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XX是XX医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明清两代有史可考的御医就有21人,是名副其实的“御医之乡”。境内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共有中药材品种275科913种,可以形成产量的70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祁术”曾获南洋国际土产博览会优质奖,“XX黄精”为九华山“九制黄精”的最好原料之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举全县之力、下非常之功,按照“建基地、育主体、强产业、重品牌”思路,中医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增加。今年上半年,新增黄精、金银花、荆三棱等中药材3200亩,截止到目前,全县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其中在地面积2万余亩,主要种植品种为黄精12050亩、白芨3552亩、杜仲534.5亩、覆盆子820.6亩、金银花420亩、白术200亩等。全县今年上半年中药材产量121吨,同比增长5.2%;产值855万元,同比增长11.9%。
(二)中医药基地建设有序发展。建成3200亩“十大皖药”(黄精)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育苗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县建成千亩以上示范基地5个,百亩以上
第1页 共33页
示范基地29个。完成了大坦乡联枫村、历口镇彭龙村等9个中药材示范村建设。XX县人民医院、XX省XX蛇伤研究所被评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遗产传习基地。
(三)中医药品牌创建稳步提升。XX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一种白芨多酚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XX蛇伤疗法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XX胡氏骨伤科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XX黄精炮制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XX蛇药制作技术和带状疱疹中医治疗被列入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注册和开发了“徽瑞祥”“芨源”等中药材类品牌产品,制定发布白芨栽培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XX黄精、XX白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XX白术地方标准均在申报中。蛇伤所“袪瘀散”、“蛇药胶囊”两个院内制剂两个品种均获得省药监局相关备案(再注册)批件。蛇伤研究所科研成果“中西医结合防治五步蛇咬伤中毒致溃疡坏死和后遗症关键技术研究”先后荣获XX市科学技术一等奖、XX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县现有专职的中医药工作医务人员共121人,其中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有17人、中级职称的47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62人、专科学历31人。引进中科院博士、省科学应用技术院教授及相关专业硕士等20余人,从事黄精、祁术等道地药材的技术支持和产品研发。成立了县中医药学会,研究推广针灸、推拿、熏蒸、中药外敷、刮痧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五)中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我县有公立中医医院1家(县
第2页 共33页
中医医院),现有职工215人,开放床位239张。全县15家乡镇卫生院均按照中医馆建设要求完成了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全部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建立名医工作室4个,设立了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中医骨伤治疗、蛇伤救治、针灸康复等蜚声省内外。全县中药材经营主体不断增强,现有示范主体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社2家、县级示范社3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 二、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作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编制了《XX县“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修改稿)》,制定出台了《XX县扶持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试行)》、《支持四大主导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共渡难关的政策措施》等文件。2021年、2021年县政府分别安排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和600万元,重点对白芨、黄精、祁术等X个中药材品种种植和育苗基地建设进行奖补,已兑现奖补资金XXX万元。
2.加强培训指导,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县永泰技术学校等部门开展了两期特色产业人才培训,共培训中药材专业人员100人次。积极引导XX峰源、仙寓山等龙头企业与XX中医药大学、XX省农业科学院、XX学院等院校开展品牌创建、技术交流、成果研发、产学研基地等项目合作,提升我县中医药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大招商引资,夯实项目建设。一是成功引进世界500强央企
第3页 共33页
中信集团子公司—中流农业(XX)有限公司与XX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合作,在大坦乡建设大洪岭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实践基地;二是引进XXX文化策划集团有限公司在历口镇实施中草药种植及康养研学综合体建设,目前已完成X村、X村XX亩金银花种植;三是XX贞一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在箬坑乡规划千亩中药材基地建设,目前完成了200亩白术种植;四是XX华典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X镇X村千亩油茶林下种植黄精。
4.加快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国御医岛、XX康养小镇、百里康养走廊、全国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实践基地和中草药种植生产基地及康养研学综合体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X镇彭龙村、X乡大洪林场正在积极申报旅、学、研基地,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为我县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存在问题
从整体情况来看,XX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分析,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种植户积极性不高。中药材种植资金投入大,市场风险高,我县大部分又以黄精、白芨等多年生药材种植为主,生长周期长、回报效益慢,再加上近年来受野猪等兽害与自然灾害影响比较严重,极大的影响了中药材种植户的积极性。
2.产业技术人才缺乏。中医药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既缺少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技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缺乏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科技研发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实用人才,优秀
