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驱动是提升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高校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阵地,与其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文章以创新驱动为视角,解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内涵,剖析生态圈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观”核心地位的确立、对欧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先进经验的借鉴、高校在生态圈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生态圈运行保障机制的建立、生态圈可持续的路径等方面,探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ﻭ
关键词:创新驱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ﻭﻭ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理念革新、模式构建、师资培养、能力素养、组织管理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在应用方面仍比较匮乏.为此,高校要立足、立足、立足区域、强化互动,深入创新驱动理念,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支点,撬动服务国家大局的战略,探寻一条有效的路径,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生态化”“系统化\",为国家和民族繁荣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一、创新驱动战略与创新创业教育 ﻭ (一)创新驱动战略的缘起与
ﻭ 党的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未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驱动的逻辑起点在于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其逻辑归宿点在于推动经济,服务市场经济繁荣,产生利国利民的实际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驱动是国家的与战略,事关民
族的繁荣与富强。[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五大理念,“创新\"放在首位,要求把“创新\"贯穿于国家的一切工作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建设经济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引领的第一动力元素。总之,创新驱动不仅是国家战略的内在诉求,而且是经济全球化视野下世界诸国格局竞争的迫切要求。
ﻭ (二)创新驱动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契合
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技术。正如总所说:“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牛鼻子'。”[2]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谁就抢占了先机,谁就赢得了优势,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3]。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人的要素是创新驱动最有活力的关键因素,而创新创业教育是联结两端的重要桥梁。创新驱动战略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辩证统一,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一方面,二者具有共同的使命感和价值导向.创新驱动战略是基于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国计民生,推进繁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提供智力支撑、培育服务经济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推进进步与。另一方面,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旨在于培育符合经济、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提供智力、技术支撑;而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促进经济结构转换、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ﻭﻭ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生态系统的概念于1935年由学者坦斯利提出,后由学者
沃勒等人将其引入教育领域,经过多位学者专家论证、丰富,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诞生了“教育生态学”理论,经过40年的,生态学理论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国内学界也高度关注此项理论创新。[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就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学视角的教育理念生态化运用与构建,其把创新创业教育比作“生物体”,融入教育环境、市场环境、环境的“大生态系统”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而构建的“生态圈\",是一个交互联通、运作的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的宗旨在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因此,生态圈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与功能性特征,大致包括核心圈层、圈层。其中,核心圈层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内核层,其构成要素是直接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包括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辅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其他管理人员以及创新创业制度文化氛围等,这些要素主要云集在高校.圈层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层级,其构成要素包括府、企业、市场等外部领域,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应用的圈层。可见,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的主体,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基于生态系统原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成要素之间是共生共长、相互联系的。高校要发挥生态圈的良性运行作用,必须联通各要素的特性、整合各要素的优势,促进生态系统集合化优势作用的发挥。
三、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存在的问题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涉及高校、企业、府、市场以及家庭等各类圈层间的信息、物质循环和资源转换等,是一
个、复杂、循环的生态运作系统。由于建设这项系统工程的复杂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圈层自发动力不足ﻭﻭ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重点推进的方面,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高校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支点,要与研发机构、府以及其他中介协同构筑创新链,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布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圈层自发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层面的问题.目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还比较滞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缺乏深度认知,没有充分地将其于实际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中,在教育引导学生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执行上的“折”。二是人员方面的问题.高校核心圈层的关键问题是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人员的问题。大部分师资为兼职教师,是一个“非职业性的临时队伍\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直接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高校行管理人员大部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三是校园制度文化的问题。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没有明晰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没有与之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匹配度不高、创新创业教学平台稀少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这些问题都源于缺乏一套系统的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缺乏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营造,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缺乏深度,单纯地理解为“学科竞赛\"的范式,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影响力不大。ﻭﻭ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圈层
联通互动乏力
ﻭ 创新驱动战略特别注重协同创新,将优势资源集合到战略目标,重点攻关,突破性发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促使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连接点,涉及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最终与企业市场的技术革新并轨。为此,“内外联通、循序渐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一大特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是一个的系统,需整合校内、校外等各类优势和资源,发挥最大的“聚合力”效应[5]。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圈层的“聚合力”不够,联通上表现“乏力”,主要体现如下:一是整合地方府的资源能力不足。地方府作为区域创新驱动策的制定者和资源的实际控制者,在生态圈圈层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高校与地方府“共创共建”的紧密度不高,高校学科优势、并未充分挖掘,高校与府尚未良性的共赢格局。二是联动企业的能力不足。企业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场”,是高校从知识生产到价值生产的转换实现中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通企业不足,主要体现在与企业的协同共建格局尚未全面、高校创新创业成果缺乏相关“众创空间或平台”与企业有效对接、高校未能充分挖掘企业的优势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效衔接、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关体系并未“全域”向企业等,这些问题势必影响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合作,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拓展、延伸,以及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质量。ﻭﻭ 四、基于创新驱动视域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ﻭﻭ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建既要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又要整合、企业的辅助作用,核心圈层与圈层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
