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 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网络舆论是由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各种情绪,各种公共事务,与自身利益有着一定关联的观点、态度和意见共同复杂的混合在一起。网络舆论是一种全新的面向大众的舆论形式,公众表达公众在互联网有着与众不同的活动,但其本身还具备了对于公众的影响,一些公众大都会采纳其中的意见。网络舆论就是说的话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因为一些不同的因素都会造成事态的变动和舆论的变质,渐渐地影响网民对政治的个人看法。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1)群体性

在社会上一般较多关注网络新信息的是中青年,(如:来自于微博、微信、各种视频APP)在某空间内的社会背景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关注的信息也具有共同,很平凡就形成群体,自然就消失个性,以及感情和思想方式一个不同的方向是要变成组织化的群体的。

(2)周期性

网络舆论还具有周而复始,循环性,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消失到再产生出现是一个周期,有规律性的重复。这种周期性一般自然年或者自然日为单位。

(3)目的的明确性

社会上突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不可预测。参与者的目的比较明确,一边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另一边是为了表达对社会题的关注和作为社会将来建设感。

(三)舆论在网络中表现的原因

大多是的网络舆论,最初都是由于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造成的,自身的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来自2005年时出版,主要由周如俊和王天琪编写的书本《网络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思想理论教育》)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微信,BBS,对于网络上舆论的主要传播,都是通过像博客这样的途径。对于其中所体现出的观点仍是现实生活中事实存在的问题。说来网络信息的传播:现在社会上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具有迅速性,每一个人可以算是独立的媒体,还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浏览各种信息,浏览的信息量也比较多、广泛。一版体现于电脑头条新闻,博客,手机。现在的信息化社会指的就是人们不出门也了解很多重要信息,动动手指就是了。同样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如此快网络舆情也是不可避免的。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在网络领域,网络不仅是民意的集散地、民主政治办事以及公布信息的前沿,起到汇聚民意,加强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沟通,为公共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信息,推动公共决策的议程,对政府和政府推出最为有效的监督,就是通过公共决策,这样的一种方式必须进行的步骤是提高相关的可行性和运用的力度。但是,在网络上的舆论普遍体现是极其情绪化,网络谣言和虚假报道充斥网络,使得它还会成为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表现出背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舆论、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隐蔽地(姜胜洪,2010)。虽然网络民意的主流是好的,它们推动了公民参与政府管理、促进了政府管理的公开、透明和监督,但也存在消极影响,例如:网络的便利性使谣言有增多的倾向;一些非理性网络舆情开始流传;具有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的危险(陈强,2010;陈多雨,2011)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1)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针对性方案。马克思这样说过:“政府本属于国家的一部分,然而国家恰恰是政治家的领域,以此为工具进行统治。但只有把公众的利益作为根本,才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所在,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

(2)监督和管理的主体。显然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主要监管是政府,政府掌握这这样的大权,通过这样才可能实现可行合理的监管。但不是仅仅如此,出此之外其他的一些社会组织,还或是私营的机构等等也都有一定的参与,各方面共同维护一个网络舆论的监管制度,是其长久并统一的维持下去。

(3)主要方法解决监管问题。政府具有控制权,它是为了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为目标的,运用法律的手段控制一切。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不是做一个单纯的操控者,而要达到其终极目标,即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要把监督和管理的根本体现在公众的利益上,达到一个政府和公众的有效平衡。

(4)对于监督和管理的针对群体。积极和消极是两种不同的体现,对于网络的监管问题政府将这两项作为了主要针对对象。对于网络上存在的信息,其主要特点有虚假性,非理性,甚至一些非法信息的出现,流言蜚语等等。政府对于这样不切实际的言论,更加严峻的进行了检查和管理。面对一些负面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监督来执行。

(5)监管制度主要目标。从总体的情况上看来,由政府的管理对于网络舆论问题的监督可以看出有目标有民主目标,发展目标。给人民提供健康,让人民在网上获取信息跟方便。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法领域善意豁免

公法领域善意豁免原则主要是指网络舆论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性陈述,但网络舆论所述事件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政府官员会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其具有的职责和义务,其行为应当接受公众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二十七本条第一款做出规定:“ 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准守法律,并且无条件的服从,让网络的维护更加和谐美好。41条进一步规定:“我国的合法公民可以自由的提出自己的建议。没有一个国内的居民都是有这样发表言论的自由权的。”。即便网络舆情与事实不符,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澄清,但公民的监督代表了公众对行使公权力的官员们的关系,是公众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应该为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畅所欲言的开放环境。

(2)政府网络问责

应建立一套网络问责机制,一方面政府监督和司法部门可以将网络作为其监督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一个重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网络问责也是充分保障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的体现。

