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学家才用域、界 ( Kingdom)、门( Phylum)、纲 (Class)、目 (Order)、科( Family)、属( Genus)、种 (Species)加以分类。最上层的界,由怀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较多人接受;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 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征愈相近。
两界分类系统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1707~1778),注意到周围的生物有固着不动和自养型的植物,也有自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行动和异养型的动物。因此,他把整个生物分成相应的两大类:植物界和动物界,即所谓的两界分类系统。该系统把细菌类、藻类和真菌类归入植物界,把原生动物类归入动物界。在分类上,这个系统自问世以来,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
三界分类系统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
1
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
四界分类系统
在三界分类系统,只因真菌类(如我们日常食用的蘑菇以及遗传上常用的实验材料粗糙脉孢菌和面包酵母)固着生活和有细胞壁而归入植物界。但真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是几丁质(而不是纤维素),储存的是糖原(而不是淀粉),这些都有别于其他植物。真菌虽为异养型,但主要为腐生或寄生,有别于动物的异养摄生或异养摄食;真菌为细胞外消化,即把其消化酶分泌到食物上,在胞外把食物分解后再吸收到胞内供利用,也有别于动物的细胞内消化。由于真菌与植物和动物的上述明显差异,所以在1959年魏泰克(R·H·Whittaker)提出了另立1个真菌界的四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分类系统。
五界分类系统
魏泰克(R.H.Whittaker,1924—1980)将生物分成五个界。目前,生物分类学上使用较广的是五界分类系统,它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R.H.Whittaker,1924—1980)在1969年提出的。魏泰克在已区分了植物与动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础上,又根据真菌与植物在营养方式和结构上的差异,把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其中的原生生物界包括一切真核的单细胞生物和没典型细胞分化的多细胞生物。在这些生物中,有些似乎应放在动物界,如草履虫、变形虫,有些似乎应放在植物界,如衣藻、团藻,而有些则兼有植物和动物(或真菌)的双重特征,如眼虫和黏菌。魏泰克认为,这些生物处于进化的低级阶段,它们之间是没有清楚界限的,因此,可以放在一个界中。但是,有些分类学家则主张将它们分别放到动物界或植物界中,对于那些同时具有动物和植物两方面特征的生物,可以既收入植物界,也收入动物界,承认它们
2
的“双重身份”。五界系统按复杂性增加的三个层次排列生命:原核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界);真核的单细胞(原生生物界);真核的多细胞(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随着生物层次的上升,生物变得愈加多样化,因为生物结构和功能复杂性的增加,变异的机会增多。多细胞生命的三个界代表了一种生态的和形态的分类。植物(生产)、真菌(还原)和动物(消费)代表了我们这个世界上三种主要生存方式。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
两总界五界分类系统
中国学者陈世骧等认为,上述五界分类系统把原生生物界列为一个中间阶段,削弱了原核与真核两个基本阶段的对比性;在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内,也没有考虑生态关系。为此,去掉原生生物界而成为两总界五界分类系统:原核总界(分为细菌界和蓝藻界)和真核总界(分为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原来属于原生生物界的生物,依情况分属到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六界分类系统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在五界分类系统中,原核界的细菌在形态上尽管很相似,但根据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可明显分成两大类:古细菌和真细菌。例如,在古细菌中,存在TATA键合蛋白盒子(ATTA box-bindingprotein),这也是真核生物中RNA多聚酶Ⅰ、Ⅱ、Ⅲ的基本转录因子,但在真细菌中却没有这种转录因子。又如,在核糖体RNA(rRNA)的同源性上,在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成分上,以及在转移RNA(tRNA)稀有碱基的差别上,古细菌和真细菌都有明显不同;这个不同甚至要超过它们各自与真核生物的不同。所以,沃斯(C·R·Woese)认为,应把原核生物界分类两界:古细菌界和真细菌界。古细菌界的细菌主要生活在一些极端环境中,如沼泽地底层(甲烷细菌)、热泉(如布氏火
3