ﻭ (一)思想明确:确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观”的核心地位ﻭﻭ 高校应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契机,不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释放为经济服务的活力。首先,牢固树立创新驱动战略意识。高校作为国家科技、智力支持的重要阵地,必须有大局意识、责任担当,把创新作为第一要务.其次,要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高校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创新育人的效果。最后,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观的核心地位。高校要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探寻可持续的路径,就必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系统优势,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观,把高校、、企业以及个人等要素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作为某一生态圈层或者某一生态因子,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做出合理的功能定位.ﻭﻭ (二)视野开阔:借鉴欧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生态建设的先进经验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必须立意高远,以包容的眼界,吸纳国际上创新创业的先进经验,走在国际创新的前沿.以斯坦福大学为例,他们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中心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独到的“企业家”式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渗透。斯坦福科技创业中心(STVP)致力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一中心与设计学院共同开发《设计思考》《精益创业》等与创新创业方相关的30余门课程。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团队富有创业精神和对市场需求的感知力,建立了正式与非正式的导师关系制度,将前沿理论和知识融入课堂,实行实务导向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
二是构建创新创业网络生态相关平台,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外资源。以斯坦福大学创业网络(SEN)为例,其整合校内创新创业相关社团、协会等组织资源,为斯坦福大学师生以及硅谷等社区相关创新创业人员或机构提供服务,发挥创新创业服务共享平台资源优势作用,优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另外,斯坦福天使(机构)和企业家团体利用斯坦福校友联盟关系,增进学生与企业家或人的交流机会,从而推进相关项目合作关系的。三是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走在世界前列。以1970年成立的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为例,其致力于创新创业科技成果的市场运用、拓展,创转移市场之先河。据统计,过去40年里,该大学的发明、专利许可累计11000项,创造市场利润收益13亿美元。[6]此外,还有以构建生态系统圈为特色的创业型大学(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大学国王学院等)将学校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之中。
ﻭ (三)内合外联: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主体作用ﻭﻭ 创新驱动战略旨在构建创新资源合理流动体系,推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要素合成,推进创新要素的协同,解决创新资源配置不均、高耗以及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高校作为创新资源的关键要素,具有一定的性和包容性,对技术创新、创新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的主体,不仅要注重自身生态核心圈层的力量整合、优势集中,而且要强化对生态圈“搭桥”的联动功能,聚合、企业的优势资源,促使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因此,高校要通过“内合外联”的组织模式,发挥在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核心主体作用.一要充分凝练主题、挖掘学科特色优势,整合校内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制度策资源,增强高校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核心圈层的“聚合力”。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深入师生群体,将理念化为行动;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顶层设计,使之与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相匹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要联通学校组织的内部机构以及系统整合思想,统一行动,优化结构,共同为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各项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持,培育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二要联通府、企业以及,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大潮,提升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吸聚力\"。高校必须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走出实验室和课堂,走入企业与市场,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革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搭建企、校企、校地等实训、平台,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素质;整合地方资源优势,反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等,实现学校、府、、企业以及创新个体多方共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ﻭﻭ (四)制度设计: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运行保障机制ﻭ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首要目标是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必须细化战略目标,建立相关组织架构和任务清单,制度运行的保障体系。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运行机制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构建以高校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核心圈层运行机制,主要从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内涵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支持平台、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内涵建设要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设计,增强专业师资的化能力,拓宽师资队伍渠道,引入校外导师、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等,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转变“传统书本教学\"模式,以教学为导向,注重创新创业性与学科专业性相结合、理论性与性相结合,优化课程
设计,增强创新创业思想意识、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支持平台要打通校内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理顺院系关系、部门关系、教辅关系,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后勤保障服务,还要拓建创新创业孵化空间、保障中心等创新服务支撑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体系,要发挥创新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创新学科竞赛、创业项目挑战赛以及类专业赛事等载体,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二是构建以府、企业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层运行机制,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创新创业策、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基金、金融税收策以及保障策。例如,给予大学生创业孵化场地申请入驻的优先权、工商以及法律援助的咨询辅导权,金融、税费征收以及社保补贴的减免权;加大创业基金的扶持力度,设置大学生创业优秀项目培育计划等。
ﻭ (五)范式创新: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可持续新路径ﻭ
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旨在于“创新”和“”。为此,高校要构建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就必须探寻创新的路径.纵观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情况,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范式创新,要大胆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案例,探索生态化路径。一是基于“协同整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理念创新.高校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微观的教育教学、中观的内部组织管理以及宏观的、企业生态化等度的协同合作,统筹各类主体与资源,生态要素之间的互动机制[7].二是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创新.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学分换算以及学位管理,把创新文化交流、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以及、专利申请等纳入
“第二课堂成绩单”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既注重素质教育,又重视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生活即创新”的观念。三是探索构建“多方激励、共赢”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高校、府、企业等应协同共建,针对生态系统的不同因子不同的激励策。如,府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要平衡校内外各系统的关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策,对创新创业教师创造、发明的激励策,对高校产学研技术合作、转化的策,对企业参与科研或公益互助的奖励策等.四是探索科学、规范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评价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应涉及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以及意识,创新师资、课程、教辅场地以及相关实训平台,师生创新活动的、企业互动参与以及效益,师生创新的科研、技术创新成果以及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营造等,这些评价指标应以应用、服务区域为导向,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企业创新驱动的服务效果与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工程,既要兼顾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契合国家、创新驱动的外部系统环境,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系统的“内合外联”.为此,高校必须深化教育,勇于创新,融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布局之中,着力做好高校创新型前沿人才的培育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论、新模式,助力区域经济,实现区域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