第4页 共33页
的中医临床人才匮乏,XX医学特色诊疗后继乏人。
3.中医药体系不完善。中医药产业政策涉及农业、林业、卫健等多个部门,导致中医药产业政策不能很好的融合推行。虽然我县虽成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但对上缺乏对口部门,争项目争资金受限,导致中医药产业发展进度缓慢。
4.中医药政策不配套。一是上级对中药材发展没有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我县仅对中药材种植设立了奖补资金,对基地、生产加工、品牌创建等方面没有专项资金扶持;二是中药材特色产业暂未纳入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三是耕地防非粮化、林地采伐审批制等农业、林业相关政策对中药材种植受限,制约了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 5.中医药产业链不健全。一是我县中药材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培育和种植为主,中药材加工偏少,附加值发挥不充分,产业链不够健全,种植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以中医药商贸为中心的综合市场、电商交易平台等成熟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还未建立,中医药产业工业园区还在规划中,不利于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下步工作措施
1.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支持引导省内外企业来我县设立原料生产种植基地,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展订单种植。支持野生抚育、仿生栽培,建设祁术、黄精、白芨、金银花等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提高中药材质量水平,推动优质中药材集聚发展。力争到
第5页 共33页
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达15亿元,推进中药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发展,建立中药材特色乡镇X个,中药材示范村X个以上,创建X家以上县级产学研基地。 2.加强中医药品牌创建。积极创建“中国御医之乡”区域公共品牌,鼓励引导中医药经营主体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力做好祁术、祁蛇、XX黄精等优质道地中药材宣传推广和保护工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广泛开展农超对接、电商销售、连锁专卖等,利用交易会、展示展销会、学术交流会,扩大XX中医药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融杭接沪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打造一批具有我县特色的中医药产品品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品牌化发展。
3.健全中医药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和乡土人才培养,依托县中医药学会、XX中医药大学、县永泰技术学校等单位组织,培养和引进一批中医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环境,落实高层次人才享受人才储备金政策。二是鼓励中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专家、学者开展中药饮片、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药材系列保健品的开发与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抓好中医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4.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加中医药产业专项资金预算,对生产加工、品牌建设、新品种开发研制等方面进行扶持与奖励。积极整合发改、农业、林业等项目资金发展中药材产业。大力推进中
第6页 共33页
药材特色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对中药材开展商业性保险工作。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对中医药经营主体给予贷款支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等进入中医药领域。 5.加速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中医药产业招商,采取投资建厂、入股经营、订单合作等方式,引进和培育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进一步传承XX御医文化,着力推进XX康养小镇、百里康养走廊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御医展览馆、中药材展示馆,成立名医工作室等。全面做好2021年中央资金“中药材特色产业+金融+科技发展”试点项目实施,打造中医药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促进中医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第二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市位于xx山区,是全省乃至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区和集散地之一。因此,加快发展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重点了解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言献策。今年5月,市政协调研组在副主席李家忠的带领下,会同市林业局药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华中药库”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多项政
第7页 共33页
策机遇叠加,实施保护与开发并举,稳基地,壮龙头,创品牌,强服务,围绕企业建基地,瞄准市场抓加工,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硒产业、全域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融合发展。
(一)产业基地规模发展迅速。我市坚持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基地建设、天保工程、石漠化项目、招商引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等紧密结合,建成了新塘乡9.7万亩、红土乡5.2万亩、板桥镇2.3万亩、龙凤镇2万亩、盛家坝乡1.4万亩、白杨坪镇1.3万亩、xx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1.2万亩共7个超万亩中药材面积的乡(镇、处)。截止2021年末,全市从事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56家,常年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近60种,中药材留存面积达26.5万亩,其中木本20.3万亩,草本6.2万亩;
主导药材品种产量1.8万吨左右。留存木本药材中,几个主要品种紫油厚朴11.8万亩、杜仲1.9万亩、黄柏1万亩、银杏1.8万亩、青钱柳0.3万亩、木瓜等其他3.5万亩;
留存草本药材中,几个主要品种板桥党参0.6万亩、黄连0.93万亩、百合0.3万亩、贝母1.2万亩、大黄0.62万亩、其他草本2.55万亩。在全省批量生产的80种主要药材中,有30多种产于我市。 (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培育成效初显。省中药材研究所在新塘乡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高山药用植物园,现保育中药材活体资源1680种,已成为集科研、生产、科普、教学、旅游于一体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被纳入国家药用植物园主体园。xx黄
第8页 共33页
连基地获得国家gap基地认证;
