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娱乐方式的改变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暨建党90周年,中国娱乐方式的改变

引导语:

有人把休闲看作是“生命中的一个绿色的后花园”。如果在人生这个充满较量的舞台上拼搏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总要找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鲜花、绿地、微风来享受轻松快乐和生命中原本的质朴与精彩。所以休闲娱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正文:

回顾以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90年娱乐场所变迁史,才更能够清晰发现中国人在娱乐方式、娱乐思维、娱乐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上班的地铁、公交上,在打开电脑的办公室里,在悬挂了液晶电视的自家客厅里……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工具,人们已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娱乐,娱乐业如同空气一样,充斥我们身体所及的每一个空间。梳理90年娱乐场所变迁史,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古老国家在经过了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人、封闭与开放等观念碰撞之后,娱乐在不同时期的真实存在形态。

1.传统的消遣-贵人的娱乐

民国时期最流行的是京剧,其次是各种梆子戏和地方戏。还有各种曲艺形式,但是品位不高。电影、话剧、流行歌曲是少数达官贵人、有钱人和知识阶层的享受,普通百姓无缘问津。1930年,杜月笙发的戏帖。有钱人家在家里听“堂会”蔚为时尚,是娱乐也是摆谱儿。

2.洋风吹开国人眼

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之后,被迫打开国门,西方的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抑或逐渐衰微、消亡。

从西方传入的电影便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电影不仅增加了城市文化娱乐方式,还对人们起到了“睁眼看世界”之效,让他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外部世界,了解到了西俗文明,输入了西方的新思想,从而促进了人们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自由开放的城市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因此逐渐形成。同时,话剧也成为了崭新的大众娱乐方式。话剧传入中国后,成为了一种新式的公众娱乐方式,不仅为城市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增添了一道光彩,也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逐渐走向现代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变迁。

3.方圆九州几重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扭秧歌成了经常性的活动。每天晚饭后,数以百计的老年人、青年男女聚集在路边,锣鼓叮咚,彩扇抖动,翩翩起舞,既陶冶情趣,又强健身体。进入新时代,秧歌已经改进步式,花样翻新,而且形成不少相对固定的民间表演场所。上世纪80年代,政府还组织秧歌比赛。各单位、各乡镇的秧歌队聚集长春,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使出浑身解数,还伴有“旱船”“骑驴”“高跷”“耍狮子”等形式。秧歌队一到,长春主要街路顿时被围得水泄不通,观众可达上万人。

4.建国初的娱乐新风

新中国时期,依然是戏曲为主要娱乐形式,同时有革命歌曲、文艺演出,有线广播、

电影逐渐普及到街坊村头。在作品内容方面,禁止古装戏和古代题材的作品,要求文艺作品必须反映现代生活,必须反映工农兵。造成“高、大、全”式的理想化、完美化英雄充斥舞台。而且在数量方面非常少,文革10年,总共才拍摄了20几部故事片。那时最流行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样板戏,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都会来上一段。但是那时因为思想控制比较严,造成文化娱乐形式特别少,内容单调,数量匮乏。人们的集体活动是那么高度统一。学红宝书、背毛主席语录、跳忠字舞、看样板戏——是人们最普遍的娱乐方式。从六十年代开始,露天电影逐渐走进了城市与乡村。 农村那时候放电影,都是露天电影。那时候没有车,放映员用马驼着放映机器,在村中找一片空地,立两个木杆子,再把幕布挂在木杆子上,就可以放电影了。放映的内容也比较单调,除了八个样板戏就是“三大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在六七十年代,尤其是“文革”时期,跳“忠字舞”和唱“样板戏”是全民参与的政治活动,也是群众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无论你会不会跳,会不会唱,都得学着跳,学着唱。露天电影院提供的娱乐,并不是电影带来的单一快乐,它同时也是农村家长里短的各种信息的交汇地,是八卦消息的隐秘传播场所,当然,对于孩子而言,电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娱乐是在人群中穿梭追逐、和同伴们爬草垛嬉戏、包括躲在银幕的反面发呆……没有什么比露天电影院更是老少咸宜的娱乐场所了,可惜它在今天已经被装修豪华、票价高昂的城市电影院代替,娱乐方式的多元也让它在农村没有了当年的魅力。

5.重新燃起的激情

从1978年到2008年,我们已经走过三十年。三十年不是沧海桑田,却也是斗转星移,昔日的可爱少年已成了今天翘首回盼的沧桑智者。回忆当年恰青春年少,轻舞飞扬,一路高歌向前,有多少快乐洒在成长的道路上。但无论梦想是怎样催促着前进的脚步,我们却依然用娱乐的方式来装点蓬勃的青春。