盘菌,最适生长温度达105 ℃)等。真细菌界的细菌为常见类型,有共生的,如遗传研究的重要细菌大肠杆菌;有寄生和致病的,如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真细菌界还包括蓝绿藻。关于六界间的生物在进化上的关系,沃斯根据它们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认为,所有生物有3种最基本的类型:古细菌、真细菌和最简单的真核生物。由于它们彼此间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大小近于相等,所以它们可能或多或少直接起源于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即原始生命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或迟或早地出现了这3种类型的独立进化途径。开始,可能古细菌在地球上占优势,因为它们的代谢很好地适应了原始地球条件(富有二氧化碳,缺氧、高温)。往后,当氧成为大气的主要成分和地球温度逐渐变冷时,适合于需氧和较低温度的真细菌又可能占优势。关于真核细胞的起源一直是个谜。根据分析,真核生物叶绿体的DNA和蓝绿藻的DNA极为相似,而有些真核细胞的基因又与古细菌的极为相似,所以最简单的真核生物可能有复杂的起源,即原始生命、古细菌和真细菌都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再后,最简单的真核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又进化成四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病毒是结构上极为简单的非细胞生物。病毒是生物,是因它具有生命的某些特征,如借助于宿主细胞可以进行繁殖,以产生更多的病毒。但其简单的结构,到底是原始地球上的最初生命形式,还是原核界生物退化的产物,现尚无定论,从而也还不能确定其分类地位。
生命的历史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个“非细胞”或“前细胞”的阶段。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只是关于它们的来历,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仍未定论。
4
从非细胞到细胞式生物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到真核式生物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个部分:细胞核内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内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的真核细胞,其机体水平远远高出于原核细胞。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形的出现,发展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后产生了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三大方向。
5
1 藻类植物(Algae)
1.1 蓝藻门(Cyanophyta)--蓝藻纲 (Cyanophyceae)---色球藻目 (Chroococcales)/管胞藻目(Chamaesiphonales)/颤藻目(Osillatoriales)
1.2 裸藻门 (Euglenophyta)--裸藻纲 (Euglenophyceae) --裸藻目(Euglenales)/柄裸藻目(Colaciales)
1.3 金藻门(Chrysophyta)--金藻纲 (Chrysophyceae) --金胞藻目(Chrysomonadales)/根金藻目(Rhizochrysidales)/金囊藻目(Chrysocapsales)/ 金球藻目(Chrysosphaerales)/金枝藻目(Phaeothamniales)
1.4 甲藻门 (Pyrrophyta)--纵裂甲藻纲(Desmophyceae)--原甲藻目(Prorocentrales)
横裂甲藻纲(Dinophyceae)--多甲藻目(Peridi-niales)/变形甲藻目(Dinamoebidiales)/胶甲藻目(Gloeodiniales)/球甲藻目(Dinococcales)/丝甲藻目(Dinotrichales)
1.5 黄藻门(Xanthophyta) (Chromophyta)--黄藻纲 (Xanthophyceae) --异鞭藻目(Heterochloridales)/根黄藻目(Rhizochloridales)/异囊藻目(Heteroglocales)/柄球藻目(Mischococcales)/异丝藻目(Heterotrichales)/气球藻目(Botrydiales)
1.6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中心硅藻纲 --圆筛藻目/根管藻目/盒形藻目
6
羽纹硅藻纲 /无壳藻目/单壳藻目 /短壳藻目/双壳藻目 /管壳藻目
1.7 绿藻门(Chlorophyta)--绿藻纲(Chlorophyceae)--团藻目(Volvocales)/四胞藻目(Tetrasporales)/色球藻目(Chlorococcales)/丝藻目(Ulotrichales)/胶毛藻目 (Chaetophorales) /石莼目(Ulvales)/溪菜目(Prasiolales)/鞘藻目(Oedogoniales) /刚毛藻目(Cladophrales)/管藻目(Siphonales)/管枝藻目(Siphonocladales)/绒枝藻目 (Dasycladales)/双星藻目(Zygnematales
1.8 轮藻门 (Charophyta)--轮藻纲(Charophyceae)--轮藻目
1.9 褐藻门 (phaeophyta) 等世代纲 不等世代纲 无孢子纲 1.10 红藻门 (Rhodophyta) 红藻纲 l 紫菜亚纲 l 真红藻亚纲
2 地衣植物门 (Lichenes)--子囊衣纲(Ascolichens)/担子衣纲(Basidiolichens)/半知衣纲(Deuterolichens)
3 苔藓植物门 (Bryophyta)
3.1 苔纲(Hepaticae)--藻苔目/地钱目/美苔目/囊果苔目/叶苔目
3.2 藓纲(Musci)/泥炭藓亚纲(Sphagnidae)/黑藓亚纲(Asdreaeidae)/真藓亚纲(Bryidae)
3.3 角苔纲 (Anthocerotae)
7
4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4.1 石松亚门 (Lycophytina) --石松纲 Lycopsida
4.2 水韭亚门 (Isoephytina) --水韭纲 Isoetinae -- 水韭目 Isoetales/水韭科 Isoetaceae 水韭属 Isoetes spp.
