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总结
绪论
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土雄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
2016
1 / 11
精品文档
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 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4、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
2016
2 / 11
精品文档
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二、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表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 一、常见症状: 1、发热
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夜甚、身热肢厥、夜热早凉、低热 2、汗出异常 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 3、口渴
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苦而渴 4、神智异常
2016
3 / 11
精品文档
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昏聩不语、神志昏蒙、神志如狂、神情呆钝 5、痉 实证、虚证 6、厥脱 热厥、寒厥、亡阴、亡阳 二、辨斑疹、白培 单项60* 多选10*1 填空10*1 名解5*2 问答2*5 2*10 病案1*10 绪论
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土雄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10、学派形成的要素:代表人物、学术思想、一定的人数 第一
2016
4 / 11
精品文档
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温病条辨》 四、分类
1、按病证或病因分类
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 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
2、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可能名解
3、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黑体重点
2016
5 / 11
精品文档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二、卫气营血辨证 什么叫卫气营血辨证?
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特点,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概括温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及其病理变化,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表
2016
6 / 11
精品文档
三、三焦辨证 什么叫三焦辨证?
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表
临床上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 一、常见症状: 1、发热
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夜甚、身热肢厥、夜热早凉、低热 2、汗出异常 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 3、口渴 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苦而渴 4、神志异常
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昏聩不语、神志昏蒙 这篇总结的初稿是从世坚那拿来的,其中我按照老师上课说的考试经常出现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补充,补充的内容是我的笔记,还有玉叶的笔记,对玉叶借我她的课本表示极大感激,补充的内容都为斜体字,并标有“补充”和“补充
2016
7 / 11
精品文档
说明”的字样,大家结合着看看,有漏掉的地方欢迎大家进一步补充。 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土雄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补充:1.温病学的概念: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断、辩证 和防治方法的学科。
2.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三个时期:萌芽阶段;成长 阶段;形成阶段。
2016
8 / 11
精品文档
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讲的是伏气温病。 4.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吴鞠通评价其为“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补充说明:第三点老师未做强调。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
2016
9 / 11
精品文档
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补充说明:老师强调要掌握:1.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2.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的概念。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二、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三焦辨证
2016
10 / 11
精品文档
三焦辨证表
补充说明:大家也是掌握这两张表的内容。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 一、常见症状: 1、发热
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夜甚、身热肢厥、夜热早凉、低热 2、汗出异常
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 3、口渴
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苦而渴 4、神智异常 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名解、选择或填空:神昏是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是
2016
11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