可以说当时的邮政事业真是相当的发达,那时的邮递员天天都是天南地北的满世界跑,完全没有歇息的时候,不像现在动动手指发个E-mail就搞定了,说来也奇怪,那时的人们就是爱写信,简直已经到了明明是同桌却也要写上几封信才过瘾的疯狂地步。就是人们对于写信的热衷也大大刺激了他们的娱乐热情,在那时很多报刊热衷于搞有奖问答或评选一类的活动,人们更是乐在其中,他们会认认真真的把那一页问答用小剪刀严丝合缝的减下来,整整齐齐的填上答案,再把它们放到信封中,贴上8分钱的邮票,还要双手端正的把其投进邮筒当中,伴随着这一系列整齐划一的行动中的心情当然是激动万分啊,要是真有哪个人中奖了,真是比现在中五百万还要激动人心啊,要是再能在电视上露一小面,可谓祖上积德,要大摆筵席,全街坊邻里来祝贺了!

生产队时期,人们听着钟声起床下地劳动,看着暮色回家睡觉休息,几千年松散型的农耕方式变成了密集管理型的集体劳动方式。8小时的工作制将劳动人民聚集到了田间地头,重新掌握土地的喜悦心情以及集体劳动带来的新鲜感,让生产队初期的田间地头成为欢天喜地的娱乐场所,人们通过劳动竞赛、田间对歌、劳动号子、田间演出等各种方式,挥发着剩余激情,由此诞生了一批和劳动、集体密切相关的文艺作品,比如流传到现在的一首儿歌,“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 1970年代末期,生产队式的集体经营让位于家庭联产承包的个体经营,田间的欢歌笑语逐渐消失。1990年代之后,农耕的机械化操作,让田间地头充满了机器焦急的声音,忙于奔小康的人民,再也没有了在田间地头娱乐的时间和心情。

1980年代:思想解放时代

八十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中国人开始向集体娱乐告别的时代。八十年代,电视机开始走进百姓家。中央电视台适时而生的春节联欢晚会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了老百姓春节的娱乐新民俗。那时,通辽普通人家拥有一台电视机可是个轰动的事情。如果

有谁家买了一台电视机,一到时间,左邻右舍都会聚集过来,和当年看露天电影的情形差不多每年的春节晚会。那个时代的人都还记得,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由于那时电视节目偏少,电视剧几乎播一部火一部。说起电视连续剧来,李成至今还如数家珍:“《排球女将》、《霍元甲》、《加里森敢死队》、《上海滩》、《济公》、《射雕英雄传》、《凯旋在子夜》、《渴望》、《西游记》、《红楼梦》……”

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疯狂追星时代

“追星族”这一种族在这一时期也被彻彻底底的发扬光大了。无论男女老少总有个梦中人,要么是四大天王、要么是小虎队、要么是周慧敏、要么是范晓萱……有钱人就追着明星们满世界的跑演唱会,学生一族便拿着零用钱买自己崇拜的偶像的海报、明星片或是贴画,还要时刻提防着家长的脸色,成绩稍有下降就要乖乖的把那一幅幅钟爱的海报从墙壁上撕下来。想必那时最讨厌明星的便是各位含辛茹苦的家长了吧,看着自己的孩子疯狂的追求着这些虚无缥缈的明星,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啊!尤其是1990年代末期,HOT的超级火爆,真是要把录音机都放爆了,本是给英语老师上课作为听力训练的录音机在午休时间却成为了HOT的专场,虽然听不懂他嘀嘀咕咕的唱着什么,但是他们的受欢迎程度至今来说都是空前绝后的。令很多家长、老师庆幸的是最后他们终于解散了,耳根子终于清净了。

1990年代末:网络秀时代

从1990年代末开始,“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的时代已经成为前尘往事了,手机和网络成为了新时代的“生活必需品”。

手机作为科技时代的福利,不仅极大程度的便利了现代人的生活,而且也给了更多人一种娱乐的选择。手机可以上网、聊天、短信、充当电视和GPS……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另一个科技时代的福利是电脑。电脑带给人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有一个词叫做“网络症候群”,精妙无比的形容了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Internet真是一张天罗地网,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没问题。购物?没问题。娱乐?那就更没问题了。

2000年:全民狂欢时代

录像厅可能是最不起眼但却最普及的娱乐场所,在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街边录像厅的镜头,大音箱传出香港武打和枪战片的声音,杂乱浮躁中,藏着深沉而寂静的诗意,今天的许多导演、影评人和文艺青年们,当初就是在这烟雾缭绕、充满各种奇怪味道的录像厅,完成了最初的文艺启蒙。 录像厅往往狭窄、封闭,但在录像厅里每天上映的故事,却多充满侠义,打抱不平和爱恨分明,让录像厅无形当中成为理想主义的一个符号。如果通过录像厅的角度去分析一代年轻人的性格,会发现很多微妙的联系。比如1970年代人的少年时代,正是录像厅风靡的时候,这一代人敏感、忧郁、不擅表达,但内心却大多浪漫、充满幻想,这种性格的形成,是不是和录像厅的独特环境有关?

