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二、新媒体传播 三、个案探讨
四、研究选题和论文框架
一、 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一) 总体说明
(二) 研究的学术基础和内容框架
(一) 总体说明
课程目的:
1) 和大家一起探讨和讨论网络新闻传播问题;2)帮助大家找研究题目;3)介绍比较规
范的研究规则和论文样式。
人民网现在传媒大学设立面向学生<本科和研究生)的网络新闻和传播优秀论文评选,每年一次,大约是6月截止,去年举行了第一届,今年是第二届。希望大家也能参加。
课程范围:
课程名称是“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国外的新媒体研究范围极广,我们的大致覆盖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新媒体研究三大部分和领域,其中核心领域和关注焦点是新闻传播。在网络和新媒体研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跨领域和许多更广泛的问题,但是希望大家还是要注意与新闻传播的关联和侧重。
我们课程的重点阅读也在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传播等方面,希望大家重视。一些同学是跨专业的学习背景,原本接触这些内容不多,觉得进入和熟悉有难度,不知如何下手。我的建议就是:大家要读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书目,要具备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背景情况,然后在进入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研究时,就会有依凭和联想。知识和阅读相对有欠缺的同学,希望抓紧补课。
课程书单:
——指定教科书:
邓炘炘 著《网络新闻编辑》,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金梦玉编著《网络新闻实务》,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推荐的其他阅读书籍:
-- 鲁曙明 洪浚浩 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 [美]施拉姆、波特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本书原名《media 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 [美]施拉姆、波特著《传播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英文版。
--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2008》,【未公开出版】。
-- 邓炘炘 著《动力与困窘: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 彭兰著《花环与荆棘——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方汉奇“《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序”,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47/40651/3583848.html。
闵大洪著《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闵大洪的博客http://blog.voc.com.cn/mindahong/。2004年以来每年网络传播年度总结文章。最新文章“中国接入互联网15年”,5月2日发表。
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GB/index.html。 新华网“传媒频道”,http://www.xinhuanet.com/newmedia/。
新华网“传媒频道”不但自身内容丰富,而且还内含中国记协网<中华新闻传媒网),包括了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国家顶级新闻奖项的详细评选内容和资料。
孙正一、柳婷婷,《2000:中国新闻业回望》,每年推出一篇总结文章一直至今;刊载在《新闻记者》杂志上。请大家查找下载全部文章,在http://www.ilib2.com/上有。这是一个大致把握近年新闻传媒业界主要大事的梳理。
——研究生同学推荐其他网络传播理论和业务的书籍:
传播学: 理论研究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作者:麦克卢汉 商务印书馆 2007年。 《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人类传播理论》 [美] 斯蒂芬 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 华夏出版社
教科书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和坦卡德,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据说还有传媒大学出版社新版本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现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了修订本,约2008年版。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 李彬 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网络传播研究: 概论类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 雷跃捷等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 彭兰著 新华出版社
《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滕谦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网络新闻学》 杜骏飞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 吴风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数字化生存》,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其他:
《世界新闻传播100年》方汉奇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网络传播伦理》钟瑛 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王军编著 ,群众出版社 2006年6月
