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09 古诗词鉴赏之品味炼字
例1:【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 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从本词的 _____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
(1) 江城子 题材
(2)“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这是词的词牌名是“江城子”。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从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千骑卷平冈”的意思是: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以席卷而过的狂风来比喻疾驰的马队,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之多,行走之快,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壮志以及踌躇的英雄气概。
例2:【2022·湖北潜江·中考真题】
秋霁①寄远
杜牧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②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②平芜:平旷原野。
★(1)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横”写出了“烟”的范围之广,化抽象为具体,渲染了缥缈朦胧的范围。“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2)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答题思路:把握诗句意思,进而准确理解词语所修饰对象的某个特点。
“横烟秋水上”的意思是广阔的烟雾在秋水之上弥漫着。“横”和“竖”相对应,“烟”本身是无形的事物,用“横”字赋予烟以具体的形态,同时也写出了烟是大片大片的,写出其范围之广,大片的烟雾在秋水上弥漫,营造了一种朦胧、缥缈的氛围。
“大漠孤烟直”的意思是广阔的大漠上一束青烟笔直向上,写出了烟的具体形态,写出烟的劲拔的姿态,“直”有坚毅、正直的含义,这里写出了烟的坚毅。故“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2)本题考查主旨。
题目“秋霁寄远”意思是秋天雨停了,天放晴,写诗寄给远方的人。
前三联主要是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的意思是只应该等待明月,即使千里之外,也和你共享同一轮明月。远隔千里,共赏明月,看出对对方的思念,故这里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1、古诗词品味炼字常见的题型主要有: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2、答题策略:
品味炼字主要考查对精炼字词的感悟能力。
(1)理解字(词)义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该字(词)的语境义。
(2)赏析字词应从词性、情感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等方面进行赏析。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字词来点评(侧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等),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点出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怎样的情形等。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应对策略如下: (一)品味炼字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品味炼字”这一考点。
1.【2022·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为主,叙述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之外,将要到楚地游览一事。 B.颈联中诗人以静观的视角,分别描摹了夜晚水中映月图和黄昏云霞变幻图。 C.尾联将故乡之水拟人化,故乡水送诗人行舟远游,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 D.本诗想象新奇,所写的景象雄浑、壮阔,形象奇伟,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2)“炼字”即锤炼词语,一般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本诗颔联中“随”和“入”用得极其生动传神,请你选择其中一字,进行赏析。 【答案】 (1)C
(2)示例1:“随”是指跟随、随着,“随”字化静为动,描绘了山脉的走向和趋势,还
用流动的视角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真切地表现出来,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示例2:“入”是指流入,描绘出了长江向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之景,也激发着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往他乡的诗人一腔豪情,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解析】
(1)C.“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有误,作者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水是如此多情,送诗人行舟远游。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此句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随”字写出了山逐渐消失,平野逐渐出现,展现了山到平野的转换,化静为动,使景物有动态的美感。“入”展现了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转换)的视角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与喜悦之情。
2.【2022·贵州六盘水·模拟预测】 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下面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展现出来。 【解析】
(1)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诗歌大意: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本诗通过描绘高林、曲
径、繁茂的花木等景物直接展现禅院的幽深寂静,通过写飞鸟、钟磬音,以静衬动,展现禅房的幽静脱俗,展现的是幽静的山林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此忘却了世间俗务,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2)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语句。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诗人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空”字一语双关,既体现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氛围,又体现了诗人置身其中,忘却了世间俗务,心中的烦忧统统去除了,心胸开阔,内心变得纯净、空灵。
1.【2022·江苏扬州·二模】 诗歌阅读。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北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①庆历五年,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滁州。此诗作于此时,作者感怀在嵩洛时的宴会而作。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在滁州为官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
★(1)请赏析“霜林落后山争出”一句中“争”字的妙处。 .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争”本义是争先恐后的意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感,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
(2)这首诗描绘了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而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赏析。作答时要先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本义,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效果)。“争”本义是争相恐后,这里用“争”来写山,很明显使用了拟人修辞,赋予了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再结合注释和前两联诗句可以发现,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颔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视野开阔,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感。所以诗句中的“争”字表现了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与分析。作答时要结合对诗作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诗作首联写诗人登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借古伤今;颔联写秋风瑟瑟,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显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楼前的野菊花迎霜开放,即使没有陶渊明那样闲情逸致,不妨对菊举杯,以宽慰自己的愁情,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整首诗描写了萧疏开阔的画面,透射出诗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