4.3 楔叶蕨亚门 (Sphenophytina)--楔叶蕨纲 (Sphenopsida) --木贼目 (Equisetales) 木贼科 (Equisetaceae) --木贼属 (Equisetum)
4.4 裸蕨亚门 (Psilophytina)--裸蕨纲 Psilopsida --松叶蕨目 Psilotales --松叶蕨科 Psilotaceae
4.5 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 --厚囊蕨纲 (Eusporangiopsida) /原始薄囊蕨纲 (Protolyptosporangiopsida) /薄囊蕨纲 (Leptosporangiopsida)
5 种子植物门 (Spemaiophyla)
5.1 裸子植物亚门Gymnospermae5.1.1 银杏纲 (Ginkgopsida)-- 银杏目 Ginkgoales--银杏科 Ginkgoaceae
⒌1.2 松柏纲 (Coniferopsida)科达目(已绝种)伏脂杉目(已绝种)松柏目 (Coniferales)
⒌1.3 苏铁纲 (Gycadopsida)种子蕨目 (Pteridospermae)(已绝种)开通目
8
(Caytoniales)(已绝种)本内苏铁目 (Bennettitales)(已绝种)苏铁目(Cycabales)
⒌1.4 买麻藤纲 (Gnetopsida) --买麻藤目 (Gnetales) /麻黄目 (Ephedrales) /百岁兰目 (Welwitschiales)
⒌1.5 红豆杉纲(Taxopsida) --红豆杉目 Taxales
5.2 被子植物亚门(木兰门)Angiospermae或Magnoliophyta或flowering plants
5.2.1 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 Liliopsida
⒌2.1.1 百合亚纲 Liliidae --百合目 Liliales
百合科 Liliaceae --蒜属:蒜, 洋葱, 韭菜
风信子科 Hyacinthaceae 风信子属 Hyacinthus :风信子 Hyacinth
田葱科 Philydraceae /龙舌兰科 Agavaceae/鸢尾科 Iridaceae /百部科 Stemonaceae /菝葜科 Smilacaceae /薯蓣科 Dioscoreaceae /蒟蒻薯科 Taccaceae
兰目 Orchidales /兰科 Orchidaceae /水玉簪科 Burmanniaceae
⒌2.1.2 泽泻亚纲 Alismatidae --泽泻目 Alismatales /水鳖目 Hydrocharitales /茨藻目 Najadales /霉草目 Triuridales
⒌2.1.3 槟榔亚纲 Arecidae --槟榔目 Arecales /环花草目 Cyclanthales /露兜树目
9
Pandanales /天南星目 Arales-- 天南星科 Araceae /浮萍科 Lemnaceae
⒌2.1.4 鸭跖草亚纲 Commelinidae --鸭跖草目 Commelinales /谷精草目 Eriocaulales 帚灯草目 Restionales /灯心草目 Juncales/莎草目 Cyperales ---禾本科 Poaceae --竹 Bamboo /莎草科 Cyperaceae --香蒲目 Typhales
⒌2.1.5 姜亚纲 Zingiberidae --姜目 Zingiberales --美人蕉科 Cannaceae /闭鞘姜科 Costaceae /赫蕉科 Heliconiaceae/蝎尾蕉科/兰花蕉科 Lowiaceae /竹芋科 Marantaceae /芭蕉科 Musaceae /鹤望兰科 Strelitziaceae/旅人蕉科/姜科 Zingiberaceae
凤梨目 Bromeliales
⒌2.2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 Magnoliopsida
⒌2.2.1 木兰亚纲 Magnoliidae --木兰目 Magnoliales /樟目 Laurales /胡椒目 Piperales/ 睡莲目 Nymphaeales/马兜铃目 Aristolochiales/八角茴香目Illiciales /毛茛目 Ranunculales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毛茛属 Ranuculus/芍药属-- 芍药-牡丹 罂粟目 Papaverales --十字花科--萝卜属
⒌2.2.2 金缕梅亚纲 Hamamelidae --金缕梅目 Hamamelidales l 悬铃木科Platanaceae 悬铃木属--英桐 - 美桐 - 法桐 杜仲目 Eucommiales 荨麻目 Urticales l 榆科 Ulmaceae 朴属--白榆-榔榆 榆属--黑弹树 l 桑科 Moraceae 桑属--桑树 构树属--构树 柘树属--柘树 胡桃目 Juglandales l 胡桃科 Juglandaceae 核桃属--核桃 枫杨属--枫杨 山
10
毛榉目 Fagales l 桦科 Betulaceae ⒌2.2.3 石竹亚纲 Caryophyllidae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l 仙人掌科Cactaceae l 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 蓼目 Polygonales ⒌2.2.4 五桠果亚纲 Dilleniidae 五桠果目 Dillaniales l 芍药科Paeoniaceae 山茶目 Theales l 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猕猴桃属--猕猴桃 锦葵目 Malvales l 锦葵科 Malvaceae 木槿属 Hibiscus l 梧桐科Sterculiaceae l 椴树科Tiliaceae 猪笼草目 Napenthales 堇菜目 Violales l 葫芦科Cucurbitaceae l 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 l 柽柳科Tamaricaceae 