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1期 2007年2月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j毫 Vo1.29.No.1 Feb.2O07 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 【文章编号]1002.8412{2007)O1.0103.0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评估的新方法 闫熙臣,高小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22)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Push.over分析的抗震评估方法,提出使用层间位移角以及结构在大震下的塑性铰转角来评估框 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给出了新的抗震性能评估的步骤。使用本文所推荐的方法对一实际工程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并且与现 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所推荐的方法对比,结论一致。结果表明,该方法从结构整体性能分析出发,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结构 的抗震性能,该方法也可以为结构加固后的抗震性能评估奠定基础。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评估;层间位移角;塑性铰转角 [中图分类号】TU375.4 [文献标识码】A . \ A New Method of Seismic Evaluation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Yan肚chen。Gao Xiao-wang ( College ofArchitecture and Civil ,雠咖,Be ̄i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 ̄,ing 100022,Ch/na) Abstract:Based on Push—over analysis,a new method of seismic evaluation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is introduced.Story drift and plastic hinge corner are used to evaluat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From the applied illustration.it Carl clearly be seen that this method can quickly and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reiforn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as structure is overall analyzed.At the fl ̄ffle time.conclusions are similar to experience method advised by Code of Seismic Appraier of Builsdings.・ Keywords:reifornced concrete frame;seismic evaluation;story drit;plastfic hinge corner 1前言 所以,采用层间位移角作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 抗震性能评估指标是合适的。 结构的整体倒塌或局部倒塌,往往是由于个别 Push.over分析在提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之后 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针对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评 估是其重要的应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处于地震 区,并且由于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经历了从无 到有,之后又经过几次修订,抗震设防标准不断提 高,因此,对建造于地震区的建筑,快速而又科学地 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评估指标、标准和步骤 2.1评估指标 主要抗侧力构件在强烈地震下的最大变形超过其极 限变形能力所造成的。因此,弹塑性变形验算的变 形限值,除了层间位移角限值外,尚应规定那些弯曲 起控制作用的构件的截面塑性铰转角限值,以避免 个别构件的塑性铰过大而引起结构的局部倒塌。 大量的震害和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 强烈地震作用下总是最薄弱楼层率先屈服,弹塑性 试验研究表明,层间位移角能够反映钢筋混凝 变形发展并产生变形集中的现象,判断结构的整体 抗震安全性主要是检验薄弱楼层的层间弹塑性位移 是否在变形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层间强度屈服系数 土框架结构层间各构件变形的综合结果和层高的影 响,而且与结构的破坏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框 架体系之类的剪切型结构中,各楼层的层间侧移基 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文献[1]对一批工程实例的弹 塑性地震反应计算表明,最危险楼层的层间最大位 反映该层的抗震能力水平,反映了可能进入弹塑性 状态的程度,是一个既能够反映结构强度又能体现 结构弹塑性反应特点的较好的衡量指标。 2.2评估标准 移角,一般均大于同一楼层中最危险杆件的位移角。 [收稿日期】2006.11-25 文献[2]根据各国规范容许变形的取值以及国 内外的试验资料和震害经验,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4・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o7年2月 层间容许变形值如表1所示。文献[3]对六个弱梁 型梁柱组合件试验测得的塑性铰转角分布区间为 [0.019,0.033],其最小值为0.026,平均值为 0.0296,并且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给出了框架柱端 的极限塑性铰转动角限值,如表2所示。文献[4]在 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层间强度屈服系数对应的 破坏标准,如表3所示。 衰1层间位移与层高的限制比值 结构类型 限制非结构 限制结构 限制结构 较大损坏 中等破坏 极限破坏 框架及填充墙框架 1/500 1/200,1/150① 1/100.1/5o。 