《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 [美]帕夫利克 周勇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 复旦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文化:历史与未来》,殷晓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新闻采写: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报道如何深入》张志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全能记者》凯利•莱特尔[美]朱利安•哈里斯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美)特德•怀特 著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传媒研究:政治、技术等:
《解读广播: 曹璐自选集》曹璐 著
《新闻与政治幻象》W•兰斯•班尼特 《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 [美]罗杰•菲德勒 明安香译 华夏出版社 《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美]保罗•利文森著 熊澄宇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小结: 基本阅读—— 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史<集中在当代中外新闻史方面,包括广播电视);传播学<在概论性教科书阅读基础上,再深入某一方面);社会、传播研究方法书籍;网络新闻与传播方面书籍等。 两个小作业: —— 尝试搜集过去五年来的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大事记,有近及远地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排列出,以新闻性事件为基本核心,可以适当扩大和辐射到其他类别事件上。 —— 围绕着你本人研究兴趣和课程论文议题,搜集并列出有关传播学、网络新闻和新媒体传播的图书和网络线索,开列出阅读书单和网络研究资源线索,下次上课前上交,我们课上评议,也要请同学介绍。要求既要有一定的丰富度,又要简要集中。 <二)研究的学术基础和内容框架 作为一门研究生课程,不是主要听讲,而是自己阅读和思考,这对于大家可能是新的东西。从哪里开始? 本课研究的学术关注层面 微观<狭义)新闻学主要关心新闻技能,编辑部内部的能力,采写编评等。从这里扩大一点,中观新闻学扩大为新闻内容制作流程、新闻机构管理、新闻事业经营<广告、发行等)、以及新闻业的辐射影响<公共关系)等。国外比较纯粹的新闻学院<系)的专业教育一般涵盖了中观新闻学的方向和内容。宏观新闻学关注新闻机构<新闻事业、新闻行业)等是在社会中存在和运行的,这就引出了新闻业和其他社会部类的交互关系问题,于是有了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新闻体制研究、新闻法规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等,这些就进入了与传播学交叉的领域。国外传播学研究则比宏观新闻学的关注覆盖更为广泛,涉及和渗入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领域。因为,人们发现社会的存在是靠传播来凝聚的,各种信息交换和各种互动关系都是传播,所以才有一切皆“传”的说法。 国内的传播学研究目前至多还集中在新闻传播,也就是宏观新闻学研究的层面,没有扩大到无限广阔的场域中;同时,其他外来学科的人还没有特别有意地进入传播领域,认为它还主要是媒介人的天地。 我们这里说的新闻传播为重点的研究和关注,是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我们研究的聚焦范围是中观和宏观新闻学的层面。当然,大家也可以研究微观新闻学层面的网络传播问题,如标题的制作,网络评论的词语表达规律等。但是,当你细微地观察,并努力从中提炼出要点和规律性概括时,你就必须上升到高一点的理论层面上来分析和论证。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必须对新闻体制和新闻学理论、媒体理论<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新媒体与网络设施研究等有一些基本了解。 新闻学理论研究 网络新闻,以新闻研究为开始和基础。 何谓新闻学理论研究?关注新闻实践,新闻行业,新闻媒体功能,新闻传播的社会角色,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体制,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多重交互关系等的广义研究活动的理论和成果。 我国对“新闻学理论”的理性概括和总结,主要体现在各种新闻理论概论书和专著中。但是。基本的思维框架和原则起点基本是一致的。 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新闻业的整体作用和位置的概括总结,以《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1947年)为代表。这是美国对自身新闻运行多重关系的思考和分析。这本书至今是美国大学生的阅读书目。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等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959年>现则并不多提。 新闻业的理论研究至今是零碎和肤浅的。难度在于,新闻活动是基于传媒进行的,但传媒的情况极为复杂,各个载体的覆盖和延伸边际广大而模糊。从新闻传播史来看,大众新闻传媒从书籍、杂志到报纸,再到<电影)广播、电视,再到网络。 所有这些大众传媒的出现,都不是一种替代或者挤退效应,而是部分叠加,再加上扩容增量。这一过程中,还曾有一个显赫的新闻电影。电影的主体逐渐变成艺术性的,但是纪录片、故事片、艺术片等电影形态,以变化了的形式融入电视和其他媒介。这些都使得大众传媒内容的整体情境极为复杂。 大众传媒的新闻功能在各自媒体中的分额和比重和重要性,并不相同。报纸是“最典型”和“最纯粹”的新闻媒介。所以称为“新闻纸”。新闻杂志是半书、半报的整合体。广播的新闻性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顶峰时大约也没有超过30%,现在则更小。电视主要是娱乐媒体,网络则是生活媒体,新闻传播在网上只占很小的份额。这是首先要提醒大家。所以,提醒大家,做一个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一定要缩小范围,要聚焦。怎样剥离,怎样界定,都是难事。 新闻体制。