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古诗词阅读之比较阅读
★[考点概述]
所谓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这类题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度高,已成为一个新的考查热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鉴赏的区别:一是阅读对象数量上有差别;二是比较阅读多了一道“作对比”的程序。未来几年的中考,可能出现的新考法是: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比较两首古诗的异或同。
1.严格按题目要求进行比较
审题时应明确:试题要求我们从哪方面展开对比,是内容、情感,还是意象、意境;是语言赏析,还是手法、技巧。此外,题目有无其他特殊的规定或限制。只有审清题意,看清了比较点,作答时才能有的放矢。
2.紧扣原作比同析异
面对古诗词比较阅读题,在审清题干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的基础上,还要认认真真细读原作,尤其应遵循试题导引,反复琢磨不同作品中构成比较的那些诗句。
★[设问方式]
诗歌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通常有:
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 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
★【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答题应该不难。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验证。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三、整合归类,规范答题。
古诗鉴赏题之所以失分较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生答题不规范,没有分要点,或者没有用诗歌鉴赏的术语答题。因此,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归类,用术语如虚实相生、用典等答题,可以提高得分率。
★【方法指导】
1.内容、情感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还可以是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伤时”“建功立业”“人生感慨”“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隐逸闲居”“讽喻时世”“闺怨哀愁”“生活杂感”“托物言志”等方面。
2.意象、意境、形象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
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比较意境的营造。意境,指的是“意”和“境”的统一。“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事物和环境。抒情诗十分讲究营造意境,讲求情与景,意和境的相融为一,和谐统一。古人谈境界有所谓“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就是一切事物都染上“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悲喜的氛围,这是古典诗词常追求的意境。“无我之境”是一种纯客观性的描写,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写景状物、力求自然。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
3.语言赏析比较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
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 表达方式指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格外,古诗中还常用双关、叠词、顶针、借代、互文等修辞。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提分妙招】
如何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多角度比较。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和“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主要方法:读标题、解要素;看注释、推主旨;品语句、悟情感;细辨析、找异同。
★[01-2022年四川省广元市】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4-15题。(6分)
【甲】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乙】游南斋 韦应物
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 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
(1)甲诗用一“没”一“ ”来写春汛之猛;乙诗则通过春水、高林、“ ”等意象,抒写春日出游的感慨。
(2)甲乙两诗都写了“春水”,但借此表达的感情大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6分)(1)(2分)动红药(晚露、荒冈、筠等)(评分建议:每空1分,共2分)
(2)(4分)①甲诗将三月的春潮比作“桃花浪”,面对“没沙尾”“动柴门”的蓬勃春水,诗人“垂芳饵”“灌小园”,以乐写乐,抒发了诗人自得其乐的轻松愉快;②乙诗则写诗人春日出游,池边虽有鸣叫佳禽,可一池春水却没有一丝烟气,诗人由乐生哀,用春水的沉滞来抒写内心的淡淡愁绪。
(评分建议: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判断“秋色”是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从“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可以看出“秋色”可以是肃杀的景象;从“黑”“金”“燕脂”
“紫”“红”等描绘色彩的词语,可以看出“秋色”也可以是绚烂的景象。考生据此表达观点,恰切分析即可。
★[02-2022年黄冈市](一)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25-26题。(8分)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25.【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4分)
26.【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4分) 【答案】25.悠悠:形容时间的漫长、久远。(1分)叠用暗示了时间之漫长,与“千古兴亡多少事”形成对照,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2分)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和国家命运的思考。(1分)(共4分,答出大意即可)
26. 【甲】词赞颂古代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和浓浓的爱国思想,(1分)也流露出了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1分)
【乙】诗写观南朝古迹而生发的感慨,抒发了思乡之情,(1分)同时也表达出了因历史兴衰无常而产生的惆怅之感。(1分)(共4分,答出大意即可)
★[03-2022年宁波市] 10. 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完成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典故】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般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
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奏、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南安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0.(6分)《野望》:② 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南安军:③ 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
★[04-2022年苏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
(一)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
(二)
①
侵晓溪山半是云, 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
闲来洗砚写云山。 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8.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10.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3分)抓住诗句中“溪山”“草堂”“白云”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9.(2分)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仔细阅读两首诗,抓住(一)诗中的“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二)诗中的“草堂亦许白云分”“云相接”“云送君”等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所写的云都传达了悠然闲逸的意境。然后结合学习积累分析四个选项。 A项“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达了岁月难再、世事苍茫之感;B项,根据“云自无心水自闲”可知,其展现了诗人醉情山水的闲情逸致;C项,“黄河远上白云间”以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的特殊感受,展现出壮阔的意境;D项,“朝辞白帝彩云间”写出白帝城地势之高和其早晨景色的大好气象,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愉悦。据此可判断答案选B。
