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力推动企业基层班组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和防控措施落实到班组,以全面提升企业班组安全生产自主管理水平,特制订本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标准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2016)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编制。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的创建、培训、咨询、服务和评审。
第三条标准中所涉及的班组是指:企业中最小的行政单位,是企业内部最基层的劳动和管理组织。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生产过程中相互协同的同工种工人、相近工种或不同工种工人组织在一起,从事生产活动的一种组织。
第四条标准中所涉及的本质安全的定义为:本质安全是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的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险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 本质安全型员工:是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可以实现系统及个人岗位的安全生产无事故,即成为“想安全、能安全、会安全”的员工。
本质安全型班组:是指班组建立和形成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即使在存在事故隐患的情况下,也能够依靠班组内部的功能保障和制度约束,实现本班组和岗位长效安全生产。
第五条“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创建评定标准综合可概括为“5831”模式。即:五项基础、八大支柱、三条支撑和一个目标。
第二章一般要求
第六条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应始终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激发班组活力。根据相关规定的要求,做到“岗位有职责、作业有程序、操作有标准、过程有记录、绩效有考核、安全有保障”。
第七条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创建活动,旨在增强基层班组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增强广大员工自主保安能力,全面提升基层安全管理工作基础,减少或杜绝“三违”行为,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公司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第三章五项基础
第八条岗位与职责 (一)班组长
班组长是班组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班组安全工作负有全面责任。
(二)班组安全员
班组应按要求设置兼职班组安全员,其职责是协助班组长开展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并监督班组长是否按上级要求认真开展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是否遵守纪律,是否按“五同时”的要求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如发现班组安全管理存在问题时,要及时通过各种有效方式逐级反馈。
(三)临时负责人
班组在分散作业时,每个分散工作团队的负责人即为安全主要负责人。
班组安全员不在岗时,班组长必须明确安全代管人。
班组长不在岗时,班组安全员有权安排班组有关人员处理与安全有关的各项工作。
(四)员工
建立班组成员“一岗双责”,明确各岗位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应必须履行的安全责任。
第九条制度、规程和标准 (一)规章制度
班组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好学习培训和贯彻执行,规范员工的安全生产作业行为。
班组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交接班制度、班组会议制度、联保互保制度、班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班组安全培训教育制度、班组安全确认制、班组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制度等。
(二)操作规程
班组每个岗位所从事的作业及其所操作的设备、使用的工器具等都必须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相应的操作标准。
(三)作业标准
班组应建立健全和完善现场管理标准、员工行为标准、岗位作业
标准、设备点检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等,标准要科学、合理、有适用性,做到“简化、量化、程序化”。
(四)临时措施
对临时性工作,班组应制定出书面的安全防控措施,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五)执行
班组成员对上述各项制度、规程和临时性措施要做到:制度上墙、铭记于心、应知应会、能说会用,严格执行。
(六)评估与修订
班组要根据现场资源和相关因素的变化及以往事故教训等,检查现有制度、规程和标准,提出补充和修订意见,上报批准后执行。
第十条教育与培训 (一)计划
班组要根据班组的具体情况和上级要求,制定并实施班组培训计划与安全教育。
(二)要求
班组长、班组安全员应具备安全生产组织能力、业务技能、管理水平,并经过岗位任职能力培训和测试合格后方可任职。
班组长应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I,使其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培训学习或经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新入职人员在岗前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后,班组要组织其签订
“导师带徒”合同,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加以指导和考核。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岗位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培训。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在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二、三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从事特殊作业(特殊工种)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后,方可持证上岗作业。
(三)方法
班组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技能训练和现场指导,不断提高班组成员的作业技能。
第十一条安全管理台账 (一)台账与内容
班组要建立两本安全管理台账,即静态的管理制度类台账和动态的原始记录类台账。
静态的管理制度类台账包括:班组人员基本情况表、主要作业内容及危险因素一览表、年度安全工作目标及工作计划、班组人员安全承诺书、岗位职责、各项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安全设施及应急物资登记、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及其他相关技术支持资料。
动态的原始记录类台账包括:安全活动(会议)记录、安全教育记录、安全检查记录、隐患整改记录、危险源(点)管控记录、危险作业和非常规活动班组安全技术交底记录、班组自主点巡检记录、事故预想与应急演练记录、安全考核记录等。
(二)管理台账
静态的管理制度类台账要做到有效版本完成保存,并附有持续改进的内容;动态的原始记录类台账要做到记录及时、准确、清楚、规范,内容要齐全、保存要完好。
第十二条设备与设施 (一)生产设备设施
生产设备设施应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班组要对生产设备设施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反馈,并能按本质化安全目标要求,提出技术改造和现场改善提案,以便促进公司不断提高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度。
(二)安全设备设施
班组应对责任区内预防、控制和减少事故影响的三类安全设施,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齐全、安全、有效。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和弃置不用;确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采取可行的临时安全措施,待作业完毕后应立即复原。
第四章八大支柱
第十三条作业程序 (一)作业前的准备