杨柳目 Salicales l 杨柳科Salicaceae 杨属 - 毛白杨 - 加杨 - 青杨 - 大官杨 柳属--旱柳 - 垂柳 - 杞柳 杜鹃花目 Ericales 柿目 Ebenales l 柿科Ebenaceae 柿树属--柿树 - 软枣 ⒌2.2.5 蔷薇亚纲 Rosidae 蔷薇目 Rosales l 蔷薇科Rosaceae 梨属--白梨 苹果属--苹果,海棠 山楂属--山楂 樱属--杏 - 桃 蔷薇属--月季-玫瑰-蔷薇 豆目 Fabales l 含羞草科Mimosaceae 合欢属--合欢 l 苏木科Caesalpinaceae 皂英属 皂英 l 蝶形花科Fabaceae 槐属--国槐 紫穗槐属--紫穗槐 刺槐属--刺槐 紫藤属--紫藤 桃金娘目 Myrtales l 石榴科Punicaceae 石榴属--石榴 l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红树目 Rhizophorales 山茱萸目 Cornales l 珙桐科Nyssaceae 珙桐属--珙桐 檀香目 Santalales 卫矛目 Celastrales l 冬青科Aquifoliaceae 大戟目 Euphorbiales l 黄杨科Buxaceae 黄杨属--雀舌黄杨 - 锦熟黄杨 鼠李目 Rhamnales l 鼠李科Rhamnaceae 鼠李属--长叶冻绿 - 园叶鼠李 - 薄叶鼠李- 冻绿 匀儿茶属--多花勾儿茶 - 牯岭勾儿茶 枳属--枳 - 毛枳 枣属--枣树 铜钱树属--铜钱树 猫乳属--猫乳 雀梅藤属--钩状雀梅藤 雀梅藤属--雀梅藤 l 葡萄科Vitaceae 葡萄属--葡萄 - 东南葡萄 - 薄叶葡萄 - 刺葡萄 蛇葡萄属--闪光蛇葡萄 - 蛇葡萄 - 小叶蛇葡萄 爬山虎属--爬山虎 - 粉叶爬山虎 - 三叶爬山虎 乌蔹莓属--乌蔹莓 - 大叶乌蔹莓 亚麻目 Linales l 古柯科Erythroxylaceae 无患子目
11
Sapindales l 苦木科Simaroubaceae 臭椿属--臭椿 楝科Meliaceae 楝属--苦楝 香椿属--香椿 l 橄榄科Burseraceae Aceraceae l 芸香科 Rutaceae 柑橘属 牻牛儿苗目 Geraniales l 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 伞形目 Apiales 山龙眼目 Proteales l 胡颓子科Elaeagnaceae 胡颓子属--铜色叶胡颓子 木半夏 - 胡颓子 - 牛奶子 虎儿草目 l 茶藨子科 醋栗属 ⒌2.2.6 菊亚纲 Asteridae 龙胆目 Gentianales 茄目 Solanales 车前目 Plantaginales 玄参目 Scrophulariales l 木犀科Oleaceae 白蜡属--白蜡 茉莉属--茉莉、迎春花 连翘属--连翘 l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泡桐属--楸叶桐 - 兰考桐 l 紫葳科Bignoniaceae 梓树属--楸树 - 梓树 桔梗目 Campanulales 茜草目 Rubiales 菊目 Asterales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
人类早期分类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热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
近现代的分类
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者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著《植
12
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每一物种都隶属于一定的分类系统,占有一定的分类地位,可以按阶元查对检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种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首次将阶元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著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林奈相信物种不变,他的《自然系统》没有亲缘概念,其中六个动物纲是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蠕虫的顺序排列的。拉马克把这个颠倒了的系统拨正过来,从低级到高级列成进化系统。他还把动物区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并沿用至今。由于林奈的进化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公认,因而对分类学影响不大。直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进化思想才在分类学中得到贯彻,明确了分类研究在于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分类系统成为生物系谱——系统分类学由此诞生。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总分类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目、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
13
