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肾病辩证及方剂
五、肾
肾的生理功能
1.肾主伎巧
《内经》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肾气实,则齿更发长。 2.肾主藏精(指生殖系统功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内经》说:肾为生身之本。两精相搏,合而成形。肾为元阴元阳之府。
3.肾主水(相当于泌尿系统及部分消化系统功能)
《内经》说:肾主五液。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4.肾主纳气
《内经》说:肾主纳气。
5.肾主命火(相火)
肾主水藏精,又主命门之火,肾阳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力量,故把肾阳称为命门之火。
6.其华在发
7.开窍于耳及二阴
《内经》说: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从上述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的肾与西医的生殖、泌尿、内分泌(如肾上腺、垂体、性腺、甲状腺等)、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等系统都有关。在临床上,上述各系统的一部分疾病可以用治肾的方法治疗。此外,如骨骼、牙齿等疾患也可以考虑从肾施治,如骨折常用补肾药物能促进断骨的愈合。都是根据肾主骨和齿为骨之余的理论而来的。 肾病证治
1.肾气虚弱
[症状] 小便频数而清,甚则小便失禁,夜尿多,腰酸或脊软,遗精早泄,尿后余沥,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西医对照:慢性肾炎,尿崩症,小便失禁,小儿遗尿,性神经官能症,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多因久病体虚,年老衰弱,或先天不足,以致肾气虚弱。
[治疗大法] 固摄肾气。
[对症方药]大补元煎加减。尿多或小便失禁用缩泉丸。遗精、早泄用固精丸。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 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太溪 涌泉 俞府
2.肾不纳气
[症状] 短气喘促,动后喘甚,吸气更为困难,声低气怯,咳逆,汗出怕冷,面部虚浮,苔淡白,脉细无力。多见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发病机理] 劳伤肾气,或是久病气虚,气不归元,气少即产生阳虚,由肾阳虚而影响到肺的呼吸功能。
[治疗大法] 补肾纳气。
[对症方药] 人参胡桃汤加减。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 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太溪 命门 俞府
阳虚哮喘的,用金匮肾气丸加胡桃肉、五味子。若出现命门火衰不纳气的,用成药黑锡丹。
3.肾阳不振(指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的表现)
[症状] 畏寒,手足不温,精神不振,大便稀,舌质胖嫩,苔白润,脉虚浮或迟沉无力为主证。或有面色暗淡,发易脱落,气短而喘,耳鸣耳聋,牙齿动摇,腰膝酸软,尿少浮肿,或夜多小便,自汗等症。若命门火衰,可出现阳痿、滑精、慢性腹泻、四肢冷,或
气短气喘而汗出,尺脉弱沉细迟等。
西医对照:可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性神经衰弱,慢性肾炎等病。
[发病机理] 肾气不足,肾阳虚则全身阳气也虚,故四肢冷,阳痿,滑精。
[治疗大法] 宜温补肾阳。
[对症方药]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若命门火衰用四神丸加减,若气短气喘用黑锡丹。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 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太溪 命门 飞扬
4.肾阴不足
①阴血不足
[症状] 以牙齿动摇,失眠,傍晚口干,腰膝酸痛,遗精,舌红干,脉细数为主。或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五心烦热,盗汗,胫骨痛,足跟痛,舌有剥苔等症。
西医对照: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神经衰弱、结核病、糖尿病、乳糜尿、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肾阴虚,津液不足,肾火旺盛。
[治疗大法] 宜滋养肾阴。
[对症方药] 用六味地黄丸。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 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太溪 三阴交 照海
②阴虚火旺
[症状] 在肾阴虚证候基础上,若兼颧红唇赤,性欲亢进,小便短赤,夜半口干甚,脉数或弦细数等症。
西医对照: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尿崩症、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红斑狼疮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阴虚甚则虚火旺。
[治疗大法] 宜滋阴降火。
[对症方药] 用知柏地黄丸。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 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太溪 三阴交 照海 肾病兼证
1,肾与膀胱
《内经》说:膀胱者,洲督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诸病源候论》: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
因肾主水液,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不化,也能影响膀胱气化,这是膀胱虚证的主要病机。至于膀胱实热病证,则由他脏移热所致,或本腑湿热蕴结而成。
①膀胱虚寒证
[发病机理] 小便频数,淋漓不尽,或遗尿,舌淡苔润,脉沉细。
[治疗大法] 固摄肾气。
[对症方药] 用桑螵蛸散之类。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 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至阴 昆仑 委中
②膀胱实热证
[症状] 小便短赤不利,尿色黄赤,或浑浊不清,尿时茎中(阴道)热痛,甚则淋沥不畅,或见脓血沙石,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大法] 清热利湿。
[对症方药] 用八正散之类。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 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至阴 三阴交 太溪 脏腑与阴、阳、气,血等虚证的辨证方法
在临床上,见到阴虚(低热或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咽燥,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或见到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自汗,脘腹隐痛,大便溏薄,舌质胖嫩,脉微细无力)或见到气虚(气短,懒言,精神疲倦,肢体无力,面白,舌淡,脉弱无力)或见到血虚(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唇、舌、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肢麻,脉细)的同时,如伴有某一脏或腑的症状,就可称为该脏或腑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证。举例说明如下:
阴虚+肺病中的咳嗽,少痰等症=肺阴虚证。
阳虚+脾病中的腹痛,便溏泻=脾阳虚证。
气虚+肾病中的尿多,失禁,遗精,喘促=肾气虚证。
血虚+心病中的失眠,多梦,健忘=心血虚证。
阴虚+肝病中的头晕,耳鸣=肝阴虚证。
备注 [对症方药] 吃15天停15天见效停用 最多连续服用3次最好买大厂家的
[重点经脉] 每天二次每次不少于10分的拍打
[特效腧穴] 每天二次每穴不少于5分的按揉
[重点动作] 每天二次每个动作不少于10遍 背后七顛 双手攀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