎石垫层允许偏差 项目 中线偏位(mm) 纵断高程(mm) 平整度(mm) 宽度(mm) 横 坡 允许偏差 ≤20 ±20 ≤15 不小于设计规定+B ±0.3%且不反坡 +20 -10%层厚 范围 100m 20m 20m 40m 20m 1000m2 检验频率 点数 1 1 路宽 9~15 (m) 1 路宽 9~15 (m) 1 4 2 检验方法 用经纬仪测量 用水准仪测量 用3m直尺和塞尺连续量两尺,取较大值 用钢尺量测 用水准仪测量 厚度(mm) 碎石 用钢尺量

第二节 基层施工质量标准

3.2.1 主控项目

1 原材料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泥:

1)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32.5级、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2)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3)水泥贮存期超过3个月或受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碎石材料:

1)土的均匀系数不得小于5,宜大于10; 2)土中小于0.6mm颗粒的含量应小于30%; 3)宜选用粗粒土、中粒土。

4)碎石粒料级配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水泥稳定碎石的粒料范围及技术指标

项 目 53 37.5 31.5 26.5 筛孔 尺寸 (mm) 19 9.5 4.75 2.36 1.18 0.60 0.075 0.002 通过质量百分率(%) - 100 90~100 - 67~90 45~68 29~50 18~38 - 8~22 0~7 - (4)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

宜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PH值宜为6~8。 检查数量:按不同材料进厂批次,每批次抽查1次; 检查方法:查检验报告、复称。 2 基层的压实度应大于等于95%。

检查数量:每1000m2,每压实层抽查1组(1点)。 检查方法:查检验报告(灌砂法或灌水法)。 3 基层7d的饱水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每2000m2 1组(6块)。

检查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3.2.2 一般项目

1 表面应平整、坚实、接缝平顺,无明显粗、细骨料集中现象,无推移、裂缝、贴皮、松散、浮料。

2 基层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基层允许偏差 项目 中线偏位(mm) 纵断高程(mm) 平整度(mm) 宽度(mm) 横 坡 允许偏差 ≤20 ±15 ≤10 不小于设计规定+B ±0.3%且不反坡 +20 -10%层厚 范围 100m 20m 20m 40m 20m 1000m2

检验频率 点数 1 1 路宽 9~15 (m) 1 路宽 9~15 (m) 1 4 2 检验方法 用经纬仪测量 用水准仪测量 用3m直尺和塞尺连续量两尺,取较大值 用钢尺量测 用水准仪测量 厚度(mm) 碎石 用钢尺量

第四章 面层铺设技术标准

4.0.1 改移道路面层设计技术标准如下表:

改移道路面层设计技术标准

面层设计技术标准 序号 路面结构名称 面层宽度(m) 1

面层 12 技术参数 C25混凝土,厚度22cm。 4.0.2面层混凝土使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水泥宜选用强度等级不小于42.5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质量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规定。 2细骨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细骨料应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的天然河砂。

(2)宜优先采用中砂。

(3)细骨料的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有关规定。 3 粗骨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粗骨料应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的碎石。

(2)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31.5mm。

(3)粗骨料的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有关规定。

4 水。可用饮用水。当使用其他来源的水时,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有关规定。

5 减加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有关规定。

4.0.3 面层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弯拉强度、工作性、耐久性三项技术要求,并符合下列技术规定:

1 混凝土单位混凝土最小水泥用量不小于360kg/m3。 2 最大水灰比不大于0.46。 3 混凝土坍落度20—40mm。

4 混凝土配制强度不小于30Mpa。

4.0.4 混凝土板面接缝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胀缝间距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道路在与结构物衔接处、道路交叉和填挖土方变化处应设胀缝。胀缝应与道路中线垂直。胀缝深应贯穿基层,胀缝宽度宜为20—25mm。胀缝构造形式如下图。

