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露的评价因素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第25卷第11期 乐【Ll师范学院学报 VolI25.No.1 1 2010年11月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2010 自我表露的评价因素 杨扉, 彭杨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人事处,四川乐山614004) 摘要:自我表露是人们在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时,自愿表达自己的主观信息的过程,是心理健康及人际和谐的重要指 针。概念上主要存在两种争论,一是将自我表露视作稳定的人格特质,二是将其看做情景行为。前者强调表露的量,认为表 露内容广、隐私即可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后者则认为除内容外,表露时所伴随的行为才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最后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自我表露的评价因素。 关键词:自我表露;评价;人格特质;情境行为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0)11_0103—03 表露功能的争论 度即是谈话内容的多样性,而深度是指谈论话题对个人的 意义。随着交往的深人,自我表露在内容上会经历广度和 自我表露一词在心理学领域有很深根源。比如精神分 深度增加的过程。仅从表露内容去考虑自我表露,只能是 析治疗是将各种心理现象、行为表现不断还原,呈现出多 对该个体此时与某一目标人之间所处关系的层次作描述, 年郁结在潜意识领域的冲突和欲望,从过程上看,治疗本 而不能动态揭示人际关系的发展。也即是说,亲密的人际 身就有让患者自我表露的意味。罗杰斯则认为“当感受充 关系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分享个人信息,如果再用表露内容 分表达并被接受之后,亲密感及积极的感受就会发生”,他 去推测人际关系,那么仅仅是在就亲密关系本身所暗含的 进一步指出解决孤独的办法在于冒险向他人展示自己【1]。 特点进行重复。更不能将自我表露的内容作为自变量去预 Jourad正式提出自我表露概念后,在社会心理学、咨询 测个体人际关系质量。 心理学及人际关系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相关研究。这类研 表露作用的争论其实质在于对自我表露认识上的分 究沿袭Jourard的思路,从话语内容去探索自我表露的结 歧,一是把表露视作稳定的人格特质,二是把表露看作情 构,从表露内容的多少去作质量判断,进而侧重证实自我 境性行为。前者强调表露的内容要广泛,后者强调表露时 表露在同伴关系、友谊质量、心理健康以及咨访关系建立 伴随的行为要适当。 上的积极作用目。它们都指向一个“好的”、“稳定的”自我表 露在于针对不同的目标人进行表露的主题范围大小以及 二、表露概念的争论 各类主题表露的量,也即是指向表露什么、表露多少。 (一)人格特质角度 但从经验上讲,祥林嫂似的自我表露并不鲜见,但其 Jou ̄d所谓表露的内容是关于自己的各方面信息,“自 并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而会让人反感。朋友、 我表露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过程”。自我表露被看作是相 同伴间的表露内容也并不固定,总会随时间、地点和经历 对稳定的个人特点,并将其视作心理健康的信号和原因。 的事件而变化。 他早期注重传递信息的量,认为向他人表露的信息量是关 社交渗透理论认为,自我表露有广度和深度之分,广 系亲密程度的标志。 收稿日期:2010—09—09 基金项目:I ̄t JII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CJF08024 o 作者简介:杨扉(1977一),男,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咨询。 103 Cheluneoj也将自我表露视作一种人格特质。尽管他承 认环境因素对自我表露影响巨大,但他认为即便如此,个 体差异依然能被观察到。“就这一原因,即使对特质论持有 最为激烈批评的人也得承认个体会将自己独一无二的认 知和行为能力带人到人际关系中来”。从概念界定上讲,他 将自我表露定义为把自己个人的信息展示给另一人,但须 有三个限定条件:一是自我表露必须是涉及说话者自己个 人经验的信息,而不是陈述他人的或客观事件。二是表露 者必须是口头传递这些信息,纸笔、书信则不是自我表露。 三是表露者必须把这些信息传递给目标人,表露必须是产 生于实际的人际交往之中。 将自我表露看成是人格特质的学者对自我表露的定 义并无太多本质上的变化,认为自我表露得越多则会获得 更多的亲密感。 (二)非人格特质角度 Cozby141较早注意到了自我表露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现 象,并指出了自我表露存在多维陛特点。StilesL ̄认为自我表 露是一种言语行为,应该研究这一行为本身,而不能像贾 拉德等人一样用自陈量表来测察。自我表露并非连续量表 所能测察的,只能是通过对实际的表露行为进行观察和编 码。 Stiles吸收了语用学的观点,主张用主体间性(Inter— subjective)的思想来分析自我表露行为。认为过去的研究只 是把被试当作对象客体,忽略自我表露是两个主体问的交 互活动。他将表露分为三个类别观察。一是表露的内容类 别(Contant Category),指所表达文字的内含和外延,即表 露主题。二是主体间性的类别(Intersubjective Category),指 说话者的意图和说话时对接受者实施了什么样的行为,如 命令、祈求等。