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南沙沟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作者:张煦 徐俊杰 杨南坤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年第15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摘; 要:陕西省旬阳县南沙沟铅锌矿经多年开采,目前已探明的资源量采掘殆尽。文章结合矿山勘探成果,通过对地质成矿条件进行分析,总结矿体富集规律,为矿山开展深部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铅锌矿;地质特征;陕西南沙沟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15-0069-02
Abstract: In Nanshagou lead-zinc mine located in Xunya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after many years of mining, the amount of resources has been proved to be exhaust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mine exploration results, the geological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are analyzed, and the ore-body enrichment rules a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deep exploration of the mine.
Keywords: lead-zinc min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y; Nanshagou, Shaanxi 1 概况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陆续有多家地勘单位在旬阳县南沙沟一带开展地质工作。南沙沟铅锌矿通过多年来的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由于矿山勘查开发程度高,经过二十余年开发,保有资源量所剩无几。 2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质背景
南沙沟矿区位于秦岭-大别新元古代-中生代造山带南秦岭边缘海盆的江口-青铜关陆缘海盆,即旬阳泥盆纪沉积盆地东南段[1]。主要出露一套志留系、泥盆系滨-浅海相浅变质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区内主要构造线近东西向展布,羊山复向斜、南羊山断层、蜀河-大岭断层构成本区主体构造格架。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位于山柞旬沉积盆地金、银、铜、铅、锌、汞、锑、砷、钨、钒、钼、钡地球化学区中的旬阳-白河地球化学亚区,据1:20万化探扫面资料,区内金、银、铜、铅、锌、汞、锑、砷、钨元素呈高背景带状异常分布。
矿区位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降坡一泗人沟-仙河铅锌金异常区东段,矿区周围主要有Pb9、Zn12、Zn13异常。异常形态好,分规模大、峰值高、套合性好(表1)。区域铅锌异常为评价南沙沟等铅锌矿床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3 区域矿产特征
旬阳北部泥盆纪沉积盆地形态发育良好,地层、岩性有利,各类型构造十分发育,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并分布有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产地。尤以铅锌矿产独具特色。围绕旬阳沉积盆地边缘,形成长达60公里的枫树-大岭-南沙沟铅锌金成矿带,已圈出的地球化学异常及分布的矿床(点),显示了本区巨大的成矿潜力及良好的找矿前景。 3 勘查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矿区主要分布地层为志留系细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地层[2],由老到新为:
(1)双河镇组。与下伏梅子垭组整合接触,是区域铅锌矿含矿层位,分为四个岩性段,本矿区只出露第二、三、四岩性段。由上到下分为:第四岩性段:上部粉砂质千枚岩;下部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粉砂岩。厚度53.84米。该岩性段上部是矿区铅锌矿的主要含矿层位。第三岩性段:该段分布于矿区北部和东部地区。上部主要为绢云母粉砂質千枚岩;中部为灰色含炭质千枚岩夹粉砂质生物碎屑灰岩;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含铁灰岩。厚度496.29米。第二岩性段:该段分布于矿区东部观堂沟火神庙垭一带。上部为粉砂质千枚岩、绢云母绿泥石千枚岩、绢云母千枚岩;下部为含泥质菱铁矿粉砂岩、生物碎屑灰岩。厚度270.68米。(2)水洞沟组。广泛出露于矿区西部和南部,约占矿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由绿泥绢云千枚岩、绢云粉砂质千枚岩、绢云千枚岩、铁白云石绿泥千枚岩夹薄-中厚层石英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组成。与下伏双河镇、上覆下泥盆统西岔河组为整合接触。 3.2 构造
