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购买力平价理论名词解释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购买力平价理论名词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又称“商品价格相等定律”,是政策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提出任何两个价格关系相同的商品间的汇率应该相等,并且应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有助于确定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皮亚杰(Irving Fisher)在1911年提出的,主要提出购买力平价原理,即在任何时候,货币的购买力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汇率必然相等,而当汇率发生变化时,价格也会随之变化,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表明,货币价值与汇率密切相关,因此,当一国币值改变时,其他国家的汇率也会相应地变化,从而导致其他国家货币价格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节汇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指出,只有当国家的商品购买力和货币的购买力互相抵消时,汇率才能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求而发挥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汇率平衡”。因此,当汇率发生偏差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平衡汇率。

此外,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提出,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另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有明显差异时,国际汇率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本国的出口和进口,因此政府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也需要充分考虑国际汇率的变化。

总之,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经济学定律,它提出汇

- 1 -

率应该相等,并且应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这样才能保持汇率的平衡,影响国家出口和进口,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