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学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变迁
1、发展经济学是在二战以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2、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结构3、外向型发展战略不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重要特征。 4、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5、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西方经济学不同。6、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7、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式的提出这是:索洛。8、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收益率都下降。9、经济增长是指:后期的GNP比前期增加。
10、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假定劳动与资本比率不变。11、世界末日式的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国家将逐步达到长期静止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低收入或欠发达国家是:埃及、朝鲜、菲律宾。2、经济发展是: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 3、经济增长一般指:GDP增长、生产能力增长。4、发展经济学侧重的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5、发展经济学的渊源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理论。6、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论点是: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论。 7、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本、劳动要素;资本配置;教育和知识;矿产资源。8、关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下面正确的是: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假定技术不变,即不存在技术进步。9、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下面正确的是:假定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假定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假定规模收益不变。10、从经济增长的趋势看:土地和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
三、辨析题1、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答 :错误。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
的、首要的物质条件,没有增长 ,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反之,没有发展,长期的持续增长也是不可能的。区别:经济增长 侧重反映和体现财富与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有关经济方面关系的发展问题。而经 济发展除此之外,还特别关心社会一般关系的发展变化问题,涉及到非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 。2、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工业化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被缩小了。答:错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工业化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 扩大了。3、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资本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答 :错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的增加都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4、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包括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和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 程。答 :错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是指经济社会结构性的转变,不仅包括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 变和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还包括产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转变。5、哈罗德——多马模型假定劳动与资本比率可变。答 :错误。哈罗德——多马模型假定劳动与资本比率不变。
6、没有技术进步,劳动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答 :正确。没有技术进步,在土地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劳动投入量的增 加,产出仍会增长。但当新的劳动者加在固定数量的土地之上时,每个劳动者便只能有较少 的土地与之发生作用,从而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7、没有技术进步,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答 :错误。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深化,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新增单位 资本投入所能增加的产出将越来越少,资本与产出之比将不断上升,资本收益率将不断下降 。
四、简答题 1、简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答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发展经济学 ,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 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2、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答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首要的物质条件,没有增长,发展 将成为无源之水。反之,没有发展,长期的持续增长也是不可能的。区别:经济增长侧重反 映和体现财富与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有关经济方面关系的发展问题。而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还特别关心社会一般关系的发展变化问题,涉及到非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3、经济发展包括哪三方面的内容? 答 :经济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结构性的转变,如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等的深刻变化;二是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如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程度提高等;三是国 民经济量的增长和扩张,如增长速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化。4、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是什么? 答 :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措施的协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括而言,包括下
列重要内容。第一,经济运行的稳定,同经济、政治和法律体制的改革和经济长期发展三者之间要相互协 调。第二,经 济结构间要相互协调。第三,货币流量、财政流量、储蓄流量、投资流量、外贸流量、外资 流量之间的相互协调,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应保证货币流量的均衡和稳定增长。第四,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相配合协调。第五,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政策同经济 政策之间的互相协调。