工作区构造位置上处于留凤关-金鸡岭褶皱束大羊山复向斜东部偏北地段。受区域上南羊山复向斜构造影响,区内褶曲、断裂发育,断层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近东西向展布。 3.3 变质作用
本区变质作用强度不一,构造影响具多类型、多期次特点,岩石均具不同程度变形作用,总体变质程度较低。 4 矿体地质特征
南沙沟铅锌矿共有K1、K2、K3等3个矿体产出。矿体平面上一般呈条带状、透镜状,剖面上一般呈似层状、透镜状。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或基本一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K1矿体。K1矿体分布于矿区西部,矿体赋存于上志留统水洞沟组下部。产状190°-205°∠24°-45°,工程控制矿体总长度316.40m。单工程矿体平均厚度0.64m。单工程锌平均锌品位9.95%,局部块段伴生铅,矿体铅平均品位0.35%。
(2)K2矿体。K2矿体分布于矿区中部。矿体赋存于上志留统水洞沟组下部。产状185°~215°∠25°-35°。工程控制矿体总长度746.2m。单工程矿体平均厚度0.96m,单工程锌平均品位11.24%,局部块段共生铅。
(3)K3矿体。K3矿体呈条带状出露于矿区中部一带。矿体赋存于双河镇组第四岩性段上部灰色粉砂质千枚岩中。矿体产状 189°~215°∠32°-37°。工程控制矿体总长度1516.56m。单工程矿体平均厚度0.89m,单工程锌品位11.52%,局部块段共生铅,属于区内规模最大的矿体。
5 富集规律分析
(1)具有稳定的含矿地层。地层对铅锌矿的控制表现在3个方面:a. 矿床赋存在特定的层位中;b. 控矿层位有一套利于成矿的岩性组合;c. 赋矿岩性是在较特殊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2)岩性界面发育层位。岩性界面发育层位对于区内铅锌矿的富集具有重要的意义[3]。在赋矿层位岩性界面频繁发育,这反映出当时成矿环境发生过多次突变,海底震荡强烈,发生强烈的喷流成矿作用,使得成矿物质富集有利于矿。另一方面,由于岩性界面上下岩石性质的差异,在成矿后的构造活动中容易发生层间滑动,形成更为有利的容矿空间,易于成矿物质贯入,有利于铅锌矿化的进一步富集。(3)热液蚀变发育地段。热液蚀变的强弱反映了成矿时成矿热液的规模和大小。喷流热液的强度越小,对围岩的蚀变作用就越弱,形成矿体的规模就越小;反之喷流热液强度越大,所带携带上来的成矿物质就越多,形成的矿体规模就越大[4]。(4)层内断裂与含矿层位叠加的地段。在本区所处的铅锌矿带内,含矿层内的层内断裂往往控制了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在断层产状变化部位及与其它断裂交汇部位矿化富集,矿体厚度亦随之增大。这种规律反映了研究区内铅锌矿受后期改造作用发生进一步富集的规律。(5)后期构造、热液强烈改造地段。成矿后不同期次的构造活动对于铅锌矿具有一定的改造作用。当原生沉积矿床受到后期构造、热液作用的改造时,原来的沉积成矿特征不同程度地减弱或消失。使得除地层和岩性控矿外,构造控矿也很明显,而改造越强烈,构造控制越显重要。在改造较强烈部位,部分的成矿物质被活化转移,在矿体内部裂隙带或附近的断层、破碎带中重新沉积,使得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成矿。 6 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1)多个验证钻孔证明矿区有良好的见矿显示,显示出本区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南沙沟地区铅锌矿赋矿标高在150-800m之间(见图1),南沙沟铅锌矿虽经过多年开采,但主要开采了400标高以上部分,400m标高以下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本区双河镇组、水洞沟组地层层序稳定,分布广泛,是本区铅锌矿的赋矿岩石,为矿液储存、富集,提供了卓越的岩石学条件。该套岩性的大面积分布,加之断裂、褶皱构造发育,有形成中大型铅锌矿产的基础地质。
综上所述,应依托现有的资料成果,延走向、倾向扩大矿体规模,通过“探边摸底”的工程控制,矿山储量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松岭,胡祥昭,邹海洋.陕西旬阳盆地金属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邓德平,刘利民,唐永忠,等.陕西省旬阳县南沙沟铅锌矿普查报告[R].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队,2000.
[3]侯满堂,唐永忠,张连昌.陕西旬阳地區志留系铅锌矿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质通报,2007(02):155-165.
[4]齐文,侯满堂.陕西铅锌矿床及找矿方向[J].陕西地质,2005,23(2):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