西伯特、彼得森、施拉姆《新闻业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1956; 集权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责任论,50年代; 发展媒体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60年代; 有关新闻体制的理论探讨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结束,全景式研究和模式概括基本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针对各个国家的具体研究,依然是重大课题,如中国的新闻事业和体制和改革转轨等。在这个环境下,网络传播引入中国。这是一个时代的变化问题。 问题:中国网络传播是在怎样的情况引进的,是作为什么力量和现有传媒融合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长和发展的,有什么有利因素,有什么不利因素等。网络新闻传播在整个社会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地位和影响怎样? 新闻制作供应。守门人<把关人)现象。守门观点提出的视角。守门概念是一个传播学概念,而不是狭义新闻学概念,虽然它覆盖狭义新闻学活动。 问题:网络新闻的把关问题有无,怎样体现? 新闻效应。从守门人到议程设置的理性思维延续 ---- 控制注意力<吸引眼球)。 Cohen:“新闻也许在很多时候不能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但它却能告诉读者应该思考什么”。 传播控制作用点的提前,占据受者的注意力时间和可支配精力。这本是商业营销思维,用在对新闻传播宏观观察和考察方面。 You’re what you eat. 议程设置可以是一个技术问题<容量制约),更是一个体制问题<谁把关,多少把关人,彼此关系),或者政治问题<政治运行和政治控制的目的)。 建议: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信息,可以分析传什么,不传什么<扣压和隐去),传播强度,如何开始,何时和怎样淡出等。许多网上议题都可以做这样的研究。把事实情况搜集聚集后,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做法,如果对比几个类似事件,还可以发现横向规律和重叠。这就是很好的研究。 在把关人和议程设置研究中,注意媒体与受众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注意观察:媒体机构-个体,个体-机构媒体,团体化个体-媒体机构,集合机构-媒体机构,政府+媒体机构。引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媒体权力、媒体权力的大小。 新闻流通传播路径。关注新闻信息的渠道和流通状况。 直接和间接。二级传播,多极传播。意见领袖,读报会,集体收听广播,等等。网络新闻传播的流程和路径如何?现在,不但有网站式广播,还有多种网上群体传播、横向传播、组群传播,这些传播通道直接构成了非传统大众传播的网络,其影响如何?需要调查。但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是,美国2008年奥巴马竞选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大量利用电邮、facebook等网络手段,分散但直接抵达。你可能直接收到奥巴马本人的电邮,或者他的竞选主管或其他你都没有想到的大人物的来信和感谢。这不是给别人,而是直接给你的这个独特个体的。在技术的帮助下,传播路径<像无数毛细血管)也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络给予社会大众传播以强大支持,同时给予横向传播更大自由度,颠覆了传统自上而下传播的单一框架。这对于中国的意义不同。中国人对网络新闻和信息的扩大的热情,高于国外。 网络传播把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合一了。至少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人际+大众)并行兼容。知名博客可以是二级或多极人际传播在网上的体现,使网络舆论领袖。这时,人们听谁的,信谁的?曹景行上中央电台的早间黄金新闻节目,点评新闻时事。网络视频访谈正在快速兴起,上人民网,文字形式对谈。 在有更多选择时,人们会选择和判断,如果你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够时,肯定就会寻求权威,或者从众。而强势传播者会推荐“权威”。民众会上媒体的当,会上“权威”的当,会被误导。上当之后,民众会学习,但是,整体社会和公众的这个学习过程非常慢。 目前,大致可说,人际、大众和网络传播目前在共建我们的认知图景。三者的搭配和作用力大小,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也因媒介制度不同而不同。 人际传播、大众传媒、网络共享三个来源,目前谁的影响力最大?目前依然是大众传媒。因为它们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新闻信息传播实践经验,有制度体制的保证,是主流传播,目前是最强大的信息采集源和发布源。 互联网是人际+大众,手机电话是人际。手机也可以群发,并滚雪球式或者雪崩式扩散。技术进步在消解集中,未来趋势是在分解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集中代理和委托关系。中国的问题是分解的过程不充分,分解之后分众群体规则协调问题,分众群体和集中之间的关系和规则。民主和集中的趋势都在加强。 新闻受众。受众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使用与满足。积极的受众。主动选择。有主观的欲望,然后寻求满足。 游戏理论,或娱乐理论。好玩,快乐。 主动的受众,是有选择能力的。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1)处于什么样的选择环境? 2)选择的空间有多大,或者说“鸟笼”究竟有多大?《楚门的世界》 问题:我们一般用户在网络新闻的选择方面是自由度扩大了吗?如果说扩大了,扩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也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网络的新闻提供状况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提出我们自己的结论。 市场化新闻和公众新闻。<这是新闻服务价值标准的讨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市场环境与新闻服务质量。什么是市场,市场是个什么东西,好还是坏? 市场是一组关系。市场的本质是竞争,是规则下的竞争。规则是人定的和可以修改的。这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与自然界不同。 我们所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都要大,不少人宣称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果真如此吗? 