5、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原则是什么? 答 :经济发展政策制订的原则主要有:(1)发展政策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2)发展政策应适应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的要 求。(3)发展政策应和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专业化相互协调。(4)发展 政策不应仅仅着眼于短期效果,而应从长期经济发展的效果入手设计发展政策。
6、简述集约型经济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含义。答 :集约型增长,指经济增长不主要以增加投入和非经济地扩大规模为主推动,而是以依靠提高 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效率为主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空间聚集效应、 调整结构、要素重新流动配置、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消耗等等来推动经 济增长;而粗放型经济增长,则主要是以依靠增加资源、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 ,非经济地扩大规模等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如大量地投入资源和消耗资源,大量地使用 劳动力,劳动力的边际效益为零或者甚至为负。
五、论述题1、分析说明经济发展理论演进的两个阶段在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明显差别。答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60年代 中期以后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曾有三种主要看 法:第一,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二,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三,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由于对这三方面十分强调,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基本 论点,后来被称为“唯资本论”或“资本第一主义”、“唯工业化论”或“工业化第一主义 ”和“唯计划论”或“计划第一主义”。第一阶段的特点主要有:1、结构主义的影响。结 构主义者认为,应当以动态的观点,从互相联系的因果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不应 当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调节,而应当发挥国家干预的作用,进行结构改革,有计划地对资本积 累和工业建设作出安排。2.反单一经济学传统的倾向。3.自认为经济发展理论是“宏大的 理论”,这些理论连同以此为根据的政策建议,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4.内向发展 战略倾向。5.反新古典主义的基调。 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1.对经济计划化的得与失重新评估。2. 重 新对市场作用作出评估。他们在强调价格一市场机制
的同时,又着重指出,他们并非主张政 府必须接受自由放任的原则,而是主张政府应当培育、增进、加强和利用价格一市场机制, 政府不要完全依赖全面的、细节的管理控制,而可以通过价格变动来执行政策,可以为发展 生产、增加输出和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价格和收入刺激。3.对农业的偏见受到了纠正。4.对 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重新受到强调。5.社会项目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的兴起。
2、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罗默模式的认识。答 :罗默模式是一个“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生产要素的收益问题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 要因素。在罗默模式中,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 能形成自身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 的规模收益递增。递增的收益保证着长期经济增长。
罗默模式的意义在于,它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增长模式,并且认为知识积累是促 进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它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一般知识可以产 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要素的递增收益。两种效应的结合不仅使知识、技术 和人力资本本身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且也使资本和劳动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对于个 别厂商来说,这种递增的收益形成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又成为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来 源。这就是为什么经济长期能够持续增长,以及世界各国不同的企业在经济增长率、人均收 入水平等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罗默还据此批评了索洛模式中技术进步与资本投入 无关、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凸性特征即趋同的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具有明 显的相关性,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是凹性的“差异性增长”。罗默模式更有启发意义的一点 是,它指出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知识在世界范围迅速积累,而且通过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穷 国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直接引进新技术而节约了本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也间接增加了 国内的资本积累。这两方面的效应可以使穷国的经济发展更快,并在较短的时期内缩短与发 达国家的差距。
第二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罗斯托认为起飞过程中,储蓄率应达到:10% 。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提出者是:纳克斯。
3、资本来自于:储蓄。4、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认为:资本缺乏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5、
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有:政府投资、银行融资、资本市场、企业和个人直接投资四条渠道。6、托达罗人口理论的最大特征是:预期在人口流动中占据重要的决定和影响地位。7、人力资本是指:旨在提高个人生产率的教育和技能 。
8、学生在教育上的投资是投资在:人力资本。9、从人口增长的阶段看,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阶段。10、越穷的地方:因抚养成本和机会成本低而生育人口多。11、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是:推动产业结构进步。12、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不以下一代人赖以生存的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进行的发展。
13、因为草地是公有的,牲畜是私有的,所以:每个家庭会尽可能多的养羊,让自己的羊更多地在公有的草地上吃草,草场会沙化
14、原始森林、自然牧场、自然淡水:因为它们喜鹊,所以有价值,应当有价格,不应当免费使用
15、不受控制的污染:是一种外部不经济,它增加社会成本
16、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结构的选择:要大量引进适用的中间技术
二、多项选择题l、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包括:流动资金、固定资产、基础设施。2、投资按投资主体划分划分,可区分的基本类型有:国家的投资、企业的投资、个人的投资。3、就引起人口空间移动的因素而言,一般认为包括:收入水平及其所决定的生活条件、就业条件、自然环境差异、社会环境差异。4、人口空间移动的层次包括:国际间的移动、国内地区间的移动、城乡之间的移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a、b、c形态的人口移动现象是同时并存的。5、非公开失业的范围包括:伪装失业、隐蔽型失业、过早退休。6、引起人口空间移动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和由此决定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差异;就业;自然环境和生态、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异。