xx板党、紫油厚朴获省级认证,并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板桥党参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第六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板桥党参生产技术规程》,向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板桥党参”地理商标;
xx圣峰药业的尚灵牌系列产品荣获xx著名产品名称,“尚灵”牌硒虫草、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被xx省林业局评为“全省十大名优森林食品”。
(三)企业发展潜力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流通领域,全市药品批发企业11家,2021年销售额16.9亿元;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58家,销售额达5亿元。在生产领域,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生产企业有7家,2021年产值2.43亿元;
此外还有食品生产企业137家,有意向注册备案保健食品的企业有德源、圣峰、硒谷科技等企业。xx圣峰药业有限公司、xx仙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林(药)业产业龙头企业,圣峰药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四)招商引资有所突破。本着“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则,先后引进广东、深圳等客商到我市投资兴建中药材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引导扶持,快速成长壮大,已有2家药业企业成为xx省林业产业化建设龙头企业,年产值过千万。今年通过推介,广东商会、康芝药业等药业企业有望落户xx。同时,计划打造七里坪生物医药产
第9页 共33页
业园,已完成七里坪产业园总体规划,用地面积1300余亩,建设1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总投资约32亿元,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康养产业和高新产业,华阳(xx)药业、国药控股等2家公司可望入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向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横向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仍处于自主发展阶段,市场经营主体总体弱小,资源保育与开发深度不够,产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比较突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一是基地建设层次比较低。尽管现存中药材基地面积26.5万亩,但普遍存在以农户自发行为、以一家一户零散种植和小型基地为主,而千亩以上的大型基地则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弱,只是“小敲小打”,目前只有19家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只占药材专业合作社总数的12.1%。三是企业引领能力弱。全市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55%,可见占比偏小。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仅1家产值过亿元,1家过5千万,其他都在5千万以下,企业少,规模小,市场主体难以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二)缺乏科技支撑,产品技术含量低。一是在种植环节,缺乏专业培训,品种的选育、保种、留种等环节缺乏保障措施,同时农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剂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有效成分的
第10页 共33页
形成与转化,导致有产量、没质量。二是在加工环节,缺乏严格的技术规范,除极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中药材加工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低,中药材加工主要停留在拣、洗、晒、切等初加工上,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在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中,只有华阳(xx)药业有限公司拥有药品批准文号,其他企业还没有申请办理到准字文号或健字文号,只能生产保健产品或食品。
(三)产业发展缺乏规划,专项扶持政策少。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并非是支柱性产业,缺乏专门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路径不够明晰。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上,上级扶持政策少、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且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强,以农户和业主自己投入为主,加之中药材技术人员少,技术服务不到位,造成在种植质量上要求不高,保存率低、效果差。同时,药业企业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普遍弱小且融资困难,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扶持很少,对投资者无吸引力,企业缺乏动力,发展也面临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制约。
(四)专业人才匮乏,产业集聚发展滞后。过去我市中药材主要是以原料药材销售为主,深度加工的产品严重不足,其附加值太低。原因之一是从事中药材研发的人员不多,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实验到药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没有形成。特别是全市生物医药的专业化人才如药学信息、生物工程、药学技术及管理人才缺乏,科技支撑薄弱,没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对优质资
第11页 共33页
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原因之二是全市产业聚集平台建设滞后,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对中药材精深加工生产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导致中药材价值提升不足。按照xx州高新区建设8+1的建设目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建设也才刚刚起步。 三、几点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在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将成为未来的新领域。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21年中国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我市药用动植物资源富集,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侯条件,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有充分的条件和基础,因此,我市应擦亮“世界硒都、华中药库”招牌,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市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之一来培育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本着立足xx、连接武汉光谷生物城,辐射鄂西及xx山区的发展思路,利用好xx独特的资源优势,在产业项目、产业政策、产品孵化上与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园对接,并尽快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医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同时,对产业布局、园区发展、结构升级、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全面推进,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型。