市场化新闻。利润、兴趣、迎合、普遍。 公众新闻。90年代初,比较近,但是问题并不新。、公众新闻的核心是关注公众在获取新闻时,相对权力所有者所处于的相对弱势地位。信息控制权力制衡的问题。 1) 公众新闻概念。使新闻成为公民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准备。 2) 公民身份与新闻之关系。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是履行公民职责的必要条件。参政议政和民主过程的前提是信息公开、透明和比较充分的知晓。实际做的怎么样? 3) 公民性新闻的核心是,新闻对公众生活有应承担的使命责任。 4) 公民性新闻和公民新闻,本质在服务对象=公民。从传和受的两个角度,规定新闻的功能和作用。这是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延伸和必有之义。 5) 个体与机构之争。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博客价值。 6) 公民新闻就是民主政治问题。 问题:在网络上,许多网友参与到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也出现了公民新闻 小 结。 -- 新闻学与传播学之关系。 --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本质:一种思维视角或思维方式,更关注关系。关于形式与内容的思维是关注信息的内外存在形态,而信息在交换过程中的交互运动时所展示出的种种特性、特质、联系、作用、牵连和制约等,则构成传播关系。传播关系永远是复数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并随时受多种外部因素影响的被观察的组合对象。 -- 从传播学得到普遍认可以来,理论定论和普适性理论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少,如像“舆论领袖”之类。这说明,对传播现象的研究越深入,越丰富,普遍性的结论越少。但是,这恰恰有助于,也不妨碍对具体的传播对象和现象给予有说服力的分析和结论。由宏观俯瞰,变为个案钻研,也许会导致新的理论突破和概括方式。 -- 网络世界的新闻学问题和传播学问题。大家思考。 媒体理论<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 大众传播是传播需求和信息量的增长,导致产生大众传媒,效率因素。 大众传媒是信息告知管道,还是意见交流平台?以信息的大众化告知起家,在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以意见扩散平台而扬名。中国同样。 大众媒介定义。制度化的大众传播工具。大众媒介指硬件和内容,也指存在框架、自由空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间、生存环境和方式,以及和政府、社会、公众的关系。所有传媒研究都不同程度围绕这个核心问题。 传媒体制。私有、国有<公共)、政府、混合<双轨)。 报纸只有官办和私营;电台、电视台有公营、国营<政府)、私营。 网络传播现在的运行方式主要是网站。主办者有政府、有商家、有非盈利性社团等。其营利模式主要是拷贝商业性的模式。国内政府支持的媒体网站也采取商业运行模式<有输血机制)。 在中国,网络发展是自发扩展之后的政府管制介入,程度和覆盖范围有待确定;网络新闻传播方面是尽可能管起来。这包括对新闻提供源的正式管理,鼓励和催促媒体机构和媒体管理机关主办或主导成立的媒体网站,经过正式登记和批准的商业网站可以转发新闻,对网上影视传播也尽量加以管理和控制。 中国虽然目前是网络用户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是在网络技术、行业模式、发展潮流、影响规模、未来引领方面,主要是一个跟从者,而不是一个开创者。 对于国内网上的信息流传和扩散,已经有许多此前不可思议的不可控情况和流传。例如,许多是网上对某一事件或信息的传播,导致了社会的强烈反映和关注,导致网络迫使传统主流媒介承认某些议题。这是中国网络或者说传媒运转的一个特殊现象。 网络新闻性信息的传播在中国扩大了传播端的多元,改善了一些事实信息最初的传布与不传布,传布的即时性和广泛度;一些信息或议题一旦触及和公开,引起社会共振,就可能发生大的社会反响,导致即时和长期、显性和隐性的传播压力和社会后果。这对于一个社会现况的稳定运行造成正负向不定的深远和持久影响。 这实际是麦克卢汉所说的,新传播方式和媒介的出现,就对旧有媒体本身和其运行造成变动;广播时代的报纸也不能不提高时效。而网络时代的传统大众传媒,不但要提高时效,还要扩大内容覆盖,调整服务方向,改变服务态度和立场。 几个思考问题: —— 网络传播使得地方的变成全球的,全球的变成地方的;使得任何一个局部事件都可能酿成世界关注。 —— 传统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并不一定会消弱。因为,新闻工作是专业工作,新闻的社会职责是机构职责,而不是个人职能。 ——国外大报纷纷停办纸介版。介质转换的信号? ——我国互联网络发展原则: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如何? 我的观点:传媒科技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和对转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网络传播为例。网络传播对西方国家来说是插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翅膀;对于中国来说,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网络传播带来的资讯开放流动,与传统社会封闭性运转管理发生不兼容,网络传播对于传统社会结构和体制产生压迫。 问题:在新闻传播方面,哪些是原来不可能而现在有了网络后变得很平常的事情? 国内对广播、电视在网络时代的变迁和交互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也没有受到重视。 两点原因:1、广电本身已经是电子化形态,调换介质的紧迫性不如报纸;2、广电体制在意识形态和财源方面都限制了网络方面的探索性发展。 国内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网上传播研究也是一个课题。网上音视频现在已经没有了技术上的障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进和深入,解剖麻雀。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在研究和寻找网络新闻和新媒体选题时,时时和中国国情紧密联系,时时和传统主流媒体,和主流传播相联系,从中发现和找出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状况和切实问题,并试图发现一点规律性,提供一点有根有据、言之成理的解释。有解释力的论文是好论文,这可以作为大家自我检验的标准,也是我们给大家课程论文打分的最基本的标准。 提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