7、人力资本投资范围包括: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在职培训;人口迁移;学校培训
8、按使用效果来划分,可把技术分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节约型技术;环保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
9、按照占用资源的相对量来划分,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10、技术选择的标准主要有:高产出量标准;高积累率标准;技术进步关联作用标准;社会极限性生产标准
11、同传统社会及其以前的环境问题相比较,现代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的突出特征有:“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原来的非主导地位而迅速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环境问题;一国或一地区一旦发生环境失衡问题必定迅速地向其他地区或国家蔓延,从而使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的显著特征;当代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破坏作用及其结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得多,深刻得多;
12、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困难主要有: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不足;市场发育程度的不足;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的矛盾
三、辨析题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技术的推动作用要大于资本的推动作用。答:错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本的推动作用要大于技术的推动作用。2、资本来自于消费。答:错误。资本来自于储蓄。3、发展经济学中所说的物质资本(简称资本),其涵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相 同。答:错误。发展经济学中所说的物质资本(简称资本),其涵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 并不相同。4、人力资本是指工人们在工作中使用的机器和设备。答:错误。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5、教育妇女会导向较低的生育率,因为随着她们的教育带来更高的工资,把时间花费在生 养孩子上面的机会成本在上升。答:正确。生育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生养孩子的数量取决于生养孩子的成本——收益分析。 教育妇女会导向较低的生育率,因为随着她们的教育带来更高的工资,把时间花费在生养孩 子上面的机会成本在上升。6、经济发展中人力投资的推动作用小于物质投资的推动作用。答:错误。经济发展中人力投资的推动作用大于物质投资的推动作用。7、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可以增加无形资产的积累。答:正确。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投资,作为投资,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活动。这种生产 性活动是提高人的能力的生产性活动。人的各种能力的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都是教育 投资的结果。人通过教育投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一种资
本,因此可以说教育投资是一种 生产性投资,可以增加无形资产的积累。
8、发展中国家非公开失业中最重要的失业形式是“伪装失业”。 答:正确。伪装失业,指劳动者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只需花费其工作时间的一部分就能完成。在这 种情况下,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小于其工资率。这是发展中国家非公开失业中最重要的失业形式。9、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模式宜采取劳动节约型。答:错误。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模式宜采取资本节约型。10、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因此,也不应有价格。答:错误。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只要具有稀缺性,只要有人愿意购买,就具有价格,也就有了价 值。11、“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信息、技术和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把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 变成宝贵的资源。答:正确。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状态的或未加工过的资源可被输入生 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物质,或者也可以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给人们以舒适而产生价值。“资 源”是一个动态概念,信息、技术和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把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宝贵 的资源。
12、“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原来的非主导地位而迅速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环境 问题。答:正确。工业化之前,人们的经济活动也产生过生态环境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当时的环 境问题中居主导地位的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与社会环境问题。进入工业化社会 之后,原生环境问题对经济的破坏作用开始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而生态环境问题则趋于严 重化。“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原来的非主导地位而迅速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环 境问题。13、空间上分散的人口居住、生活和生产方式,将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破坏,而 人口在地理上的集中方式,才是减轻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最好形式。答:正确。人口在地理上的分散居住,导致人口过快增长,进而又导致分散居住的人口生产和生 活对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而且治理的成本较高。居民分散居住和生产获得能源方式的 成本比较使树木和草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当人口集中城市化后,采集柴草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大上升,获得现金收入的机会增加,相 对于劳动收入对煤等能源的需求能力增强,对工业能源的用量增加,而对柴草等生态能源的 消耗减少。14、工业化与技术变革无关。答:错误。工业化始于18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是以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 业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为标志的,被成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起点,就是以工具机器 的发明和使用,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
四、简答题1、简述资本形成的三个阶段。答:资本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储蓄,把生产的一部分节省下来不用于消费。第二阶 段:将储蓄集中起来,即通过金融和信用机构使零星储蓄汇集在一起。第三阶
段:投资本身 ,即由金融机构将资金贷给厂商,用以购置机器设备、建设厂房等,以增加资本存量。在完 成这三个阶段后,储蓄才能真正形成资本,推动经济发展。
2、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投资范围和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即:(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包括影 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动的全部开支;(2)在职培训,包括由商社组织的 旧式学徒制;(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商社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特别 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5)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
