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和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强化规划引导,突出分类指导,坚持成片建设,着力提高地力,达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紧密相连。“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0万亩,其中,川西平原区60万亩、盆地丘陵区20万亩;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其中,川西平原区12万亩,盆地丘陵区4万亩。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至2015年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粮食总产达到260万吨以上。

三、建设标准及内容

(一)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达到的标准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耕作层厚度20cm以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增加%以上(土有机质含量达到%,田有机质含量达到2%),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公斤/亩以上”。水田、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具体指标应分别达到2008年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846-2008)三级以上。

(二)建设内容。一是田间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田网、渠网、路网建设,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二是地力建设工程。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业生产能力。三是科技支撑工程。集成应用耕地保育技术、耕地污染防治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农业增产关键技术,实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协调联动,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四是耕地质量监测工程。有计划、分批次建立市级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和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逐步形成体系基本健全、功能基本齐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

四、工作措施

(一)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0万亩,即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同时以“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规划的11个区(市)县为重点,结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各项目区(市)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保规划布局到田到土。2011年4月下旬前全面完成各区(市)县规划编制任务(详见附件1)。

(二)抓好区域布局。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一是平坝区,以排涝降渍、提高耕地地力和推进农业机械化为主攻方向,形成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十二五”期间,我市崇州市、彭州市、大邑县、邛崃市、双流县、都江堰市、新都区、郫县等8个平坝区(市)县新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每年新建12万亩。二是丘陵区,以建设农田灌排渠道、旱地坡面水系、土地平整、地力培肥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微水工程,提升耕地质量,实现旱涝保收,“十二五”期间,我市金堂县、蒲江县、龙泉驿区等3个丘陵县(区)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每年新建4万亩(详见附件2)。

(三)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结合农业部粮油高产创建、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市新增亿斤

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连续5年在11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上和五条高速路沿线,以崇州市、邛崃市、彭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新都区、都江堰市九个粮食产能重点县为主要区域,按照大春抓粮,小春抓钱的思路,重点推广“菜—稻—菜”、“食用菌—水稻”、“草莓—水稻”、“大蒜—水稻”、“蔬菜-甜糯玉米-水稻”、“川芎—水稻制种”、“蔬菜-甜糯玉米-甜糯玉米”、“ 马铃薯—玉米—蒜苗—蒜苗”等8种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集中打造27个万亩示范基地。二是集成使用项目资金。集成土地综合整治、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水利项目、粮食丰产示范、特色产业发展等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打捆使用,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通过生态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和产业高端发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确定的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生猪家禽、优质粮油、中药材、食用菌、水产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启动设施农业“七园、十片、七中心”建设,推进以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和高端品牌创建为重点的产业高端发展,提高农业效益。

(四)提高耕地质量。全面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一是施用商品有机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相关项目的支持,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对全市184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耕地,每亩每年投入200公斤含有机质30%以上的有机肥;对259万亩有机质含量中等的耕地每亩每年投入100

公斤含有机质30%以上的有机肥。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2011年起,连续三年通过让农户按配方卡施用配方肥和让肥料生产厂商按配方供应配方肥的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我市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到100%。三是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大力推广秸秆免耕覆盖沃土栽培、“走道式”秸秆还田、机械化还田等技术,从2011年起每年力争秸秆还田面积达470万亩以上。四是实施耕地污染治理。治理酸化土壤,每年调整土壤酸碱度50万亩,通过三年时间实现150万亩酸化耕地脱酸。治理耕地污染,通过调整建设用地、种植结构、客土等措施,降低被镉、汞、铜污染的程度,使耕地保持安全。每年通过结构调整,治理污染耕地20万亩,三年共60万亩。五是建立长期的耕地质量监控体系。每年定期测定土壤背景值,建立监测档案,常年动态监测耕地质量,并依据监测结果定期向政府提供耕地质量现状及预测预警报告,实现耕地的动态管理,指导农业生产。计划从2011年起用三年时间,建立 60个田间监测点和一个土肥化验室。第一年先建土肥化验室和20个田间监测点,以后两年每年建20个监测点。六是抓好土地整理中耕地质量监控和培肥工作。配合市国土局抓好土地整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耕地质量监控和培肥工作全覆盖,强化现场监控,针对性提出耕地改良培肥建议,确保土地整理的质量。

(五)强化机制创新。一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用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成果,探索和推广土地股份

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银行”、业主租赁经营、“大园区+小业主”、“两股一改”等七种模式,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步伐,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以土地、资金入股的实体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积极开展社会融资。探索农村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方式,引导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整合项目资源,共同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政策性强,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按照省厅要求,各区(市)县建立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农业部门,明确农业部门牵头职能,细化职责,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政策保障。各区(市)县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健全耕地建设法律法规,加大项目资

金和技术培训投入力度,建立社会资本投入激励机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资金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大,要做好项目包装和储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农业部门实施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田间工程项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田间渠系工程项目,林业部门的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以及国土部门实施的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各区(市)县应做好项目资金的配套落实工作,整合项目资源,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科技保障。制定不同区域、不同耕地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技术规程;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体系;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耕作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和工程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