三是副语言的类别(Paralinguistic Category), 指伴随语言态度、风格,如语气、语调等。 由此,Stiles对自我表露提出了两个界定自我表露的条 件,一是表露的形式是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二是表露的 含义是表白来自说话者内部参照系的个人体验,也即是展 示主观信息。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用第一人称强调了表露 者作为主体,在表达关于自己的信息。个人体验则强调了 表露者对于表露信息的情绪体验,以及该事件对自己造成 的影响。 个体对表露主题的选择,以及针对某一特定目标人表 露的量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变动不居。Chelune首先发 现情景因素会对表露的量产生影响,而Miller则发现表露 接受方的反应会促进或减少个体的表露内容。Anderson, Carson和Darchuk更是用实验证明了拥有良好社交技巧 者的自我表露更具有积极意义。Archer和Burleson则验证 了表露时机的选择对获得接受方好感的影响。 与特质观点相比,非特质观点对自我表露作了更精细 的限定,更强调实际人际交往中的而不是实验室、纸笔测 验所得到的表露。就信息而言,更着重于主观性、隐私性、 情感性和重要性的考察,同时还强调表露者的主动性。但 如果仅把自我表露看作是完全随机的一种行为,并不能解 104 释同样情境下个体的差异性。 三、表露的评价因素 (一)表露的数量(或广度) 贾拉德早期十分看重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数量。在他与 同事合编的“贾拉德自我表露问卷”(Jourard Self-Disclosure Questionnaire简称1sDO)中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问卷分 为六个主题:态度、兴趣、工作或学习、金钱、性格和身体, 测察个体向四种目标人,父亲、母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 的自我表露程度。每个主题含10个项目,4级评分。贾拉德 用此问卷分别研究了自我表露的性别、文化差异,自我表 露与心理健康等人格变量的关系。尽管问卷因素有公开私 密之分,但他并未对其检验,也未展开研究。 自贾拉德之后,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lsDQ并不能很 好地预测被试实际的表露行为,并且以此为工具研究自我 表露与其他心理量的关系时会得到不一致的结果,说明其 效度存在问题。 (二)表露的灵活性 众多学者针对lSDQ的预测效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Chelune引进自我表露的灵活性(Self-Disclosure Hex— ibility)的概念来加以解释。自我表露的灵活性指根据人际 交往的不同的情景和不同交往对象(熟人、生人),而适时 采用不同表露方式的能力。Chelune认为灵活性的高低是 表露的基本维度而应该重点加以研究。表露的灵活性比表 露的程度更为重要,表露灵活性高的个体更能被表露接受 方认为是恰当的。这是因为情景因素会通过社交规则来影 响表露,因此必须考虑“谁在此情景中,相互作用发生在何 地……990 Dindia,Fitzpatrick,Kenny的研究也显示了针对不 同人际采用不同表露方式,如夫妻和陌生人,会得到不同 的结果141。 Chelune据此编制了自我表露情景问卷(Self-Disclo— sure Situaiton Survey,简称SDSS)。该问卷设置了2O个情景 (如:经人介绍的男女初次会面;与家人晚餐等),要求被试 根据设定情景回答自己的表露倾向程度,5级计分,得出被 试在各种情境下的分数,其离散程度即可表示灵活性高 低 。从统计方法上看,Chelune将标准差作为比较对象,而 贾拉德则是比较平均数,究其本质依然是表露程度。SDSS 忽略了交往主体的人格、交往目的和社交技巧等方面的特 点,同样存在预测效度上的问题。 (三)对方的特点 可以看出贾拉德(Jourad)和Chelune都从个体内部去 找原因,Miller、Berg则把自我表露看成是内外部因素共同 决定的一种行为。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对接受表露者个人特 点考察上,通过实验证实了接受表露者在开启者量表 (Opener Scale)上得分高低会影响到被试实际的表露情况。 即使自我表露得分低的人,当他面对一个高开肩者时,其 自我表露相应较高;而一个高表露者面对的是不善于开启 的对象,则会表现出相对较低水平的表露。这说明要准确 预测或者描述自我表露行为必须考虑到表露对象的特点。 高开启者的特点是有兴趣倾听对方的表露,适时而恰当的 件下,较迟的表露比较早的表露更能吸引被试。Piner, Berg,Miller三人则对响应的时机作了研究,结果是:当被 响应,能够让对方感受到温暖和被接纳。配合开启者量表 使用的是在JSDQ基础上修订的自我表露指数量表(self_ Disclosure Index)包含1O个项目,5级评分 。 试表达严重的或琐碎的情感问题时,是否及时地响应对 方,所产生的人际喜爱结果是有显著不同的。当表达比较 琐碎的情感问题时,即时表达自己的同情是不合时宜的, 那会被认为是没能真正理解表露者当时的想法和所处的 状态。相反,当对方表达自己遇到的严重问题时,即时表达 除了“开启”之外,表露接受者的响应行为(responsive一 [1ess)也属于对方特点。Davis和Perkowits根据交流过程中 潜在的需要析出恰当的响应行为,如:响应的内容和先前 交流内容符合;响应的态度适当而积极;先说话的人要能 引起对方兴趣;响应时机适当。Berg总结了响应性的分类, 内容、风格和时机。在内容上,提供满足对方需要的资源和 考虑到对方接受后产生的结果,能应和对方兴趣和先前的 同情则被认为是友善的。 (六)社交技巧 Anderson,Carson,Darchuk批评在以往关于消极事件、 痛苦情感表露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没有在真实的人际 交往模式中进行,只是简单地将被试设置在面对录音机或 者采用写日记的实验情景中加以考察,从而忽略了人的因 交流。在风格上,包括响应的意愿,眼睛接触、微笑、点头等 行为。在时机上,则强调因事、因人、因地制宜。 (四)私我意识 素。因此他们设计了新的实验情景,研究被试的社交技巧 对消极事件的情感表露的影响作用。社交技巧分为六个重 Fronzoi和Davis对442名高中生在自我表露和孤独 感关系研究中引入了私我意识这一变量,发现高私我意识 者更愿意向同伴自我表露,从而更少报告孤独感,第二年 的重复测察也呈现了同样的结果。并据此认为私我意识是 预测同伴问自我表露的有力因素。随后的研究通过因果关 系推理,他们进一步发现只存在自我意识对自我表露的影 响,而不存在自我表露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学者们都强调自我表露信息的私密性、主观性和重要 性。私我意识也正是反映的个人内部较深的指涉自我的意 识内容。在这一点上,Fronzoi和Davis的研究正好与Cozby 等人对自我表露的看法一致。 (五)表露的时机 要领域,旨在测察社交和情感交流中的表达技巧。分别是: 情感表达、情感敏感性、情感控制、社交表达、社交敏感性 和社交控制。他们运用社交技巧量表筛选出140名社交技 巧较好和较差的两组被试分别向录音机、社交技巧好和社 交技巧较差的三组对象表露自己痛苦经历。结果表明两组 被试在面对录音机时,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大,双方都有较 好社交技巧的被试,积极影响最大。 四、结论 自我表露是人际交往中必然发生的现象,表露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人际关系的发展。对自我表露进行评价时,必 须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表露的量,二是表露的质。 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下的表露对个人的人际吸引力有 很大的影响。比如表露者如果较迟表露(较早谈话中没有 表露)更易被喜爱。再如Archer,Burleson通过实验得出:同 样的表露内容,在事先有铺垫和没有铺垫的条件下,不同 从量上讲,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个体,相互分享更多的 秘密。其表露的主题广泛,内容相对隐私。因此表露更多可 以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从质上讲,表露行为的适当性是 获得良好人际关系另一个关键。表露是一种行为,受到情 景、对方特点以及文化的制约。因此,更多的表露是获得良 的表露时机对人际喜爱和人际吸引的作用不同。交往之 初,在实验者对欲表露内容(消极的)有所铺垫和原因说明 的条件下,较早的表露比较迟表露更能吸引被试;相反,在 实验者对欲表露内容(消极的)没有铺垫和原因说明的条 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而适当的表露行为则是充分条 件。 参考文献: [1]卡尔・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Levesque M J,Steciuk M,Ledley C.Self-Disclosure Pa=erns among Well—Acquainted Individuals:Disclosers,Confidants and Unique R.ehfion— ship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fy,2002,30(6):579-592. D]Chdune G J.A Neur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In:Deflega V J,Berg J H.Self-Disclosure:Theory,1Kesearch,and Therapy.Plenum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1987:-14.9 [4]Cozby P C.Self-Disclosure:A Literature K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3,79(2):73"91. 【5]Stiles W B.“I Have to Talk to Someboay”:A Fever Model of Disclosure.In:Dedega V J,Berg J H.Self-Disclosure:Theory,P.esearch,and Ther— apy,Plenum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1987:257~276. (6]Chdune G J,Skit ̄ngton S,Williams C.Mulitdimensional Analysis of Observers Perceptions of Self-Disclo ̄ng Behavio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la Psychology,1981,41(3):599"-606. [7]Miller L C,Berg J H.Openers:Individuals Who Elicit Intimate Self-Disclosure.Journal of Personaliy and Socitla Psychology,1983,44( ̄:1234— 124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