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秦仕祥
一、知识分析
周长是继学生二年级学习了线段、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以及简单的平面图形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又是以后学习其它图形周长、,面积的基础,周长顾名思义就是一周长度的简称,就是一个图形沿它的边线绕一周的总长度,周长概念与两个因素有关系:一是周长与图形的外围的边线有关系,与图形中间的线没有关系,二是必须是正好绕一个图形一周的总长度,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实际上使用了“化曲为直”、“化折为直”的转化思想,求一个图形的周长一般有两种方法。
1、围量法。用柔软的线沿图形的边线绕一周,再测量这根线的长度,适用于求所有图形的周长。优点:思维简单形式最容易想到,对于具有一定厚度的立体物体中的图形操作简单,缺点:对于非常薄或平面图形操作难,不太精确。
2、测算法。就是分别测量一个图形各条边线的长度,再应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周长,适用于求边线是直的图形的周长。优点:操作简单,比较精确。缺点:一般只适用于边线是直的规则图形。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为了使形式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意义、掌握求周长的方法,分三个层次编写教学内容: 第一层次:61页的通过“游泳池”的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游泳池的图片,帮助学生找到游泳池的池口,再比画出沿着游泳池池口边沿走一圈路径,帮助学生体验游泳池池口一周的的具体情景,最后揭示出:游泳池池口的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相应的练习是“想想做做”的1、2两题。注意:教材中没有给出一个抽象的周长概念的表述,而是借助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周长的具体情况,如: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这段绳子的长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第二层次:通过61页的测量树叶周长的研究,帮助形式理解和掌握测量周长的最原始的方法——围量法,相应的练习“想想做做”的第3、6两题。
第三层次:通过61页试一试的两个规则图形的研究,使形式明白除了围量法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外,还可以应用以前学习的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采用量算法求平面图形的周长,相应的练习是“想想做做”的4、5两题。 三、学情分析
周长知识的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次跨越,以前学生学习的都是一条线段的长度,而周长则是多条线段的和(或曲线的长度),学生在一年级上册“比一比”里就学习了曲线长度的比较,已经积累了化曲为直的比较方法,在二年级上册“米和厘米”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测量曲折的毛线的方法,因此这个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对于周长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用围量法求比较薄或平面图形的周长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知道怎样绕边线围一周,测量的速度慢(甚至不会操作)而且精确度低,而对于求边是直的规则图形的周长比较容易操作。 四、教学思考:
周长是学生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是从线的研究到面的研究的一次跨越,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与抽象思维培养和发展时期,他们的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加之是形式第一次接触周长概念,因此教学时要处理好以下及格关系。 1、处理好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新教材改变了原先大纲教材的知识呈现形式,周长概念是一个个具体实例形式呈现的,没有了原先的高度概括的抽象的周长概念,这样的改变是基于形式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的,所以在教学周长概念时不要对各个例子进行抽象和概括,而是以具体化的形式揭示出具体实例物体的周长概念,如:在研究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之后就揭示出: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并学生边比划边叙述游泳池池口周长的含义;在研究了树叶一周长度后就揭示:树叶一周的长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并学生边比划边叙述树叶周长的含义。练习时还有让学生边比划边叙述具体物体的周长的含义。形象是为抽象服务的,如果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形象思维状态,既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形式抽象思维发展,所以在学生理解了周长意义之后,还得让形式在脑子里想像比划一些图形的周长,在脑子里形成图形周长的表象。
2、处理好学生操作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求一个物体某个面的周长时,一般都是用围量法,学生也非常容易想到这个求周长的方法,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是不加指导直接放手让学生操作,从学生操作的情况来看效果很差,一是有的学生束手无措不知道怎么围一周,到活动结束也没有操作成果;二是没有掌握围一周的方法,很多学生都是随便围上一周,非常不准确。所以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围量法求周长的操作方法,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围法的技术指导,使形式掌握围周一周的方法;在起点做个记号,然后用一根柔软的线沿着图形的边沿一段一段的围,围到哪里就用手固定住,再往后围,直到起点记号处,并在线上做上记号(剪断、大结等),最后用直尺测量这根线的长度,这个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然后在放手让学生测量周长。 3、处理好围量法与量算法的关系
围量法与量算法是求周长的方法有两种不同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求周长的有效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适用的情况不同而已。所以教学不要把这两种方法对立起来,要让学生能够根据情况的不同灵活应用这两种方法求周长。根据周长教学时形式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用围量法求周长,接着就先提供有一定厚度的物体(如茶杯)让学生测量这个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学生很快就会完成测量周长的操作;接着提供一个很薄的物体(如树叶)让形式测量它的周长,操作中让学生发现比较难围,引导学生研究围的方法并测量出周长;最后让学生测量一块三角板的周长,由于形式已经掌握了围一周的方法,所以也能顺利地完成测量操作,形式操作后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用的是围一周再测量的方法求周长的,你对这种方法有什么想法?除了围量法外还有其他方法求这块三角板的周长吗?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发现:还可以先量出三条边的长度再求和的测量周长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评价,使形式明白如果一个图形的所有的边都是直的,既可以用围量法求周长,也可以用量算法求周长;如果一个图形的边线是曲线,就只有用围量法求它的周长。 4、处理好周长概念与计算的呼应关系
教材中安排了两种求周长的方法,其中量算的方法由于操作简便、比较精确,所以执教老师都把它作为教学重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计算方法时,忽视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周长概念的建立,一味地追求计算方法的最优化,甚至避开了周长的概念为计算周长而计算周长,造成教学目标越位的现象。如: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一味地追问:还可以怎么计算?一下子得出4+3+4+3=14(厘米);4+4+3+3=14(厘米)4×2+3×2=14(厘米);4+3=7(厘米),7×2=14厘米。学生的关注点被教师硬拉向了计算的技巧上去了,而没有应用周长的意义去思考和解决周长计算问题。本节课的练习目标应当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知识周长的意义,在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应用建立的周长意义,初步学会家周长的方法,所以计算周长应用与周长意义相呼应,科学的处理方法应当是:先让学
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的图形,并思考从哪儿到哪儿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使学生明白可以以A点为起点和终点围周长,可以按照逆时针方向从A到B围了3厘米,再围到C又围了4厘米,再围到D又围了3厘米,最后围到A又围了4厘米,所以周长这样计算3+4+3+4=14(厘米);也可以按照顺时针方向从A围到D围了4厘米,再围到C又围了3厘米,再围到B又围了4厘米,最后围到A又围了3厘米,所以周长这样计算4+3+4+3=14(厘米),也可以以B、C、D为起点和终点围周长,得到相应的算式。这样就把周长的意义与计算的
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周长的计算,既复习了周长的意
义,又从周长的意义派生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它们互相说明和解释,相得益彰。至于由原始算法进行优化的简便计算方法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