传力杆(滑动)型胀缝,传力杆应采用光圆钢筋,直径不小于¢28mm,最小长度400mm。传力杆布置最大间距300mm。最外侧传力杆距纵向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宜为150—250mm。

补强钢筋的设置。混凝土面板纵、横向自由边缘下的基础,当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塑形变形时,宜在板边缘加设补强钢筋,角隅处加设发形针钢筋或

钢筋网。

混凝土面板边缘部分的补强,一般采用12—16mm螺纹钢筋,布置在板的下部,距底板一般 为板厚的1/4,并不少于5cm,间距为10cm,钢筋两端应向上弯起。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小于5cm。

混凝土板的角隅补强,可选用2根直径12—16mm的螺纹钢筋,布置在板的上部,距板顶不小于5cm,距板边为10cm。板角小于900时,也可采用双层直径为6mm的钢筋网补强,布置在板的上、下部,距板顶和板底5—10cm为宜。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cm。

2 横向缩缝应与道路中线垂直。横向缩缝间距(即板长)一般为4—6m,最大间距不得超过6m,且板宽与板长之比不宜超过1:1.3,平面尺寸不宜大于25m2。缝宽为3—8mm。缝深为板厚的1/5—1/4,且不小于6cm。 横向缩缝结构可为不设传力杆的假缝形式,但在邻近胀缝或路面自由端部的3条缩缝内,均宜加设传力杆。横向缩缝构造如下图所示:

3 纵向缩缝必须与线路中线平行。纵向缩缝间距(即板宽)可按路面宽度和每个车道宽度而定。纵向缩缝间距一般宜为3—4.5m,最大间距不得超过4.5m。纵向缩缝宽为3—8mm,缝深为板厚的1/3—2/5。

纵向缩缝结构应采用设拉杆的假缝形式。纵向缩缝构造如下图所示:

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的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拉杆直径应不小于¢14mm,最小长度700mm。拉杆布置时,间距应不大于700mm。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 4.0.5传力杆(拉杆)、滑动套材质、规格应符合规定。可用镀锌铁皮管、硬塑料管等制作滑动套。

4.0.6 胀缝板宜采用厚20mm、水稳定性好、具有一定柔性的板材制作,且经防腐处理。

4.0.7 填缝材料宜用树脂类、橡胶类、聚氯乙烯胶泥类、改性沥青类填缝材料,并宜加入耐老化剂。

4.0.8 混凝土板面应平整、密实,边角应整齐、无裂缝,并不得有石子外露和浮浆、脱皮、踏痕、积水等现象。

4.0.9 板面混凝土成活后,应及时养生。混凝土弯拉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填缝完成后,方可开放交通。

第五章 面层铺设作业要求

5.0.1 面层混凝土铺设作业流程如下: 1 基层面处理。

2 安装模板、胀缝板、拉杆和纵缝拉杆。 3 浇筑面板混凝土。

4 纹理制作。 5 混凝土养生、拆模。 6 切缝。 7 填缝。

一、施工准备

5.0.2 混凝土摊铺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已获监理工程师批准,搅拌站经试运转,确认合格。

2 模板支设、安装完毕,检验合格。

3 混凝土摊铺、养护、成形等机具试运行合格。专用器材已准备就绪。 4 运输与现场浇筑通道已修筑,且符合要求。

二、模 板

5.0.3 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应与混凝土的摊铺机械相匹配。模板高度应为混凝土板设计厚度。

2 钢模板应直顺、平整,每1m设置1处支撑装置。

3 木模板直线部分板厚不宜小于5cm,每0.8~1m设1处支撑装置;弯道部分板厚宜为1.5~3cm,每0.5~0.8m设1处支撑装置,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及模板顶面应刨光。

4 模板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模板制作允许偏差 检测项目 高度 局部变形 两垂直边夹角 顶面平整度 允许偏差值(mm) ±2 ±3 90±3° ±2

侧面平整度 纵向直顺度 ±3 ±3

5.04 模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模前应核对路面标高、面板分块、胀缝和构造物位置。

