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作者:刘惠荣
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23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专门为从事组织、辅导、研究群众文化工作而设置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四级群众文化网络,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这四级群众文化网络由于它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决定了它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柱性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对这四级群众文化网络基层文化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对直接面对广大老百姓的基层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有高度指导意义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开展对本地文化艺术品种、艺人状况、老百姓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以及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等,要求基层文化工作者详细地了解掌握当地的文化家底等,还要求基层文化部门制定出短期工作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等。不断加强、深化对基层文化馆、站、室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的认识,巩固基层文化馆、站、室的地位和强化基层文化馆、站、室的作用,并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基层文化品牌,对于巩固和发展既和谐又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
基层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公共性、服务性、主导性、基础性、紧密性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基层文化馆的公共性。“公共”的定义在《辞海》中是“全社会所有”、“公有公用”,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社会所有成员为服务对象,为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因而公共性是文化馆机构性质的高度概括。《文化馆管理办法》规定:“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开展社会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因此文化馆的公共属性是不容置疑的。
(二)基层文化馆的服务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方式是以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基层文化馆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其他业务活动均不以赢利为目的,从性质上说真正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属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创办的中国特色的文化馆始终承担着为广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神圣使命,在6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里始终坚持“二为”方向,以自己的主体业务为己任,组织开展具有鲜明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体现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基层文化馆以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多种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生活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践表明,基层文化馆的工作内容实际上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文化馆的积极参与。
(三)基层文化馆的主导性。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必然要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导方式,体现的也主要是国家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是政府对国家公民的人文关怀。在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情下,国办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必然的。基层文化馆由国家公共财政拨付经费,是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它联系群众最为广泛,因此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一直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即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投资多元化、社会办文化的态势和格局在社会文化领域出现,基层文化馆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受到动摇。基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是由宪法和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基层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是由国家保障的。基层文化馆的主体主导地位首先得到了国家认可和肯定,也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四)基层文化馆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基础作为前提和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极为重视意识形态方向的把控,尤其重视对基层文化部门的文化方向的落实与贯彻。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并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设施、设备得到较大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主要是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或群艺馆以及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二是依托这些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关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例如,省博物馆、省柳湾彩陶博物馆、都兰吐蕃(吐谷浑)文化保护中心等一批骨干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或改扩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40个,配发流动电影放映车44部、流动舞台演出车13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断向基层延伸,全省现已建成基层分中心、示范点64个。“送书下乡”工程连续实施五年,为80个基层图书馆、乡镇文化站配发图书20余万册。在这一过程中,以文化中心户、民间业余剧团为代表的农牧民自办文化也蓬勃兴起。这些为基层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基层文化馆的紧密性。因为基层文化馆拥有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而这个网络上连省、市群艺(文化)馆,下连乡、镇、街道文化站以及乡村、社区基层文化室(俱乐部)及社会文化组织,形成纵横交错、覆盖整个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馆处于这个群众文化网络中的“龙头”或“腰间”位置,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基层的群众文化起着不可或缺的示范、辐射、衔接作用。因此,基层文化馆对于参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了“紧密”而独特的作用。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强化和巩固基层文化馆的地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面对的是群众文化,而群众文化是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中国的群众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类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群众文化历史发展中,文化馆体系中的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和身体力行者,用文化传播文明、歌颂进步、教化民众、丰富生活,始终在群众文化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担负了组织、辅导、示范、研究等重要职能和任务。群众文化一直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而且随着时代在改变,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着积极主导地位的基层文化馆,不仅应当适应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并随之改变,而且其主导地位应当不断强化和巩固。那么,应当如何强化和巩固基层文化馆的地位呢?
(一)强化公益和服务职能,明确基层文化馆的主体地位。文化馆体系具有的“两馆一站”,是国办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工作性质有主导性和服务性,工作内容有普及性和综合性,真正体现文化馆体系存在价值的还是其鲜明的公共文化事业的功能。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馆的职能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素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即是以群众文化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的主体专业职能是群众文化,目前很多的文化经营依然属于群众文化社会化发展的范畴,但不能将产业化作为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化运作的扩大,一些依托文化馆体系自身力量推出的带有产业化发展倾向的引导性的、低偿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也与文化馆自身使命相抵触,应当严格控制在准公益的范畴之内。当然,这些项目一旦形成文化产业,则应与文化馆事业相分离。
(二)始终坚持群众文化服务方向,巩固基层文化馆的导向地位。基层文化馆体系要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弱化或改变文化馆体系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更要明确坚持群众文化服务的主体地位,组织、辅导、研究群众文化活动以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以组织、辅导和研究三大要件构成其业务体系,向社会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坚持群众文化服务方向,不断完善其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馆才能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经常策划、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巩固基层文化馆的业务地位。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内容的主体与基础,是最基础的社会文化实践。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等。群众文化体系其他构成要素的价值,体现于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群众文化的功能作用是通过策划、组织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和造就“四有”新人的目的。基层文化馆应当强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召力,通过策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巩固其在群众文化中的业务地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大力进行社会文化的引导与宣传,巩固基层文化馆的阵地地位。基层文化馆代表了政府的文化主导思想,是引导社会文化发展、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重要阵地。基层文化馆具有的阵地优势、人才优势、网络优势、特色优势,能够很好地凸现群众文化的龙头作用与辐射功能。文化工作的各个实施环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组织意志,在组织规范的运作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导性、示范性,对社会文化市场起着引导、调控和示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多元文化与国际化发展中,基层文化馆要发挥阵地作用,大力进行社会文化的引导和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三、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努力打造有时代特色的基层文化馆
