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8年第9期
◎本刊记者 李菡丹
“我本是一名普通的农村老百姓,是村里的劳务经纪人让我走出了大山,去见识外界的新鲜事物来提高自己,我从一个普通员工开始做起,现在我是一名技术人员。”
“出来打工我最害怕的是被骗,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刚好这次政府组织活动,我就和朋友一起出去看看,有个伴也安心,希望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自己吃几年苦让父母过得更好。”
“我每年都会带一些老乡去我的工厂上班,一个月4000多元工资,如今在我的工厂上班的老乡有五六十人了,还有的学好了技术去了更好的地方,在外不易,就应该互相扶持抱团取暖。”
……
今年春节过后,云南外出务工的青年们都早早地出了门,带着从家里装好的年味,一起踏上外出务工的道路。记者了解到,今年,共青团云南省委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作为全省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通过开展优秀外出务工青年经验分享交流活动树立贫困青年外出就业信心,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贫困青年自身转移就业能力,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搭建青年外出就业的桥梁纽带,通过驻外团工委、团干部带队外出务工等形式为务工青年提供一条龙服务保障,助力贫困地区青年增收致富。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共青团与你同行!
让云岭青年敢出去
几年前,江红还是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龙林村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在家务农的她日日守在自家田地里,一年的收成却还不够自家人吃饭,更别提增收致富。面对这样的窘况,她和家人决定去外面闯一闯,试一试。
“虽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但是我们不用害怕,因为前面有很多外出务工的老乡给我们引路做表率,后面有各级党委政府、团组织和人社部门给我们撑腰作保障。”江红说。
走出大山后,江红一家有了工资收入,生活条件一天天好起来,盖起了楼房,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困境。现在,江红每月平均工资4000元,经济上更独立,见识也更广了。她说,还想再奋斗一年,在孩子读小学之前回来,不能让他和自己一样因为父母务工就辍学。希望经济条件更好一些,能陪伴孩子长大。
帮助像江红一样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为他们提供更多服务保障工作,是今年云南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春节过后,由云南共青团组织开展的以“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我们一起去务工”为主题的2018年外出务工青年集中出征仪式,陆续在昆明、曲靖、文山、红河、昭通等州市举行,组织万余名农村青年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就业。
在文山的出征仪式上,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唐源为东莞、珠海、佛山等驻外团工委授牌。这些驻外团工委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优质服务,成为云南籍青年们在异乡打拼的坚强后盾。
据介绍,2016年以来,云南共青团在全省劳动力富余贫困地区深入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程,旨在通过鼓励引导青年外出务工,帮助贫困青年增加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主要从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素质提升、转移输送、引导创业、维权帮助、跟踪服务、骨干培育8个方面着手,建立紧密的沟通协调、转移就业服务联络等机制,依托人社驻外工作站建立团组织工作联络点,并在省、市、县三级团组织中配备公益性岗位,专门开展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重点围绕东中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工企业需求,加强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团组织对接,在摸清企业用工需求的基础上,各级团组织广泛宣传动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并由团干部带队有序组织青年外出务工,打造一条龙服务体系,真正让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留得下”、“能致富”。
共青团云南省委积极开展“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共青团与你同行”优秀外出务工青年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始终把活动作为解决部分云岭青年缺少外界认知,缺乏安全感,外出打工动力不足,单枪匹马、稳定性差、“留不住”等问题的重要抓手,切实为云岭青年外出务工打气、鼓劲、助威。
今年2月至3月,云南省各级团组织利用外出青年返乡的时机,广泛组织开展分享交流活动。以在创新创业、技能技术、思想品质等方面表现突出的45岁以下外出务工青年为重点,发掘和梳理他们外出务工的经验和人生感悟,用易懂的道理和通俗的语言,形成贴近青年、“接地气”的故事,以座谈、交流分享、文化赶集、节日集会等形式,组织本辖区内优秀务工青年开展经验分享交流,通过现身说法讲感受、话政策、论形势、破担忧,润物细无声地消融农村青年们心中的“怕”字和“他乡之地不可久留”的思想。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优秀务工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故事,鼓励广大青年特别是贫困青年积极外出务工,让农村青年“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做到“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营造“青年踊跃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各级共青团组织共举办“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共青团与你同行”优秀外出务工青年经验分享交流活动426场次,32820人参加。