(3)公众事务和公众人物认定

善意豁免主要针对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除此外,网络上还有众多的公众人物,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他们的号召力强、社会影响力大,因此,对于这部分社会群体的网络监督也同样应该受到保护,但保护的范围仅限于他们涉及公共事务的部分,而那些涉及他们个人隐私的网络舆论则不应纳入保护。

二、前就网络舆论问题的国际性研究 (一)外国的对于舆论及其监管制度的探究

网络上存在的舆论有着不同的体现领域,在各个行业都有所设计,就如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技术,还同时包括管理领域,社会范围内也有所体现。次文笔者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挑选其中特别问题就行大致介绍:

(1)由传播方式展开论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于网络领域开始涉及到传播学的问题,有专门的学刊对其进行发表,其主要理论都刊登在《传播学科》,引起了互联网上不同阶层的热点关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末期,在这之后出来新闻和媒体的不断深入追问,还在各大不同刊物中做出发表,有《新闻大众传播季刊》还有其他的一些书刊,例如《新媒体与社会》、《传播电子期刊》相关刊物,此处不再一一列出。但也同时让各方开始了互联网的研究探索,究其传播学的相关问题展开。

(2)模式上的自由。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于言论的自由有着充分的体现,在美国主要以民众为基础,只有遇到违法言论才会做出相关干涉,对于其他网络舆论都是采取仍可的态度。同样的体现也出现在加拿大,加拿大也采取的是自由的模式,民众对于网络上的言论可自行处理,只有一些非法的不合适的言论才会得到相关的法律制约,在这方面体现了自由的发展模式。

(3)半干涉模式。半干涉模式也就是,自由的网络舆论是主体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政府制约。这样的模式在英国有着显著的体现,英国采取政府半参与的方式来保证网络舆论整体上是自由平等的。要让网络的运行商有着自律的要求,面对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可自行解决。如果出现违反的有害言论,政府将出面

以相关法律做出严厉的制裁,这样的方式既可以保证网民的自由权,又同时确保了网络环境的安全可靠,对于这一问题英国还采取举报制度,对于不合法的网络舆论网民完全可以自行上报让政府来处理解决。

(二)国外面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监管特点

(1)法律制约网络舆情。对于网络上的法律问题始终是一大难点,各个国家早已经开始做出法律规定。全世界目前已经有七成的国家对于法律舆情做出立法,还有三成的国家也在着手准备立法。对于一些国家,就如美国已经制定出《计算机犯罪法》,还有德国,新加坡等都有了相关的法律条例。

(2)网络实名化。网络的全面实名最为突出的是韩国,韩国在2005年的时候采取网络实名制度,即只要上网所发布的信息都会有实名的认证,这一措施主要有相关的网站进行处理,否则自行承担后果,对于这样的法律实施在韩国起到了较好的成效。

(3)对于网络的审查。新加坡采取了审查制度,对于不同的运行商都要进行严格地审查,定期的采取政府抽查等措施,通过这样来是网络的到良好维护,没有通过或不被认可的运行商将被吊销相关的许可证。在美国也同样推出法案,要求警方对于网络上的访问要进行记录,并且要求一些情报机构将危害政府的情报删除,避免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4)严格维护网络控制。对于一些亚洲的国家,就网络问题有着严格的控制权,一些国家的网络被全面的监控着,任何信息都没有隐私。在缅甸则更加严格,普通的人都不可以上网,否则要被判刑。

(5)技术方面。通过相关的技术来对于网络进行监管,有通过过滤或者是分级的方法,将一些违法不宜的信息截取下来进行处理,还有就是通过先进的软件进行解决,比如英国公司出产的可以一秒之内浏览十篇文章的软件,这样的软件被用于处理和掌握网络的实时动态。

(6)特殊部门的设立。将一些专业的人才进行集合,建立一些独特的部门就网络问题进行研究,这样的专门机构国外已经出现,就如德国.

以上2.2K 皮卡

以下3..0K

(三)我国网络现状研究

我国在最近的几年也有了突破,对于网络舆论这一方面也做出了不同的改观,就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等等都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不少的研究与探讨。分别他们具体的成果有如下:对于北京大学的新闻方面副院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于清华大学网络方面开设了许多的基金项目,而对于南京解放军学院来说,最大的成就是监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他们在这些方面作出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且不断的有了新的突破,让网络监管在我国有了一个全新的飞跃。他们的努力共同创造了一条我国发展的新道路。这些学校发表的文章都做为了研究的热点,在各行业展开探讨。

现在我国面对的网络现状主要表现方面:

(1)对于网络基础理论的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径,对于不同的因素展开研究。 (2)网络舆论的不良影响:一直都强调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面对网络问题要存在辩证的思维,网络上有着各式的虚假言论,为了不导致更大的问题产生,在我们面对网络时要尽量的保持内心的平衡。网络的存在带给我们很多方面影响,最多的表现在了信息方面,不同的虚假信息,谣言的漫步使网络成为一个不稳定的场所。也导致了在社会上网络的信誉缺失,失去的很多在这一领域的决定权。

(3)引导方向的研究:网络的发展方向向着提高网民素质方向,通过培养网民的意识,建立良好的网络制度等方面做出表现。引导的方向不是单一不变的,更大范围的包括现有网民的素质,自律性,还有网民的基本文化水平。李俊锋这样认为:“一个好的网络原则,就是要做到有效,准确,实用,并且长久。”,这些方面的体现才是网络的正确引导方向。

(4)对于网络的监控采取研究。网络的范围很大涉及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网络监管在整个流程中都不可松懈,面对不同的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安全保障是首要条件,其次参与的各种业务也不尽相同,面对这种问题要有相关数据库的建设,这方面也有相关书籍《信息工作概论》。所以对于网络的监控是一个必要的问题,对于安全问题要采取法律措施,对于言论问题要提高网民素质。

三、对于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态度处于被动,行动的慢速。

网络的含量及其巨大,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所以对于监管方面就存在较大的问题了。网民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才可以更好的维护网络,对于实施的有效进行,还有规定政府和官方的的立场。伴随着不断扩大的公众视野,问题的出现越来越频繁。政府就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迟缓,从我们现有的公众舆论监督管理系统仍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信息传播渠道,政府在解决网络舆论破裂事件响应滞后。很多方面我们的信息传递还很落后,没有一套系统体系。对于个别地区基层,还会出现封锁消息的不良事件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在这一事件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想要缩小范围的事件,往往被动地封锁了消息或“冷处理”,舆论事件。

(二)网络监管的执行问题

现状,我国就法律对于网络的问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司法部门并没有对此问题起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因为网络又一些独到之处。比如网络较为自由无国界的限制,信息较为宽广随意的传播,信息的内容不能得到证实,存在大量虚假信息。有安全问题出现,必定伴随着相关的认证,在这一方面最大的要求便是做到细致全面,由于互联网的可变性较高,最好的方式是增加安全保障。网络问题出现是处理的方式不成熟,没有系统的法律体系做出裁判。国内存在较大问题时,还没有成立正规的网络监管机构,这样的局面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即社会问题的不断产生,而对于网络则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网络的范围也过于的庞大,很多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在网络上没有更好的约束自己。对于个别网上捣乱行为也不能良好的解决,网络的侵权问题也层出不穷。很多问题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制约。对于一些网络上的隐私问题,也要采取更大的措施解决,面对那些网络暴民,监管部门却无从下手,法律的制裁也不能有效的达到目的,这些行为还会不断的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四、网络方面的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信息公开

姜明安教授人为:行政信息公开主要指对于一些法规的决策问题进行改动和相关的处理。法律中明确要求的问题,不该被避免,要通过媒体的传播,让更多大众了解。这就是要做到信息的公开。对于这样的法律,制定,发表都有严格的做出规定。对于工作人员要做到公正守法,安分守己。(姜明安,2005)。

政府的信息要做到公开没有隐私的公布给群众,让群众了解事实,尊重群众的合法权益,也是公民

社会的政治道义。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来解决腐败问题,当官员违规最有效可行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来施行举报制度杜绝这样问题的发生。(李志萍,白林,2006;顾继光,2010),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作为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法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洛克在《政府论》中即指出,政府权力来自于个人权利的让渡,政府的职能在于保障人民权益,政府权力必须受限制,政府必须依法行事。今天,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样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服务型政府理所应当是民主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透明政府。(欧阳坚,2008)

因此,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寻求网络舆情监管在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和救济等各个方面路径和对策,符合公民和政府的一致利益。

(二)对于网络问题的加强

政府对于网络问题的处理方式,在一些不同的问题上影响网民的态度,和行为。信息平台始终还是公正公平的,可以有很多良好的言论存在。一个权威的平台建设是最为可行的,建立这样一个公众平台用于处理各方消息,收集相关资讯,了解民生问题,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做出专业处理,并同时积极的响应政府的有关政策,这样的一个平台对于负面消息是一个有益的拦截,很多程度的解决了一些棘手问题。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对于政府采取的方案:一、将一些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更新。二、将发言人的问题的到良好的处理。三、对于商业问题的解决。四、对于领导的意见良好采纳。

