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案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

[引言]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联系与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板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

[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 ,然后进行实验。[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 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有发热感觉。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蜡烛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能量变化等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讲解]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

(2)铁生锈——化学变化 ;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3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习题1、2、3、4、5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4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一、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二、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5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三、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四、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五、再探究

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 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

〔1〕 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17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

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六、填空实验报告

课本P9探究活动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七、课后作业:

1、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

体裁不限:综合报告、科技小论文、科普小小说、科幻故事……题目自拟:如“蜡烛自述”、“烛光探秘”、“小小蜡烛知多少”……

2、可尝试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报刊投稿,投稿地址可向老师咨询。 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6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 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3. 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4.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 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 药品的取用。

3.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药品的取用。

2.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突破】

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可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讨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药品的性质、仪器的作用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最后教师进行正确的演示,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教师 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7

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

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 试管

(1) 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

(2) 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

8

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 试管夹

(1) 用途:夹持试管

(2) 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 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 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演示第17页实验1~4] 5. 胶头滴管、滴瓶

(1) 用途: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2) 注意事项: ①先排空再吸液

9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

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

腐蚀胶头;

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6. 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1) 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2) 注意事项: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7. 烧杯

(1) 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8. 量筒

(1) 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

(2) 注意事项: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1)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

(2)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10.蒸发皿

(1) 用途: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溶液。

(2) 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熟悉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见第14页) 1. 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10

2. 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 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 实验中要要注意保护眼睛。 (三)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 - 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 药品要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 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四)连接仪器装置 ( 见第151~152页) 1. 玻璃导管插入塞子 2. 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 3. 塞子塞进容器口

第二课时

二、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1) 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仪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演示第14页实验1~1]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

仪器:药匙或纸槽

11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

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演示第14页实验1~2] 2. 液体药品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步骤:

① 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 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 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 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 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

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演示第16页实验1~3]

三、物质的溶解

1. 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

手臂不动、手腕甩动

2. 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

仪器:烧杯、玻璃棒 四、物质的加热

1.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演示并讲解第17页的活动与探究)

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注意事顶:(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

出试管烫伤人。

(2)若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爆裂。

12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因为一冷一热,试管容易

爆裂。

(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

(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止

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

2. 给试管中固体加热

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注意点:装置的固定

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

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3. 蒸发

仪器:蒸发皿、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 注意点:仪器的装配

停止加热:接近蒸干或有大量晶体析出 玻璃棒的作用:加快蒸发、防止液滴溅出 4. 过滤和滤渣的洗涤

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注意点:“一贴” “二低” “三靠” 五、仪器的洗涤

①洗涤时,先洗容器的外壁,后洗内壁。

②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外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无成股水流下。 【教学后记】

【练习】

1. 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 )

A、用镊子 B、用玻璃棒 C、用药匙或纸槽送入 D、直接倒入

2. 在①坩埚②烧杯③烧瓶④蒸发皿⑤量筒⑥试管⑦集气瓶⑧试管等仪器中,不能加

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要放在石棉网上

13

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试剂中①氧化铜粉末②石灰石块③锌粒④试剂瓶中的盐酸。可以用药匙取用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镊子取用的是______________,可以用滴管取用的是_________ 4.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 A、烧杯 B、烧瓶 C、试管 D、量筒

5.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只有③正确 D、全部错误

6.用酒精灯给试管内溶液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是: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中下部。其中 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仪器,能够用来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大量液体的是( ) A、试管 B、量筒 C、烧杯 D、广口瓶

8.现有下列仪器:①量筒;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酒精灯。量取25 ml 液体,应该

选用的仪器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方法是( )

A、用水冲熄 B、用湿抹布盖灭 C、用沙土盖灭 D、用泡沫灭器扑灭 10.如图所示,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可观察的现

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本课题有三部分内容,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教材首先讲述了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成分的故事,然后采取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空气的成分。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放在对现象的分析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第二部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来介绍几种气体的用途。第三部分则提供了颇有趣味性的漫画来介绍大气污染,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教学策略分析】

1、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此,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或以小实验引入等等;

15

2、对第二部分,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资料或图片(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对第三部分,可结合调查与研究,事先完成以下几件事:(1)调查在你身边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并完成调查报告;(2)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3)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近阶段的本地空气质量日报,然后在课堂上分组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2、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6人;

3、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 创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听故事、思考问题:拉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出 设 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问 情 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兴趣。 题 境 空气组成的故事。 5的? 16

实 验 导 学(过渡)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 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 含量。 (展示)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 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投影)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抢答有关问题。 探 究 原 理 —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录实验结果。 观 察 记 录 分 析 讨 论 (提问)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 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1、描述实验现象; 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经验;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原因。 (小结)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 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 减小,因而水倒流。

17

教学流程 分 析 讨 论 教师活动 (讨论与思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1、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存在。 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2、水面上升不满1/5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探索精神。 果,氧气约占1/5,如果气含量 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烧。 些? (小结) 归 形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纳 成 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 总 概 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结 念 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式、化学符号。 收 分 集 组 资 讨 料 论 合 得 作 出 交 结 流 论 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比较) 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氮气、二氧化碳、红磷、 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 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 是纯净物? (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 念。 晰地掌握概念。 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 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的,它属于纯净物。 18

【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 气 (第一课时) 一、 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2、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过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名称 化学式 体积分数 氮气 N2 78%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O2 CO2 0、03% 点燃

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约1/5的地方。

21% 0、94% 0、03% 结合图片、资料讨论氧 空气是—种宝贵的资源。气、氮气、稀有气体的 收 分 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用途。 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并在汇报交流中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 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集 组 的资料、图片,首先在小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组中讨论,然后在全班汇 资 讨 总。 (小结) 料 论

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 的“讨论”栏。根据讨 力。 归纳氧气、氮论描述氮气的物理性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并质。 指出物质的用途是由其19

性质决定的。 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 合 作 交 流 得 出 (过渡) 通过这个调查活动,让学生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 也将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个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污染的危害,并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和其他 动植物都非常重要。但是,分组讨论。 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 染日益严重。 (投影下表)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调查项目 代表发言。 调查情况 主要污染物 污染的来源 我的建议 补充完成表格。 (展示) 学生收集的有关污染的结 图片、照片、资料,以及 绘制的图表。 论 (小结) 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

20

展示收获。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小结)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有 总 巩 哪些收获? 结 固 (作业) 交 提 1、完成课本作业; 总结收获,交流体会。 程中得到提高。 流 高 2、把活动过程以及你对改 进大气质量的建议写成小论文。 ★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呼吸、炼钢、气焊、宇航等; 2、氮气:制化肥、作保护气、由于医疗等;

3、稀有气体:作保护气、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于激光技术等。

物理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 三、保护空气

1、污染物质:有害气体和烟尘。

2、影响: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

【教学后记】

21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磷、碳、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化学美;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资源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空气》的知识后,对氧气有了一些了解,但如何认识物质和物质的性质,学生并不熟悉。所以,本课题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学好本课题,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遵循了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习掌握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为今后其他物质的学习提供一个样式和范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策略分析】

1、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掌握有关氧气的知识;

2、采用自主体验(自学、讨论、交流、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概念;

3、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化学知识社会化。【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2

【教学准备】

1、准备好教材中[实验2—2]、[实验2—4]所需的有关仪器;

2、准备好补充实验中化学反应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实验仪器和药品; 3、收集有关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资料、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问题与讨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和谐轻松、民主的学创 导 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 设 入 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 讨论、交流、发言。 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情 新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 境 课 解氧气可供给呼吸这一点导出本 引 导 探 节课的主题。 (过渡) 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 讨论、交流,从色、态、从已知向探索未知过渡, 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味等角度描述对氧气 律。的认识,并阅读教材中 关于氧气的性质。 (讨论与思考) 让学生在思考、验证出结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 大吗? 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讨论、发言。 23

究 1、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 明它是氧气? 2、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观察、讨论、交流、发 言。 让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 实 验 探 索 3、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分析结论。(也可用带 火星的纸条。) (演示实验) [实验2-3]: 让学生再次体会观察实验观察空气中:光、焰色、 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现象生成物的色、态、味。 能力。 不同的原因; 观察氧气中:光、焰色。体验根据实验中生成物的2、介绍实验中的生成物,教会学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性质特点,确定实验细节,生闻气味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实(即教材中的“讨论”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验中的细节问题; 栏)。 能力。 3、(1)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分析原因:燃烧与氧气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为什么? 的浓度有关。 保意识,使学生对绿色化 (2)实验结束时,燃烧匙应浸入讨论实验细节:(1)、学、安全实验有更深的理 水中,为什么? 4、完成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二氧化硫 (2)两步均是为了吸收 解。 二氧化硫气体,减少有 毒气体排放。

教学流程 实 验 探 索 (设问) 铝箔在空气中能燃烧吗?铝箔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材中[实验2—4]: 观察现象、表述现象; 不急于告诉学生本实验氧气中能燃烧吗?请你试一试。 发言:实验成功的主要 成功的诀窍,让他们尝试 请实验成功的同学分析成功的经原因。 验。 写出文字表达式: 成功与失败,体验探究的辛苦与成功的喜悦。 请失败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 铝+氧气──→氧化铝 24

分 形 (引导分析、比较) 析 成 木碳、硫磺、铝箔等物质分别在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归纳并全班交流。 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归 概 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发言:说明氧气的化学 一般的解决问题方法。 纳 念 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 气 (第一课时)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检验

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人集气瓶中(操作),小木条复燃(现象),证明该气体是氧气(结论)。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硫和氧气: 2、木炭和氧气: 3、铝和氧气: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讨 论 分 析 教师活动 (引导讨论) 教材中的“讨论”栏。 (补充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讨论并发言。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性质比较活泼。 观察讨论、理解化学反 通过化学变化中的各种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应的特征及化合、氧化 现象,让学生体验到化现象、热量变化等。(教材中“化 反应的概念。 学反应”中的实验) 学的美。 25

联 系 运 用 总 结 巩 固 (展示) 资料、图片。 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化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 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 中应用的资料、图片。 知识社会化。 (小结) 让学生体会知识脉络的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小结、交流。 什么?有何体会? (作业) 教材P32—P33,:2、3、6。 知识脉络化。(不要求形成过程。 每个学生回答完整,但培养学生把知识系统化要求一定要参与。) 的能力。 【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 气

(第二课时) 四、化学反应

1. 概念: 2. 特征和现象: 3. 化合反应: 4. 氧化反应:

5.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反应分类的 依据 共同处 相互联系 【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合反应 从外部形式来划分一般为 A+B+…=E 氧化反应 从是否有氧参加来划分,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都属于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

26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27

及仪器装置的配备,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判断,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 教学准备】

1、教材中[实验2—5]、[实验2—6]以及“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仪器; 2、教学过程所需的投影片; 3、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创 设 情 境 导 入 新 课 教师活动 展示一瓶五色气体,用什么方法 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上台演示。 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气 吗?你们能用这种方法制取一瓶 巩固旧知,为新知的学习氧气吗?(提示:从反应的速度、 思考、讨论、发言。 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条件、气体收集的难易 等方面考虑。) <过渡>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看来,利用光合作用的方法无法观察现象;实 达到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来完成教材中[实验2— 学习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5]的表格。 28

验 (引导实验) 教材[实验2—5]: (1)不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2)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小组讨论,比较实验现象的不同,形成初步的结论。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学习用对比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探 究 (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时, 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讨论、比较与分析) 分别比较(1)与(2)、(1)与(3)两组实验的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 分 析 讨 论

教学流程 (投影) 讨论: 1、二氧化锰有没有参加反应?如何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吗? 2、二氧化锰在实验里起什么作用?它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 1、教材[实验2—6]。 2、补充实验:在[实验2-5](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尝试用探究的方法来解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猜 决问题。进一步体验探究想,设计实验方案,师 的步骤:提出问题→ 生一起探究,验证猜测 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的正确。 →进行实验…… 中再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9

分 析 归 纳 形 成 概 念 (归纳小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一: 过氧化氢──→水+氧气 思考、记忆; 在形成新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化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特点阅读“化学•技术•社是:一改变,二不变。即改变化会”,了解催化剂的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作用。 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过渡) 再次运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掌握基本反应类型的我们不仅可以用过氧化氢来制取 氧气,还可以加热一种暗紫色固 体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反应原 理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 化锰+氧气 (投影) 讨论: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两个反应是化合反应吗?他们有何特点? 回忆旧知,对比新知,特点。 分析、比较。 【板书设计】