2.【2022·云南文山·一模】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请说说“我报路长嗟日暮”中“嗟”的表达效果。
(2)本词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描绘了自己的梦境,他们通过梦境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
【答案】
(1)“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2)本词作者通过梦境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不为困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辛弃疾通过梦境抒发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
“嗟”是叹息,感叹之意,传达了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生动地写出了词人面对“路长”“日暮”的彷徨忧虑的神态,词人借“路长”“日暮”感怀身世,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暗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2)本题考查诗词的对比阅读。
完成本题,可先分别描绘两首词的梦境,再对比梦境和所传达的情感,分析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渔家傲》的梦境是“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梦到自己回到天庭,梦到与天帝对话,借此抒发内心的苦闷,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也表达了词人不为困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梦境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联想起军营里的军旅生活。“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生发出壮志难酬的惋惜怜悯之泪,抒发了词人渴望重回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被贬在家,岁月蹉跎,年岁渐长,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两首词都借梦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还有因对现实不满与失望,只能寄托于梦中去追求自己那种理想的境界,借以抒发内心苦闷之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是岁月蹉跎,年岁渐长,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渔家傲》表达的是人生路长志事难酬,同时也不为困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1.【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
★(1)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2)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亭亭”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两个叠词富有音乐性,突出了松柏挺立不屈。
(2)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树的高洁,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解析】
(1)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意思是: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亭亭”是指松树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一词形容寒风的声音。作者运用两个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并且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勾勒出松柏傲立崖边的景象,突出了青松的傲骨。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
“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然挺立;“一何劲”的意思是“多么地刚劲”,突出了松枝的刚劲;“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表现了松树的正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松柏的本性:挺拔、刚劲、正直。
诗歌写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点,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同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从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2.【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 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 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答案】 (1)B
(2)“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B.表述有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而是直抒胸臆,态度鲜明,“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本句并没有表达对春朝的厌恶; 故选B。
(2)考查诗歌炼字。首先,明确“排”字的词性特征,“排”是一个动词。在解释含义时,不要单独分析,要放在句中,这句话说的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上”,所以“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其次,动词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在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万里晴空,一只黄鹤一飞冲天,势要冲破白云”的景象;最后,要注意评价作者情感,“排”字展现了一种冲破阻隔、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3.【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2)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2)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 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 【解析】
(1)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首先“秋色遥看入楚迷”大意为“秋天的景色进入到楚地就看得不是那么明显和清晰了”。在这里其实是想说路途的遥远,让诗人无法目送朋友这么远。所以表达出的是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关心。
(2)本题考查诗词比较。
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大意为“我将自己的忧愁和担忧之情寄托给明月,希望可以一直陪伴你到夜郎的西边”,由此我们知道这是将月亮当作人去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和担忧之情;
同样乙诗“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大意为“谁会可怜被驱逐的人呢?只有白云送你去江西了”,这一句也是把白云当作人,会护送朋友去江西,这也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担忧。
4.【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2)《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 (1)C
(2)“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有误,《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本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故选C。
(2)考查诗歌的炼字。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意思是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作别,柳条、藤蔓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一个“系”准确表现出柳条、藤蔓轻盈招展的形态和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的动作,符合春日微风轻拂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5.【2022·陕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2)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 【答案】
(1)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2)[示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分开之后,依然能彼此牵挂,友谊天长地久。
[示例二]希望你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希望你在新的环境满怀信心,抖擞精神,开启新征程。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此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远赴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历程里,努力奋进,攀登人生的顶峰。
6.【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居竹轩 元 倪瓒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1)请简要赏析第二联中“侵”“覆”两字的妙处。