2 模板应安装稳固、顺直、平整,无扭曲,相邻模板连接应紧密平顺,不得错位。

3 严禁在基层上挖槽嵌入模板。

5 模板安装完毕,应进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其安装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检测项目 中线偏位(mm) 宽度(mm) 顶面高程(mm) 横坡(%) 相邻板高差(mm) 模板接缝宽度(mm) 侧面垂直度(mm) 纵向顺直度(mm) 顶面平整度(mm) 允许偏差 ≤15 ≤15 ±10 ±0.20 ≤2 ≤3 ≤4 ≤4 ≤2 检验频率 范围 100m 20m 20m 20m 每缝 每缝 20m 40m 每两缝间 点数 2 1 1 1 1 1 1 1 1 检验方法 用经纬仪、钢尺量 用钢尺量 用水准仪具量测 用钢尺量 用水平尺、塞尺量 用钢尺量 用水平尺、卡尺量 用20m线和钢尺量 用3m直尺、塞尺量 5.0.5 混凝土抗压强度达8.0MPa及以上方可拆模。当缺乏强度实测数据时,

侧模允许最早拆模时间宜符合下表的规定。

混凝土面板的允许最早拆模时间(h)

昼夜平均气温 普通硅酸盐水泥 -5℃ 360 0℃ 168 5℃ 72 10℃ 48 15℃ 36 20℃ 30 25℃ 24 ≥30℃ 18 注:允许最早拆侧模时间从混凝土面板精整成形后开始计算。

三、混凝土搅拌与运输

5.0.6 面层混凝土宜优先选用具备资质、混凝土质量稳定的集中搅拌站供应。确无条件时,也可采用现场自行拌制。 5.0.7 现场自行设立搅拌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搅拌站应具备供水、供电、排水、运输道路和分仓堆放砂石料及搭建水泥仓的条件。

2 搅拌站管理、生产和运输能力,应满足浇筑作业需要。从搅拌站至浇筑地点搅拌料的运输时间不宜超过下表的规定。

水泥混凝土搅拌料运输时间 气温(℃) 30~35 20~30 10~20 5~10 无搅拌设施运输(min) 15 30 45 60 有搅拌设施运输(min) 45 60 75 90 注:1当运距较远时,宜用搅拌运输车干拌料到浇筑地点后再加水搅拌; 2掺用外加剂应通过试验,根据所配制水泥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确定运输时间限制;

3 表列时间系指从加水搅拌到入模时间。

3 搅拌站宜设有计算机控制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搅拌设备配料计量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搅拌设备的计量(每盘)允许偏差(%) 材料名称 水泥 砂 粗集料 水 外加剂 其他等级道路 ±2 ±3 ±3 ±2 ±2

5.0.8 混凝土搅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按配合比要求与施工对其工作性要求经试拌、确定最佳搅拌时间。每盘最长总搅拌时间宜为80~120s。 2 外加剂宜稀释成溶液,均匀加入进行搅拌。 3 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出仓温度应符合施工要求。

5.0.9施工中应根据运距、混凝土搅拌能力、摊铺能力确定运输车辆的数量与配置。

5.0.10 混凝土搅拌物从搅拌机出料到运输、铺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混凝土拌合物出料到运输、铺筑完毕允许最长时间 施工气温(℃) 5~9 10~19 20~29 30~35 *到运输完毕允许最长时间(h) 到铺筑完毕允许最长时间(h) 1.5 1.0 0.75 0.50 2.0 1.5 1.25 1.0 注:表中*指施工时间的日间平均气温,使用缓凝剂延长凝结时间后,本表数值可增加0.25~0.5h。

四、 混凝土铺筑作业

5.0.11 混凝土铺筑前应检查下列项目:

1 基层表面、模板位置、高程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支撑接缝严密、模内洁净、隔离剂涂刷均匀。