课题3 氧 气 制 取 (第一课时)

一、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 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

(2) 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

化。

2. 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 分解反应:一变多。 【课后小记】

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启 发 提 问 引 导 探 索 设 计 装 置 教师活动 上面我们只是知道了制取氧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对反应物状态、反应的条件、气体的密度的原理,现在,我们就利用高锰 酸钾来制取氧气。 (引导探索) 制取氧气需要些什么仪器?应如何来组装这些仪器? 学生讨论、分析并画出 与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示意图。 以及是否溶于水来确定气体的制取装置与收集 装置,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提醒:应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 应的条件、以及收集气体的原理 等来确定。) 根据你们的讨论结果,把你们所 画的示意图与教材中的图2—17、 2—18对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为什么? (小结) (投影) 注意事项: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导管口要放一团棉花; 学会观察图示是一种基本观察能力,利用“找不 对比、分析、探讨原因。 同”的方式更能加深印 象。 3、铁夹的位置在试管中上部; 4、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 31

实 验 探 究 (实验探究) 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指导学生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 (思考) 1、实验步骤是怎样的? 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刚开始产生气泡时能立即收集阅读教材中的“活动与 和经验,独立实验,并在 吗?为什么? 探究”。 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从4、实验最后应怎样操作?最后两动手实验、思考问题。 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步能颠倒吗?为什么? (投影)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小结) 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并让学生体验亲身实践的乐趣。 教学流程 实 验 探 究 教师活动 (实验探究) 氧气的性质。 指导学生实验: 1.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 2、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引导回忆) 学生实验;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让学生再次体验实验的回忆、巩固实验的基本 魅力,享受实验的乐趣。 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对比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完操作。 成铁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小结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结)氧气的性质。 32

总 结 思 路 巩 固 提 高 (小结) 使学生在交流中记忆知识、发展和完善知识。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小结交流; 什么? (作业) 1. 课本习题; 2、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用高锰酸 钾来制取氧气,那么,你们能设完成作业; 计一套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的设计装置。 完整装置吗?画出示意图。 【板书设计】

课题3 氧 气 制 取 (第二课时)

4.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固定在铁架台上;(4)加热; (5)收集氧气;(6)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7)停止加热。 5. 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6. 收集氧气的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 7. 集气瓶验满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碳+氧气──→二氧化碳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注意:集气瓶底要放一层细沙或放一层水,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而炸裂瓶底。

补充: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 锰酸钾(KMnO)+ 二氧化锰(MnO)+氧气(O)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2422b. 注意事项:

33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 实验步骤:

A). 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 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 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 水(H2O) + 氧气(O2) b.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

34

二氧化锰

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

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

度。

【教学重点】1.水的组成

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 【教学设计】

一、引入:多彩水世界

内容1:请君欣赏——明白学习对象

(电脑显示图片资料) ① 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 ② 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35

③ 组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等) 师: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

内容2:浮想连翩——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师: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师:(播放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照片,及证明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的报道)同学们看 到这些资料和报道后对火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不同的学生印象肯定不同,让他们自由想象)火星上很荒凉,火星上也许从前 有生命、火星上可以采矿、火星没有地球有生机……

师:科学家为什么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呢? 生: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师: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的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内容3: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① 水的作用

师:同学们吃过新疆葡萄干吗? 生:吃过,甜甜的,酸酸的,很好吃。

师:是的,很好吃,新疆哪个地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葡萄的生长,但是新疆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不到10%,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交流、讨论,最后形成的意见是——缺水。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如果新疆不缺水,它生产出来的葡萄用来酿葡萄酒供全世界所有的人来饮用都用不完。在世界各地水资源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地方水资源很丰富,如我们的家乡。但有些地区又极端缺水,难以适宜人类居住,比如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代有许多城池都被废弃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缺水造成的。你们知道自然界的水是由哪些形式存在的吗?

②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形式:

生: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等。

师:同学们概括了很多,这些叫自然界的自然水。据你们所知,还有什么地方有水吗?

36

生:蔬菜里有水、果冻里有水、人体里有水、纸张里有水、结晶水合物里有水等。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这些水与自然界里的水存在的形式不一样,叫“结合水”。 师:请同学们分析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

生:先讨论、交流,后概括:发电、抗旱防洪、灌溉、调节气侯,航运、旅游…… 二、 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内容4:猜测水的组成

师:给出水的化学式——H2O,请学生猜测水的组成。 生(可能作答):由H2和O组成,由H2O组成,不知道,…… 师:介绍电解水简易装置,接通电源。 生:看到两极产生气泡,正极慢,负极快。 师:两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水蒸气还是其它气体?

内容5:(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家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师:指导阅读P45-46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生:阅读。

师:我们一起推测一下拉瓦锡设计实验前的想法。 生:讨论。

师-生:既然“易燃空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那么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得到“易

燃空气”;如果能设计一个方案从水中得气体,并证明它是“易燃空气”,那么也就证明了水的组成了。

师-生:从上述思路中我们可以整理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师:我们的实验正是按拉瓦锡的思路进行验证。 三、验证推导:水的组成 内容6:现象论证——分析产物

师:(录相展示)氧气的检验方法;氢气的检验方法与验纯知识。 生:欣赏、学习。

师:引导学生观察水电解器两极结果。

生:(可能的描述)正极气体多,负极气体少;V正:V负约为1:2…… 师:用录相中展示的方法检验两极气体,要求学生观察现象。 生:(观察)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负极气体能燃烧。

37

(判断)两极产生的不是水蒸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师-生:在通电条件下,水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通电

水 氢气+氧气 (H2O)

(H2) (O2)

师-生: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的实验结果现在可以表示为:

点燃

氢气+氧气 水 (H2) (O2) (H2O)

师:从上述资料中我们还了解到科学家用哪一个词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生:用“元素”一词。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化学概念?

师—生:师生互动,共同清理出元素、化合物、纯净物等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水的组成这一具体内容强化理解三条化学概念的基本意义。

师:对比上述两个相反的反应过程,我们现在能否推侧水的组成是怎样的? 生: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师:我们从以上两个化学方程式中还发现了哪些问题?

生:学生讨论的焦点是“一个反应很不容易发生,而另一个反应很容易发生”,不容易发生说明反应条件难以达到,而且成本很高。

师:同学们分析思路有价值,如第一个反应很难实现,我们这个世界目前比较头痛的是能源短缺,千方百计地找替代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物质,而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就是氢能源,我们今天才发现,制造这种能源的原理很简单,但反应条件太苛刻,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今后在这一方面研究有所突破,为人类作出大的贡献。 四、 反思评价

内容7:挖掘实验结果

师:反思1:我们通过分析水的组成的实验过程中,在实验方法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反思2:我们对今天出现的几种化学新概念理解透彻了吗?

反思3:“用通电的办法从水中得到氢气要消耗电能,现在大家在设想通过催化剂,

利用太阳能将水分解得到氢气,如果这一设想得到实现,我们将得到大量兼价而又清洁的能源,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用?

38

反思4: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浪费水的行为吗?

师:上述四个反思问题不需要同学们立即作答,但我们要时时思考,不断地感悟出新体会。

内容8:小结学习收获

师:要求学生根据H2 、O2和H2 O的符号比较它们元素种类上的区别。 生:H2 、O2只含一种元素,H2 O含有二种元素。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单质”、“化合物”两个概念,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生:学生自习,理解概念,相互举例理解和深化。 师-生:判断、纠偏。

师-生:回忆学习过程,小结课题收获:

①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水、氢气的符号……②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

(学生答)学习了科学家探究实验的思路: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论证,知道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

师:最后请同学们整理出本节课我们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并将这些内容写在教材上。

物质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元素

纯净物

物质 种类

种类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混合物

39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 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40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从学生熟悉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 创设情境,1、 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设问激趣 2、 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3、 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会不见了? 学生实验; 实验3—2:品红的扩散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思考、讨的现象入手论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学生亲身体验中激发 观察现象; 思维及探究思考讨论。 欲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确立物质是由形成物质是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分子和原子构由分子和原的设想 成的观点; 子构成的观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充分发挥学生点,培养学生成的。 的想象力。 的想象能力。 设问激趣,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受一下导入新课 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看图想象分子并借助图像的存在 进入微观世界。 锻炼学生分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思考、讨论,析、推理、归1、 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并归纳总结 纳、总结的能2、 能看到整块的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 力。 41

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把实验步骤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 略作改变,让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针对实验探究 按实验要求观学生体验实你的猜想,请设计实验方案,证实你的猜想。 对比分察现象:B杯中验 探究的步小结 析 了解的溶液变红骤:提出问题1、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性质 了。 →设计实验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 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学生猜测,讨→收集证据地运动。 论 →得出结论,2、 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培养学生的速率加快。 探究的能力 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 思考:为什么1+1≠2 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观察现象:1+1≠2 思考、讨论、猜想 讨论、分析、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交流 = st1 ns 1、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练习巩固 2、 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分子很小;分知识运用的分析归纳 干? 子不停地运能力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动;分子间有间隔。 第二课时

模型展示 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观察、分析; 用模型把微粒直 42

汞的分子模型。 语言表达:一个水分子观地显示出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便于学生理解。 原子构成的 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分析推理 组织讨论 在模型的帮助下,分析、 1、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讨论、推理在两种变化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2、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况。 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分析得出:当物质发生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变化的分物理 变化时分子不变。子还是原子? 小结 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粒子。 总结交流 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 氧化汞受热分解; 2、 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3、 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 分子的性质

1、 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原子的概念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二课时

小结收获 交流体会 代表发言 通过小结、练习,使知识形成脉络,使学生初步进入微观世界。 43

四、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 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吸附,蒸馏是净化的常用方法

(2)了解纯净水和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3)了解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能力目标 会做沉淀和过滤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软化卫生教育,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培养科学

的态度和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1)常用净化水的方法(2)硬水和软水(3)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了解纯净水和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过滤实验的操作 【教学方法】实验学习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用具】(1)过滤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2)沉淀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 (3)制取蒸馏水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看,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吗?(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湖水)纯净水是无色清澈的透明液体而另一杯是比较浑浊的,这杯水我们可以饮用吗?

( 学生)不能,因为有杂质

(老师)同学们回答正确。这杯水我们不能饮用那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处去杂质可以饮

44

用那?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水的净化》,也就是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 (设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每天饮用的自来水是怎样的一个净化过程吗? (学生)不知道。

(老师)好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张挂图,来了解一下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板书)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

(老师)首先我们从水库取出,大家看这是未处理的湖水大颗粒的沉淀速度比较快,一些小颗粒的沉淀速度比较慢。所以必须加入一种试剂——明矾,它是百色晶体,可以加快沉淀的速度,沉淀完之后再过滤,经过滤后虽然处去看的见的杂质那还有看不见的杂质,我们采用活性炭来吸附。经吸附后的水我们不可以饮用,因为里面有我们看不见的细菌,我们必须投入药消毒这样我们就可以饮用,以上就是自来水厂的净化水的过程。结合实验着重介绍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也就是不容性的杂质的净化 (板书) 加絮凝剂 加活性炭

取水————沉淀 ————过滤————吸附————消毒————用户

(板书)不容性的杂质的净化

(介绍)过滤的仪器滤纸,滤纸,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

(演示实验)取一个烧杯,盛大杯浑浊的湖水。向其加入3勺 的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止观察现象。

(讲述)下面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烧杯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有沉淀产生

(讲述)以上实验可以说明明矾加快沉淀的速度 1:沉淀(加絮凝剂)如明矾加快沉淀的速度 (操作)

下面我将烧杯中的未处理的水进行过滤,看看有什么变化?在做实验前,我们先学习以下怎样制作过滤器取一张滤纸把它对半折在对半折,然后打开,三层滤纸放在一起,一层放在一起把它放在漏斗上,使之紧贴在漏斗壁,并且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用少量的水润湿纸并实现它们之间没有气泡(否责会影响过滤的速度)架好漏斗后使漏斗的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过滤时盛浑浊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并且玻璃棒的要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液体要低于绿内障的边缘(边讲边操作) 2.过滤(把不容物过滤)

45

好我们现在就总结以下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滤纸仅贴漏斗壁

“二低”是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是倾斜液体的烧杯和玻璃棒相靠,玻璃棒的下端与三层滤纸的一边相靠,漏斗下端的尖嘴和烧杯的内壁相靠

(提问)同学们看经过处理的水变的澄清了是吗? (学生)是

(提问)那是不是可以喝?