3、什么是发展中国家的伪装性失业? 答:伪装失业,指劳动者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只需花费其工作时间的一部分就能完成。在这种情况 下,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小于其工资率。这是发展中国家非公开失业中最重要的失业形式。
4、发展中国家怎样进行技术选择? 答:(1)一般认为,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稀缺。按照比较优势原 理,应该选择节约资本型的生产技术,即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2)发展中国家应该不遗 余力地发展中间技术,因为这种技术有许多优点。首先,中间技术富于人性和创造性。其次 ,小规模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也很小。第三,中间技术有助于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
5、技术进步有哪几种类型? 答: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影响程度的不同,技术进步可分为三大类型:劳动节 约型或资本使用型、资本节约型或劳动使用型和中性型。
6、影响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矛盾;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不足;缺乏适宜 技术;市场发育程度不足;制度安排的不足。
五、论述题1、试述发展中国家失业的类型及就业战略选择。答:失业可分为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发达国家的失业一般是公开失业,即劳动者没有工作, 劳动力资源被闲置。发展中国家除了公开失业,还有大量的非公开失业,即劳动者形式上没 有失业,但劳动力资源被全部或部分闲置。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统称为劳动力非充分利用 。发展经济学家爱德华兹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非充分利用归纳为5种形式:
第一,公开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第二,就业不足,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少 于其愿意且能 够工作的时间。第三,虽然形式上没有失业,也不是就业不足,但是有劳动能力和工作意愿 的劳动者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分为:一是伪装失业,指劳动者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只需 花费其工作时间的一部分就能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小于其工资率。二 是隐蔽失业,指劳动者因找不到工作而选择非就业活动。如有些人受过一定教育后本来想参 加工作,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被迫继续上学;有些妇女本来愿意参加工作,但因无工作机会 不得不回家做家庭妇女。三是过早退休,为了给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而让一些尚有工作能力 的劳动者提前退休。第四,健康受损者,因营养不良和缺乏保健措施使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 间少于其意愿工作时间。第五,非生产性的劳动者,由于缺少其他投入要素的配合,致使劳 动效率低下,工资收入微薄。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战略选择
近年来,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各国专家、学者针对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 复杂性,提出了不少关于发展中国家就业政策的建议。综括起来,这些对策主要从减少劳动 力供给和增加劳动力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从减少劳动力供给方而看:(1)应控制人口增长,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策略,它不 仅影响现在,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劳动力供给。(2)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加大在农村的投 资,发展农村的小型工业、副业、商业、服务业等,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自行消化,缓解城 市的就业压力。这一措施既有助于农村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能减少城市劳动力的供给。
从增加劳动力需求方面看:(1)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由此而引致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推广普及,也会 使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改变,降低人口出生率。(2)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进行本 国的投资决策时,应优先考虑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在进行引进技术选择时,应优先采用 劳动密集型技术,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3)劳务出口。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可以调剂 劳动力余缺,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劳动力有剩余,鼓励他们到国外工作,既可以增加收入,又 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不仅在总量上供过于求,而且也有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均衡的问题 。在许多发展
中国家,尽管人才短缺,但每年都有一大批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加入失业大军的 行列,因此应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结构,调整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根据实际需要,培养经济发 展所需要的人才。
2、论述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情各异,因此它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是 惟一的。但是,总的看来,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第一,控制人口的增长,实现适度人口目标。第二 ,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减轻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状况。第三,最重要的是增加人力资本投 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2、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是 针对过去的资源浪费模式而言的,是依靠科技进步,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能源耗费取得较多 的产出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发展方式。其主旨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 载力,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持续发展。3、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应将 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的体系之中,将政府干预和市场作用相结合,使环境与发展相统一 。其次,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施污染控制的全过程管理,并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再次, 促进国际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最后 ,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需求。4、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第一,促 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第二,进行资源核算,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三,加快 人口与环境立法进程,适时制定和修订各项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规章,并加强执法队伍 建设。第四,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信贷政策,在财政预算、投资渠道和信贷方面对 教育、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给予扶持。第五,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方面,要制定与国情相 适应的环境保护标准,并积极从事或资助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
