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香水》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香水》

作者:朱代伟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9期

摘要: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不是唯美浪漫的天堂,而是肮脏污秽,恶臭不堪的恶之花土壤,这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本色。电影《香水》真实的还原了这一场景,影片讲述了香水天才格雷诺耶传奇反叛的一生。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盛行,却让人类陷入空前的精神迷茫和个体危机。人为何存?这是影片抛给我们的一个哲学悬题。 关键词:波德莱尔;浪漫主义;工具理性 一、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游荡者

18世纪的欧洲大陆,经过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赋予的理性科学主义肯定性论证,风气面貌一新,人通过自己的思想,进行创造和发明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此时,作为欧洲中心大都会的巴黎,聚集了大量的富商贵族,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前来谋生的底层劳工。

影片巧妙地选取了‘香水’作载体,以气味为引,展开电影的画卷篇幅。缓缓铺陈开来的镜头对准了鱼贩市场。这里肮脏污秽,恶臭不堪,就社会贫富结构的划分而言:香水的具象是上流社会身份、资产和财富的象征,也是阻隔底层人进入上流繁华城区的障碍,影片的主角格雷诺耶出生成长的鱼贩市场,那是底层苦劳力聚集的码头巷道、那里没有玫瑰,没有装饰豪华的马车,那里永远是衣衫褴褛、臭腥满地,“香味”是穷人永远永远无法靠近的象征。

芬香与恶臭所隔断的是社会阶级身份,格雷诺耶在巴黎贪婪的吮吸着香味,水果的芬香、贵妇人浓妆艳抹的粉脂味,装饰豪华的奢侈品商店。可是,格雷诺耶自身却被剥夺了气味,既无香味,也无臭味,他衣衫褴褛的倚靠在华丽的商店橱窗前,成为了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城市游荡者:“槛褛的衣衫在我们眼前晃动,向我们讲述着人类的痛苦”(1)。 二、理性主义主宰下的欧洲信仰危机

开始于欧洲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空前的解放了人的思想自由,中世纪诡秘幽魅的耶路撒冷神话被世俗理性一一破解掉,人的思想开始占据现实的中心,用马克思·韦伯的话来说就是“祛魅化”的过程。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Siècle des Lumières),高扬人本理性主义,而巴黎是整个欧洲人文圣殿中心。

当时的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等人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天主宗教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核心思想是:主张将“君权神授”转为“天赋人权”,解构教会的神权,将权利交给理性知识系统构建的法律。城邦发生杀害少女事件以后,贵族伯爵们在镇议会上为应请神父做法驱魔,还是“靠理性智慧的头脑”用刑侦手段将凶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绳之以法的争论,事实上就映照了教会神权和世俗法律的论争分歧。随后情势急转直下:教堂的修女被杀害,看到修女尸体的教父,吓得扔掉了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权和驱逐恶灵神力权杖,落荒而逃,教父逃跑的狼狈背影基本上宣告了教会威权的落幕。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完成了哲学世界的人本主义转向,康德更通过“人为自然立法”,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影片中格雷诺耶靠敏锐的嗅觉能辨识世间任何一种气味,但他自身却没有气味。这就产生了他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危机,他凭什么证明自己的存在?如果万物都有一个存在的因素:气味。那么,如果假设他存在,为什么他没有属于自己的气味?个体存在危机感的产生,使得男主角不断寻找自我存在的确证,于是他收集制作出世界上最香的香水,使自己拥有存在的证明(气味),让人们迷醉于他的肉体,使自己得到最深厚的被爱感。

德国哲学家康德,应证了人的理性可以为人获得主体地位。但是在资本经济下无处不在的所谓理性,却导致了人为了实现自我需求、贪婪而甘愿成为被机器和制度“异化”的工具,理性演变成了束缚住人,把人装进套子里的工具理性。那些陷入格雷诺耶香水肉味极致诱惑的人们,贪婪奢求于对味道的享受,而行如动物的乱伦,分食尸体,陷入最终的道德崩盘。当然,这也可以看做是尼采式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痛苦与狂欢交织的癫狂精神。欧洲此时,陷入一种空前迷茫的理性神话破灭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危机,而解决危机的出路,就是来自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抗。

三、来自浪漫主义者格雷诺耶的反叛

法国社会学家卢梭认为,在社会和国家出现以前,人类生活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漂泊在森林中,没有农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每个人都自由、平等、善良行事而对同类没有需求或危害的欲望,卢梭据此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

影片中无论是出于获利卖钱目的,而收养格雷诺耶盖拉尔太太;还是城邦里的贵族市民,都充满了工具理性的算计思维。只有格雷诺耶选择叛离现代文明,陶醉沉迷于自我本能需求之中,他游离在主流的社会生活行动和思维方式之外,为了追求香水的油脂离析法奔赴格拉斯堡的路上,攀山越岭,嗅着野地里青苔和各种树木杂草气味,饮山泉朝露,任须发自然生长,这正是浪漫主义所象征的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理性反叛的实践。在英国浪漫主义旗手、诗人拜伦的诗篇《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唯起伏的山峦都象是他知心的朋友,波涛翻腾着的大海是他的家乡...反抗自己抑郁心灵的漂泊的叛逆”正是对格雷诺耶形象的真实刻画。《香水》正是用天才格雷诺耶的气味寻觅之旅,展开了一部欧洲艺术思想史诗。

启蒙运动肯定了人的理性思维价值,但是理性科学主义盛行,却侵蚀了人的诗意精神世界,感性的浪漫主义恶之花开始绽放反抗理性的花朵,这一朵花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结成对以启蒙理性为代表的现代性全面颠覆解构的后现代主义,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主义危机显现,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价值意义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地位的瓦解,造就了今天消费社会下深度的消失。影片结尾,那被啃食得空空如也的地面,似乎是对现代娱乐至死的精神危机最好的写照。香水寻找的不是香味,而是人是世界发展的目的,人为自由的初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注释:

[法]夏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9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

[2]夏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11. [4]乔治·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M].上海译文出版,19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