(讲解)对,不能喝。我们只是处去了看的见的杂质,而水中还有许多看不 见的杂质。需要用吸附剂除(活性炭)再经消毒就可以喝了 3.吸附(加活性炭就可以吸附) 4.消毒:煮沸,加入次氯酸钙通入CL2

(提问)同学们再想想上面经过处理的水可以喝吗? (学生)不能

(讲述)对那不是纯净物。我们只要是除去可水中的不容物质而在水中的许多可容物质比如我们看到的水垢它是水中大量的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或常时间的放置就生成的水垢。也就是可容物质的净化 (板书)可容物质的净化

1. 硬水:含较多的可容性物质钙镁化合物的水 2. 软水:不含或含少量的可容性物质钙镁化合物的水

(讲述)那么,我们如何鉴别它们呢?我们 是不用肥皂水来鉴别的

(演示实验)分别向两杯同样清澈透明的水中加入肥皂水不断的搅拌观察现象 (提问)同学们看这两只烧杯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一个泡沫多,一个泡沫少。

(讲解)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渣泡沫少的是硬水。 3.鉴别:用肥皂水:渣硬沫软

(讨论)生活中为什么不用硬水,有什么危害? 4.硬水的危害:

(小结)硬水洗衣服,即很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服,时间常了衣服会变硬;硬水会使锅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爆炸.

46

(讨论)那么硬水如何转化为软水?5.硬水的软化

(小结)生活中通过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而在工业上和实验室用水的蒸馏来降低水的硬度。

生活上:煮沸 工业上:

蒸馏: 液 加热 气 冷凝 液(蒸馏水) 实验室: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过程。

(介绍)蒸馏装置:由蒸馏瓶,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接受瓶组成。温度计水银球的上银和蒸馏头侧管的下限在同一水平线上,冷凝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流入,上楼流出,以保证冷凝管的套管中充满水,用不带支管的接液管时,接液管与接受瓶之间不可用塞子连接,以造成封闭体系。

(小结)本节课的三大问题:1.不溶性杂质的净化步骤

2.着重掌握过滤的实验原理及注意要点 3.掌握硬水,软水的概念及区别 作业:P58:1.2.3. 【 板 书 设 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自来水厂的精华过程

取水 加 凝剂 沉淀 过滤 加活性炭 吸附 消毒 用户 二.不了溶性杂质的净化

1. 沉淀(加 凝剂:如用明矾,加快沉淀速度) 2. 过滤(把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操作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3. 吸附(用活性炭进行吸附,除去水中的杂质和嗅味) 4. 消毒(煮沸,通入氯气或加入氯酸钙) 三.可溶性杂质的净化

1. 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有少量钙镁化合物的水。

47

2. 区别:加入肥皂水:渣硬沫软 3. 硬水的危害

4. 硬水的软化 生活上:煮沸

工业上和实验室: 蒸馏:液 加热 气 冷凝 液(蒸馏水)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2)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4)使学生逐步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1.水资源和水污染相关资料的收集。

48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

创设学习情景→常识介绍→指出问题→敲响警钟→学生讨论→激发情感→提高意识→发挥想象→总结陈词。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录像机、水资源状况和水污染状况的挂图。

学生用具: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资料、水污染的有关资料、家庭用水情况调项目打分表 (详细内容见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学习情景]我们每天都要刚水,要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 [回答可能有]

1.我们每天必须喝一定量的水,否则人将不能存活。 2.水在人体内起着凋节体温、溶解食物、排泄废物等作用。 3.我们每天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4.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用到水,比如洗衣、洗澡等等。若没有水,世界将是一个肮脏的世界。

5.渔业、牧业、各种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6.一句话,“离开水,万物都不能存活”,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身边的一切。 [引入新课]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爱护水资源。

[板书]课题4 爱护水资源

[过渡]进入本课题后,找们来了解—下人类拥有的水资源,看看我们目前水资源是一个什么现状。

[板书]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投影资料]地球上的水

地球上水的总量估计有1.39×10m,其中有96.5%是海水,2.15%是冰山和冰川,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只有水总量的0.65%左右。土壤和地下岩石中也含有水,大气中存在着

49

183

大量水蒸气和云。在动植物机体中也饱含着水分,大多数细胞原生质中含水分约80%。如人的体重有2/3是水分,鱼体含水7o%~80%,黄瓜的重量中水分竟占95%。

[讲解]水在地球上以海洋、湖泊、河流等形式存在。另外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也是水存在的主要形式,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约为1.39×10m,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板书]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提问]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湖泊还是河流? [回答]海洋。

[教师]对,海洋。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储水库,其储水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你能说出哪些主要的海洋?

[回答]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海、台湾海峡等等。

[介绍]浩瀚的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有80多种。请看表格。 [投影]展示表格

我国渤、黄、东、南海海水所含主要化学元素 元素名称氧 氢 氯 钠 镁 硫 钙 183

元素总量/t 3.35×10 0.4×10 7.2×10 4.0×10 0.5×10 0.3×10 0.2×10 13131313131515元素名称 钾 溴 氟 磷 碘 铁 锡 元素总量/t 0.1×10 2.5×10 0.5×10 2.7×10 2.3×10 0.4×10 1.1×10 7888101113元素名称 铜 镍 铝 锰 钛 银 金 元素总量/t 1.1×10 0.8×10 0.8×10 0.8×10 0.4×10 1.4×10 1.5×10 4577777 [教师]由以上资料可知,海洋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化学资源,如能把这些化学资源加以利用,那将是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 [提问]地球上的海水如此丰富,这些海水能被我们直接利用吗? [回答]不能。因为海水的含盐量很高,我们直接利用的应该是淡水。 [追问]淡水资源情况如何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9%。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冰川与雪盖、高山冰川和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即1.07×

50

10m。

[总结]可见,地球上尽管储水量很多,但淡水资源极度短缺。从资料上查到,淡水总量只占总水量的2.59%,而其中可利用的淡水还不足总水量的1%,现状真是不容乐观。 [板书]2.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3—25、3—26]

[介绍]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下面是一张图表,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请大家看图表并进行分析。

163

[投影]展示课本图3—27(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

[请学生阅读课本P59资料(水资源紧缺指标),并以此为依据来对上图进行分析,交流] [学生讨论后回答]由资料可知,人均水量在1700~3000 m·q的国家就属于缺水国家。由上图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属于缺水国家。 [设问]那么,造成淡水危机的缘由是什么呢? [投影资料] 造成危机的缘由

人口增长导致淡水危机。世界气象组织发表报告指出,世界人均淡水拥有量将由1998年的7100立方米减少到2025年的4800立方米,减幅达1/3。而人均年用水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约300立方米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约800立方米。经济持续发展及大量农田灌溉用水也会导致淡水危机。农业灌溉是淡水的最大用户,全球有近80%的淡水被农民用来浇灌农田。由于各国的灌溉用水效率差异很大,水在使用过程中的巨大浪费是造成水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水污染日重——水资源亮“红灯”。 [过渡]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51

3

-1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3—28(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

[讲解]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0m(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只有2300 m左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八十几位),许多地区已出现因水资源短缺影响人民生活、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面。 请看我国的淡水现状…… [投影资料]

我国也是一个贫水国家,目前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 cm,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缺水危机。北京人均水量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7。早在1977年,我国就已发现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许多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据报道,我国2/3河流和1000万顷农田被污染。20世纪90年代,淮河是中国水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流,并且已危及到全流域1.5亿人民的生存和子孙后代的繁衍。

[过渡]种种的表格、数字、资料都向我们诉说着淡水资源的短缺,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首要问题。目前的现状也无时无刻不提醒人们:要爱护水资源。 [板书]二、爱护水资源

[讲解]我们知道,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首先我们来介绍第一方面——节约用水。 [板书]1.节约用水。

[介绍]节约水资源就是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教师]课前我曾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大家凋查自己家的用水情况(根据P62调查项目进 行凋查),并根据(P62)凋查项目打分标准进行打分。现在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下调查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

甲:调查结果显示我家分值较低,在很多方面都没有注意。调查后,我已同家人协商、制定了改进措施和得分的新目标。

乙:调查结果显示我家分值虽然较高,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在使用洗衣粉、洗涤灵等方面没有注意到对水质的影响,以后我们会在这些方面引起足够重视。

52

3

123

3

[提问]生活用水节约和浪费相比较有什么样的差距呢?请大家看下面表格。 [投影]展示表格。

生活用水浪费与节约方式比较

用水方式 刷牙 浪费方式用水量 不间断放水,30 s的约6L 不间断地边注水边冲淋、排水的洗衣机,分段注水、洗涤、脱水的洗衣机, 洗衣 次 冲厕所 旧式马桶,13L/次 节水型马桶,6L/次~9L/次 165L/ 110L/次 节约方式用水量 口杯接水,3杯约0.6L [小结]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一种生活习惯和用水方式的改变,就可以节约很多水,所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并把这种风尚不断地讲述给别人,使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过渡]为了使整个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好风尚,我国政府于1988年7月1

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了引起每一位公民的重视,还颁发了节水徽记。请大家看下面有关《水法》和节水徽记的资料。 [投影展示资料] 资料一

《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从1988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施行。《水法》是我国与水有关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大法。

《水法》包括总则、开发利用、水和水域及水工程的保护、用水管理、防汛与抗洪、法律责任、附则等七章,共53条。它从全局出发,规定了管水、治水、用水的重大原则,为制定有关水的各种专项法律和行政法规提供了基本依据。

《水法》的制定,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水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在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方面走上了依法治水的新阶段。

早在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的颁布施行,促进了《水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保证了《水法》中关于各“单

53

位应当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水质”规定的落实。这两个法相辅相成,互有促进作用。 资料二 节水徽记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不可 取代的物质基础。水的开发利用状况。直接关系别国民经济的 发展,因而,珍惜每一滴水,是任何一位公民不可推卸的义 务和责任。

如右图的这帧徽记表达了这一思想。

徽记右上方的弧线代表着自来水管道和水龙头,龙头中滴 下的一滴水,被一只伸出的手掌,小心仔细地接住。徽记巧妙 地利用接与节的谐音,形象而生动地将“节水”之意寓于其中。 请每一位公民记住这个徽记,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

[组织活动1]请每位同学用图画纸和蓝色笔画出直径为2.5 cm的节水徽记2枚,贴在家里和学校水龙头上方的墙上。

[活动方式2]以板报或演讲形式配合学校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节水教育。

[过渡]爱护水资源的另一有力措施是防止水体污染,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2.防止水体污染。

[介绍]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体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板书]①概念: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体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②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提问]水污染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呢?