(二)充分运用政策,加粗延长产业链条。一是利用国家、省、州出台的发展中医药政策推动产业链延伸。xx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xx——2030年)》、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
第12页 共33页
于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省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州委七届四次全会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进行了决策部署。这些政策的落地生根,为发展和壮大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市可以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利用国家、省及州的有利政策,积极分析、对接国家、省、州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我市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和优势,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二是利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产业链延伸。按照农业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发行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21-2021年)的通知》精神,引进企业或者培育现有企业,引导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鼓励农户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精准脱贫。三是利用打造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推动产业链延伸。2021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8.96亿元,占gdp的65.8%,按照“药、医、康、养、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聚集xx特色“植物硒+华中药库”和旅养资源,发展观赏性药用植物旅游观光项目,在已成熟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中,嵌入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品,建设中医药文化养生中心,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线路,逐步形成为游客提供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养生等完整的医疗产业链,使xx成为xx山区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三)加快园区建设,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一是加快七里坪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进程,出台优惠措施,优化进园程序,提高服务质
第13页 共33页
量。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长、辐射带动力强、符合国家、省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项目。三是以现有省中药材研究所、xx民族学院、武汉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依托,与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园紧密协作,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重大项目科研攻关。四是对现有规模以上企业择优培育,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物流、康养旅游等领域迅速打造1家以上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对规模以下企业,包括合作社和小型种植、初加工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提供指导,优化服务。五是加强对有保健食品注册生产的企业进行服务指导,尽快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四)强化资本运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建立政府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纳入政府每年财政预算,重点用于重大生物医药项目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升级项目的扶持,用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项目引进的扶持,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增加药业产业投入和新药材、新药品开发,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鼓励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开发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品种,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在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和服务上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协调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障碍。
第14页 共33页
(五)优化发展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职能,迫切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发改、财政、科技、经信、农业、林业、金融等相关部门,定期就重要问题进行协调,整合现有政策资源,研究制定重大规划和政策措施,检查重大决策的执行,提供产业信息,指导项目实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出效益,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篇:发展中的禹州市中医药产业 发展中的禹州市中医药产业 发展中的禹州市中医药产业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背扼伏牛山系,俯瞰豫东平原,淮河的最大支流——颍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全市总面积1461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相继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卫生城、文明城,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排名第64位。在2021“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排名第74位。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称夏邑、阳翟、钧州。悠久的历史地位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因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这里诞生,享有“华夏第一都”之誉,并以黄帝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钧瓷文化和画圣文化而闻名遐迩、驰名中外。古往今来,历代先贤圣医在此行医采药,取得了中医药理
第15页 共33页