(2)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屋主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侵”“覆”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和生机勃勃,传达出作者对竹林的喜爱之情。
(2)全诗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生趣盎然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解析】
(1)考查词句赏析。第二联大意为:台阶前的竹林迸发出竹笋,侵占了阶前的小路。细雨过后,竹子垂下绿阴,想要覆盖住邻家。“侵”“覆”运用拟人的说法,把竹笋长到小径上和绿阴覆盖了邻家说成是竹子有意识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屋边竹林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恬静淡雅的生活志趣。
(2)第一问:考查赏析诗中氛围。首联点明自己结茅的地点,引出屋旁的竹林。“如云”表现了竹林的繁茂。第二联紧扣“阶前”与“雨后”两个细节,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表现竹林的勃勃生机。第三联转而描写动物,黄鹂自语,白鹤傍人。末段议论,直接点明了作者高洁的志趣。竹林茂密成阴,竹笋生机勃勃,黄鹂鸣叫可人,白鹤傍人而不飞,渲染了一派宁静祥和,富有生趣的氛围。
第二问: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尾联“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悟。“静者”指诗人自己,“忘声色”是说完全忘记了凡尘俗世的喧嚷。“未觉贫”直接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人生情趣。故本诗表现了屋主人对繁华世俗的摒弃,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7.【2022·云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对曲中的“望”作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伤心”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一个“望”字,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的思索和深切的同情。
(2)作者赴任救灾,看到百姓疾苦,心头沉重;望向西都,想到王朝兴亡,心生感慨,对百姓更增同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关键字的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个“望”字,从内容上说“望”的是西都,望到是“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再由“意踌躇”“伤心”可知,所望之间让诗人内心不平静,充满伤感。再联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作者由望而生发联想,由望而生情,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此曲的背景以及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这首小令写于作者赴任赈灾途中。从“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可知,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因而“伤心”;
再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诗人又由此联想到国家,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这就是作者“伤心”的另外一个原因!
8.【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 古诗阅读。
鄱阳湖① 吴国伦
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
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 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
【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
★(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
(1)示例1.“涌”更好。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 示例2.“拥”更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
(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的意思是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前三联的意思是: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濛。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的鄱阳湖中。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写出了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而尾联“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的意思是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句中的“孤”字是唯独一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孤独寂寞心情。所以此诗的情感基调我认为是忧伤的。
9.【2022·贵州铜仁·中考真题】 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抓住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形容词,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答案】
(1)破 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
(2)参考答案一: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参考答案二: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字词和诗句描绘的景象。
首联写春望所见,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
《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0.【2022·湖北黄冈·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
(2)【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 【答案】
(1)“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穷。
(2)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嘲讽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怀乡思归 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悲伤之感。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
“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及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用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南宋朝廷的怯懦苟安,表达作者对英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典故,表明自己希望南宋有像
③
②
①
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
乙诗:首联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
11.【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 古诗鉴赏。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1)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
(2)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
【答案】
(1)“处处”“飘飘”运用叠词,能够增加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处处”“飘飘”也写出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的场景,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包含诗人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
(2)“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诗人却“益沾巾”,通过刻画诗人泪流满面、孤苦凄凉的人物形象,既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关心、同情
和怜悯,也表达出自己年老体衰,漂泊在外,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
“处处”意为到处,指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飘飘”意为飘飘荡荡,指诗人飘飘荡荡,无地可居。燕子四处筑巢的场景和诗人何其相似,诗人写燕子居无定所,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同时也表达出对燕子的同情怜悯;“处处”“飘飘”运用叠词,能够增加文章音韵美、节奏美。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暂语船樯”,那被诗人寄予了同情的燕子好像也在表达对诗人的同情,似乎要来陪伴诗人,但是没多久就飞走了,“还起去”“穿花贴水”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本句塑造出诗人涕泗横流、孤苦无依的人物形象。结合首联“湖南为客”“两度新”以及颔联“识”“看”的两个动词,颈联的“飘飘”,都能表达诗人晚年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表达出诗人的漂泊之苦和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