[回答]1.水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可引发各种疾病,如:痢疾、腹泻、肝炎等等。 2.水污染可导致人体畸形、癌症、器官病等,如水俣病、痛痛病等。

3.水污染给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危害,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则鱼类及各种水生动物、野生动物无法生存。

[总结]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业、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还会直接危害

54

人体健康。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实,请看资料。 [投影]展示下列资料 1.水资源污染情况严峻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刘鸿亮教授介绍说,我国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对全国55000 km的河段调查表明,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的河段约占23.3%,45%的河段鱼虾绝迹,85%的河段不能满足Ⅲ类水质标准,生态功能严重衰退。

河流 1998年对我国176条城市河段监测数据显示,52%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COD、BOD5、氨氮、挥发酚和古油类,其次为重金属。据中国环公报数据,中国七大流域水质状况从坏到好的次序是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长江流域。淮河191条支流中近80%的河段河水泛黑发绿。

湖泊 近30年污染呈迅速增长趋势。大型湖泊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滇池、巢湖、南

四湖、洪泽湖、大湖、洞庭湖、镜泊湖。滇池中氮、磷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全湖水质劣于V类,蓝藻泛滥日益严重。

海洋 污染严重表现在赤潮发生频率增加及泛滥范围扩大。我国60年代赤潮仅发生几 次,而至90年代则发生了360多次,60年代波及的面积是很小的,而1997年7月,渤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次赤潮大爆发,面积达46 km,延续时间近1个月。

地下水 全国城市供水30%源于地下水,北方城市达89%,近20年城市地下水质普遍恶化。1992平调查显示北方9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28%已不适合饮用。 2.饮用水亦被污染

饮用水的安全性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我国城镇附近水体受污染率已高达90%,对数亿

人口饮用水的安全性构成重大威胁,导致疾病、劳动力丧失、残疾甚至早亡。

刘鸿亮院士介绍说。国内外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具有或

怀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臻物质”。我国各地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百余种有机污染

物,其中常含有“三致物”,经自上而下为水厂的传统工艺处理后不能去除。相反会因为加氯消毒而形成危害更大的氯代有机物。

2

55

水中致病微生物会导致大规模的疾病暴发和流行。农村缺乏饮用水处理设施的地方。肠 道传统发病率达87%~95%,居各种传染病之首。 3.水体污染殃及“菜篮子”

大量未经充分处理的污水被用于灌溉,已经使1000多万亩农田受到重金属和合成有机物

的污染。刘鸿亮院士说,全国明显或重度污染的农田有340万亩,仅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就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5。据农业部在占国土面积85%的流域内,通过372个代表性区域取样调查,发现全国粮食总量的1/10不符合卫生标准。严重污染区主要农畜产品的超标率为:粮食12%(水稻最高)蔬菜17.9%、水果15%、肉类8.6%(鸡肉最高、牛肉最低)、禽蛋19%、鲜奶2%。

污水灌溉还造成粮食产量低,污染加大,营养成分下降。因粮食、蔬菜等污染,北京居民中砷日摄取量已达到WHO规定的120%。长期的污染水灌溉使病原体致突变、致癌物质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迁移到人体内,造成人群多种疾病大幅度提高。

水污染还对渔业造成极大的危害。致病菌、病毒、有害有毒物质导致养殖生物疾病及大量死亡。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发生赤潮,广东渔业损失达4000万元,香港为1亿港币。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因藻类大量繁殖,使溶解氧下降,鱼虾缺氧窒息死亡。大量污染特直接海域,还使珍稀动物如斑海豹、玳瑁、中华白鳍豚数量剧减。海水产品质量下降,贝类所含毒素和鱼体内重金属残毒增加。

[转折]水污染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危害,造成了如此惨痛的损失,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止水污染呢?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回答]1.生活污水不能任意排放。

2.工业上的废水、废物必须经过处理使之合乎标准再排放。

3.农业上的农药、化肥必须合理施用。 ……

[小结]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如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为了实现2010年基本控制我国水污染,2030年使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已制定了两种

56

基本对策,请看资料。 [投影]展示下列资料 遏止水污染迫在眉睫

水源污染使原有的水处理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刘鸿亮院士在报告中分析了我国水污染的原因,如人口和经济增长、粗放型发展模式、无组织大面积排放污染物、污水处理率偏低,以及牺牲环境和资源去追求眼前利益等。 为了实现在2010年基本控制我国水污染,到2030年使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50年有较大改善的目标,有两种基本对策:提高规划的城市废水处理率;加强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力度,使工业用水量、废水量和污染负荷进一步降低。

[发表感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我们蔚蓝色的星球更加美丽,更加和平。但愿到那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喝到真正纯净不受污染的水,我们不再经受水污染的困扰,但愿这一日的到来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

[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本节课关于爱护水资源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政 府官员,你会如何处理当地缺水和水污染问题?

[回答]1.想到了那些生活在严重缺水地区的学生,他们是否和我们—样坐在窗明几净的

教室里,不为喝水而苦恼,能够安心听老师讲课,快乐地学习。 2.想到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若干年后也许将会饱尝缺水的滋味。 3.想到了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如何避免水污染带给人类的灾难。

4.想到了遍地的死鱼、死虾,到处是污水、臭水,臭气熏天,想起来我都觉得恶心,想呕吐。

假如我是一位政府官员,我想我会这样做:

1.首先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会采取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控制水土流失。 2.其次我要积极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我要全面整治水体污染,对生产工艺不很先进的企业,加强管理,实行技术改造。 4.我要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多渠道、多角度宣传节约用水的好处,让人们改掉过去浪费水的坏习惯。

5.我要发起人人为爱护水资源作贡献的活动,制止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形成爱护水资源、

57

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气。 ……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资源的状况,知道地球上尽管总储水量很丰富, 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却不富裕,很多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程度的缺水状态,而且由于人们的一些坏习惯和错误现象,使本已短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更呈现出了一种严重局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节约用水,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布置作业】习题1、2、3、4

课外作业:将你对有关水的问题的思考,想法(或评论、建议等)写成短文,登录入教网中学化学论坛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2.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①概念: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体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②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58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P68—P69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投影片:附表1、附表2。 【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59

教学流程 类 比 想 象 教师活动 (投影) 教材P69图4—2。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展开想象,并将想象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的结果相互交流。 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讲解) 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设疑引起思考,通过对科学史实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 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欣赏图片并会露出惊 比。(对照投影。) (问) 讶的表情。 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 意见不一。 (投影) 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可见,原子内部还有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呢?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①能 ②不能 ③不确定 模型 展 示 模 型 展 示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模型。 (展示) 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通过模型,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观察模型,认识原子的 念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和物质的微粒性。 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各部分结构。 子。 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 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象自由想象。 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 是如何运动的呢? 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 60

动 画 添 彩 (播放) 动画片:原子内部的运动。 边欣赏边与刚才的想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像进行对比。 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请同学们看教材P68图4—1,谁能个别回答,相互补充,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 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不断完善:原子是由居 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等不同角度描述。) 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 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电的绕核作高速运动 力。 的电子构成的。 教学流程 讨 论 归 纳 教师活动 (投影)教材P68表4—1、4—2。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 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 集中在哪部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 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查表交流。 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 不同? 61

形 成 结 论 通过以上学习,你们对原子的结 构了解了多少?小结后板书: 学生小结。 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学习运用文字、图表或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列 (投影)附表1: “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 举 数 字 引 出 概 念 那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 二、相对原子质量 让学生阅读教材P69的相关内容。 (板书) 1.定义(略)。 (问)哪位同学能用一个简洁的式子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关系?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集体朗读。 相对原子质量 == 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使用都不方便,故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62

巩 固 运 用 拓 展 延 伸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相对原子质 量是一个比值。 运用这个式子,我们不妨来算一下附表1中四种原子的相对原子 质量。 今后学习中,我们可直接查阅书后附录中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师 练习查表。 学生练习计算。 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生一起查阅),同时,我们也应该 记住那些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阅读教材P69的“资料” 育。 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如我国栏。 的张青莲教授。 查 阅 图 表 巩 固 提 高 (投影) 附表2: 观察后找出规律: 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 你们有没有发现: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便于运用。 【 板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 定义:

2、 相对原子质量==

63

3、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 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64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准备】

1.投影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5

复 习(回忆)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 成的? (设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忆) 回答:水是由氢、氧元 引出“课题2元素”。 素组成的。 导 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感觉自然。 在猜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回忆。 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大 胆 猜 想 引 导 对 比 形 成 概 (设问)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投影)1.介绍几种原子。 口答:碳12原子。 猜测: 1.有; 2.不确定 3.没有 (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观察后回答:每组原子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为共同点? 的质子数都相同吗? 形成概念打下基础。 在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元(投影)2.在投影1的基础上,在 两组原子的右侧分别打上“碳元 素”、“氧元素”。 观看屏幕,注意变化。 素的特点。 66

念 (问)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同桌交流后,请代表发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言。 的主人,体验“我会学”的快乐。 布置阅读P71教材课题2的第一段。 阅读课文。 讨论:怎样区别氢元素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和铁元素? 教学流程 讨 论 比 较 微 观 分 析 验 证 旧 知 教师活动 (投影)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 联系。引导学生讨论,具体内容见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论,各小组代表交流对已学概念的分析、比较发言,共同完成表内能力。初步学会正确地使的各项内容。 用元素、原子的概念。 有关物质的分子模型卡片。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借模型卡片的直观、形 象,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分析。 得出结论:在化学变借助卡片,通过有趣的拆化中,分子发生变化,拆、拼拼,轻松得出结论。 元素不发生变化。 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 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 + 氯气——→ 氯化氢 通过以上活动,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分组活动。 67

打 比 方 找 规 律 知 分 类 (过渡)我们知道,英文单词不计 真切地体会物质的多样性及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其数,但字母只有26个;同样, 物质的种类已知的有三千多万种,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种类只有—百多种。 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 将元素分成三类。 (板书)元素的分类 体会、感悟。 在已有的语言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寻找规律,自 主学习。 1.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2. 金属元素:“金”字旁(汞 除外) 按偏旁进行分类。 教学流程 联 系 生 活 活 动 探 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完成教材中P74“活动与探究”。 观察教材P71图4—4, (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P72“资料”中内 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地壳、生物细胞、某些食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容,讨论、交流搜集(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到的有关资料(矿泉素;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水商标,一些药品说明书等),彼此增进认品中含量较大的元素。 识: 使学生自觉接受化学的(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1.各种元素在自然界 科学常识。 (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中的含量各不相同;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 元素依次是氧、硅、 铝、铁。 68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 素 (第一课时)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读法及写法: 2.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 导 在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 忆 入 我们已接触到一些符号,如:O,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旧引新,设疑引思。 旧 新 H,N,C,Al……。这些符号表回答老师的问题。 知 课 示什么意思呢?{阅读教材P73“资料”栏。) 自 学 教 材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表4—3。 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呢? 根据表4—3,找出元 出示几个书写错误的元素符号,素符号的书写特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改正。 集体朗读表4—3。 69

联 想 对 比 巧 记 符 号 (启发) 同学们能否寻找一些记忆的方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自我展示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法,如:联想、对比等,尽快认同桌讨论、交流; 识这些元素符号呢? 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妙方”? 全班介绍。 (卡片问答)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手中出示的 在趣味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记忆的热情。 写有元素名称的卡片,说出元素学生抢答。 符 号,比一比,谁说得快? 介 巩 绍 固 意 拓 义 展 了 阅 (问)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什么意义呢? 以具体符号为例,介绍元素符号以具体符号“H”、“N” 元素符号的重要性。 表示的意义。 (练习)说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为例,了解元素符号加强对元素、原子概念所表示的意义。 的理解。 义: 1)Fe (2)3Fe (3)née 思考回答。 (投影) 增进对科学史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4.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 观看、聆听。 解 读 史 教 实 材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 阅读课本,初步认识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6个族。 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0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与探 人人参与活动。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活 归 究。 活动形式的建议: 动 纳 1.小组抢答竞赛; 2.小组交流后由代表发言。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 小 (问) 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对 究 结 收获?跟大家说一说。(对学生的 本课题进行归纳小归纳进行评价,适时纠正、补充、结,然后各组派代表表扬与鼓励。)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 素 (第二课时)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用途 【教学后记】

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离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71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分析】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展开讨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准备】

1.自制的有关投影片、离子形成的动画片、复印的课文插图; 2.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2

创 设 情 境 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 创设问题情境,从巩固已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欣赏作品; 要求学生根据小论文的内容在发挥想象力、画图。 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 草稿纸上画出原子的构成。(内(两个同学在黑板上 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容见 “资料链接”。) 评价学生所画内容。 画。) 教学流程 导 入 新 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式讲解)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氢、碳、氧、 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 (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P68 表4—2。) 原子核对这些电子的吸引力是否相同?这些电子的排布有没有 规律可寻呢? (板书)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猜测; 查阅资料; 回答。 阅 读 小 结 创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6有关内容阅读课本; 后提问: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 用两个字概括。 (过渡)那么,电子究竟是怎样 分层排布的呢? 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 概括能力。 寻找最佳词语。 思考、猜想;查书。 自然过渡;层层深入。 73

意 绘 自由创意画图:各种画画是学生感兴趣的活请同学们利用教材P68表4—2氢原子结构创意图很动,再加上又是抽象画, 的数据,进行创意绘画:(1)快画好;画氧原子结学生非常兴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画 引 出 问 题氢原子结构图。(2)氧原子结构 构创意图时遇到问图。 题:含有8个电子的氧原子中,这8个电子究竟怎样绕核外高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教材P76图4—9,介绍电子层概念。 (投影) 氢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 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速运动呢? 知道电子是分层运动 的。 回忆原子结构,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分组讨论后交流。 学 得 新 从问题着手,引出新知。 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 知 议 论 交 流 (投影) 核电荷数从1—18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仔细观察: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4