(三)完善处理问题

对于网络开展了一系列的解决完整措施,主要包含了对于具体问题的探究,让网络有一套自己的完善的检查制度,对于存在于网络的不良信息由一个更好的解决,但对于某些问题不太适合政府的出门,反而造成一些不便的发生。面对相关的问题,我想预防是要有侧重点的,最大的侧重就要抓住网络舆论的根本问题,即对于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构建这样一个完善良好的体制,必将把网络带向更好的地步,不至于产生恶略影响。可以达到长期稳定的目的,同时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出的网民素质必将提高。消除不良影响对于社会和个人以及政府都是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网络舆论势在必行。

(四)对于网络问题立法

依法治国是共产党的人民治国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政府希望更好的条件,对应于网络舆论是实现妥善的网络立法。有了如下的一些法律条例《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案》等等。目前,在我国相关的问题还是有待改变,存在了较多的缺点没有弥补。国内法律法规在互联网上是:目前,中国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法律非常稀缺,这是由于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的过程中不同的科学方法。

对于网络问题采取立法,可以让社会更加和谐安定,实名制这样的措施将中国的网络法律制度推行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了。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实名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是相关的法律有效的实施,不再使网络对社会造成影响。

(五)网民素质培养

舆网络的文明是你我共同创造的,只有大家一起的良好维持才有一个和谐美好的网络环境。所以对网民的素质培养是比不可少的。

对于现在各网络的发起人,也是处理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的措施,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互联网用户,对于网络的影响我们要才有一些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网络环境。我们通过良好的习惯来上网,在上网时不该传播一些不宜的信息,避免一些问题的产生和出现不良的网络环境一定会给网民带来负面情绪,所以通过这样文明法制的上网制度可以更好且有效的解决国内的网络舆论问题,并积极抵制各种不良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网络的发展走向一个健康向上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115—12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B/OL].[2013-06-10].http://www.nsfc.gov.cn.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B/OL].[2013-06-10].http://www.nsfc.gov.cn. [4] 曾祥平,方勇,袁嫒,等.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网络舆论激励模型[J].计算机应用,2007,27(11):2686—2688.

[5] 吴渝,杨涛,肖开洲.BBS突发舆情分析及基于小世界网络的预测模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50—354版.

[6] 董汉林.自侦案件同步录音录像存在的问题思考.

[7] 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 [8] 何海军,朱益倪.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制度的法治意义及其完善.

[9] 卢卉,黄建忠.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11):915期. [10] 张进红.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问题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62;63期. [11] 张志刚.检察机关如何化解网络舆情危IN.中华新闻网,2009—08—13. [12] 郝广谦.浅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J].人民检察,2011,(10):29.

[13] 李森红,张雯.司法广场化与涉检网络舆情应对[F].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4):85;86—87期. [14]李玉娟,网络涉警舆情的特征影响与应付[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3)期. [15]马国兰,新形势下涉警网络舆情良性发展的对策研究[J]社会观察,2012,(04):16.4. [16]李玉娟,网络涉警舆情的隐忧与消解[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13期. [17]韩志忠,试论涉警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J]公安研究,2011(03):70.

[18]黎慈,网络环境中负面涉警舆情及其应对[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5):12期. [19]雷雅敏,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探析[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04):28.

[20]王智慧,网络环境下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21] 尹韵公、吴信训、刘瑞生,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版. [22]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8,23版. [2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1.1 . [24] 任海军、高原,美国立法加强互联网管理信息流动绝不任其[EB/OL]新华网[2011.4.19]http://news.xinhuanet.com/2011 -04/19/c_l 21322321 .htm.

[25] 袁利民,网络舆论危机的分析把握与管理引导研究,思想理论教育[J],2006年第11期.

[26] 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0-01]. http://www.donews.com/net/201101/343470.shtm.

[2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M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1:38.

[28] 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7-19’28版. [29] 李舒,季明.新媒体冲撞[J].瞭望新闻周刊.2009,23(7):13-15期.

[30]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8,23版. 指 标

剽窃文字表述 1自从1990年代起,传播学原理开始参加关于网络舆论的相关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6年专门研究互联网的专题文章在国际传播学会主要学术作品《传播学. 刊》的印发,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引起了许多主流传播学期刊的关注。此后,包括《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传播电子期刊》、《新媒体与社会》、《计算机媒介传播杂志》、《计算机传播期刊》等在内的众多科学期刊杂志都逐渐开始关注互联网传播研究。 2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法律法规主要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 息服务管理办法》等 3完善网络立法,不就要完善网络舆情的研判、引导、监测、预警、预防和处置等方面,而且还需要完善对网站和网民的管理,对网民要采取实名制形式,若网民没有危害社. 会公众,这种真实姓名属于隐私,但是一旦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处罚。 4广大网民是网络舆情的发起者,也足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对象,因此,进一步提高网民的综合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建设良好的. 网络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