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一、 通货膨胀的成因
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三种:
第一,需求扩张(拉上或过剩)原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消费品市场物价水平的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就会出现整个社会商品供不应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原因之一来源于货币因素,即货币的过量发行。这是导致社会总需求过剩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的根源。“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货币供给量和产出保持同一比例增长,则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量的增长超过了产量的增长率,就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引发通货膨胀。原因之二是货币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当有效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就出现通货膨胀缺口,并最终以物价上涨的形式填补缺口。因为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资源已被充分利用,总需求不断增加时总供给却无法再增加,只能以通货膨胀的方式使得总需求和总供给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
第二,成本推动原因。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理论。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1、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2、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原因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工资成本推动型。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工资的提高迫使企业为保持赢利水平而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物价上涨,价格的上涨反过来又引起工资提高,如此反复,出现了工资—
价格的螺旋上升。另一种是利润推动型。当市场中具有垄断力量的企业为追求利润而制定垄断价格,并且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就可能出现利润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第三,结构性原因。结构型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这种原因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表现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形式是落后经济型结构性通货膨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产品很容易随经济发展出现价格上涨。另一种形式是结构差异型通货膨胀。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旧产业兴替,需求结构不断变化,部分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工资也随之上涨,而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可能无法及时转移来调整供给结构,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最终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持续的过度的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有严重的破坏作用。通货贬值使人们不愿意储蓄,那样生产资本转为高业资本,当然也包括投机,在通货膨胀时,产品价格的变化是不规则的,资源随价格无规律波动而转移, 引起资源浪费。通货膨胀引起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紊乱,导致投机猖獗,正常商路遭到破坏。在通货膨胀时期,国企职工,机关工作人员,养老金的领取者等等,有固定收入阶层都是受害者。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1、和控制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社会可用于投
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组成。消费需求由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组成。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种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是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两条很重要的途径。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
2、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有以下三种:1、改变银行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时必须上缴中央银行以保证存款人利益的一部分存款,经过不断发展,存款准备金政策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变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的手段。2、改变再贴现率。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已经贴现的票据再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进行证券买卖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手段。
3、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解决重要商品的供给问题是控制结构型通货膨胀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重要环节之一。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只有增加有效供给,才可使供需状况回复正常状态。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在紧缩长线产品
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短线产品的生产。
4、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1、限价政策,就是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人为的限制工资及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幅度,从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率过度上升的目的。2、减税政策,主要通过降低边际税率以刺激投资、刺激产出,通过总供给的增加来消除通货膨胀。3、指数化政策,指主要经济变量(如收入、利率等)与通货膨胀率挂钩的政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