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河北保定清苑中考语文6月21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2022河北保定清苑中考语文6月21

第一部分 (1~4题 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远处青山层林叠翠,白云缭绕,近处湖水波光(yáo yè),熏风如酒,这样一幅写意山水画,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对世外桃源的想象中,频频翘首回望美景。

[乙]我们要多些一往无前的进取意识、乘势而上的机遇意识、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汇聚全体国民的(páng bó)力量,再接再厉,铿锵前行,争取更大的胜利。

[丙]城乡是一个恒久的人文话题。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在城乡之间往复流动,也一直 (演绎 表演)着属于自己的城乡故事。

[丁]崇礼地处燕山山脉边缘,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 (交融 交汇)于此,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重要的边防要塞,在此修筑长城抵御外敌也就理所当然了。

(1)根据上面[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yáo yè) ②(páng bó)

(2)给上面[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注音。(2分) ①翘首( ) ②铿锵( )

(3)从[丙][丁]两段文字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丙][丁]两段文字的空缺处。(2分)

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 (1)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四面歌残终破楚, 。(秋瑾《满江红》) (3)水击三千里, 。(《北冥有鱼》)

(4)(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一派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这里“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马说》一文中,作者从“策之不以其道, , ”等三个方面,指出千里马被摧残、埋没的情况。

3.下面是某图书馆墙壁上悬挂的四则宣传标语,请从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则,并说明理由。(3分)

①阅读经典,如春风拂面。 ②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③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④带走满腹知识,留下一架好书。 我选第 则标语,理由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5分)

定州贡院是中国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贡院坐北朝南,为中轴式布局,平面呈方形,既体现了清代建筑特点,又具有地方建筑的灵活性,是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艺术及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实物资料。贡院主体建筑由号舍、魁阁两组建筑组合而成。魁阁下面是号舍大门,号舍门楣上悬挂“笔参造化”的匾额,

大门前柱上有一副对联:不负苦心,三日辨才烧玉处;能酬壮志,十年磨剑亮禄时。

(1)假如你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来到定州贡院,看到号舍门楣上的匾额,请思考匾额内容的寓意。(3分)

(2)请对“不负苦心,三日辨才烧玉处;能酬壮志,十年磨剑亮禄时”这副对联进行简要赏析。(2分)

第二部分 (5~22题 5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7题。(共6分)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

5.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李白。(1分)

6.“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中,诗人是如何表现“难”的?(2分)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了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结尾两句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情怀和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1题。(共13分)

[甲]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共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②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乙]上③尝罢朝,怒曰:“会须④杀此田含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⑤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

①上:宋太宗赵光义。②悚息:因惊惶而屏息。③上:唐太宗李世民。④会须:应该。⑤廷辱:在朝堂上当众官面而侮辱。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使: (2)余人不及 及: (3)魏征每廷辱我 每: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2)后退,具朝服立于庭。

10.[甲]文中,宋太宗为何说“蒙正气量,我不如”?(3分) 11.[乙]文中,皇后是如何打消唐太宗的怒气的?(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共8分)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心生“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的困惑。

②诗歌是一门关于语言表达的艺术。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彰显了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相较于其他文体,古诗的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讲求用雅致凝练的语言实现抒情表意,含义深长的同时又追求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看到大雪纷飞,写下“燕

山雪花大如席”;目睹银装素襄,感慨“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誉瀑布奇观,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会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砥砺自我,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劝人奋进,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友人,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定内心……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以其意象、哲理和才思击中人心,精当易晓,韵味悠长,成为在现代生活中依然生机勃勃的文化存在。

③“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也是人的情感意志的表达载体。古人将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凝聚到诗词之中,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相似的生命经验,促使今人与古人在情感与思想上同频共振;阅读时的片刻感悟存留心间,迸发出激励人心的力量。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坚毅卓绝,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达超然……每读及这些诗句,就更能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一时的挫折便显得不再难以逾越。

④今天,身处现代文明的快节奏中,那些亲近自然、缘事而发的诗句,能让人逸兴遣怀,为人生掬一捧清泉。留心夏季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流连秋日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充满趣味的“闲看儿童捉柳花”,体现境界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借助诗歌,人们得以跳出日常的琐碎,凝视自然的神奇,发掘自我的诗心,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⑤古诗是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给予我们情感思想的共鸣、人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理解诗歌,不是在于答案是否标准,而是从正确的语词训话和创作背景出发,尽可能地抵达诗心,给出合情合理的解读,这才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旨归。在汉字的搭配组合中探寻多样性和可能性,也是诗歌言约旨丰的独特意蕴之所在。

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正如此诗所言,古诗就像明月一般,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5日,有删改)

12.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认为,古诗词语言凝练雅致,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B.选文古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彰显文学底蕴,具有可读性。 C.选文关于理解诗歌的论述,对我们学习诗歌有指导意义。 D.选文第①段是引论,第②~⑤段是本论,第⑥段是结论。 14.阅读经典诗词,能让人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请结合你的经历,举一例,简要说说你获得了怎样的精神力量。(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9题。(共14分)

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

刘庆邦

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时,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大致的时间,是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那一年,我来到了被称

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来杭州看什么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

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似乎也成了我们的乐园,成了我们的精神乐园。

我既然来到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去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上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

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60多公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我还听说,从杭州到绍兴,虽没有客运列车,却有一条运货的铁路。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

我没有别的同伴,身上也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我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没有停下来过,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布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撵兔子,

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捧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项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

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比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

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去百草园时,并没有想到自己日后要写小说,更多的是出于童心,出于好奇。哪里料得到呢?1972年,那年我21岁,当矿工之余,我竟然写起小说来。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连续写小说写到2001年,也就是在我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

不管怎么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卑微的名字就与鲁迅先生的伟大名字有了某种联系。若深究起来,当年我奔赴百草园,文学之心还是有一点的,表面上去看百草园,实际上是奔鲁迅先生去的,冥冥之中,一颗15岁的少年的心,是受到鲁迅先生作品的感染,得到鲁迅先生精神的召唤和心灵灯塔的指引,才坚定不移地奔鲁迅先生而去的。也许从那时起,我心里才真正埋下了种子,以后在不断向鲁迅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种子才渐渐发芽、开花,并结出了一些果实。

(选自《上海文汇报》2021年10月21日,有删改)

15.十五岁的“我”来到绍兴后,内心产生了哪些感受?(3分) 1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布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

17.文章提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假如文中的“我”被邀请参加学校讲演活动,并围绕“偶像”这个话题给学生进行演讲。请你帮助“我”确立一个观点。(2分)

19.文题中的“向往百草园”包含了哪些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五、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20~22题。(共9分) 20.阅读下面从名著中摘录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3分)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轻,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1)上面摘录的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篇目名)。(1分)

(2)衍太太是鲁迅笔下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作者对她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2分)

21.《简·爱》中,挫折和苦难折磨着简·爱,也造就了简·爱,促使其成长。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22.《红岩》是一部描写革命英雄传奇事迹的小说。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书名“红岩”的理解。(3分)

第三部分 (23题 50分)

2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材料一:成功通常是厚积薄发的。

材料二: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 材料三:耐得住煎熬的人,最终才能拥有不凡的业绩。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自拟题目;③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