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9)
摘要:“课程思政”强调对学生进行全员式、全过程式以及全育人式的课程教育理念。思政教师转向传统教学观念,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向不仅能够有效优化思政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本身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还能够促进思政教育事业的创新性发展。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教育;教育转向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8-0151-0002
(四)“课程思政”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奠定人才基础。“课程思政”相比于传统的思政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以及实用性。针对性主要是指“课程思政”的成绩考核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理论背诵的准确程度,不再单纯根据笔试成绩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上,重视教学环节的动静结合;实用性是指“课程思政”在课程形式的设置上的多样化趋势,不单单包含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还要加入课外实践学习、案例学习讨论以及大政方针的探讨等。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有政治学专业讲师也有各专业学科讲师,还包括企业的管理者、一线操作者等,实现课程内容与实用技术的有机结合。
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向的路径分析
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转向不能够急于求成,要选择合适的改革切入点进行课程模式的优化,在转向路径上要循序渐进,首先挑选课程之间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突出思政课程与相关课程相互配合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完善和修订。
(一)引导思政教师转向教学观念高校思政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主体,其对“课程思政”概念以及核心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转向成功与否。只有在观念上认同“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才能够主动去探索思政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之间得共同之处,才会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比如教师在教学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程度不断加深,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关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努力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上升,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而“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为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一、“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向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在概念界定上强调的是新型课程观,其重点不在于课程数量以及课程活动的设置上,而是一种课程设置的全局观念。“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在整体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其中,在其它知识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达到了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课程思政”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将显性的教育功能内在化,真正达到以德育人的思政教育目标。
(一)“课程思政”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突破性发展
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把握住课堂教育的主线,理论课程是关键,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以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要为出发点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对相关课程内涵的探索和挖掘,实现其与思想教育课程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思政”转向传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形式
一直以来国家都将思政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在各类文件中都会对其重要性进行反复阐述。现有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围绕帮·151·
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行为价值观为核心,以此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现有课程体系已经很难实现最初设定的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真正认识到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因此转向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迫在眉睫。“课程思政教育”概念的提出已经被证实是当前最为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模式,依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差别性地采取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实现学生通用素质和专用素质的全方面融合发展。
(三)“课程思政”优化高职院校现有课程内容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相对统一,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差别较小,不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更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导致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想转向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对思想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课程思政”在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课程思政”能够促进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内容与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将思想教育学习与之结合。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要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讲授,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基本目标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上的创新;第二,在课程实施上,思政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思想政治的基础理论内容还需要明确如何将思政教学与高职院校专业化课程有效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全面了解职业岗位和学生的基本特征,提取其中的共性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将其中与思政教学工作相关的内容进行组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优化,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思政学习与专业学习是紧密相关的。
智库时代 可以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思政故事”,将理论与真实案例相结合,达到“以悟道代灌输”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主动探索课程教学的新形式,借鉴国内外教学新手段,最终实现思想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目标。
(二)成立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
“课程思政”体系的推进尤其要注意防止出现粗放冒进的现象。“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并不是要求所有课程都以思想政治教学为核心,因此要避免出现思政课程模式化的现象。对此高职院校要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思政”体系的战略目标并对当前思政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一般情况下改革领导小组应当由主管教学的校长或者院长任领导总指挥,学校教务处、教学研究部门、思政研究办公室以及各专业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彼此配合相互协调。领导小组的基本职责包括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将标准与思政教学目标相结合,以新修订的教学标准为基础制定考核关键指标并对指标权重进行科学分析,确保“课程思政”改革落到实处。
(三)思政课程专职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课程思政”体系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资源的再开发和再设计,其创新性地提出了专业课程资源与思政教学资源的有效结合,对此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要共同参与到改革后的课程开发中。第一,要制定新的专业课程
标准,在标准中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和思政教学的结合,构建知识、能力、思政素质三大教学目标标准;第二,思政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对专业课程的修订,打破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界限,确保“课程思政”改革方向的正确性;第三,思政教师要主动加入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在丰富思政教材和专业教材体系的同时,促进思政课程和专业知识的紧密结合。思政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体系改革主体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各种可能资源帮助完成“课程思政”转向,强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拓展完善思政教学内容。
(四)打破“课程思政”教师实践培训的时空限制
思政教师在实践教学技巧培训过程中制约其培训效果的主要障碍就是培训资源的不均衡以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对此一方面思政教师要主动深入教学一线,积极探索思政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为思政教师实践培训学习创造优越条件,加大资金投入打破其时间空间要素的限制。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在转向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形式,优化高职院校现有课程内容的同时能够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用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实践。
智谋方略
【作者简介】贺冰心(1983-),女,硕士,教师,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红.推动职业与继续教育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2017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举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5-13
[2]施国强,王娜,吴蓉娟,陈文渊,彭高翔,赫爽,魏以立.爱恩学院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143-144.
[3]卜兆,于丽艳.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法探析——以《酒店前厅管理》课程思政改革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39):88-89+92.
[4]孟建国.高职外语类“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与ESP课程建设研究——以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课程改革为个案[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4):23-27.
[5]谢颖.“思政课”精品视频课程建设的难点分析——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J].学理论,2014(32):200-201.
[6]杨烨军,宋马林,陶伟良,翁世梅.基于知网数据库的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知识图谱分析[J].智库时代,2019(15):187-190.
[7]刘翠萍,李春华.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15-117.
(上接第150页)
校进行大力的支持。在开源这个维度上,则可以通过捐赠与合作等方式逐步进行。
校企合作则是双方基于现实需求,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完成资源的流动过程。传统的“产学研一体化”就是典型的校企合作方式。时至今日,校企合作的方式仍然不离其窠臼。企业有需求,高校有资源,高校提供智力资源,企业提供经费支持,这是世界范围内高校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此外,部分高校还可以通过融资的方式来完成经费的开源,这虽然是一个较为新颖的形式,但是部分高校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尝试。
(四)政府拨款
政府拨款要高校经费获取途径,获得经费支持不仅需要完全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政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创新和转变。政府对于高校的经费拨款主要依据高校申报项目和内容的价值与作用,以及是否具有可行性等标准。高校在进行经费申请的时候,则需
要将自己的申报项目进行必要的包装,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项目的亮点以及重要价值凸显出来,给审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给予必要的支持。比如,东北边疆地区的高校可以将“高句丽研究”“渤海国研究”“大兴安岭生态环境工程”“长白山环境保护与研究”“满族文化技艺传承”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项目作为申报的专项内容,争取获得额外的经费支持。在活动常规经费拨款的基础上,获取政府专项拨款以及相关资源的供给,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三、结语
对于高校而言,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该项工作与其他该项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如何从“开源”和“节流”两个维度去拓展相应的渠道与路径是相关部门和人员始终积极探索的问题。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经费,为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是
必经之路。将社会资源、政府政策、高校管理等多种层面的条件利用好,一定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高校自身迅速转变“等、靠、要”的消极被动理念,尽快树立“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模仿学习,反思提高”的工作思路。
【作者简介】温毅波(1984-),男,硕士,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宁.如何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源节流[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167-168.
[2]杨柳.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3):53-57.
[3]李雄平,赵玉凤,闫芮菲.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8(24):24-25.
[4]肇丽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3-76.
·1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