近几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以基层为重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7年文化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向湟中、乐都、贵南3个试点县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民间业余剧团等配发了总投入850万元的文娱活动用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湟中、乐都、大通三县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5个基层服务点的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完成。至此,全省基层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总数达61个。送书下乡工程向40多个州、县公共图书馆配发了总价值54万元的4.7万册图书。该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共向全省的基层图书馆累计配发图书22.48万册,总价值达261万元。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向湟源、德令哈等7个县(市)配发了流动电影放映车,公益放映场次补贴得到较好落实。“国产新片进农村”等公益活动广泛开展,全年共放映2.3万场次,观众达474.93万人次,发放补贴200万元。流动舞台演出车工程向省民族歌舞剧院等13家艺术表演团体配发流动舞台演出车(总价值400多万元),较好地解决了艺术团体下乡难、搭台难、转点难的问题。2008年各项重点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年内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使8个州级群艺馆、46个县级文化馆以及民和、大通等10个县的292个村文化活动室、134个业余剧团、66个曲艺队和皮影社等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装备工作进展顺利。
我省各地结合州情、县情,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路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省会西宁市以“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打造夏都文化品牌”为宗旨,集中推出了公益广告、市民交响音乐会、文艺演出等10项公益性文化活动;海西州投资1亿多元,正在建设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并依托厂矿企业多的优势,开展“百企连百村”活动,利用社会资金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等。目前,我省各州、县正在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产品创作与展示、文化遗产、管理评估等方面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当今多元文化趋势加剧的形势下,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主体的基层文化馆,应当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建立起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有时代特色的基层文化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坚持正确方向,及时更新观念,以公共服务为办馆理念。我们基层文化馆人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明确“公共”和“服务”一直是基层文化馆办馆的两大主题。作为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己任的文化馆,要坚持公共服务的办馆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和业务方向,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联系政府与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兼具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的职能,为群众提供纯公益性文化服务和准公益性文化服务,努力完成好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研究工作,并根据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及时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办馆目标,不断提高文化服务质量。
(二)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面对新的形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文化馆,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遵循中央提出的“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推进内部改革。如改革基层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行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要引入激励机制、利益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对公共文化服务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需要、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既有竞争又有约束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使文化馆成为结构合理、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在运营模式方面,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当前我国文化馆体系存在多种运营模式,概括地说有三种范式,第一种是社会价值充分发挥的弱经营性、强公益性范式;第二种是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的强公益性、强经营性范式;第三种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协调发展的范式。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一个是以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一个是以公共服务为最终目的。而文化馆体系在追求经济价值的过程中有时以牺牲群众文化利益为代价,但在目前政府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尚待改革完善的时期,基层文化馆要在维持“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做法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完善、协调,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为最终经营性文化与非经营性文化分离作准备。
(三)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层文化馆人一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筹资方式,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在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场所的同时,不断提高其服务档次,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大的物质载体。二要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善组织、懂管理的复合型队伍,使人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专家。三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使之能不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民群众的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四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使文化馆的活动既有健康向上、使人精神振奋的内涵,又有极大覆盖面、极强吸引力、浓厚文化氛围等特色。五要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人口集聚程度高、异质性大、层次性强、素质高等特点,推出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形式,特别是具有创造性、动态性、社交型、高档次、时代感的活动形式,如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等。同时在开活动时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老少边贫地区群众等,维护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体现公共文化的人文关怀。要认真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四)打造基层文化馆文化服务品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作用。如何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是基层文化馆能否成为公共服务型、能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国办文化示范窗口作用的一大课题。基层文化馆人要集合优质的社会文化资源,塑造自身的公共文化品牌,并且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来重塑文化馆的公共形象,扩大文化馆的社会影响。一是要充分利用文化馆的品牌效应;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对国办文化的支持,利用人才资源、设施、设备等基础优势,特别是利用好纵横交叉的群众文化网络及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三是要坚持以举办活动为打造品牌的载体。在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同时,要注重自身文化馆的形象设计,明确文化馆的文化品牌定位,明确树立文化馆的文化品牌形象,使每一项活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同时还要适应文化建设重心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让我们文化馆的品牌活动深入社会,走进千家万户,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
(五)发挥整体作用,促进文化馆体系社会化发展进程的实现。基层文化馆所从事的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社会化体系工程,基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需要文化馆体系的社会发展理念作为新的支撑点。一是基层文化馆体系必须充分利用设施和人才优势,本着“大文化”理念拓宽发展思路,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发挥基层文化馆社会化发展空间,将具体的文化建设实践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延伸到社会的每个群体之中,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文化事业共建,发挥文化新的潜在力量。二是在基层文化馆体系内部运营改革的同时,必须坚持探索建立与基层文化体系的运营机制相配套的社会化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基层文化馆的体系建设中,社会组织参与文化馆体系的运营会提升整个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能力、投入能力以及服务能力。尤其表现在社区服务方面,社会性的组织进行服务提供时,会更加关注社区内公众的实际需求和服务的质量。对社会组织进行文化馆体系设施的运营委托和监管评估,可以促进文化馆体系的健康发展,并且在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将各级文化馆、站的管理从事业性岗位管理向合约性运营管理转换,让社会资源的充分参与解决目前文化馆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差的状况。而且社会化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加大社会赞助的可能性。
文化馆代表社会化发展进程的实现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如要依靠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来实现,依靠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来支撑,依靠服务形式的创新来拓展,依靠良好的机制来激活,以及依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保障等。在长期的文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中,文化馆体系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实践,这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见证了文化馆体系运营模式的历史发展,也为文化馆体系向新的运营模式转型奠定了基础。可以断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馆体系的运营管理模式将会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将会向公益性与文化本体回归,向社会化转型。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化馆调研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