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学名命名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著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种群概念提高了种级分类水平,改进了种下分类,其要点是以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是指地理亚种,是种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别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物种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变种这一术语
14
过去用得很杂,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体类型,意义很不明确,在动物分类中已废除不用。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以区分居群内部的不连续变体。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单元称为品种。由于种内、种间变异错综复杂,分类学者对种的划分有时分歧很大。根据外部形态的异同程度作为划分物种依据而划分的称为形态种,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的重要性认识不一,使划分的种因人而异,尤其是分类学者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常使它们比其他特征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观偏见。一个物种或物类,以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就是探索种类之间历史渊源,以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尽管在分类学派中有综合(进化)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特征对比是分类的基该方法。所谓对比是异同的对比:“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合并种类的根据。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征。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恒温在鸟兽是各别起源,并非来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特征,不取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个“非细胞”或“前细胞”的阶段。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只是关于它们的来历,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仍未定论。
15
细胞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苗、蓝藻)。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个部分:细胞核内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内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的真核细胞,其机体水平远远高出于原核细胞。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形的出现,发展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后产生了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三大方向。当前最流行的分类是一种五界系统。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是有纵有横的分类。它没有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在内,也许是因为病毒系统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内容庞杂,包括全部原生动物和红藻、褐藻、绿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类,包括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例举:斑马鱼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斑马鱼属动物界,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短担尼鱼属,原产于南亚,是一种常见的热带鱼。斑马鱼体型纤细,成体长3-4cm,对水质要求不高。孵出后约3个
16
月达到性成熟,成熟鱼每隔几天可产卵一次。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胚体透明。发育温度要求在25-31℃之间。斑马鱼由于个体小,养殖花费少,能大规模繁育,且具许多优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里有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方便了研究。斑马鱼的细胞标记技术、组织移植技术、突变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活性抑制技术等已经成熟,且有数以千计的斑马鱼胚胎突变体,是研究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的优良资源,有的还可做为人类疾病模型。斑马鱼已经成为最受重视的脊椎动物发育生物学模式之一,在其它学科上的利用也显示很大的潜力。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