班组在作业之前,要进行工器具和作业文件的准备、班前安全检查和生产现场的安全巡视,掌握安全状况。班前安全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设备运行情况、作业现场隐患、班组成员劳动纪律、精神状态、劳保用品的配备和穿戴等。
(二)班前会与班后会
班组每班都要按时组织召开班前会和班后会,具体布置和总结当天(班次)的安全生产工作。
(三)危险辨识
员工在作业前,要对作业方法、程序、物料、工器具、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进行风险分析,查找和识别危险源和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作业安全。
(四)隐患排查与治理
班组长应对作业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进行隐患排查。
班组要采用“清单化”安全检查表等方式,通过岗位自查、员工互查、班组安全员检查、班组长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等方式开展隐患排查。
将隐患排查结果进行分类处置,本着“三定四不推”的原则进行隐患整治;实在不能解决的,要提出相应的改善提案逐级上报并做好记录。
重点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五)作业行为管理
通过开展安全提醒、安全确认、联保互保、反习惯性违章等活动,来消除和遏制“三违”行为。
对作业方式不正确、操作动作不合理、站位不当等行为隐患,要采
取纠正和控制措施。
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空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作业,严格履行作业许可审批手续,落实监控措施。
对吊装等危险作业,应安排专人指挥,落实安全措施。 (六)作业过程控制
人员思想稳定、生产均衡稳定、设备运行稳定(简称“三稳定”)是班组作业安全的重要条件。班组成员要通过精心操作、落实岗位点检、加强自主维护等措施,掌握现场“人、机、物、料、法、环”诸多要素的实时状态和变化,使其始终处于受控和可控状态,确保实现生产过程的平稳运行。
(七)作业现场管理
作业现场的物料、照明、安全通道、管路、护栏、梯子、各类安全标识标志等,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班组对作业现场的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工作,要有明确的分工,并落实主体责任,做到整洁、有序、标准、规范。
(A)标准化作业
认真执行作业标准。作业标准要采用“可视化”的方式在现场展示,指导员工安全作业。
第五章三大支撑
第十四条安全管理活动 (一)\"事故案例\"每班一讲
班组在组织召开班前会时,要班班推行“事故案例“每班一讲活
动。多渠道搜集有针对性、说服力强、教训极为深刻的”事故案例“,班组人员采取轮流演讲形式,在班前会上进行演说,要求全员参与、值班带班领导监督。
(二)安全专题会
各班组至少每月要组织召开一次安全专题会,及时掌握安全动态,重点研究和解决作业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改善提案活动
班组要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改善提案活动。改善提案活动要有制度、有要求、有奖励措施。做到:员工参与率高、提案覆盖面广、提案采纳率高、提案件数持续增长、改善效果显著。
(四)班组创新活动
结合本班组的特点,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在学习借鉴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突出行业特点和时代特色,在管理方法、操作方式、工艺装备、工具量具、原辅材料等方面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探索安全自主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班组的安全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
(五)班组安全文化构建活动
班组应以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文化构建活动,逐步形成为全员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班组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塑造“想安全、能安全、会安全”的本质安全型员工,打造班组及岗位长效安全生产的本质安全型班组。
第十五条职业健康 (一)职业危害防治
作业场所环境和条件符合职业健康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公司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确保符合国家标准。班组要对超标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岗位员工应掌握职业危害防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职业危害告知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点应设置相对应的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员工要明确岗位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及其后果和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的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应载入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三)作业文件
班组成员要按照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文件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做所写,记所做”。
第十六条应急预案及事故处理 (一)应急预案
按照公司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结合班组特点,针对岗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编制班组现场应急救援处置方案。应急处置程序、处置措施要齐全、正确。
班组成员要熟练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处置方法、处置程序、应急联
络电话和联络方式。
班组至少每月组织一次综合性预案或专项预案的演练和总结,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项的预案专题培训,加以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善提案,并对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应急设备设施和物资
班组对应急设备设施和物资应明确存储位置和数量,应确定保管责任人,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和保养,要确保其完好、有效、可靠。
(三)事故应急处置
班组应按照预防和预警要求,做好事故预防工作,将事故处理在萌芽状态。
班组一旦发生事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班组长报告,紧急情况时,可越级汇报,同时应立即启动班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及时开展救援处置。应急处置过程中,要注意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和有关证据。
配合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按照事故调查结果,在班组开展“四不放过”活动和“举一反三”活动,汲取事故教训。
第六章安全管理目标
第十七条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一)安全绩效
班组安全绩效分为指标类绩效和成果类绩效。
指标类绩效:“三违”现象为零,伤害事故为零,职业病事故为
零,活动目标的达成。
成果类绩效:在班组安全管理方面取得的各类知识成果、技术和管理亮点;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班组安全管理模型、班组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机制或对典型事故的有效预防机制。
(二)绩效评定
班组应每月至少一次对本班组实施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创建情况进行自主评定,验证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措施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对标检查各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S)持续改进
班组应根据自主达标评定结果和综合评价反映的情况,对班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措施等进行修改和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班组整体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