街头卡拉OK消失了,那些曾经在电影院门口、广场上、马路边搭起一台电视、架起两个音箱就可以开唱的街头卡拉OK,如今衍变成了大城市里的“钱柜”、“麦乐迪”,一元钱唱一首歌也变成了一两百元一小时的高档消费。但无论怎样?卡拉OK把娱乐门槛降低的功劳不可埋没,卡拉OK厅是打开中国人释放情感的一个渠道,在卡拉OK厅,人人都可以当歌星,无数可以和着伴奏将歌曲唱到以假乱真的人们,获得了其他娱乐方式所不能代替的愉悦。

有人的地方就有酒吧。在西藏和新疆这样以传统风俗为主的地方,到了夜间也会找到和北京三里屯一样热闹的酒吧了,酒吧成为现代人打发夜间时光的重要场所。由于消费偏高,加上夜生活的丰富,中国虽有随处可见的酒吧,但真正的酒吧文化尚未成熟。

网吧在场所特征和气质上是最为接近录像厅的地方,很多有过录像厅娱乐经验的人,在走进网吧之后,多少都会产生一点熟悉的亲切感。网吧里浮现着众多年轻稚气的面孔,和当年那帮沉迷于打打杀杀荧屏的年轻人不同,他们沉迷在一个更为虚拟的世界。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其实有着很多共同的相似点:他们有大把无聊的时间,他们对未来没有认真的思考和规划,他们一样迷茫并且懂得如何把这迷茫换成可以花点小钱就可以消解掉的娱乐。 大多数网吧空间封闭,里面烟雾缭绕,但不必过于为之忧虑,网吧成为年轻人青春经历的一部分,未必见得就是坏事,他们在网吧中玩的是游戏,交流的却是情感,不用担心他们在网吧中会丢失什么,没有那一些人可以真正指导年轻人的成长,他们自然会在不同的环境里学到不同的人生经验。二十年之后,他们也许会像我们感怀录像厅一样,对网吧心存感激。

娱乐的个人化、家庭化和私密化,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不可逆转的主流,人们可以在家中就可以完成一切,工作、交往,包括娱乐。丰富的娱乐设施足以让每个家庭可以在客厅里就可以享受到宛若现场的音乐、大屏幕的电影、在线游戏。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不愿意出门,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客厅娱乐已经足够可以让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充满个性化的娱乐选择。

家庭客厅的娱乐设施见证着多元化娱乐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步发展的是,广场娱乐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广袤的大自然。家庭客厅和大自然这一小一大走向两个极端的娱乐场所,将成为人们的主流生活方式,娱乐的密集便利和回归自然的两大特征,让娱乐行为在不断的变化中返璞归真。

2004年的超级女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档节目能得到这么多的关注。安又琪、张含韵在此之前不过是一个在课堂上做白日梦的小丫头,突然就有了一大票追随者了。05年湖南卫视再接再厉,在超强的运作团队的努力下,这届超女的影响更是空前绝后,不仅造就了李宇春、周笔畅、何洁、张靓颖等日后娱乐圈内的大腕儿,也拉开了国内选秀节目风起云涌的序幕。无论怎样看,选秀节目的风行都开启了一个全民狂欢的时代。

30年间,人们的休闲娱乐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物质上极大的变化,也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开拓了一片新家园。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许多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牛城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娱乐化时代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也让我们惊叹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年的民间娱乐项目一部分消失了,还有一部分流传下来。游戏可以变,花样可以变,不变的是我们热爱生活的心情。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看待前人的生活和娱乐?

回顾历史我认为,以前的普通百姓不但不压抑,相比之下,比现在要充实的多。现在贫富分化相当严重,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加剧了潜在的社会危机。而且最让普通百姓失望的,是贪污腐败盛行,社会风气堕落,犯罪率居高不下,是历朝历代少有的。人民丧失了理想信念,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后人看待这一段历史,会用最黑暗来形容。我们生活在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一种“荣幸”吧。

以前的一些游戏,同时还是一种体育锻炼。如果天天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和电子游戏,身体健康方面也会受到影响的。

娱乐方式改变了,希望娱乐的作用和目的没有大的改变。即使有改变,也应该是越变越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吧 !

结束语:

的确,现在我们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过去不同了。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真的,很多东西当你失去它的时候才更显珍贵,过去的亲情理道儿和不慌不忙被现在的功利主义和着急上火所取代。那种慢悠悠的娱乐节奏如果今天不下大力气保护没准儿明天就找不着了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