2 预埋胀缝板、传力杆、纵向缩缝拉杆的位置正确。 3 混凝土搅拌、运输与摊铺设备,状况良好。

5.0.12 面层混凝土铺筑可采用小型机具施工。铺筑作业时应遵循下列要求:

1 面层混凝土铺筑应按从中(铁路平交道口)到端(道路出、入口)、左右幅交替顺序进行。

2 面层混凝土应一次铺筑至设计厚度。摊铺时,摊铺后的松散混凝土表面应略高于模板顶面。

3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不大于500mm。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并以混凝土不再下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捣固作业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过振、漏振。

使用平板振捣器振捣时应重叠10~20cm,振捣器行进速度应均匀一致。 4 面板接缝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胀缝与整体道口、既有道路面板结构物相接,混凝土板无法设置传力杆时,可做成厚边式。此时可将木制嵌缝板设在胀缝位置,为便于事后取出嵌缝条,可在临浇筑混凝土一侧贴一层油毛毡。为减少填缝工作,可用沥青马蹄脂与软木屑混合压制板放在胀缝位置,不再取出。

当胀缝设置传力杆时,可用软木(或油浸甘蔗板)做成整体式嵌缝板,中部预留穿放传力杆圆孔,混凝土浇筑后不再取出。也可用两截式嵌缝板,下截用软木制成,不再取出;上截用钢材或木材制成,也叫压缝板,浇筑混凝土捣固初凝后取出,然后填缝。

缩缝施工可采用压缝或切缝方法。压缝法是在混凝土经振捣后,在缩缝位置先用湿切缝刀切出一条细缝,再将压缝板压入混凝土中。切缝法是在混凝土强度达到50%~70%时,使用切缝机切割成缝。切缝法便于连续施工,效率高,切缝整齐平直,宽度一致,美观大方。施工中,应尽可能采用切缝机切割。

平头式纵缝应在其下部已凝固的混凝土侧壁涂以沥青,上部设置压缝板,

再浇筑另一侧混凝土。

5 施工缝的布置和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横向施工缝。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横向施工缝的位置宜选在胀缝或缩缝处。设置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结构应与胀缝相同。设置在缩缝处时,应采用传力杆加平缝形式,如下图所示。

传力杆应采用光圆钢筋,直径不小于¢28mm,最小长度400mm。传力杆布置最大间距300mm。最外侧传力杆距纵向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宜为150—250mm。

(2)面层全宽范围设置两条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间距为4.0m。纵向施工缝应与道路中线平行。纵向施工缝结构应采用拉杆平缝形式,如下图所示。拉杆直径为¢14螺纹钢筋,长度700mm,布置间距700mm。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应进行防锈处理。拉杆应布置在板厚中央, 最外侧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

6 成活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场应采取防风、防晒等措施;抹面拉毛等应在跳板上进行,抹面时严禁在板面上洒水、撒水泥粉。

(2)混凝土抹面不宜少于4次,先找平抹平,待混凝土表面无泌水时再抹面,并依据水泥品种与气温控制抹面间隔时间。

5.0.13 纹理制作是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行车安全是重要措施。施工时用纹理制作机对混凝土路面进行拉槽式压槽,在不影响平整度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粗糙度。适宜的纹理制作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无波纹水迹比较合适,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纹理的质量。混凝土面层压槽纹理深度应为1~2mm。 5.0.14 施工现场的气温高于30℃、搅拌物温度在30℃~35℃、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搅拌物中宜掺缓凝剂、保塑剂或缓凝减水剂等。切缝应视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情况,比常温施工适度提前。铺筑现场宜设遮阳棚。 5.0.15 当混凝土面层施工采取人工抹面时,遇有5级及以上风应停止施工。

五、 养护与填缝作业

5.0.16 水泥混凝土面层成活后,应及时养护。可选用保湿法和塑料薄膜覆盖等方法养护。气温较高时,养护不宜少于14d;低温时,养护期不宜少于21d。 5.0.17 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应采取保温、保湿的养护措施。

