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透视珠三角

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杨敏

周尚万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摘要:本文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些具体措施。

510642)

向型工业化模式在结构调整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内源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使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过程中,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对投资、技术、出口市场的高度依赖形成非良性循环,限制了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矛盾的能力,特别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会给广东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带来风险。

关键词: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Abstract:Thewritersofthisessaydiscus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patternoftheeconomicgrowthofPearlRiverdeltaandoffersomeproposalsaboutthetransformationoftheeconomicmodel.

Keywords:Advance;patternofeconomicgrowthofPearlRiverDelta;transformation

3.工业内部的重化工业特征日益明显,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随着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由“衣食”方面转向“住行”方面,从而加快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对汽车、房地产等一批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关联密切的行业普遍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重化工业部门的超常发展。以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型化工产业集群为主导,使珠江三角洲重化工业特征越来越明显“1978年,广东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2.6:47.4(按工业总产值计算),到1999年,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54.2:45.8。进入新世纪后,广东适度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及能源原材料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迅速崛起,轻重工业的比例发生了变化。2000年,广东轻重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7.6:52.4,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此后,重工业所占份额逐年上升,2007年,广东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800.00亿元和8304.21亿元,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1.1:58.9”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新形势下,该模式固有的缺陷和弊端逐步暴露出来,束缚了本地区的科学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产业结构偏重于第二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随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大产业之间的发展会出现劳动力依次向第一、二、三产业转移。在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及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处于上升状态。但珠江三角洲在服务上依赖香港,使其产业结构的演变并没有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而出现“产业结构演变的‘离经’现象”。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2002~2006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从3131美元上升到6166美元,4年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近一倍,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从48.7%下降到45.9%,4年间下降了2.8个百分点①。在工业化初期,珠江三角洲没有形成与自主创业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这种生产性服务体系包括专业市场、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中介等。这就使其不能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就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从而影响其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影响其经济增长的效益。这种滞后的生产性服务将影响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化工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高耗能,使工业能源消费增长较

快。当然,重化工业部门的发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是必要的,但由此带来的土地、能源、资源等消耗量的大增以及对有一定技能的蓝领工人的增加,这些都是珠江三角洲经济转型中制约因素。

4.产业组织发展缓慢,地区之间的发展缺少协调

珠江三角洲各个地区产业组织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使得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缺乏组织协调,导致产业布局重复,即使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上,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各地也存在擂同,造成产业资源过度分割和“内耗”严重,使得生产企业的绩效越来越差。

2.对外依存度较高,内源型企业发展缓慢

长期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外资带动,内源型企业发展缓慢。根据统计:“在珠江三角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006年企业资产总计:港澳台商企业9010.63亿元,占30.6%;股份合作企业8772.48亿元,占29.8%;外商投资企业7966.61亿元,占27.1%”

5.产业的嵌入型集群根植性弱

根植性是指个体对整体或外在环境的融入和适应。集群化成长中企业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和发展,吸引更多的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珠江三角洲的产业集群大部分属于嵌入型,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没有完全把当

以上三种经济类型企业列居资产前三名。这种外

22特区经济SpecialZoneEconomy2010年7月地企业纳入其商品链中形成“复制群居链”从而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如同当下的农民工一样不断迁徙,集群的根植性差。

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以及社会结构从传统二元结构向现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转型的关键时期。加上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使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风险加大,这种特殊的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政府在转型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要求政府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引导作用,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通过规划、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进行因势利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并通过危机监测、预警和有效的危机管理,来保证在开放的环境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尤其要注意一些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战略性技术、战略性企业的选择,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给予扶植、保护。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构筑促使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公平、公正、合理的交易规则与竞争秩序的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产业,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支持落后产业的退出等。以此推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提升珠江三角洲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6.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凸显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环境污染负荷最重的区域。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2002年珠江三角洲水量仅占珠江流域的6.67%,但珠江三角洲废水排放量34.1亿吨,占全省69.7%;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24.1亿吨,占全省70%,广州、东莞、深圳三市污水排放量占全省的46.9%,污水排放过于集中,城市附近水体,尤其内河受到严重污染③;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大气污染也十分严重。据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空气质量虽然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珠江三角洲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降尘的浓度均明显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在珠江三角洲集中了广东省70%的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致酸雨物质排放量巨大;另外,珠江三角洲的土地、能源和资源也构成了发展瓶颈。珠江三角洲土地面积仅有4.17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2005年,珠江三角洲每平方公里承载的GDP达到4331万元,是全省(1248万元)的3.5倍。深圳、东莞、佛山等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珠江三角洲能源、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保障能力不足。随着区域内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问题不仅成为高层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成为平民百姓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促进