归 纳 小 结 形 成 结 论 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 电子? 答:2个。 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再次体会化学学习的特 点,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初步积累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 电子? 答:8个。 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 电子? 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________。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列表比较。) 介绍:相对稳定结构的概念。 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_________。 答:8个 应用 拓展 动 画 演 对照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O与S、F与Cal两组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何? (过渡) 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得 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思考并回答:化学性质相似。 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 思考。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 75

示 (动画片演示) 离子的形成。 观看动画片,体会离在有趣、轻松、又十分形子的形成过程。看插象的氛围中接受抽象、难 介绍: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 图,体会化合物的 懂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看教材插图:P77图4—10“钠形成过程。 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 抽 象 思 维 (板书)二、离子的形成 请同学们通过观看动画片及看教材P77插图,说说书写离子符号 应注意的事项。 强调离子的表示方法。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比正记录。 自己归纳离子符号的 书写特点。 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 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的能力。 练习书写一些离子的 确率、比速度,提高学生 符号。 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对 比 分 析 理 解 概 念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 表达的能力。 原子、离子的比较。 76

师生共同填表: 氧气由_____构成;水 由_____构成;二氧化 碳由______构成;铁进一步确立物质的微观由______构成;硅由概念。 ____构成;氢气由____构成;氯化钠由 __________构成。 学 练 以 习 致 巩 小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用 固 种?举例说明。 请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归纳出: 尝试用图表表示。 学习用图表、化学用语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小 完 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单结 善 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归 提 (投影) 纳 高 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资料】

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小电子,在原子内部很大的空间中围绕着原子核这个小老头不停地转动;我们在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因为这老头长得很特别:虽然占据原子中央很小的地盘,却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因此,这小老头也带正电,很有能耐,正好把我们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所以我们很难脱离原子核的怀抱。

【 板书设计】

课题3 离 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排布规律:分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77

二、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 2.形成过程: 三、小结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易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的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8(氦为2),不易得到也不易失去电子; 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为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如稀有气体。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

(2)、了解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表的观察,让学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初步运用; (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

78

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编化合价口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四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包括“什么是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这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虽然有元素符号知识作为基础,但仍是初三化学学习中的知识分化点。

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以学生最熟悉的纯净物——水为例,介绍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接着介绍化合价知识,并以推求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例讲解推求的步骤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化学式的读法;最后是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要求不高,故教学中不需要任意扩展与加深。 【教学策略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具有了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某种元素,学生兴致很高;那么,对于物质能否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对此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最基本的元素、原子团化合价的记忆却又是那么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试编口诀、讨论交流、活动探究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合价知识及其应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1.化合价的理解及应用。 2.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1. 有关投影片;

2. 将教材P,9图4—11、P。。表4—6放大后复印。 【课时建议】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9

创 引 设 入 情 课 境 题 (投影)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读读、写写、比比:请同学们读读完后在纸上练习书写: 出下列元素符号的名称:H、O、H2、O2、C、H2O、CO2,甚至有的C,并试着组合成熟悉的一些物学生能写出H2O2、CO。 质的符号,比比谁写得最多、最快。引出化学式的概念。 讨 论 交 流 归 纳 (思考) 纯净物的组成都是固定的,那 猜一猜; 想一想; 从中意识到正确书写化学式的重要性。 么,表示每种纯净物组成的化学议一议。 式可能有几个? 分组讨论以上所写的化学式表 通过交流,训练示的意义,重点以水的化学式为 例。(投影)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学生的能力,并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P79图4—11。讨论得出化学分组讨论, 式所表示的意义(宏观、微观),交流归纳。 在交流归纳的基础上完成板书。 拓 展 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学生予以肯定。 完成教材P79“讨论”,并在此同桌讨论, 基础上归纳:元素符号周围不相互订正。 同位置上数字的意义。 过 渡 分 析 观察学生刚才所写的一些化学观察得出:物质不同,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主题。 式H2、O2、H2O、CO2、H2O2,提出原子个数比可能不同。 问题:不同物质的化学式中各原子个数比是否相同? 80

引 出 概 念 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式中各原子个数比为何不同,引出化合价。 思考理解。 让学生体会化学式中各原子的个数比即它们相互化合时的原子个数比。 教学流程 寻 找 规 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考、探讨、交流: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一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 设计意图 1.根据教材P80表4—6,分析各3.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韵语: 种常见元素及根的化合价情 K Na H Ag +1价, 通过对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发现一些记忆的诀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况,寻求记忆化合价的技巧。 Ca Mg Ba Zn +2价, F Cl Br I -1价, 通常O S -2价, Cu +1、+2,Al +3, Pe +2、+3,Si +4, 根价-1氢氧、硝酸、氯酸根; 根价-2硫酸、碳酸、锰酸根; 铵根+1,磷酸根-3。 寻 找 规 律 2.根据化合价概念,探讨单质分析、讨论得出:单质中元素化中元素化合价的特点。 合价为零。 通过活动探究, 3.根据NaCl、H2O、Al2O3等化学尝试计算,得出:化合物中各元培养学生的创式,寻找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新 的代数和规律。 思维能力。 81

理 解 记 忆 巩 固 知 识 1.归纳小结:阅读教材P81的相 关内容。 理解记忆。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练习:标出下列加点元素的 化合价: S、SO2、SO3、H2SO4、 .... NO、 NO2、 N2O5、 ... NH4NO3、NaCl、C12、 .... KClO3、Fe2O3、 .. FeSO4、CuO。 .. 思考并练习,通过交流,掌握方及时反馈,以练法与技巧。 促记,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 识,学会归纳和运用知识。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自由发言。 通过及时总结、反思,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作风。 【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包括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二、化合价 1.原子团: 2.化合价规律:

(1)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通常显负价; (2)化合物中H通常显+1价,O、S通常显—2价; (3)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3.记忆规律:

82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复 习 引 入 过 渡 设 问 例 题 解 析 巩 固 训 练 教师活动 (热身操)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巩固旧知识,为 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思考,理出初步的思路。 使学生懂得化合价的运用。 比赛,看谁记得最准、最多。 抢答。 (提问)化学式CO2的涵义? 如果我们知道了组成化合物的元素的化合价,能否准确写出该思考。 化合物的化学式呢? [例1]:已知磷为+5价,氧为 -2价,写出磷的这种化合物的 化学式。 归纳解题的步骤: 1.写出元素符号;2.求最小公 倍数;3.算原子个数;4.检查是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 否正确。 [例2]:已知铁为+3价,硫酸根 为-2价,写出硫酸铁的化学式。 练习1:已知钠为+1价,氯为 -1价,写出氯化钠的化学式。 解答练习,及时交流、小结。 通过练习、交练习2: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于 水得到的,已知,其中氢氧根为规范解题步骤。 -1价,钙为+2价,写出氢氧化钙的化学式。 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83

活 动 探 究 1. 写出给定物质的化学式: 溴化钠、氧化钙、氧化铝、 二氧化氮; 2.读出以下化学式的名称: 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以邻座同学为一小组,对相关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MnO2、CuO、 SO3、KI、MgCl2。 目进行练习,并相互订正。 3.教材P82“讨论”。 归 纳 小 结 当 堂 反 馈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二课时)

4.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最小公倍数法):

教材P85:3、4、5、6。 先独立解题;后交流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正 确书写化学式的关键是什么?你 总结收获;交流体会。 们有什么诀窍? 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再次体会化合价的运用,规范书写方式。 5.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84

复 习 设 疑 引 入 新 课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在复习旧知后自然引出新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2.下列粒子各表示什么意义? 思考并口答; (1)2H (2)H2O (3)2CO2 (过渡) 原子的质量很小, 故我们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思考后大胆猜想; 表示,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 子,质量仍然很小,又如何 表示呢? 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圈出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例 题 解 析 互 动 教 学 [例1]: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练习) 分子质量:(1)O2 (2)H2O (3)Cu(OH)2解: Cu(OH) 2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1)O2的相对分子质量 =16×2 = 32 [例2]:计算组成化合物的各(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元素的质量比: =2×1+16 = 18 (1)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2)NH4NO3中各元素质量比; 思考、探究、分析、练习、 (3)CO(NH2) 2中各元素质量比; 交流。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与技巧。 [例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 的质量分数。 (练习) (1)求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解:NH4NO3中 数; (2)分别计算化肥硝酸铵 (NH4NO3)、尿素CO(NH2) 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N∶H∶O == 28∶4∶48 == 7 ∶1∶ 12 85

巩 固 练 习 拓 展 提 高 1.指导、总结解题的注意点; 总结出解题的格式、步骤和 2.练习: 方法。 使知识条理化。 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更正,使解题更规范,运用知识更熟练。 (1)求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H2SO4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H2SO4中氢元素质量分数; (4)98g H2SO4中含氧元素多少当堂练习; 克? (5)多少克水中含氧元素的质相互纠正。 量与49 g硫酸中所含氧元素 的质量相等? 3.到实验室“走一走,看一看”,了解药品的成分。 4.(作业)P94~P951、7、8、9、10。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三课时)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求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求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86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假设,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理解应用 【仪器、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气球、烧杯、小试管、镊子、坩埚钳等

药品:白磷、铁钉、CuSO4溶液、盐酸、碳酸钠、镁带等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

87

P2O5;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新的物质,如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P+O2CO2+H2O。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前水,蜡烛渐渐变短,石蜡+O2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可能有哪几种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请大家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大胆地作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作出假设

回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除了相等,还可能有哪几种情况呢? 学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点燃点燃

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投影:假设1、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假设2、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假设3、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这很好,那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验证你的假设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事实来验证

教师:不错,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 追问:怎样才能知道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呢? 学生:用天平称量。

教师:对,可以用天平来称量。现在我们就用托盘天平作为研究工具,根据我们现有的实验条件和操作的可行性,以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实验为例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下面请大家结合教材90页的活动与探究讨论一下如何设计这两个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同学们设计得非常不错,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弄清楚反应物和生成物,记录好实验结果,填入P91的表格内。

投影:活动与探究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88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不用橡皮塞而改用气球套在锥形瓶口,连同白磷一起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待白磷燃烧时移开酒精灯,此时不要用手拿锥形瓶。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

方案一: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气球有沙眼所致。

教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我们称量的是哪些物质的质量?

学生: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磷和氧气,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反应后我们称量的是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也就是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相等。

投影方案一的实验现象、结果、分析

方案二: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钉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溶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你们这个实验完成得非常不错,那么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我们称量的又是哪些物质的质量呢?

学生: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铁和硫酸铜,生成物是铜和硫酸亚铁,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反应后我们称量的是生成物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也就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相等。

投影:

实验方方案一 案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方案二 89

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反应前后各物 相等 质质量总和 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相等 P2 P+O2分析 质量总和=质量总和 教师总结:

点燃Fe+CuSO4Cu+FeSO4 质量总和=质量总和 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了共同的结论,这非常不错。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和同学们一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拉瓦锡就是发现这个规律的科学家之一,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发现的。

播放影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教师:我们学习自然科学也要像拉瓦锡等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一样,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去不断地探索,不断进取。

问:如何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教师:大家考虑一下,在这个定律中最关键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分析其中的关键词

投影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要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

教师: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以电解水为例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投影: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教师:大家看,这是一个水分子,红色代表氧原子、蓝色代表氢原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90

学生: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气分子。

追问:分子的种类变了吗?分子的数目呢?

教师分析:既然是化学变化,分子的种类肯定发生了变化,因为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从微观角度看也就是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分子的数目却不一定变,比如电解水的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数发生了变化,但在H2+Cl2==2HCl中,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

追问: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构成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变了吗? 学生:没有,它们只是经过了重新组合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现在你知道质量守恒的原因吗?

学生: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个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板书:2、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过渡: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在通过下面的实验来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

[实验5—1]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

学生: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学生:讨论

回答: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所以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追问:如果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结果会怎样?

教师:分析得不错,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分析时一定弄清楚参加反应的是哪些物质,反应后生成的是哪些物质。那镁带燃烧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呢?