5.0.18 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不得堆放重物;养护终结,应及时清除面层养护材料。

5.0.19 混凝土板在达到设计强度的40%以后,方可允许行人通行。 5.0.20 填缝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凝土板养护期满后应及时填缝,缝内遗留的砂石、灰浆等杂物,应剔除干净。

2 胀缝应用柏油预制板或柏油马蹄脂镶嵌,埋入水泥路面深度不应小于路面厚度的1/3;缩缝可选用聚氨酯灌缝胶、环氧树脂灌缝胶或硅酮聚氨

酯嵌塞。

3 浇注填缝料必须在缝槽干燥状态下进行,填缝料应与混凝土缝壁粘附紧密,不渗水。

4 填缝料的充满度应根据施工季节而定,常温施工应与路面平,冬期施工,宜略低于板面。

5.0.22 面层混凝土弯拉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填缝完成后,方可开放交通。

第六章 面层施工质量标准

6.0.1 主控项目

1水泥品种、级别、质量、包装、贮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水泥不超过200t为一批,散装水泥不超过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1次。

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复验。

2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的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和产品抽样检验方法确定。每批不少于1次。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3粗骨料、细骨料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同产地、同品种、同规格且连续进场的骨料,每400m3或600t为一批,不足400m3或600t按一批计,每批抽检1次。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抽检报告。

4水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同水源检查1次。 检验方法:检查水质分析报告。 5 混凝土面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1)混凝土弯拉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每100m³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1次;不足100 m³时按1次计。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1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2)混凝土面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误差为±5mm。 检查数量;每1000m21组(1点)。 检验方法:查试验报告、复测。

6.0.2一般项目

1 水泥混凝土面层应板面平整、密实,边角应整齐、无裂缝,并不得有石子外露和浮浆、脱皮、踏痕、积水等现象,蜂窝麻面面积不得大于总面积的0.5%。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

2伸缩缝应垂直、直顺,缝内不得有杂物。伸缩缝在规定的深度和宽度范围内应全部贯通,传力杆应与缝面垂直。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3混凝土路面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混凝土路面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项 目 允许偏差与规定值 范围 点数 检验方法

纵断高程(mm) 中线偏位(mm) 平整度 标准差 σ(mm) 最大间隙(mm) 宽度(mm) 横坡(%) 井框与路面高差(mm) 相邻板高差(mm) 纵缝直顺度(mm) 横缝直顺度 蜂窝麻面面积①(%) 注:①每20m查1块板的侧面。

1.2 3 ±15 ≤20 2 5 0 –20 ±0.30%且不反坡 ≤3 ≤3 ≤10 ≤10 ≤2 20m 100m 100m 20m 40m 20m 每座 20m 1 1 1 1 1 1 1 1 用水准仪测量 用经纬仪测量 用测平仪检测 用3m直尺和塞尺连续量两尺,取较大值 用钢尺量 用水准仪测量 十字法,用直尺和塞尺量最大值 用钢板尺和塞尺量 用20m线和钢尺量 观察和用钢板尺量 100m 40m 20m 1 1 第七章 施工机械设备、仪器、劳动力组织和工期

7.0.1 施工所需施工机械设备如下表:

需用施工机械设备

序号 1 2 3 4 5 6 7

机械设备名称 三轮压路机 三轮压路机 平板振动器 插入式振动器 平地机 挖掘机 装载机 规格型号 6—8t 12—20t 单位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数量 1 2 2 4 1 1 1

8

柴油发电机组 30kw 台 1 7.0.2 施工所需仪器如下:

施工所需用仪器

序号 1 2 3 仪器名称 经纬仪 水平仪 规格型号 单位 台 台 数量 1 1 7.0.3 劳动力组织和工期如下:

劳动力组织和工期

序号 1 2 3 工程项目名称 碎石底基层 水泥碎石基层 混凝土面层 平均出工人数 8 16 16 持续时间(d) 3 10 36 49 工期(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