让务工青年出得去
云南省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思想动员、组织引领、市场运作、青年参与、跟踪服务”外出务工转移就业模式,重点围绕东中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工企业需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并在元阳等地试点由团干部带队有序组织青年外出务工,打造一条龙服务体系。
2017年,就业培训覆盖94423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619人次,直过民族3818人次。实现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46062人,其中转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09人,直过民族3309人。
今年年初,共青团云南省委从协助外出务工青年返乡、主动对接务工岗位信息、广泛动员青年外出务工、组织服务青年外出务工、开展外出务工青年集中出征仪式5个方面对2018年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一是在春节前后,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及集中外出务工等时间节点,依托火车站、机场、客运站、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开展“暖冬行动”等主题活动,广泛动员各级团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引导咨询、秩序维护、重点帮扶、便民利民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志愿
服务。活动期间,全省各级团组织共组建挂牌志愿服务阵地227个(其中全年常设阵地55个,春运临时阵地172个),设置1266个志愿服务岗位,招募4010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时长359680小时。省属企业、央企驻滇机构的团组织积极掌握本企业返乡务工青年信息,为他们在返乡车票购买、往返接送等方面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服务,用实际行动体现对务工青年的关怀。
二是在抓好省外用工岗位衔接的同时,加大省内用工岗位开发力度。加强与中东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团组织对接,围绕当地用工需求进行定向输送,协助用工企业开展好岗前培训、订单培训、定点培训,重点促进贫困户新生代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进园区就业。积极动员省属企业、央企驻滇机构团组织和爱心企业、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发挥资源优势,明确企业自身用工需求,按照对口帮扶或就近就便原则与当地团组织对接,积极为务工青年提供就业岗位。目前,云南建投集团团委联合昭通团市委、总承包一部团总支制定了《共青团昭通市委 云南建投集团团委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着力解决部分昭通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就近就便就业问题。
三是积极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工作,力所能及帮助外出务工青年解决后顾之忧,让留守者安心、外出务工者放心,切实提高就业稳定率。
让务工青年组团去
“咱们外出务工的老乡最怕的就是去了找不到厂子打工。”谈起10余年外出务工的经历,“90后”创业者陆富恩说,“去了大城市,多少会有些害怕,有同乡人带着一起去就不同了。”
十年,在农村老家,可能一晃便过,而陆富恩的十年,却是远离家乡,在陌生的城市广州辛苦打拼。当年17岁的他先在电子厂打工,而后去了五金厂,学到了技术便自己创业,而今已是一个年产值300多万元的五金厂小老板。
成功创业后,陆富恩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每年他都会介绍几十个同乡青年到广州务工,在自己的五金厂里打工学技术,或介绍到客户的厂里务工,平均收入4000多元。他认为,外出务工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份责任心。心中有责任、有担当,把产品质量做好,企业有了效益,务工者的收入才会更高。此外还要有一种老板意识,而不是打工者的心态。
为了让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就业,在外可以相互“抱团取暖”,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共青团云南省委在全省各地开展“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我们一起去务工”外出务工青年集中出征仪式。
今年2月下旬以来,云南省、市、县三级团组织共开展集中出征活动188场次,组织万余名农村青年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等地务工。共青团云南省委班子成员更是分赴各地和外出务工青年交流,为他们加油打气。部分青年特别是建档立卡青年由团干部带队集中外出务工。带队团干部除了深入用工企业了解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基本情况外,还积极与当地共青团组织取得联系,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确保务工青年全方位、无死角、无盲区得到组织关怀。