91

[实验5—2]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教师: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这与质量守恒定律想违背吗? 学生讨论:

回答: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有白烟跑到空气中。

教师:镁带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白烟是生成物氧化镁,氧化镁是很细的粉末,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逸散到了空气中,失掉了一部分生成物所以我们称得的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那如果在然着的镁带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教师:仔细思考,是相等吗?注意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的是哪些物质?

学生: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镁带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如果在燃着的镁带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大。

教师:分析得很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应该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而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镁带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没有计算在内,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大,这个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投影: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教师:我们知道了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那么我们怎样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投影:试试看

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92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可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1)在A+B=C+D的反应中,5克A跟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_____克。

(2)在A+B=C的反应中,足量B与W克A完全反应后,生成12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___克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否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酒精中肯定会有什么元素?可能会有什么元素?

一定有的元素: 可能有的元素: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课后作业】:教材P96 3、4 投影:

质量守恒定内容 原因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投影:思考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X2+3Y2=2Z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应是( )

A、XY2 B、XY3 C、X2Y3 D、X3Y2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

93

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 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3)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 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加以总结 3、情感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2)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

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1、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94

1、复习提问:

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一个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我们哪些信息? 2、情景导入:

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它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这是否就是化学方程式?为什么?

P+O2 ====P2O5 这个式子能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 3、讲授新课: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板书)

讲解:符号表达式只完成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 1. 以客观(实验)事实为依据 2.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板书)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根据实验事实短线左边写出反应物,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不只一种物质的用

加号连结。 例:KClO3——KCl+O2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即调整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系数,使短线左右两边达到原子的

种类相同、数目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点燃

切记:决不能改变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所配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比应是最简整数比。 方法1:最小公倍数法

讲解:找出短线左右两边出现机会较多、原子数目变化较大的原子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再调

整其他原子的个数。

例题:在KClO3——KCl+O2中,先找出氧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6,于是在O2前边加上

系数3,在KClO3前边加上系数2,使左右两式中氧原子个数相等后再调整KCl前面的系数2,使短线左右两边所有元素的原子种类相同、个数相等、质量也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KClO3——2KCl+3O2 方法2:奇偶法

规则:①找出方程式中两端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

②该元素的原子在各端的总数是否一个奇数一偶数,选定这一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

③由已推出的系数决定其它化学式的系数(调整)

95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气体用“↑”符号,沉淀物质用“↓”符号表示。

例:2KClO3——2KCl+3O2 2NaOH+CuSO4=Cu(OH)2↓+Na2SO4

MnO2

4、最后:将短线改为等号,意味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分:“写、配、注”三步进行。

练习:采用练练、讲讲、讲练结合的形式练习其他九个符号表达式的配平并正确书写其化学

方程式。

【板书设计】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 以客观(实验)事实为依据 2.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写、配、注”三步进行

化学方程式课堂选题练习

一、配平并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Fe+ Cl2——FeCl3 2、C2H4+O2 ———— CO2+H2O 3、Fe2O3+CO————Fe+CO2 4、NH3+Cl2 ———— N2+NH4Cl 5、Al+ Fe3O4 ————Fe+Al2O3 6、H2+N2 ———— NH3 7、CH4+O2 ——CO2+H2O 8、CaCO3+HCl——CaCl2+H2O+CO2 二、选一选: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2、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mg水受热形成mg水蒸气 B、湿衣服晾干后,质量变小 C、煤燃烧留下的煤灰比原煤质量少

96

D、10g食盐溶于70g水中得到80g食盐。

3、葡萄糖与氧气作用是构成生物呼吸的主要反应,其中X的数值为( )C6H12OX+6O2=6CO2+6H2O

A、3 B、6 C、9 D、12

4、乙硫醇燃烧:2C2H5SH+9O2===4CO2+2X+6H2O则X为( ) A、H2SO4 B、SO3 C、 SO2 D、CO2

5、对化学方程式CuO+H2====Cu+H2O,提供的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表示CuO和H2 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u和H2O

B、表示1个CuO 分子与1个H2分子反应生成1个铜原子和1个水分子。 C、表示CuO、H2、Cu和H2O的质量比为40:1:32:9 D、表示CuO、H2、Cu和H2O的粒子比为1:1:1:1

6、已知X+Y====M+N,如果40gX和1gY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N,则同时生成M的质量为( )

A、41g B、32g C、39g D、10g

三、想一想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赤铜(主要成分为Cu2O)与木炭混合加热,得到了多种物质,在锌、铜、金、二氧化碳中,你认为不能由此得到的是什么物质?为什么?

2、吗啡是我们政府明令严禁的毒品,其化学式C17H19NO3,

它由几种元素组成?毒品大麻的化学式是C21H30O2。查获的这一类毒品在空气中焚烧销毁。写出在空气中焚烧大麻生成CO2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3、火柴头上的深色物质主要成分是KClO3、

97

MnO2、和Sb2S3(硫化锑),火柴盒上侧面涂有一层红褐色物质,主要成分是红磷和玻璃粉。划火柴时,借助摩擦发生氧化反应,放出氧气和热量,使可燃物燃烧,生成白烟和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等。

(1)这里有几种反应? (2)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 、物质间量的关系;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及关键。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模式 【教学准备】 课件

98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第二课时:反馈练习,熟练掌握,并能达到综合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 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困惑:若某种元素没有全部转化为某种物质,求该物质的质量怎么办呢?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电解水的反应为例) 1、表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2、表示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试一试]

思路2: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

学生试着计算 (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学生讨论]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说出解题过程。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练习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g氧气? 学生与老师一起完成。

99

[强调格式]课件演示。 [总结步骤]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课件展示]练习2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展示]练习3、练习4。

[发现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三个关键”。 [课堂练习5]发现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规律。 [小结]化学反应计算的几种方法。

[作业]:1、6.2g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生成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2、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要制得3.2g氧气,需氯酸钾多少克?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解题步骤:[解] (1)设未知量 (2)写出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00

1、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有哪些?计算的要领和关键是什么? 2、化学反应计算时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例题1] :电解90g水能生成多少g氢气?合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作适应的讲解。

[例题2]: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所得的氧气,若改用过氧化氢制同质量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过氧化氢?

[例题3]: 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学生练习]

1.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2.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盐酸质量(g) 10 10 10 10剩余固体质量(g) 5.5 m 1.2 1.2 (4)要得到280kg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CaO+CO2↑)

3.(1)某石灰石样品22.2g,放入盛有146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的碳酸钙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放出气体,烧杯内物质的质量为159.4g.求:(1) 生成的二氧化

101

碳的质量;(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实验室用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取O2,若缺MnO2用KMnO4代替。设想用3.48gMnO2

较适量,则某同学要制取5.12gO2至少需KClO3多少g?

5.有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其中含MnO220%,加热冷却,试管中剩余固体含MnO2为25%,试计算氯酸钾的分解百分率。

[本课小结] 略

[布置作业 ] 书 101页 4、5、6题

【板书设计】小结: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作业:新学案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质;了解金刚石、

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 (2) 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

用途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西服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

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C60、碳钠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 】

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1、 创设教学情景; 2、 联系日常生活; 3、 联系社会和高科技。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总结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103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 1、[实验6-1]所需的有关器材及药品: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投影仪、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1)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

(2)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粉末、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

教 师 活 动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将铅笔用铅笔刀削好,并注意环境卫生。 请同学们用小刀将玻璃片割开。 【提问】为什么用小刀割不开玻璃片?谁知道可用什么工具将玻璃片割开? 【讨论】为什么玻璃刀能够切割玻璃片?玻璃刀上是一种什么物质? 学 生 活 动 学生动手削铅笔,并将铅笔屑放在一张纸上。 学生们积极行动用小刀割玻璃,并产生议论声。 学生思考后回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感受小刀的硬度。 考察学生自己的生可用玻璃刀将玻璃片割开。 活经验。 【实验探究】请俩位学生用玻璃刀进行玻璃切割,注意安全,指导操作。学生切割玻璃片 玻璃刀上有金刚石,硬度比玻璃大。 自己动手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金刚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问】金刚石有那些性质和用途? 1. 金刚石在自然界中硬度 【引导】是否想知道更多有关金刚石 最大。 2. 可以切割玻璃,也可以做钻石(宝石) 104

的知识呢?观看后请填写相关学案。 【播放视频】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提问】通过观看金刚石的用途,你又了解到那些? 兴奋、激动 认真观看,记录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填写学案。 刀具、轴承、岩石钻头、钟表、武器、光学仪器等。 激发求知欲 学会观察就、记录。 及时激励 【引导】同学们,你们手里的铅笔中的铅芯是铅吗? 那到底是什么物质? 请同学们将刚才削下的黑色粉末用手指轻轻的摸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你知道石墨有那些物理性质和用途? 不是 石墨 很软、滑腻的感觉。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 能制作铅笔、干电池中的石墨电极说明有良好的导电性。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将自 亲自感受 考察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 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己桌上的导线、电池、灯泡、力和探索能力。 铅笔连接起来,学生们很快 105

【引导】同学们是否想知道更多有关石墨的知识呢?观看后请填写相关学案。 【播放视频】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追忆】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还有那些? 【提示】请用手轻轻摸摸,有什么感觉? 连接起来,灯泡亮了。 认真观看 火箭的通风管、石墨坩堝(耐高温3000°C-3500° C)石墨电极、电刷、飞机、 宇航、核反应减速器等。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2-3cm处将刀片烘烤一分钟,熄灭 培养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能力。 学生积积极回忆,培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认真思考的能力。 【讨论】1。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 蜡烛,待小刀稍将冷却,仔2.它与石墨是否有联系? 细观察刀片的变化。 【引导】同学们是否想知道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它与石墨有何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呢? 刀片上有一层黑色物质。 有一种滑腻感。 【播放视频】焦炭、木炭、活性炭、 炭黑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提问】你又理解到那些知识呢? 【讨论】 (家庭实验小超市) 设计简易净水器。 铁锁时间长了不易开启,你有办法解决吗? 认真观看。 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它们是混合物。 活性炭、木炭具有吸附能 106

冰箱去味。 葡萄酒脱色。 【引导】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深深的感动了我,近年来,科学家们积极研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对吗? 【播放视频】C60分子介绍。 【提问】你又理解到那些知识呢? 【讲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单质碳又相继发现,碳单质的用途将不断扩大。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几种物质?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提问】为什么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是碳的三种单质,但物理性质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呢? 力,是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实验探究】设计如何除去红墨水中的颜色? 学生自行设计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将结论进行交流,并对比。 对。 C60分子具有金属光泽、抗腐蚀、导电力极低与绝缘体相差无几…… 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焦 激发求知欲望。 感受新知识,激发求知欲。 培养分析归纳 炭、木炭、活性炭、炭黑。 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是碳 的三种单质,焦炭、木炭、 活性炭、炭黑是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它们是混合物。 默不出声, 学会总结 【播放视频】碳的几种单质的比较。 【提问】为什么金刚石、石墨、C60 107

分子在用途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呢?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播放视频】纳米管材料。 【提问】你又理解到那些知识呢? 【引导】学好化学可以为人类制造出更多更新的材料,为人类造福。 【总结】学完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请用一句话对本课所学知识谈谈您的体会? 石墨也有很多用途,并且在一定条件恍然大悟 密度是钢的四分之一,硬度却是钢的100倍。 学会归纳、并交流 1. 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 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 将所学知识与人生金刚石中碳原子排列紧密,观、价值观结合在一所以我们班的同学要向金刚石一样紧密团结,一定很棒。 不要向石墨一样松散。 起,是一种学习的升华。 108

下也可以转化为金刚石。

教师活动 [引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古画或古人真迹。问:这些字画都已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纸或布都已破损,但黑色(墨中含有碳)仍然不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一些古建筑被埋入地下且被火将表面烧成黑色的柱子。 [讲述]上述两个现象都与碳的化学性质有关,说明了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经得起风吹、日晒、雨淋。 [讨论]是什么决定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呢? 1、能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什么? 2、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它要成为稳定结构,得4个电子或失4个电子都不容易,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过渡]如果升高温度,碳是否会发生反应?回忆木炭再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出反应的现象。 讨论交流 积极思考 此处讨论是针对基础交好的学生设计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目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考虑问题更深刻。 思考 讨论 交流 学生活动 简单明了地切入正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说思考。 体会化学与社会关系的密切,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愿望。 解开学生的疑问 设计意图 查阅资料(教材或笔记), 讨论交流 C+O2 109