第三单元
二、多项选择题1、在WTO框架下,允许政府使用的农业保护政策可以归类为:绿箱政策;黄箱政策。2、农业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科技政策。3、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信贷政策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有:现代金融部门的比重过小;现代金融体系的利率可能过低。4、WTO框架下的农业领域的
保护分为三个部分: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补贴。5、确定主导产业的基准有:赫希曼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6、工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过程所包含的阶段有:同农业关系密切的以轻工业为中心的消费资料发展阶段;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阶段;工业结构向集约化发展的阶段。7、根据城市起源的经济学分析,城市的起源是:降低保护财产的成本;降低协作费用;获取外部经济;降低费用。8、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极战略主要应用在:落后地区的工业化战略;与自然资源开发相关的城市化问题;对首位城市过度膨胀的控制。9、工业布局指向主要有: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水质指向;港口指向。10、发展极具有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11、导致不同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相对地位改变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产品生命周期;区域生命周期。12、主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有:李嘉图;俄林;赫克歇尔。
13、引进资金的方式有:向国外借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争取外部无偿援助。14、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相比较,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能够发挥的效应包括:资源配置优化效应;创汇效应;就业和收入效应;激励效应
15、钱纳里的“两缺口理论”中的“两缺口”是指:储蓄缺口;外汇缺口。16、衡量一国偿债能力的常用指标有:偿债率;债务率;经济债务率。
三、辨析题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相当数量的资本积累来自于农业。答:正确。农业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向工业部门提供了储蓄资金。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往往通过“ 原始积累”的方式将农业资金转移到工业部门中,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早期也通过工农业剪 刀差来积累工业资金,所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相当数量的资本积累来自于农业。
2、现代化农业就是指石油农业。答:错误。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就当代而论,现代化农业就是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科学化、机械化、社会化的农业。这种现代化农业是以石油农业为标志性的,但单纯或主要 使用石油农业手段,也造成很多问题,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正在推动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 的转型。
3、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对于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反应敏感。答:错误。在发展中国家,如果农民生产的目标函数是维持生存的话,其供给反应是异常的,如 果农民不关心利润,那么他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至少是反应
迟钝的。
4、刘易斯模型在前提假设和理论上都没有缺陷。答:错误。刘易斯模犁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大体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发 展的历史经验。但是,这一模型在前提假定和理论上也存在一系列的缺陷。
5、平衡增长论过分夸大了资本对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答:正确。平衡增长论过分夸大了资本对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事实证明,“不发达”是 一种综合症。谋求发展必须从资本、人力资源、人口、资源配置和结构改造等多方面制定和 实施综合措施,仅仅考虑资本积累和投资是远远不够的。
6、回程效应有利于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答:错误。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7、在运输指向的工业部门,它们的生产成本地区差别主要是由运费造成的,最优区位通常 都在运费最低点上。答:正确。在运输指向的工业部门,重量和距离是两种决定因素,运输成本将引导工业到运输成 本最低的地方去,在那些地方整个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的运输费用最少。因此最优区位通 常都在运费最低点上。
8、发展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答:正确。发展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展效应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从而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 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9、经济发展梯度主要被广泛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 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历程。答:正确。梯度概念一般是用来表达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 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地区间 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绘制地区发展梯度图,来表达在国家或地区范 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状况。
1 0、外资利用中借债方式没有债务风险。答:错误。借入外债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缺口。适度借入外债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加 快经济发展。但是,如果借款超出偿还能力,导致债务危机,将会对经济发展
带来极大负面 影响。如拉丁美洲和一些南部非洲国家由于举债失当,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陷入债务危机 ,其经济受到很大冲击。
11、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措施是关税保护、进口配额、汇率高估和外汇管制。答:错误。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措施是关税保护、进口配额、汇率高估和外汇管制。
12、鉴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进口替代战略的历史性失败和出口替代战略所取得的成就, 所以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都应该采取出口替代战略。答:错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对于大国和小国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一般而言,小国因地域 狭小,人口总量不大,市场容量较小,如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扩大外贸出口 ,就可以使其产品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取得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而大国则不然,其 庞大的国内市场足以支撑任何一种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如美国、中国等大国,其国内 供给满足其国内需求的程度较高,无需过分依赖于国外的市场需求。另外,小国的失业劳动 力、剩余产品、闲置生产资源的数量相对于大国而言都比较小,只要出口达到一定规模,就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其次,相对于小国而言,大国面临数额巨大的失业劳动力 、剩余产品等问题,即使有较大的出口增长,也只能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1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实际效果是比较不错的。答:错误。从现实情况看,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途径之一,事实也证明一些 国家通过进口 替代战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进口替代战略的成效主要集中于最终消费品领域,大多数发展 中国家在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方面成效并不显著。
