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把关人”缺失现象
作者:陈长飞
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6期
摘 要:“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又被称为“守门人”理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编辑就扮演着重要的“把关人”的角色,,对新闻信息进行核实确认,确保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基于此,文章以“把关人”的视角对近期发生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期望从这个案例着手分析“把关人”缺失的現象,使“把关人”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实践。 关键词:“把关人”理论;“红黄蓝”事件;“把关人”缺失 一、“把关人”理论概述
“把关人”理论最早由库尔特·卢因提出,他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1947年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这一理论。“把关人”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把关人”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控制者,作为“把关人”的传播者主要从信源、传播途径、信息选择、乃至受众等方面进行控制把关。 二、“红黄蓝”事件概述
“红黄蓝”事件也就是被媒体曝光的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事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2017年11月22日晚,共有十余名幼儿的家长通过各种途径反映,朝阳区管庄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国际小二班的孩子惨遭幼儿园的老师扎针、喂食不明白色药片,而且还提供了孩子身上多个针眼的照片。
2017年11月26日晚,北京警方就该幼儿园幼儿疑似遭针扎、被喂药一事进行了通报,涉嫌虐童的幼儿园教师刘某某被刑拘。
这起事件被曝光后在网络上被迅速传播,众多网友“功不可没”。不久,网络言论中出现了涉事人员涉及军队人员的谣传。该舆情量在11月24日达到峰值,在11月29日出现次高峰,一直到12月1日,本次事件舆论区域方才被平息。 三、“红黄蓝”事件中“把关人”缺失的现象分析 1.信源处的“把关人”失位
从11月27日晚开始,有关“红黄蓝”事件的消息数量出现另一个上升趋势,到11月29日达到峰值,数据显示,11月29日当天媒体报道量达到1074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再来看一下大众舆论的热点:民众议论最多的要属“利用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编造‘老虎团’人员集体猥亵幼儿”这一网络声音。微信朋友圈里有关对“老虎团”人员集体猥亵幼儿发表极度愤慨之情的言论不断刷屏,影响之恶劣不亚于一起舆论骚动事件。
这一事件的轰动性可见一斑,但是在事件被一些家长从网络渠道曝光之后,权威媒体、众多大V账号一致沉默,于是在短时间内造成了事件舆论的突然爆发,各种流言也随之出现,谣言满天飞,甚至一度出现“老虎团”相关人员集体猥亵等信息,实在是耸人听闻。
在事件被曝出之后,民众尚未知悉事实真相之前,各路媒体尤其是官方权威媒体不应该保持沉默,而要及时行动获取事件调查进展最新状况,并公之于众。因为官方媒体的权威性所报道的新闻,有其特有的公信力。因此,发生重大事件时,权威媒体应该要第一时间发声,否则就会引起广大民众的无端猜忌。尤其是该事件在被曝出事件人物涉及军人这一敏感职业之后,众多媒体更是缄默不语,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的这种表现,恰恰会适得其反,使得网络流言更加肆意传播。可以说,权威媒体在信源处的把关是失位的,至少在“红黄蓝幼儿园”这起事件中表现得不尽人意。
虽然在事件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各大央媒才集体发声,随后各路媒体也纷纷站队,阐明事件原委,理清真假环节,但是谣言惑众的局面已经出现了,虽然事后处理有所挽回,但是恶劣影响一时难以消除。
2.报道内容选择上的“把关人”缺失
截至2017年12月5日,各路媒体关于“红黄蓝”事件的报道总文章数为3000多条,来源为500多个,总体舆情走势表现比较稳定,众多网民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热度趋于平稳。 红黄蓝幼儿园的老师虐童事件激起舆论的“低沉暴动”,而这所幼儿园的老师究竟为何虐童、孩子们受到的伤害程度如何、以及这起事件最终处理结果等等同样牵动着舆论的神经,众多媒体对这些要点也是紧追不舍。在事件曝光初期,网络谣言四起,舆论呼声此起彼伏,但是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几乎没有一家媒体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官方只有央媒、北京的直接相关媒体还有相关调查部门对外发声,但是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报道,也没有把内容贴近民心,报道不痛不痒,官腔十足,没有把网民所针对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报道,没有把舆论的漩涡中心摆到台面上来直面大众的质疑。如此一来,才导致网络言论谣言四起。作为“把关人”的官方媒体,在这一点上,工作也做得并不到位。 3.传播渠道上的“把关人”缺失
从该起事件曝光伊始,“把关人”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以及相关军方媒体就密切关注事件进展,但是仍然在报道时效和力度上有所不足。与此同时,“红黄蓝”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的谣言,对舆论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但对此,相关部门却未引起高度重视,在信息的处理和公布上比较滞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是面对如此重大的网络舆论事件,没有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整个事件的传播渠道上,“把关人”的存在感显得很弱。二是官方微博删除评论行为,是对网络传播的一种暴力和谐,这种人为营造的和谐局面,对于已经谣言四起的形势非但没有多大的挽救作用,反而适得其反,让广大关注该事件的网民误以为有不为人知的幕后推手在暗箱操作此事,舆论热度一时间达到了峰值。相关权威媒体在事件的处理上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失位行为,值得反思。 四、结论
综上所述,“红黄蓝”事件一经曝光,迅速激起千层浪,舆论之声此起彼伏,在事实真相没有公布之前,网上一度出现谣言四起的局面,而“把关人”在该事件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却有所失位,关键时刻没有及时发声,在引导这起事件的舆论传播方向、控制舆论热度、促进平息舆论漩涡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另外,通过上述研究分析,也可以看出,“把关人”在这起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事件中把关缺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关者没有做到严控信息源头,及时发布真相实情,造成了事件被曝光后迅速出现了网络流言。所幸一批官方媒体及时更新发布事件最新调查进展情况,而其他地方媒体、小众媒体则没有及时掌握一手信息,故不能独家发布相关新闻报道,只能紧跟权威媒体,随后报道扩散。
2.“红黄蓝”事件被曝出后,相关信息在全网铺天盖地,由于事实真相尚未及时被查清并公布,网上谣言一触即发。在这种形势下,权威媒体非但没有及时把真相报道出来,而且内容不痛不痒,没做到直击谣言,没能在第一时间平息舆论风波。
3.“红黄蓝”事件被曝出后,新浪微博上相关热点话题不断,但是退热点、删热评等操作也很迅速,这种强制卡点把关的作用实际上适得其反。在事实真相尚未调查清楚就用粗暴的操作方式来强制和谐网络言论,其实正是“把关人”缺失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
[2] 张玲.Web2.0时代的网络“把关人”[D].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3] 邵一蝉.论网络时代“把关人”理论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4] 巴特勒.《媒介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5]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J].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 [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7] [美]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8] 孟严.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J]. [9] 张倩.网络新闻对传统“把关人”的撼动[J].
[10] 吉卫华,杜丽婷.从微博看自媒体时代信息把关的变化[J]. [11] 原建芳.论网络暴力事件中“把关人”的缺失与重塑[J].
[12] 范佳明·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与重组[J].东北师范大学,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