回忆旧知识 CO2 引出新知识

教师活动 [点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当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就不充分, 这时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热量。 2C+O2 2CO 听课、思考 体会化学变化中量与质的关系(量变引起质变) 引出碳的还原性 2、这是碳的化学性质之一——可燃性,除此之外,碳还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引入新知。 按照教师用书的方法演示[实验6-2],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铜,发生还原反应;木炭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这个实验说明木炭具有还原性。观察实验现象 写出方程式: C+CuOCu+CO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参与意识 利用上述反应,可将氧化铜炼成金属铜。 1、请你们思考,到目前为止,人类以有哪些炼铜的方法? 2、如果将氧化铜换成氧化铁、三氧化钨,就可炼得铁和钨。请你们写出用木炭 思考 讨论 交流 动笔练习 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110

炼铁、炼钨的化学方程式。

【课堂练习】 :见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 碳的几种单质

1. 金刚石、石墨和C60

金刚石: 无色透明正八面固体、非常坚硬、不导电钻探机的钻头,刻划玻璃

石墨: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固体、质软、导电、润滑剂、铅笔芯、 C60 : 分子结构跟足球相似,也叫“足球烯”材料科学、超导体

碳单质 金刚石 结构 网状结构 性质 硬度大 用途 作玻璃刀、钻探机的钻头 石墨 层状结构 导电性 质软 电池电极等 铅笔芯等 食品和工业产品中吸附产品和异味等 木炭 吸附性 活性炭 吸附性 防毒面具、制糖工业等 小结 结构 性质 用途 2.不定形碳: 木炭:作燃料和吸附剂等 焦碳:冶炼金属

活性炭:净化气体和液体,防毒面具 二、 碳的化学性质 1. 稳定性

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绘制书画和档案填写)

111

2. 可燃性

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跟氧气反应:CO2点燃CO2(充分燃烧) 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2CO2点燃2CO2 (不充分燃烧) 3. 还原性

C + CuO C + 2Fe2O3

Cu + CO2 ↑ 4Fe + 3CO2 ↑

注意: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大——原因: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碳单质化学性质类似,燃烧均生成二氧化碳——原因:都有碳元素组成。 【课后小记】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收集及检验方法;(3)能说出本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药品,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学会对仪器的使用以及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及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2

(1)创设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2)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动机; (3)养成互相交流,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装置设计及制取方法。 【教学难点 】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思路;

(2)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投影、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仪器和药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用具】

器材:锥形瓶 试管 集气瓶 带导管的橡皮塞 长颈漏斗

药品:石灰石 碳酸钠 稀盐酸 稀硫酸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生成CO2 的反应,有哪些呢?如:C + O2 ==点燃 ===学生活动 学生写出有关方程式 教学意图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CO2 C +2 CuO =高温== 2 Cu + CO2↑ 引导学生知识过渡点明主题 [导入]:制取CO2有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今天重点学习实验室制法.除学过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外,能生成CO2的反应还有很多,实验室制取CO2用哪种方法好?下面我们共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13

[板书]: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 学生动手实验 让学生通过探究作出判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实验台上面提供了四种药品:大理石、1、大理石和稀硫酸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请同学们在点滴板上做下面3个实验,比较三个实验的现象。 反应。 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3、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讨论] :用哪一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结论]: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提问]: C +2 CuO =C + O2 ==点燃 ===高温分组讨论、作答 学生回答、记忆 学生思考、回答 == 2 Cu + CO2↑ 让学生明白实验室制气体的基本要求 CO2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板演]一、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CO2↑+H2O 总反应方程式初步理解和书写反: 应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设问]:我们已知道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你能根据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设计出CO2的发生装置吗?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和实践。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下一课题 114

[讲述]:请同学们回顾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装置。(投影) [提问]:高锰酸钾制取O2的发生装置是否也适合于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吗? [投影]:气体发生装置:由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状态决定。 气体收集装置:由气体溶解性和气体密度决定。 [探究]:实验台上面提供了多种仪器,你认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应选择哪些仪器?怎样组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比较,分析设计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分组) 老师点评 还可以用什么仪器替? 学生思考、回答 引起学生回忆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对比得出装置设计思路 [讨论]:设计制取CO2的装置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动手组装仪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学生讨论装置的优缺点并回答 培养变通能力和发散思维 [操作]: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加药品 (3)收集(怎样收集?为什么?) 三、收集方法: 四、怎样检验已收满 (看到什么现象?) 讨论、回答 让学生熟悉制二氧化碳的操作过程 讨论、回答 向上排空气法(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学会二氧化碳制取、收集和验满 用一根燃着的火柴在集气瓶口处试验 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五、检验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115

判断探究结果是否可行。) [本课题小结]: 展示整堂板书,强调: 1、了解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 2.学会CO2制取方法、收集及装置设计。 [达标测评]P1121、2题(填在书上投影) [思维拓展]: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归纳、作笔记 对重点内容小结,突出重点、关键点 学生填写、板演 检查达标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1、节日用于填充气球的氢气,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请你根据已学知识设计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2、就地取材,选用你家里现有的东西(墨水瓶、塑料小瓶、圆珠笔芯等)制作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参加班级的展览,并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课堂练习】 :见课后习题,填写《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实验室制取CO2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一、反应原理: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二、装置的设计 1、装置设计思路:

气体发生装置:由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状态决定; 气体收集装置:由气体溶解性和气体密度决定。

116

2、操作步骤

检查气密性→加药品→收集

三、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四、怎样检验CO2已收满?

用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看到木条熄灭,说明已满。

检验CO2方法: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投影]:气体发生装置:由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状态决定

发生装置 发应物的状态

发应条件

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装置 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排水法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2、 过程与方法

(1)、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制备。

117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2)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识。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用具】

仪器:大烧杯(2个)、试管(6个)、导管、橡皮塞、酒精灯、试管夹、集气瓶、试管架、铁丝、火柴。

药品: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三瓶)、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蜡烛、稀硫酸、汽水。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用课题2所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指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完成课本P114页表格。 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来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可参照书P113-114页有关实验,也可学生活动 分组装配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 教学意图 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制取以供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之用。 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118

自由发挥)。 指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根据书P114页[实验6—6]来实施探究得到结论并填在书P115页的表格上,并作出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水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一事实,学会根据现象、结论分析:(1)石蕊是一种色素,作出科学分析。 遇酸变成红色。 (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4)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分析,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熟练写出相应化学方程用多媒体展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CO2+H2O=H2CO3 H2CO3= H2O+ CO2↑ 式。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提问: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为什么会有一层薄膜?可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讨论:1、与二氧化碳反应。 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并熟练写出: 2、与氧气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与水反应。并用实验探究得出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结论。 多媒体展示干冰及用途,并提问: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和已有的化学生思考、讨论得出: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让学生了解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知道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 119

学知识,能否说出二氧化碳有哪些应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二氧化碳的功与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与研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关注温室效应。 学完本课题,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相关用途。 反思与交流。 【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无 气体 无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 H2O+ 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课堂练习一

1、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

A、江、河、湖、海溶解二氧化碳 B、大森林火灾

120

C、原始森林的光合作用 D、矿物燃料的燃烧 2、国外试行用“汽水”(碳酸饮料)浇灌植物,它的作用是( ) A、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 B、加速光合作用的进行 C、在植物上形成温室 D、改良土壤

3、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着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在地,而人却能安全出入,后来科学家波曼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CO2),据此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 。

4、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列性质:(1)CO2的密度比空气大。(2)CO2能溶于水。 随堂检测

1、判断正误,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1)干冰不是冰,而是固体二氧化碳。

(2)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了瓶壁上有白色沉积物,是因为石灰水长期放置,水分蒸发干,最后氢氧化钙沉积在瓶壁上。

(3)物质燃烧后,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4)氢气与二氧化碳一样,可以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里倾倒。 (5)通常情况下,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在水里溶解得更多些。

2、为什么有时人走进久未开启的菜窖会突然晕倒?进入菜窖前应该怎样检验,才能避免发生这种事故?

3、如何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会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你对现今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的客观事实,有什么看法? 【课后作业】:

1、书P120页3,6,7,8题。 2、课后完成书P119页调查与研究。 【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21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对环境的污染。 二、过程与方法:

1、熟练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2、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有关实验仪器(一氧化碳性质实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要求学生学会和二氧化碳进行对比。 学生活动 学生首先回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在教师指导下,观察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比得表格如下: 颜色 气味 CO2 CO 教学意图 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初步学会对比学习的方法。 122

状态 溶解性 密度 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即[实验6-7]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回答:能够燃烧,放出大量热,象,并由现象得出结论。 火焰呈蓝色。化学方程式为: 点燃 2CO+O2===2CO2 多媒体展示煤炉里,煤层上方、中方、下方各发生的化学反应。 学生书写各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 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 上方:2CO+O2=== 2CO2 高温 中方:C+CO2=== 2CO 点燃 下方:C+O2=== CO2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即[实验6-8] 观察现象并归纳结论: 正常血液 CO 血液 (深红色) (鲜红色) 原因:一氧化碳及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一氧化碳有毒。 提出讨论问题: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用煤火取暖时,应该怎样防止煤气中毒?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很少量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交流、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汇报:1、炭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在缺氧,不通风等条件易发生煤气中毒,因此,取暖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了解一氧化碳的中毒的事例过程。 123

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4、如时应保持通风。2、一氧化碳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 无色无味,中毒不易发觉,加入有气味的气体,有利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如发生煤气泄漏事件,应及时关闭泄漏源,保持通风等。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即[实验6-9]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现象,并根据现象作出分析,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 化学方程式 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学会根据现象分析结论。 提问:由于一氧化碳气体有毒,在设计此实验时,书中用了尾气回收装置,你有何新的改进方案? 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你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用途吗?其中哪些有利于人类,哪些不利于人类?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学会探究新方法,新途气球收集。2、重新用作能源,径的能力。 来还原氧化铜。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2、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忆、汇报:反思与交流。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相关用途。 【板书设计】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无 气体 无 比空气略小 难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24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

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2CO+O2==点燃=2CO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O+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附: 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 )

A、它具有还原性 B、它具有可燃性 C、它能与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D、它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跟氧气结合 2、用哪些方法可以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3、不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途径是( ) A、燃着的香烟 B、煤炉烤火

C、紧闭门窗的空调房间 D、浴室中使用着的燃气热水器 4、不适合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

A、氢气 B、氧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随堂检测:

1、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而且是化合物的是(A、氢气 B、碳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2、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体缺氧 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燃烧时有蓝色火焰

125

D、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3、有A、B、C、D四种气体,A和B、B和D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点燃都会爆炸;A和B化合生成C,C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和D化合生成E;C溶解在E里生成F,F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写出它们的化学式:A ,B ,C ,D ,E ,F 。

4、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课后作业】

书P119-120页1,2,5, 题 【课堂练习】 :见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课题3 CO2 和CO

一、CO2的性质

物理性质(通常条件下) 化学性质 1.密度比空气大 1.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与水反应 H2O + CO2 = H2CO3(不稳定) 3.能溶于水 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检验CO2) 4.不支持燃烧 CO2 + Ca(OH)2 = CaCO3 ↓ + H2O 二、CO2的用途

1. 光合作用 2.人工降雨

3.制造烟雾与冷凝剂 4.制造饮料(啤酒或可乐) 5.温室效应 6.工业原料(制造纯碱等) 三、 CO的性质 物理性质

1. 无色无味的气体 2. 难溶于水

126

3. 密度比空气略小 化学性质

1. 可燃性 2CO + O2

2CO2 蓝色火焰

2. 毒性 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3. 还原性 CO + CuO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 + CO2 (用于冶金工业)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127

2、实验准备:

⑴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⑵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⑶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⑷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判断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倾听 学生活动 观看录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128

教师活动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129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P131习题1、2、3、5 【课堂练习】 :见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 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30

二、认识燃烧: 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 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 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课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2)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

131

开发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

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2.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知道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教学难点 】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1、教师:课件,教师用具:(1)投影仪,冷而干燥的烧杯,试管,小烧杯,玻璃片; (2)CH4气体,镁条,盐酸,氢氧化钡晶体,氯化铵晶体。

2、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

[以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

[学习情景]展示柴草、煤、塑料片、布料等实物。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如:1.它们都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可燃物。

2.它们在外界条件,如氧气、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都可以燃烧。 3.想告诉大家,平时生活中注意安全。

4.想知道煤、塑料等物质是怎样形成的。 ……

[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都能发生燃烧反应,从最早使用的柴草。到煤、石油和天然气,发展至今天,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型燃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燃料和能量。 [板书]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设问]燃料的燃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回答、交流]

132

[讲解]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在使用燃料,正是因为燃料的燃烧,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火,是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起初,当他们面对熊熊大火时,祖先们不知所措,惊恐万状。但原始人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战胜了恐惧和胆怯,慢慢地他们学会了用火来烧烤食物。熟食增强了入的体质,为身体发育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熟食使咀嚼机能减退,于是牙齿变小,颌部短据,面貌变得愈来愈像现代人。

[过渡]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以煤、石油和天然气最为常见。因为它们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化石燃料。下面,我们就以天然气为例,来对化石燃料进行学习。 [“煤和石油”放在拓展性课题中] [板书]一、化石燃料——天然气

[讲解]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下面,同学们注意按照课本P134页[实验7—3]进行活动探究,做一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探究内容如下: [投影]

1.观察甲烷颜色、状态。

2.在实验结束后,烧杯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3.迅速把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后,振荡,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4.在实验开始时,点燃前为什么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

5.在实验中烧杯的条件“冷而干燥”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吗?为什么? 6.这个实验说明甲烷含有哪些元素?