论的伟大成就,名商大贾在此坐堂开庄,汇集天下药材,故得“天下药都”之称。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史和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使禹州与中医药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自古就有“医到禹州方为妙,药到禹州倍生香”的神奇传说。 一、历史沿革
自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在禹“率众臣研究医学,教民疗治百病”,开创“歧黄之学”伊始,神医扁鹊、华佗在此坐堂行医,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在此悬壶济世,禹州因此成为中医药的发源地之一。后人依托黄帝之名编著的《黄帝内经》就是采用黄帝与大臣岐伯、雷公、桐君、少俞、俞跗等论医对话的形式编写而成,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经”。唐代药王孙思邈长期在禹行医采药,研究医学,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胜于此,因此用千金作为书名编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是唐代之前医学成就的系统总结,在中国医学及药物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明周定王朱橚一生热衷于植物医学研究,就藩开封后,亲自在禹州实地考察、采集标本,著就《救荒本草》、《普济方》等医学专著。南北朝时期的禹州籍医学家褚澄以医术显著于世,编写的《医病十论》,为历代医学家所推崇。神奇的传说,圣医的遗迹,绝妙的禹药,以及独特的炮制技艺,赋予了禹州医药之源的特质,医药之魂的风采。充分诠释了中医中药密不可分和根植民间、普济百姓的中医药理论,造就了禹州磐石般的中医药文化。为禹州药市的兴起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16页 共33页
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禹州人为纪念唐代药王孙思邈云集祠庙,隆重祭奠,由供奉活动逐而形成药材交易市场。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药商汇集禹州,正式成为官办药市,是当时全国四大药都之一(禹州、亳州、安国、樟树)。至清乾隆年间,药市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内而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时禹州有大小药商2000余家,药行、药棚林立,药庄、药铺环伺,出现了“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每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为壮观。长期的药材交易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特点划分的经营门类(细分市场),形成了药棚帮、丸散帮、甘草帮、怀药帮、祁州帮、亳州帮等18个帮会组织,并且捐建庙堂,联盟结社。现存于禹州西北隅的“山西会馆”、“十三帮会馆”、“江西会馆”、“怀帮会馆”以其宏伟的建筑艺术及行帮组织的经营盛况,成为禹州作为天下药都的重要标志。由于中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制论》源于雷公和雷公封地禹州方山,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禹州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和加工技艺,以“遵古炮制、加工精良”著称于世,在“浸、煅、煨、炒、灸、蒸煮”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成为禹州药商必不可少的技艺和“前店后作”的传统经营特点。 二、发展现状
步入新世纪的禹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中药材专业市场。1996年9月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被国
第17页 共33页
家一部两局批准为全国十七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199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第二次升级改造,建成了占地面积400余亩,街道三纵十三横,门店2000余间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市场现有药商650余家,经营中药材品种2000种以上。市场内商店、宾馆饭店、医药物流、货运、洗浴及其它服务行业150余家,从业人员达20000人。商户中禹州本地占三分之二,三分之一外地商户。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整个市场已步入管理有序、稳步发展的轨道。为加强横向联合,活跃医药经济,进一步提高禹州中药材市场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扩大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推动禹州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八届以“文化、和谐、共赢、发展”为主题的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暨中医药交易大会,累计成交额达到50亿元以上,并借助盛会平台,其它合作领域签约逾百亿元,成为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极大地提高了禹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5年禹州道地药材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豫西丹参被国家批准为原产地地域保护品种。2008年,“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禹州药会”被被列入河南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禹州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为中医药国粹的弘扬和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二)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生产的规模种植和基地化建设为专业市场提供了地药支撑。2021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0.1万亩,主要品种有牛蒡子、杭白菊、迷迭香、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黄、
第18页 共33页
杜仲、山茱萸等,其中木本药材近30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全市人均增收300元以上,被省农业厅、河南日报社评选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牛蒡子、石榴两种中药材取得省标准化农产品认证,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参四个药材品种取得了道地药材原产地地域保护,禹州成为农业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20余万人走上了种药致富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培育下,中药材生产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建设基地,优质高效”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规划,强力实施,形成了以基地药业、景观药业、公路药业、绿化药业为特色的中药材生产格局,使中药材种植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旅游业、荒山绿化、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中医药加工业。目前禹州现有中药制药企业一家:禹州市药王制药有限公司。它是河南省五大制药企业之一,也是河南省第一个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中药制药企业。该企业年消耗禹州地产药材5000吨,采用尊古炮制与现代工业制药工艺相结合,开发出12种剂型12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品种有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牛黄解毒丸等。年销售收入7800多万元。
