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启示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班级:13级国贸二班

姓名:宋明娟

学号:2013111218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启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被提出,具体详细的投资理论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海默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奠基人,由他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持续发展的标志。同一时期,卡森、巴克莱和拉格曼的市场内部理论以及维农强调的贸易理论被相继提出。

由于我国开展对外投资的时间较短,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目前还无法对我国现在的对外投资模式及相关原因进行完整全面的解读。因此,我国必须要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力求研制出一套符合我国企业及国家需求的,科学的对外投资理论。

下面分别列出几种主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启示

1. 垄断优势理论

主要观点:市场的不完全性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的根本原因和基础,认为完全竞争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假设,并且在完全竞争下对外直接投资也并不会发生。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跨国公司能够拥有垄断优势,而这种垄断优势正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启示:企业的垄断优势固然是一个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前提,但也应该认识到,企业优势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培养和不断提升自己的垄断优势。

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主要观点: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率先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新产品具有较低需求价格弹性和较高收入弹性,企业获得垄断优势,产品倾向在国内生产。产品成熟阶段——由于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日益增大以及贸易壁垒的影响,创新国到次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与销售。产品标准化阶段——当非技术性熟练劳动成为成本的主要部分,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这时企业倾向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启示: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之前,分析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将进入成熟期的产品的生产地转移到生产要素价格低且靠近市场的地区。

3. 内部化理论

主要观点:由于外部市场失效,中间产品价格难以确认而使交易成本过高,公司为了克服各种经营障碍,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就有动力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不仅使资源和产品在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还可以有效防止技术扩散,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

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启示:实现规模经济优势,扩大内部市场。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扩大内部市场融资能力。注重培育企业知识、技术的专业性与独特性。

4. 比较优势理论(也叫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主要观点: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比较成本已经处于劣势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将其投向东道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中小企业应走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前列。

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启示:从转移边际产业开始,逐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中小企业由于其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更容易在海外市场生存并迅速占领当地市场,我国应大力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主要观点:所有权有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保证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区位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才能成功。

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启示:充分认识和利用企业已具备的所有权有势,将其作为今后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发挥我国企业内部化优势的潜力。重视区位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选择优化的行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引进或者培养熟悉东道国法律法规的专业性人才;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正确处理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关系;政府应该针对国际直接投资在宏观上进行统筹规划。其次,中国应善于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以便加快对中西部的改造;优化外国直接投资结构;注重吸收技术含量高的外国投资项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