7.你能写出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结论]1.甲烷是无色气体。

[思考]1.甲烷在水中的溶解性怎么样呢? 2.甲烷的密度和空气比较起来怎么样呢? [答案]1.甲烷极难溶于水。 2.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设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特点,给我们在收集甲烷气体时,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呢?

[回答]收集时,可以用排水法,也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

133

[评价]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板书]1.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结论]2.甲烷燃烧时火焰明亮并呈蓝色,可以看到,烧杯内壁上有水滴生成。 [设问]有水滴生成,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说明甲烷的成分里一定含有氢元素。

[结论]3.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后,发现烧杯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设问]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这说明甲烷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也就是说明了甲烷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

[教师讲解]甲烷是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CH4。它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板书]2.甲烷的燃烧 CH4+2O2点燃CO2+2H2O

[结论]4.点燃甲烷和氧气或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都很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要先验纯。 [延伸]煤矿的矿炕里经常有甲烷逸出,由此,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 [回答]1.煤矿里必须采取通风设施。 2.煤矿里一定要严禁明火。

[结论]5.“冷而干燥”是这个实验成败的关键。“冷”有利于水汽的凝集,“干燥”可以判断是否有水滴生成。

6.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介绍]在池沼的底部常常含有甲烷,通常也称池沼中的气体为沼气。在我国农村,利用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我国1998年化石燃料储量及年产量

石油 天然气 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过渡]化石燃料被人们广泛使用,是因为它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热量。那么,是不是只有

探明储量 32.7吨年产量 1.6亿吨 217亿方米 12.4亿吨 1.37×10亿立米 1145亿吨 4 134

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下面我们来做两组实验。 [投影打出实验内容]

[实验7—4]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 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实验7—5]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将小烧杯事先放在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约10 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搅拌,使氢氧化钡晶体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现象]实验7—4,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试管壁发热,实验7—5,由于结冰,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设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有的则从外界吸收热量。

[评价]回答得很准确。

[讲解]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可燃物燃烧,镁和盐酸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放热反应。像碳与二氧化碳:氢氧化钡晶体和NH4Cl的反应,称之为吸热反应。 [板书]

吸热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

[介绍]在当今社会,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主要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的热量和能量的实例吗?

[学生讨论,举例]

[介绍]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同学们认为怎样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呢? [学生讨论,回答]

[讲解]总体来讲,如果我们能提高煤等燃料的燃料利用率,就相当于延长煤的使用期限。

135

要使燃料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要使燃料与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认识酸雨的危害。 (2)运用讨论的方法,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更强的求知欲。

(3)逐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燃料的燃烧。 (4)培养对化学、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

1.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实验→联系实际→拓展引申→开阔视野→小结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模拟酸雨水”。 学生用具:树叶。

136

【教学过程 】

[以图片的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在开始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来观看两组幻灯片。(或投影) [投影]

第一组:课本P128图7—24。

第二组:课本P134图7—30、图7—31、图7—32。

[设问]这样的两组画面给同学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学生回答]第一组画面显示的是化石燃料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第二组画面显示了燃料在燃烧提供能量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腐蚀岩石,污染空气。 [过渡]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新课引入]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们主要从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的角度来学习。 [板书]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设问]你知道哪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讨论]

[回答]可能有的答案:

1.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2.1930年12月1日至5日,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燃料的燃烧排放出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在逆温的条件下大量积累,使60多人中毒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禽死亡。

3.汽车中的燃料——柴油或汽油,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会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尾气中含有一些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氧化物和烟尘等,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由于该市三面环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汽车漏油、汽油不完

137

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邑的光化学烟雾。

4.光化学烟雾对污染环境危害性很大,但这种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不是经常出现的。目前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酸度不断增加,范围日益扩大。据报道,过去酸雨只限于大城市和工业集中区,近年来已发展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 [评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回答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非常好。

[过渡]说到酸雨,我们从刚才的图片上已经看到酸雨对森林、雕像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下面,我们一起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认识一下酸雨对环境的破坏(教材P140页)。 [活动与探究]

(因制SO2存在污染问题,所以教师课前配好模拟酸雨水,课上供给学生做实验。) [现象]1.植物叶片(或果皮)都变色。 2.有气泡冒出,镁条或锌粒逐渐变小。 3.有气泡冒出。

[教师补充]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 酸雨。

[设问]那么,同学们根据上述的实验,能否具体谈淡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等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回答]1.酸雨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2.它能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3.酸雨对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及建筑材注有腐蚀性。 4. 酸雨渗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

5. 对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危害,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

[过渡]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她在流泪,她在滴血,她的儿女们不能坐以待毙。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她呢? [学生讨论]

[回答]1.减少人为排放的污染物。

2.减少煤中的含硫量,对煤炭中的硫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138

3.改进设备,使燃料充分燃烧;增加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

4.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铝物质排放。

5.开发新能源。 ……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刚才的内容并板书]

[板书]

[过渡]煤和石油虽然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它们燃烧时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人类把眼光放在了使用和开发清洁的燃料上。 [板书设计]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投影]

车用乙醇汽油

乙醇是以高梁、玉米、小麦、薯类、糖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成的。将乙醇液中含有的水进一步除去,再添加适量的变性剂(为防止饮用)可形成变性燃料乙醇。车用乙醇汽油是将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汽车燃料。使用这种燃料不但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和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 乙醇汽油在一些国家已成功使用多年,目前在我国也开始受到重视。2001年4月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变性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两项国家标准;并于2001年4月15日开始实施。我国将根据具体情况,在一些城市逐步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讲解]乙醇俗称酒精,它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乙醇还容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而且还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

乙醇的成分里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它的化学式是C2H5OH。

[设问]根据乙醇的化学式,你认为作为汽车变性燃料的乙醇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呢?

[回答]二氧化碳和水。 [追问]为什么呢?

139

[回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评价]非常好!大家学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板书]1.乙醇(酒精)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引申]在街上吃火锅时,有的火锅下面燃烧的是一种外观类似于冰的一种物质,它真的是冰吗?

[回答]不是,这种类似于冰的物质其实是一种固体酒精。

[教师补充]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乙醇同样有着三态变化。由于乙醇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它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 [设问]除了乙醇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新型的燃料或者能源。

[回答]1.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它点燃后生成了水,并且放出大量的热。但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所以还没有被广泛使用。

2.地热。地球的地心是高达几千摄氏度的熔岩,地热能的总量,相当于煤炭总量的1.7亿倍。

3.潮汐能。它是一种不消耗的燃料,是没有污染,不受洪水或枯水影响,用之不竭的再生

能源。在海洋能源中,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最为现实,最为方便。 ……

[板书]2.氢气 2H2+O2点燃2H2O

[过渡]科学家在开发新能源上,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可喜的成果。(或投影或制成课件) [投影]

一、用地热水发电

产生地热能源需要两个条件:发热的岩石和滚烫的水。在冰岛,这两者都具备,而且丰富得很。由此派生出地热利用的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将地下热水抽出,另一种是向地下有热岩的地方注入冷水,利用热岩加热冷水,再把热水从另一处抽出。前一种方式较省事,但地下热水中含有多种腐蚀物,对供热管道的腐蚀极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事先加以预防,这种地热利用是不会长久的。后一种方式虽然腐蚀问题不严重,但是,很难控制地下那个巨

140

大的“加热炉”(即热岩)的活动。总之,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利用地热,都必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

冰岛利用地热主要靠注入冷水取得地热能。利用地下沸水的内斯韦利热能发电厂,居然提供了雷克雅未克所需热能的1/3。该厂位于地热高温区,地下2000米深处的温度已达400℃。从18个钻孔中冒出水与蒸汽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经过热交换器,冷水就被加热到约90℃。不过,由于水中存在的大量的氧气对管道系统具有相当强的腐蚀作用,所以必须去除水中的氧气。为此,人们不仅使用普通的排气法,还在水中添加少量硫化氢。硫化氢与氧气发生反应后,就可以除去剩余的氧气,这就是为什么雷克雅未克的热水中常常会有一股淡淡的臭鸡蛋味的缘故。

冰岛人采用的这一措施还真有效,如果来自地层深处的沸水直接进入管道系统,管壁很快就会穿孔。因为地下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以及酸性腐蚀物质,即使采用最好的钢管,用不了几个月也会被腐蚀。而硅酸、氯化钠及铁、钙等元素在冷却时却会凝固成黏合物,很快将水龙头堵塞。若在水中添加少量硫化氢,上述弊端即都能克服。

在日本,新源产业技术综合机构则于1991年末成功地进行了地下热水发电实验。他们将热水在低温下与沸腾的煤体进行热量交换,利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发电。

由于日本拥有大量的温泉,因此在温泉旁打井,然后安装设备,利用地下热水发电是很方便的,目前,这项实验正在进行中。 二、太阳灶

收集太阳能代替煤、电,用来煮水烧饭,是大阳灶的特长。

例如,我国四川省攀枝花市注重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里的城乡居民普遍使用太阳灶,

141

住宅民房顶上的太阳能器具群已成为该市的一大景观。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个太阳能研究小组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灶,效率很高。该装置的关键设备是一个独特的太阳能集热器,其形状为弓状的不锈钢镜子,镜子长5英尺(约合152厘米)、宽2英尺(约合61厘米)。将这种太阳灶置于屋外的地面上,镜子始终正对着太阳光,在其正中央布置一套发散式吸热管,通过管子循环的水由于被加热而变成蒸汽;再用管子将蒸汽引到屋内的灶上,用这种办法可使灶温达到180℃。在这么高的温度下可进行各种烹调,既能炸制、烤制食品,也能蒸煮食品,一个灶可供应25个人就餐。

此外,由于白天在压力容器中产生的热量散发的速度很慢,所以甚至到深夜,炉灶也能保持高温,故在夜间仍可使用。 三、干净的核能

1986年,世界核电装机容量还只有2.5亿千瓦,7年后的1993年就发展到4亿千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预计再过7年,到本世纪末,核电装机容量还将增加到5亿千瓦,发电量将占世界发电量的1/3~1/2。尤其是少煤缺油的法国与日本,1993年已建成投入运行的核反应堆已有56座与48座,分列世界第一位与第二位。发电总功率也达到了0.6亿千瓦与0.4亿千瓦。就是那些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的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核电,其中羌国运行的核反应堆在80年代未就已超过了100座。而英国、俄国、德国的运行堆数在1993年也分别达到了35座、29座和20座。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后,能源结构中核电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大,其作用和地位也将日显重要。到那时,核能将像现在的煤、油、气等天然常规能源那样,日渐为众多的人们所接受,进入寻常的百姓人家。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人类利用燃料的同时,也给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作为地球人类的一员,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努力学习,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中。 【课堂练习】 :见课后习题2、3、4、5、6 【板书设计】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42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酒精)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2.氢气 2H2+O2点燃2H2O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