禹州市中药提取企业二家:禹州市森源本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禹州久源堂药业有限公司。
禹州市森源本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按照GMP标准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年加工植物药材1500吨,产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该公
第19页 共33页
司先后与朱阁乡马坟村联合建立的5000亩中药迷迭香种植基地,与顺店镇联合建立了万亩中药材青蒿种植基地,目前正在按照GAP标准进行建设。
禹州久源堂药业有限公司始于北京九源堂联合组建的保健品生产厂家,位于市西工业区。其产品是以中药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保健饮料,2021年公司主营产品交易量8万吨,销售收入17706万元,实现利税994万元。签订了7000亩优质中药材种植意向书,直接带动农户6000户,确保了公司产品的强力势头,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良性快速发展。 禹州市中药材加工企业有四家。分别是:禹州市金地饮片有限公司、河南宋基青山饮片有限公司、河南千方药业有限公司、禹州市凯旋药业有限公司。
禹州市金地饮片有限公司是全国44家饮片生产定点企业之一,承担有省科委下达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和《中药饮片现代化基地建设》重大研究课题。现有生产车间4个,四条常规饮品切制生产线和一条毒性中药饮片加工生产线;中心化验室、标本室、资料室等辅助设施齐全。生产品种800多个,1200多个规格,年加工饮片2500余吨,产值2500多万元。其产品多次荣获全国质量评比一等奖,在全国同行业享有盛誉。联合北京大学药学院开发生产有枚椇葛、双花茶、百草润、花果子四种保健茶饮,并开发生产了炒菜系列调料、凉拌系列调料和炖肉煮汤系列调料。
河南宋基青山饮片有限公司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青山在禹州益众医药有限公司为基础于2004年组建的中药饮片生产
第20页 共33页
企业,也是河南首个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公司位于朱阁乡朱阁村,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年加工能力4500吨,全年实现销售产值500万元。该公司实行尊古炮制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历史上禹州中药炮制的精髓,吸取现代中药炮制的精华,与河南中医学院、省医药设计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按照药品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设,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制定了禹白附、禹南星、丹参、黄芩、地黄、玄参、板蓝根、柴胡等100多个中药饮片的生产标准,并按照GMP要求制定了一整套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河南千方药业有限公司位于禹州市夏都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建成有普通饮片、毒性饮片两条生产线,同时配套有质量检验中心、仓储中心。生产中药饮片(包括毒性饮片)500多种,年可加工原药材2000吨,产成品1500吨,年产值600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主要有甘草、代黄、川乌、草乌、南星、半夏等。
禹州市凯旋药业有限公司位于禹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瓷苑路,占地20亩,总投资5000万元,现建有中药饮片车间、液体制剂车间、固体制剂车间,是严格按照国家认证标准建设的保健品及中药材深加工的综合企业。 中药饮料一家:禹州市银梅有限公司。
禹州市银梅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员工120人,占地6.6万平方米,年生产银梅系列饮料5万吨。
医药物流在建企业两家:分别是河南省华中医药物流股份有限公
第21页 共33页
司和万家中药材物流有限公司。
“华中医药物流中心”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河南省华中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位于禹州市轩辕大道北段,占地面积476亩,投资3.8亿元人民币,设计规模为年流量100亿元,总建筑面积331134平方米。全部按照国家GSP 标准设计建设。2021年被河南省发改委确定为河南省服务业重大项目。目前,该中心7幢GSP标准化仓库已经建成,其中3幢已投入使用,厂家办事处主体工程已近完工,电子交易大厅已经开工建设。 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3.8亿元,规划用地247140平方米。其中,兴建
3、4星级酒店和办公楼约3万平方米,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约2500平方米,中药材仓储中心约6万平方米,药材晒场约2万平方米,物流停车场约67000平方米。公司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运营管理。以仓储租赁、中药材期货交易、中药材种植、货运代理(物流配送)及酒店为主,建立定时交割仓储管理制度、权威的第三方质量检验制度和便捷的现货储运交割体系。目前,该物流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中,仓库建设全面动工,道路正在修缮。
(四)中医药产业园。2009年,禹州市规划了面积19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定位为中医药食品和机械装备业。我们将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依靠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吸引国内外名商、大企投资药业,兴办实体,尽快形成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集团和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药业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
第22页 共33页
“中原药谷”。目前万家中药材物流公司已入驻园区。(禹州市药管委
李紫阳)
第四篇:xx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市中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3月8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中药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等战略部署,全面推动我市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使我市中药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推动了我市中医药大市向中医药强市快速发展。
一、中药材种植(养殖)发展情况
我市中药资源丰富,区域内重点中药材资源有附子、百合、石斛、栀子、辛夷花、黄柏、杜仲、厚朴、金钱草、乌头、杠板归(猫爪草)、白芷、伸筋草、草决明、辛夷、柔毛淫羊藿、草红藤、何首乌、紫苏、马蓝等59种,其他一般中药材品种数百种。闻名中外的川产道地药材附子为**特产,2006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附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第23页 共33页
— 1 — 我市作为我国附子的传统道地产区,以悠久的栽培历史(宋代始有记载)闻名全国。为加快道地附子的规范化种植,我市相关部门多次到中国药业集团推荐附子GAP基地建设,最终促成了中国药业集团投资1000万元在我市太平镇桥楼村扩建附子种植 基地2000亩,年产优质附子药材1200吨,使**附子道地栽培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提高,从而真正实现**附子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带动附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统计,2021我市规模化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其中:道地药材附子5000余亩;重点中药材品种如:百合2035亩,石斛130余亩,黄栀子2000余亩;其他中药材22400余亩。中药材总产量5500余吨,产值近7000万元。我市有重点中药材种植企业或合作社50余个,如太平、彰明建立的附子基地,大康建立的百合、辛夷花基地,战旗建立的石斛产业基地等,年产值近5000万元。 二、中药工业发展情况