同时,按照“劳务输出到哪里,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云南省各级团组织通过发掘一些心系家乡、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好的滇籍务工青年,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建立驻外团工委,发挥组织化优势为务工青年提供服务。目前,云南省市县三级团委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建立驻外团工委近100个,各级驻外团工委积极与用工企业沟通联系,适时组织务工青年开展“共叙家乡情,同吃家乡饭”等活动,组建外出务工青年微信群,将各项惠民政策及时推送给外出务工青年,并倾听他们的利益诉求,及时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在大理州优秀创业务工青年经验分享交流活动上,唐源书记说,他希望广大青年都能勇敢地跨出第一步,闯出锦绣前程精彩人生,放飞青春梦想,树立四方之志,以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到广阔的天地去务工创业、追逐梦想、成就事业。希望各级团组织发扬“钉钉子”猜神,发挥共青团优势,做好扶志工作,做好“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把贫困青年心捂热、脑更新、劲鼓起。
下一步,云南共青团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突出“精准”、聚焦“精准”,以建档立卡青年为重点动员对象,继续常态化开展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系列主题活动。继续探索深化团干部带队外出务工转移就业模式,大力开展各类创业就业培训,做到“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将服务工作做细做实,团结带领广大云岭青年自觉投身脱贫攻坚实践,为云南省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情暖彩云南,“团团”与我同在
《中华儿女》:首先,请两位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马玲娟:我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大坡乡的一个农村家庭,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大学毕业后,响应“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号召,我来到了广东深圳。
李晓林:我来自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田心乡鲁期村,2010年毕业于红河学院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在中国移动集团控股子公司卓望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工作,是高级项目管理专员。
《中华儿女》:你们是怎样走进“梦在远方,路在脚下”这个活动的?
马玲娟:我毕业后想到外面看看,闯一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梦在远方,路在脚下”这个活动,当时我就想,世界那么大,应该去外面看看,努力追求更美好的事物。
李晓林:去年,武定县团委推荐我参与州上“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活动。当时,我就是想出去看看,跟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优秀青年进行交流,也想看看人家做了些什么,然后结识、学习,对以后的工作甚至创业都会有帮助。
《中华儿女》:在共青团组织里,什么让你们印象深刻?
马玲娟:我刚到深圳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很不适应,而且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社会经验几乎为零,我分不清中介的套路,还好有同行的人一起渡过了难关。在团组织里,我有了亲切的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共青团云南省委驻深圳的“娘家人”服务站的同志亲切地与我们交谈,告诉我们不要害怕,有困难找他们,好好工作。
李晓林:这次与我一起参加“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活动的来自楚雄南华县的朱照福,他分享的事迹让我难忘,他从开始在家找人外包冲土墙,到深圳之后在一个工厂里从基层到生产线分包,再到建公司搞生产,到现在把厂建到县里,带动村里人就业致富,同时又建了另外一个生产LED灯的生产线,从打工到老板,一步一步,专注踏实,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中华儿女》:“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最吸引你们的是什么?
马玲娟:这个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云南优秀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故事,鼓励广大青年特别是贫困青年积极外出务工、带头创业致富,在全社会营造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让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
李晓林: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通过相互之间的故事分享、经验交流等活动,最终从别人身上看到、学到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各种经验及品质,结交更多的青年朋友,在以后工作或者创业中可以相互帮助和鼓励。
《中华儿女》:两位对青年就业创业有什么看法?对自己的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期待?
马玲娟:我希望成为一个有志青年,敢想敢作敢为,不安于现状,努力创新。
李晓林:我觉得青年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需要一个自身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做一行爱一行,不要经常换行业,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创业,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我希望通过学习和积累,提升自身价值,在理想的岗位上发挥并提高职业技能,给公司创造价值,也给社会创造价值。
责任编辑 陈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