14、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汇率一般存在着低估本国货币币值的情况。答:错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汇率一般存在着高估本国货币币值的情况。
四、简答题1、简述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答: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贡献可以归结为四种形式:(1)产品贡献;(2)市场贡献 ;(3)要素贡献;(4)外汇贡献。
2、简述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和特征。答: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为农业提供生产的
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用 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把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停滞的农业转变 为开放的、市场化的、不断增长的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1)生产工具的 现代化。(2)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3)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4)农业生 产制度和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
3、“霍夫曼定理”的含义是什么? 答: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的变动规律。 霍夫曼的结论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发展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所构成 的比例关系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工业化结构趋向于“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这一结构变动趋势是通过两大部门的净产值之比的变化来表现的,这一比例即为“霍夫曼 比例”。“霍夫曼比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不断下降,这一规律的表述被称为“霍夫曼定理 ”。
4、简述工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答:工业化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1)同农业关系密切的以轻工业 为中心的消费资料发展阶段。(2)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3)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 ”。(4)工业结构向集约化发展的阶段。
5、简述佩鲁发展极理论的主要内容。答:发展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他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认为“增长关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道德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 鲁的发展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他也使用“经济空间”概 念,但他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他认为,在经济空间中, 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元素。经济空间并 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中。在经济空间中,存在着类似“磁极”作用的现象,一 些经济元素对另一些经济元素施加不可逆的或部分不可逆的影响,就是支配关系,他称之为 支配效应。
6、简述梯度发展中的“扩散效应”和“回程效应”。 答: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会削弱低梯度地区、 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7、试述影响对外贸易传导作用大小的因素。答:传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该国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中的比重以及该国对某些世界性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占这些商 品的总供求量的比重。(2)该国的贸易依存度。即该国国民经济中与世界市场有直接联系的 部门所占的比重。同时,还要看该国对各种世界性商品的供求情况,即这些产品的进出口量 、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量,以及在该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和近期的变动趋势。(3)各国政府所采 取的利用世界市场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或防止国内经济遭受世界市场冲击的政策措施。
8.简述出口替代战略的政策措施。答: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的政策措施有:第一,为了鼓励出口部门的生产和贸易,国家对出口创 汇企业给予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第二,外汇留成;第三,放松外汇管制,实现汇率 合理化;第四,政府着力扶持和培育有希望成为新的出口主导产业,代替以前处主导地位的 原进口替代部门;第五,设立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
9、试述两缺口模型是如何论证利用外资的必要性的。答:钱纳里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归纳出的基本恒算关系入手,得出I—S=M-X
(I—S)被称为储蓄缺口,(M—X)为外汇缺口,只有当两缺口相等时,国民经济才能
均衡发展 。如果等式左端出现了I>S,即国内投资大于储蓄,出现储蓄缺口,为了维持均衡,就需通 过增加出口,利用外汇收入来弥补。
五、论述题:1、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答:刘易斯模型的中心含义是: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部门的扩张 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就业需求量扩大,从而吸引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剩余劳 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力转移后,农业部门中的劳 动与土地的比率发生了变化,消除了过剩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则得到了它为增加产出 所需要的额外劳动力。因此,对于不发达经济来说,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 代资本主义部门,将不发达国家经济内部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使之与 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脱离,转而与现代工业部门中的资源相结合。这样,当现代工业部门的 扩张将整个经济内的过剩劳动吸纳尽净时,工业化将使收益递增取代收益递减趋势,整个经 济就转变为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从而二元结构就转化为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结构。 可是,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实现这种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于经济发展又是最重要的。 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剩余农业劳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由于农业部门不再存在 剩余劳动,农业劳动对工业的工资变动并不完全具有弹性了,工业部门要想扩大生产,增雇 工人,就必须与农业部门展开竞争,以提高实际工资吸引工人至工业部门就业,并且因为工 业部门的增加以及实际工资趋于上涨,农业商业化也必然开