(一)加快中药产业化项目建设。按照优质道地药材、传统大宗药材和贵重药材品种向生态产业集中的原则,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优势企业集聚。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了鸿润佳禾食品、附子科技药业、兴盛源药业、壹原草生物科技等一批项目 — 2 — 的建设和管理。目前,以上项目均已建成并投产,促进了我市具有品牌优势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
(二)带动中药工业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附子等中药材生产工
第24页 共33页
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推动中药材产业升级,我市以中国药业集团附子科技公司为依托,积极向省经信委争取到专项扶持资金109万元,实施中药健康产业科技行动,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增收的基础上,将附子、石斛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道地药材培育为名方大药,提高中药种植、加工业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
(三)促进中药产业化创新发展。一是先后组织中坝附子、鑫临附子实施“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技术体系建设研究”、“无胆高效低毒道地**附子饮片的开发”、“一种附子产品及其保鲜方法专利组合”等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编印了《附子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获授权专利6项;“中药炮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坝附子建成全国最大毒性饮片生产单体车间,形成年产4000吨附子中药饮片加工生产线。二是从壹原草建立基地建设开始,多次深入基地调研石斛产业发展,组织壹原草、南兆生物科技实施“铁皮石斛组培育苗项目”、“铁皮石斛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科技计划项目,成功引进海南投资者入股石斛产业。在我市大力推动下,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集石斛、金丝皇菊、何首乌、西
— 3 — 红花等中药材种植基地500余亩,开发石斛产品7个,成为全省最大的石斛产业发展基地。 三、中药贸易流通情况
目前,我市有以**中坝附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鑫临附子药业
第25页 共33页
有限公司、绵阳神农药业有限公司、兴盛源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10余个,主要以附子为主的中药饮片深加工及销售。2021我市中药产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市中药工业生产总产值2.2亿元,收入年增长在10%以上,成为我市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四、中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药产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明确发展任务目标和职责,确保中药产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摸清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的家底,建立台账。 (三)加大对中药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快我市中医药强市建设步伐。
— 4 —
第五篇:番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番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你们知道有关于番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番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1359发展思路,推动我市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市政协副主席陈和平带领有关部门和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番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深入企业车间实地查看、和农户、经纪人、企业家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第26页 共33页
一、当前总体情况
番茄产业曾是我市农村的主要产
业之一。从1995年磴口泰顺公司第一个番茄加工厂成立至今,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市现有番茄公司28家,41个加工厂,70条生产线。日处理番茄鲜果能力万吨,年生产番茄酱能力58万吨。产能居新疆之后,位列全国第二。20xx-20xx年全市最多时约6万多农户种植番茄,种植面积最高达到46万亩。番茄价格多数年份在400-500元/吨,平均亩产约5吨,多数年份相对于其他大宗农作物收益较高,曾经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今年全市种植番茄约8万亩。因原料不足,企业之间发生原料抢购大战,番茄价格大涨,达到520-650元。除2021年因受灾特殊年份外,今年番茄种植面积、鲜果产量、番茄酱产量均创近10年最低,但鲜果收购价格和亩收益达到历史最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㈠企业开工不足。
20xx年最高峰时年处理鲜果205万吨,生产番茄酱万吨。今年因原料不
足,全市41个加工厂22个开机生产,启动生产线24条,生产期一个月左右。截至9月上旬收购番茄约35万吨,生产番茄酱约万吨,产能发挥仅十分之一。许多工厂已连续停产两年以上,大量资产闲置。其中中粮屯河、富源等十几个企业设备先进,投资均在亿元以上。一些企业之间距离过近,布局不太合理,也加剧了原料争夺。
第27页 共33页
㈡种植面积锐减。
20xx年开始,农户种植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有五点:一是比较效益下降。20xx 年以前番茄的亩净收益是1500元左右,小麦、玉米、花葵、油葵、籽瓜等净收益约400-1000元,番茄种植效益明显较高。但近几年随着花葵、玉米、甜瓜、脱水菜价格的上升,番茄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特别是2021年,番茄受雨涝灾害的影响,产量、效益更是直线下降。2021年,花葵的亩收益1500 元,玉米的亩收益1400元,小拱棚甜瓜套葵花的亩收益
3200-3500元,脱水菜的收益上升到3500-4000元,而番茄最好的收益约1200元左右,大部分都赔本,效益明显低于其它作物,农户积极性下降。二是病害多,风险高。番茄在我市种植将近20年,连续的种植使番茄早晚疫病发生机会增多。同时雹灾、雨灾等自然灾害对番茄的影响也较大。三是劳动强度大,雇工成本高。种植番茄需开沟起垄,费工费时。成熟时间集中,人工采摘、装车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趋于老龄化,一旦雇人,成本很高。今年摘一吨番茄需140元左右,装一车150元左右,一亩番茄从采摘到装车雇工费用约850元左右,加上其他成本,番茄的亩成本达1200元左右。四是农民担心交售困难。番茄上市时间集中,保存时间短,必须及时采摘交售。以往排队卖番茄的痛苦经历让许多农民心有余悸,种植积极性受挫。
㈢原料品质下降。
过去番茄种植采用大田直播和育
第28页 共33页
苗移栽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拉开成熟期。近几年农民为了省时省力,大田直播越来越少,育苗移栽面积占番茄种植总面积的97%以上,导致番茄成熟期集中。为了降低劳动强度,减少雇工费用,加上今年企业抢购原料,许多农民改变以往采摘两三次的做法,在番茄成熟70%以上进行一次性采摘,导致原料品质下降。 ㈣订单履约较差。