框架抗震墙及抗震墙 1/500 1/300,1/250 ̄ 1/200,1/100 ̄ 注:①框架柱全截面主筋率不少于2.0%时取上限值;②框架 柱剪跨比不小于2且箍筋约束作用良好时取上限值;③抗震 墙抗剪强度与抗弯强度的比值不小于1.1时取上限值。 衰2框架结构粱和柱的塑性铰转动角限值(Pad) 框架柱 框架梁 构造情况 性能水平 构造情况 性能水平 N/A3"o 箍筋 可修 不倒塌 』If/ 0 箍筋 可修 不倒塌 一般 0.020 一般 0.O25 ≤O.4 2—3 特殊 0.025 特殊 0.030 0.0t0 0.015 一般 0.010 一般 0.030 0.8—0.9 >4 特殊 0.015 特殊 0.035 >0.9 特殊 0.0o5 0.010 ≤2 斜向 0.oo8 0.015 注:①“一般”,对柱是指按规范构造,对梁是指按抗震等级 三、四级的构造;②“特殊”,对柱是指按规范上限且全长加密 或采用螺旋箍筋等特殊措施;③表中数据允许线形插值。 表3不同破坏状态的8值范围 破坏状态 基本完好 轻徽破坏 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 倒塌 袅值的范围 击≥O.8 0.8>矗≥O.5 0.5>毫≥O.35 0.35>毫≥O.2 <0.2 2.3评估步骤 评估步骤参见图1所示流程图。 3工程应用 3.1工程概况 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某四层现浇框架结构, 采用外挂墙板和轻质内隔墙,框架下部有箱形地下 室,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梁、柱采用C13混凝土, 该工程位于9度设防区,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 第一组。 图1评估流程 图2结构平面图 3。2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鉴定结果 3.2.1第一级鉴定 (1)该工程平立面规则,无砌体结构相连,为纯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无女儿墙和填充墙等易倒塌 构件,原设计未考虑抗震。 (2)梁、柱及其节点经40余年使用,有局部剥 落、开裂现象,尚未发现钢筋露筋、锈蚀等情况,主体 结构明显倾斜。 (3)地基为砂质黏土,未发现不均匀沉降,基础 为兼做地下室的箱形基础,原地基承载力为15t/m2 (15OkPa)。 (4)结构各部位构造,详见文献[6]。 本工程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需要进行第二 级鉴定。 3.2.2第二级鉴定 楼层横向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小于1.0(楼层 纵向抗震能力指数计算从略),不符合第二级鉴定的 要求,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3.3本文建议方法的评估结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9卷第1期 闫熙臣,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评估的新方法 ・105・ Push.over分析表明,本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沿楼 层的分布如图3所示,其中大震作用下最大值为 0.008814(1/113),小于1/100;中震作用下最大值为 0.006194(1/161),介于1/150与1/200之间;小震作 用下最大值为0.002358(1/424),大于1/500。虽然 Push.over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震下结构的层间位移 求;小震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大于本文所推荐的标 准,同样不满足“小震不坏”。因此,不需要进一步计 算塑性铰转角,判定结构的抗震性能不满足。 角小于本文推荐的标准,但是从结构在大震下塑性 铰的分布图(图4)上看,结构在底层的柱底端全部 形成塑性铰,并且结构在梁端多处形成塑性铰,结构 已成为机构,失去继续承载的能力。结构在中震作 用下,楼层位移角介于本文所推荐的标准之内,结合 0 0.002 0.004 0.006 0.008 0.0l 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使用的轻质隔墙,无填充墙,故 而建议使用1/200,即结构不能满足“中震可修”的要 图3层间位移角分布图 (a)小震作用下塑性铰分布图 (b)中震作用下塑性铰分布图 (c)大震作用下塑性铰分布图 图4塑性铰分布图 层间屈服强度系数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计 算中假定结构是强梁弱柱类型 。 表4层间屈服强度系数的计算结果 楼层 Q (i)(kN) Q (i)(kN) £ 结论 的进一步评估。 参考文献: [1] 魏琏.高层及多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手册[M]. 地震出版社,1990 4 3 2 1 235.83 46o.83 616.25 70r7.92 3l1.96 344.78 373.31 377.72 1.32 O.75 O.61 O.53 基本完好 轻微破坏 轻微破坏 轻微破坏 [2]李培林.建筑抗震与结构选型构造[M].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0 ’ [3] 吕西林,王亚勇,郭子雄.建筑结构抗震变形验算[J]. 建筑科学,2002,18(1) [4] 高小旺,钟益村,陈德彬.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震害预 测方法[J].建筑科学,1989,(1) [5]GB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5 各指标均显示结构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 建议对结构进行全面加固。 4结论 本文所建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方法,结论与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95)中所建议的经验法评估结论一致,并且该方法是 以结构整体进行分析的,易于发现结构的实际薄弱 部位和构件,并且还可以作为加固后结构抗震性能 [6]李国胜.建筑结构裂缝及加层加固疑难问题的处理一 附实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O6 [7]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 和加固方法研究[R].1988 [作者简介]闫熙臣(1981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结构抗震性能评估、鉴定,xiehenyan@sina.con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