始了。
刘易斯模型告诉我们,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取决于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提高的 幅度。资本积累的数量越大、速度越快,则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从而工业部门 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也就多,吸收速度也就越快。刘易斯模型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工业化和经 济发展的过程,并大体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2、试论我国城市化的特殊性。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几经摇摆,其中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 为许多认识方面的问题没有理清和到位,如对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对城市的功 能、作用以及发展规律和城市文明了解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 城市化的成功经验。(一)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在发展 战略问题上,城市化战略是一个最摇摆不定的战略,也是教训最多的战略。从20世纪50年代 开始,中国的城乡发展就是行驶在两条不同轨道上的马车,在城市发展问题上,通过10多种 制度安排,长期将农民拒之门外,关起城门搞建设,造成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发展活力不 够,劳动力短缺,即使是在80年代体制改革以后,虽然赋予了农民自主择业的权利,但事实 上许多的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与之相对应,农村发展强调“就地消化”和“就地转移”,“ 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化模式,然而这些并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农村发展问题。(二)统筹 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在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 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打破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 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分布,求得城乡经济和社 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发展”是目的,“协调”是关键,“统筹 ”是手段。 首先,各类城市,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将得到更大发展。其次,城市将在中国经济 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集中,经济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 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地区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充 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3、论述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弊端。答: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刺激因素,各国应采取外向型政策,按照各自的比 较优势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自由贸易可以使各国得到的利益最大。但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是不存在的,现实世界是处在各种保护和非竞争环境中的,建立在这些与现实不符的假设上 的理论,常常导致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和当代贸易实践相左的结论,受到人们特别是一些发 展中国家的批
评。
1.发展中国家有大有小,而大国和小国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在对外贸易和经济交往的联 系程度上差别巨大。2.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完全遵循比较利益 原则进行生产,发展中国家就必须永远依附发达国家。3.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看 ,遵循比较利益的分工原则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造品的国 际经济秩序,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后果: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赤字 越来越大。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还导致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再次,国际贸易并 未促进收入均等,反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两极分化。4.发展中国家是否真正拥有初级产 品的比较优势也是令人怀疑的。即使真正在某些农矿产品方面拥有比较优势,从长期动态分 析来看,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地依靠初级产业部门,而应发展制造工业和其他产业。5.从理 论发展的角度看,竭力主张自由贸易并按比较利益进行国际分工的经济学家,几乎全是发达 国家的经济学家。他们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上,为发达国家开辟国际市场而摇旗呐喊,自然 博得从国际贸易中享有种种利益的发达国家的喝彩。实际上发达国家虽然要求别的国家对其 产品敞开市场大门,但却从来不曾彻底采取自由贸易原则。
第四单元
二、多项选择题1、制度作为研究的对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制度是一种“公共品”;制度和组织是不同的。2、内源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主要包括:发展是为了居民的实际需要;人民必须参与决策和发展过程。3、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制度实施机制
4、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决策的组织;提供信息及调节的机制;财产所有权;激励机制。5、属于制度经济学中的非正式约束的因素有: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
三、辨析题1、制度是一种“公共品”,作为公共品的制度与一般的公共品是没有区别的。答:错误。制度是一种“公共品”。作为公共品的制度与一般的公共品有一定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一般公共品是有形的,而制度则是无形的,它是人的观念的体现以及在既定利益格局 下的公共选择;第二,一般公共品不具有排他性,即在一定范围内人人都可以享用公共品, 而有的制度可能具有排他性,如对大多数人有益的制度可能对少数人
不利,因为一些制度是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的。2、产业政策就是调控经济运行的总量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答:错误。调控经济运行的总量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因目 标不同而有不同的产业政策体系,一般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产业扶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
3、制度与人的行为和动机有关。答:正确。制度和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从深层次看,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当事 人利益选择的结果。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那么人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就只能是社会经 济生活的混乱或者低效率。4、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政治力量的强弱呈正相关关系。答:错误。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越是不发达,政治力量的作用就越重要;而一个国家的 经济社会越是发达,政治力量越是呈现一种衰落的趋势。