近年来普遍采取的公司+合作社(或经纪人)+农户+订单的模式在利益的考验下多次失灵。当番茄原料供大于求时,企业压等压价,农民利益受损;当原料供小于求时,企业竞相抢购,农民唯价是论,造成双方互不信任,矛盾越积越深。许多企业在订单上下的功夫不够,订单约定不细,存在投机心理。多数农民在种植安排上仍是押宝式种植,存在侥幸心理。农企双方没有建立起互信、互利和风险共担的良好机制,种植基础不牢,订单对双方的约束力有限。 ㈤产品低端单一。
我市番茄酱以原料性大包装产品出口为主,附加值不高,企业自己创建品牌和开发市场的不多,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必然波及我市,影响整个产业。另外,大企业虽设备先进,但是部分企业因管理滞后影响质量稳定。加上部分小型加工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番茄制品在国内的声誉和形象有待提高。
三、今后发展分析
㈠事实上,我市的番茄产业发展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全国
第29页 共33页
番茄产业正面临一个新的调整期。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是美国、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酱生产国,但出口量世界第一,每年约100多万吨,占世界番茄酱总出口量的37%。我国的主产地就是新疆和我市,新疆产能是我市的两倍,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137条,年生产能力突破150万吨,高峰时种植番茄120-150万亩。加上我市50万吨的产能和甘肃、东北地
区的产能,全国产能约 250万吨,近几年因产能过剩发生在番茄产业的外争市场、内抢原料的无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国际市场番茄酱价格大起大落,我国许多番茄企业因此陷入困境,不得不采取限产保价等方式渡过难关。今年国际市场番茄酱价格回升至1000多美元,且全国库存将在今年消化完毕,而2021年全国番茄种植仅 80-90万亩,产量约450万吨,可生产番茄酱约60万吨,仅占近年出口量的60%,番茄产业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市来说,1000多万亩水浇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优质番茄,加上20多个设备一流的企业,发展番茄产业依然是我市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也是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重要选项之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从农民增收、社会就业、地区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我市实际,组织引导各番茄企业总结近年来产业发展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抓住新的机遇,力求使这项产业再 续辉煌。
㈡番茄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市整个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社会化大
第30页 共33页
生产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矛盾问题,出口型产业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问题,产品低端精深加工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格的农产品质量要求与土地退化、病害增多的矛盾问题等。所以,研究解决番茄产业的发展问题,应该放在整个大农业的未来发展中去考虑,放在如何更好的发挥我市的自然优势、物流优势上去考虑,放在建设面向国际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目标去考虑。要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化经营,发展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应当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推动我市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几点建议
㈠修定番茄产业发展指导规划。
综合判断当前的形势,番茄产业正在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明年,我市乃至全国番茄种植必然扩大,生产企业也会更加积极。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番茄产业再次陷入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政府需适度介入,而且现在恰逢其时。过去制定的两个 100万(即到2021年种植面积100万亩、生产能力100万吨)的目标有些过于超前,应按照稳步发展的思路,从产业布局、准入门槛、行业标准等方面重新调整,规范引导产业发展。 ㈡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力度。
按照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要求,更多的关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坚持做好国家、自治区农业各种项目的申请,争取上级的支持。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改革,为解
第31页 共33页
决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矛盾创造条件。 ㈢解决好四个实际问题。具体体现为四个做:
一是做实订单,解决好原料问题。原料问题是整个产业的基础,解决当前订单履约差的问题是避免原料种植大增大减的关键。政府要协助企业和农户制定示范合同文本,细化双方在价格、品种、服务、交售时间等各方面的责权利,明确切实可行的违约责任追究办法,增加双方违约成本,逐步建立诚信机制。企业要按生产计划利用订单落实原料,并且落实到具体农户、地块、交售时间,防止出现哄抢原料、降低质量标准的现象。同时鼓励和帮助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自建一部分基地,引进试验机械化种植、移栽、采收,既解决自身原料问题,又可在种植品种、种植技术方面对农民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建议各地番茄协会互相沟通情况,共同引导各企业限产保价,避免出口价格再度大幅下跌。
二是做好服务,处理好农企关系。企业要通过技术服务、农资服务、资金支持等方式,包括出资为基地种植番茄
投保、防治病害等,提高农民的单位种植效益,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建议在种植方式和采摘方式上多做文章。通过订单约定分时段不同价格的做法,引导采取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番茄种植,调整早、中、晚熟番茄种植结构,以缓解番茄原料集中上市和加工企业均衡生产的矛盾,延长生产期。通过质量要求引导茄农采用即熟即摘的方法,避免一次性采收造成原料质量下降。建议政府和番茄企业共同支持农机生产企业研制生产适合我市种植现状的小
第32页 共33页
型番茄种植、移栽、采收机械,解决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建议企业更多的采取地头收购的做法,种植户上门交售等候时间不超过24小时,并写入订单。
三是做新产品,提高产业层次。近年来,番茄原料价格及其他相关成本费用已呈上涨趋势,我国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而产品面向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低,收益也低。加强产品研发,调整产品结构,进入高端市场,已势在必
行。建议政府支持我市有实力的企业转变经营理念,逐步减少低端大桶酱生产,加快行业内部分工,拉开产业层次,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附加值,增强盈利能力。
四是做大市场,拓宽发展空间。当前欧美市场基本饱和,竞争相对激,而非洲、俄罗斯、东南亚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有很大潜力。同时国内番茄制品消费增速也很快,消费形式趋于多样化,为番茄加工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番茄加工企业应当研究市场,培育品牌,加强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33页 共3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