经济一体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对珠江三角洲进行整体规划,创新管理模式和合作机制,打破樊篱,统筹发展,整合资源,促进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协调珠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以广州和深圳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广佛肇经济圈、深东经济圈,珠江西岸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一小时经济圈,制定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促进产业相对聚集发展,引导区域经济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极;以城市为主导,以工贸为龙头,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对现有城市、城镇、农村进行新规划,建立新的聚集化的城乡社会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对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经济进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改造,逐步消除珠江三角洲现有零星、分散的农村自然村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7.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粗放式增长,不利于持续发展

从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看,尽管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单位产值的物质消耗量在不断减少,资源利用的效率在不断地提高。但其经济增长仍然以投资驱动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珠江三角洲九市1997~2007年合计单位GDP电力消耗平均弹性系数大于1,显现经济增长以资源消耗为代价,增长方式粗放,可持续性不强。从劳动力资源看,珠江三角洲依靠大量投入劳动力,依靠外延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与国际比较,存在较大差距,与国内比较,2007年珠江三角洲九市劳动生产率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仅为约66.9%,低于全国25.7个百分点④。

以上这些都说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型,特别是产业结构必须加快调整、升级。

二、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3.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珠江三角洲现代产业群与现代产业

体系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总的来说目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且各地、市产业结构同化现象严重。政府应通过完善政策法规等手段,营造有利于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技术开发和资本投入的环境,通过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企业投入开发创新为主体,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而优化企业生产能力与科技资源的配置关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重点开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

1.充分发挥政府对推进和引导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调节作

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被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所证明的正确规律。但各国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各国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经营机制成熟的程度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等。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体制机制从初级市场经济向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发展战略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7月SpecialZoneEconomy特区经济23

术产业,加快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省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协作,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共同发展。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角洲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中介咨询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帮助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聚集效应,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

6.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整体转型提供制度保证

珠江三角洲面临的困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特别是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当前,必须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和创新机制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就业和创业促进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全省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不断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机制,突出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导向,支持企业以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的科研支持,完善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等。以此为经济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4.强化粤港澳台经贸合作、泛珠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合

作关系

本着互惠互补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台经贸合作以及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全面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完善粤港澳联合工作机制,继续开展联合推介、联合开拓市场、联合应对反倾销等工作,联手参与国际竞争;加强跨境大型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口岸通关合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重点推进服务业合作,提升产业合作层次,全方位推进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对台政策,加强与台湾在经贸、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领域合作;深化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加强省际合作,促进泛珠江三角洲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以国际产业链优化重构为目标,积极开展与国际经济区域和新兴市场多层次、多方式、多领域的合作,推进珠三角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与对外贸易,构建优势互补的开放型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构建多元化的国际经贸合作格局,促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进一步聚集和一体化。

7.高度重视教育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各类人才

珠江三角洲走出“非熟练工人工业化模式”的关键在于高新技术人才的缺乏,这是制约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创新的瓶颈。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应当重点扶持、培养和引进我省自主创新关键领域、重点优势行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培养熟练的、有高技能的工人队伍。各地市应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这是继续发挥珠江三角洲经济聚集效应的关键所在。

注释: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现象①邱俊.产业结构“离经”与优化升级—现研析[EB/OL].广东省统计局.www.gdstats.gov.cn,2007年12月10日.

5.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珠江三角洲内源型

经济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以保障和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为重点来凝聚和增强全社会的消费动力,“化危为机”,增强企业在珠江三角洲聚集的信心。一方面,鼓励民营资本做强做大,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原则,大力优化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逐步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平等待遇,在投资管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企业组织制度。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办好各类民营经济园区,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发资源,与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相结合,建立稳定的能源、资源基地。开展面向全球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跨国生产和经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规模,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电力、交通、电信、建筑等领域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带动广东省技术、设备和服务出口,实现生产要素不仅在珠江

②朱遂文,林瑜.抓住机遇发展工业优化升级铸就辉煌[EB/OL].广东统计信息网,2008年11月06日17:41.

③朱晖,邝国良,齐昌玮.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J].生态经济,2009,(09).

④李华,贝燕威.珠江三角洲走向科学发展的分析与思考[EB/OL].广东省统计信息网,2008-12-09.

作者简介:

杨敏,女,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周尚万,男,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部教授。

24特区经济SpecialZoneEconomy2010年7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