5、后发优势理论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赶超理论。答:正确。一些经济学者在“比较优势”和“培育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后起国家由于可 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 资源、技术成本的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只要在国家的保护与扶持下达到 规模经济阶段,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与先进国家在其传统的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分工 领域一争高低。这就是“后发优势说”,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赶超理论。
四、简答题1、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哪些? 答: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制度可以通过规则提高信息 的透明度,使每个人对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反应,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第二,制度可以通过 界定产权,来形成发展的动力,从而促使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第三,制度可以通 过法律、规则、道德规范等来影响市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第四,制度可以对财产和知 识产权提供法律保护,激励创新。
2、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产业政策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制定的,一般没有特定的体系。一般来说,产业政 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产业扶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3、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答:(1)彻底改革金融体制,打破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放宽对金融体系和市场的管制和束缚, 允许并鼓励民营金融事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应大力扶助,以发展现代金融部 门,完善金融市场,使银行制度和资本市场能够真正执行吸收和动员社会储蓄资金,并引到
生产性投资的用途上去。(2)金融当局放弃对存、放款利率的人为干预。利率应正确反映资 金供求状况和资本的稀缺性。(3)政府应放弃外汇管制,在适当范围内允许汇率浮动,以便 使汇率正确反映外汇的市场供求状况,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同时也压缩不必要的进口。(4 )政府当局应放弃以通货膨胀刺激实际资本形成和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应尽力抑平通货膨 胀,使经济发展有优良的物价环境。
五、论述题1、试比较不同的增长与分配战略的利弊。答:(1)先增长后分配战略。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就是增长,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 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只要经济总量增长了,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分配问题、 社会福利、人民生活问题等,都能迎刃而解。他们的理论认为社会存在“滴流效应”,意思 是经济增长的果实可以向下滴流给穷人。这种理论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 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 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流给穷人。所以,他们的口号是 “先增长,后分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发展中国家把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经济 发展的惟一目标,期望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大众富裕。但是,今天 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情况,都不同于当时的发达国家。高收入并不一定带 来高积累;高积累高投入,也不一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总之,受一系列条件的约束,先 增长后分配的发展战略在发展中国家会由于许多限制而很难达到加快经济增长,并最终使收 入分配不平等趋于改善的目标。
(2)先分配后增长战略
与早期发展经济学所倡导的先增长后分配战略相反,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是 先分配再增长战略。先分配后增长战略是把平等分配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其主要理论 依据是:首先,收入分配平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发展中国家不仅缺少物质资本,更缺少 人力资本,收入分配均等化可以提高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 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利于促使劳动生产率上升。其次,储蓄水平的提高是全体人民收入水平 提高的结果。不能假设储蓄只是高收入阶层的行为,在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前提下,低收入阶 层随着收入的提高也会有储蓄。最后,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 增长,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先分配后增长战略既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平等,使全体居民享受到增长的利益,又能保证 经济效率提高使经济快速增长,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的干预和 市场机制的协调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市场机制在促进效率
方面是有效的但不能保证平等; 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实施干预时并不一定能保证其目标函数永远符合公众利益,寻租也是 政府官员常有的行为。即使政府的干预目标与公众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 并得以执行,还取决于政府官员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
(3)边增长边分配战略
边增长边分配战略是不同于早期只强调增长忽视收入分配的另一种发展战略。它的基本思路 是:政府通过政策调节,使经济增长为低收入阶层创造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并为他们利用 这些机会提供资源条件。边增长边分配战略基于如下的价值判断:收入分配应纳入发展战略 ,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战略是不足取的。边增长边分配战略主张通过提 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来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它主张通过政府的投资转移,使资 源发生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流动,实现资产的动态再分配,而不是通过改变已有资产高度集 中的状况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它着眼于资本增量配置的改善,主要是借助于政府的投 资转移政策。显然,以此来消除分配不平等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 来说,政府的财力本来就有限,不可能通过大规模的投资转移来迅速解决资本占有严重不平 等的格局。对长久等待的失望促使人们去探讨新的分配与增长战略。
2、试论内源发展论的内涵。答:内源发展理论强调的首先是发展的内源性,即起源于内部的发展;第二,它强调以人为中心 的发展,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指发展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包括经济的、 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道德的、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指人民必须参与决策和发展过程 ;第三,它强调发展内容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既包括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又包 括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协调发展;第四,它强调人民的文化本性和解决一个国家自己的问题 ;第五,它强调发展形式的多样性,主张各国人民应自觉地、自由地选择各自的发展道路; 第六,它强调发展的实验性,把发展看做一个持续不断的修正过程。这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特性又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起重要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