10.(3分)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05-2022年昆明市]8. 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答案】(3分)示例:我会用悲伤低缓的语调朗诵。
【甲】诗歌,因为其描写的是萧瑟凄凉的日暮秋郊之景,流露的是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1.5分)我会用轻快激昂的语调朗诵【乙】诗歌,因为其描写的是明丽的秋景,表达的是作者昂扬奋发的豪情。(1.5分)(语调符合诗歌情感基调,能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即可) ★[06-2022年湖南省长沙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8.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 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D.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
9.甲诗以“”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2 分)
10.情到深处,诗人泪目。杜甫和艾青之“泪”有什么相通之处?(2分)
【答案】8.(3分)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项,甲诗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悲哀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满离情愁绪。故认为甲诗“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不正确。
9.(2分)望 歌唱
10.(2分)都是“忧国伤时”,深爱祖国的悲伤之泪。
★[07-2022年怀化市]诗歌鉴赏(6分) 【甲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8. 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19. 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19. 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
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玉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 ★[08-2022年益阳市]8.(7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节选)
唐•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乙】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②
③
①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①谪居:贬官的地方。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③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皆为双句押韵,都押“u”韵。 B.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
C.【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
D.【甲】诗中“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乙】诗颔联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为荒凉之地。
(2)【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1)A
(2)【甲】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乙】诗情谊真挚,表现了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感。 【解题思路】(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有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古诗,并不是七言律诗;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甲】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表现军中苦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一个“空”字将诗人孤寂的形象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对友人长途跋涉的牵挂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乙】诗首联诗人抓住二二人都是被贬的遭遇,“嗟君此别意何如”从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分别的惋惜。“衡阳归雁几封书”写出路途遥远不能传信的归雁之景,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苏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人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不要烦恼悲伤。诗人对李、王二少府贬谪的愁怨和惜别的优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劝慰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表现了对友人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感情。
★[09-2022年武威市]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8. 从“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三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王维的 心境。 19.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孤独落寞(淡泊闲适)
19. 示例1:我最喜欢《鹿柴》。一二句写空山传语的空灵、静谧之景;三四句由声及色,描写落日余晖映入深林,映照青苔的幽静之美。
示例2:我最喜欢《竹里馆》。幽深茂密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幽篁”“深林”“明月”与“独坐”“弹琴”“长啸”的人构成物我一体的一幅画面。 示例3: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到来,辛夷花绽开花蕾,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写辛夷花点缀寂寞的涧户,纷纷扬扬洒下片片落英。整首诗展现一幅花开花落的画面。 ★[10-2022年咸宁市]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8-20题。(10分)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①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古台已倾废。①静: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8.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3分)
A.甲词以“问”贯穿始终,一问“神州”,二问“兴亡”,三问“敌手”,三问三答,简洁有力,结构严谨。
B.甲词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孙权年轻气盛,统帅千军,割据一方,暗含词人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
C.乙诗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隔水远眺山峦,皆在云罩雾绕之中,显得格外幽深。
D.乙诗颈联中的“依”字有“靠着、傍着”之意,仿佛夕阳对旧垒恋恋不舍,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为尾联情感的抒发营造氛围,极有韵味。
19.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中的叠词音韵和谐,意蕴深厚,请赏析“悠悠”一词。(3分)
20. 甲乙两首诗词都是怀古之作,请分别说说它们所抒发的情感。(4分)
【答案】18 B
19、“悠悠”意指众多、悠长,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究。(1点1分,答对3点即给3分。)
20、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1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荀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遗遗之情(1分)。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乡思(1分),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之感(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