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教案
执教:左兰
教材分析:这是一个在我国广为流传的故事,主要讲大荒年间,一名饥荒的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课文白话文和古文对应,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了解“嗟来之食”的出处和表达的意思。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懂得怎样断句,了解故事内容。
2、 能对照译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3、 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明白“尊严”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巩固本单元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阅读,明白“尊严”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明白“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懂得辩证的看待问题。
2、 指导学生交流和体验“尊严”,增强“尊严”的意识。
3、 学写“读后感”,练习有条有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前准备:查找关于“尊严”的成语和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单元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尊严”这个单元。
学习“语文天地”中的一篇“拓展阅读”——《嗟来之食》。
选自《礼记》。
二、 只是一篇古文,回忆以前我们学习过的古文有哪些?(《浙江潮》、《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呢?
介绍一种学习古文四步法。(ppt演示)
一查:查字典,正字音;
二读:读通顺、能背诵;
三看:看注释,解词意;
四对:对译文,了大意。
学生自读,齐读。
三、 按四步法学习古文。
1、 课前预习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一定会查字典解决,考考你们认识屏幕上的字吗?(自己小声的读一读)(指名读一读)(纠正)(再齐读)
比较:屦——履
分辨:食(shí)食(sì)
2、 放进文中还认识吗,美美地读一读。
(自由读)
(同桌互读)
(勇敢地站起来读)(学生评议、注意些什么)
(老师范读)听清语气停顿了吗?
(再练习读)
(学生齐读)
3、 这篇文章没有注释,只有译文。那,我们来玩一个游戏。(ppt演示)
默看游戏规则,记清楚了吗,开始游戏。
4、 展示:男生读古文,女生读译文;换过来,试一试;老师读古文,学生读译文。
5、 通过古文译文对照读,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的意思了吗?说说。(写了一个有骨气的穷人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
6、 题目叫《嗟来之食》,文中哪些语句与题目有关,勾画出来。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体会黔敖说话时的语气、心理活动。他为什么这样说?饿着听了黔敖的话,有什么反应?能从这个反应,猜测他的心理活动吗?于是,他说了什么?
试读出语气。听了饿者的话,黔敖有什么改变?但是,事情的结果怎样?
板书:黔敖:“嗟,来食!” 从而谢之
饿者:“不食嗟来之食!” 终不食而死
7、后来这个故事广为流传,除了他的本意,还有他的寓意,代表什么?(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
8、于是,自古以来古人就有这样的训诫:
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有不懂得吗?谁懂?老师来解答。(孔子说,我不喝这泉水,是因为厌恶这泉的名字。有志者岂能与盗为武?)
四、 畅所欲言:评议《嗟来之食》这个故事。
1、 同学都是有思想的孩子,学了这个故事肯定有自己的见解。完成p77页畅所欲言。
2、 老师指导读要求。可以对故事中的人物、故事本身发表意见。说明理由时要有理有据。
3、 默想、批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在精神追求和物质需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精神是应该高于物质的。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启示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孟子》一书。因为齐宣王不采纳孟子的仁政主张,孟子气愤而去,齐王派使者挽留孟子。孟子慷慨陈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后又讲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体现了战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独立人格。现在意保留原意,指有骨气的人拒绝接受侮辱性的施舍。“嗟来之食”与“跨下之辱”相比那种更为羞辱?个人认为,跨下之辱更甚之。正因为韩信能忍受跨下之辱最终才得以成就大业,衣锦还乡。因此,如若一个人有志气,嗟来之食并非不可食也,食嗟来之食也并不代表就肯定没骨气。何况,黔敖最后也意识到自己的无礼而道歉,连曾子听到这件事后也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业。
五、 课后拓展:课后由感而发,写《嗟来之食》读后感,或写关于“尊严“的议论文章。
板书设计: 嗟来之食
黔敖:嗟来食
饥饿者:终不食而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