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

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

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 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 )

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 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 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 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

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 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 )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

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 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 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的换算公历年份成为干支纪年。 1 2 3 4 5 6 7 8 9 0 X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Y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公元2000年的千支如何? (2000--3)÷60=33……余数(R)17 ,(R)17÷10= 1……7(X), (R)17÷12=1……5(Y)。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 )

A.甲午年 B.丙申年 C.乙未年 D.丁酉年

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 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 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 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

A.狗:晚上7——9时(即“戌时”) B.牛:下午1——3时(即“丑时”) 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6.中国古人用“天色纪时法“将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从夜晚23时至凌晨1时开始第一个时辰,依次循环。下面根据天色的变化理解的时辰正确的是:( ) ①《孔雀东南飞》:“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句中“鸡鸣”是凌晨01时至03时; ②《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句中“黄昏”是晚上19时至21时,“人

1

定”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③《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句中“夜半”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④《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时,门坏”,句中“哺时”是下午17时至19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 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道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 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8.时节纪月法,是中国古代一种记录月份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四季(古称四时)或者节气物候的特点来给月份命名或代称月份。如“气和端月灯笼伴,位正元阳爆竹嘶”是利用“端月”指一年的开始为“正”之意,“菊月””就是当月有代表性的植物“菊”代称九月。 下面对代表性的植物指称纪月正确的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三月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八月 C.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六月 D.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一一三月

9.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千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10.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C.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比如“康熙”“乾隆”等。

11.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D.古代十日为旬。古时几十旬应为几百天。

12.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2

B.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13.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作“封禅”。

B.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D.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4.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 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 年。

②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四种: 、 、 、 。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15.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农历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 来定月,用 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 ,俗称 。 ②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 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 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③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二、姓名称谓专项训练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 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其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副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溢号、字、号、官职、年号

3.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古代的“及笄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 )

A.15岁、20岁、30岁、40岁、60岁 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70岁 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60岁 D.13岁、20岁、30岁、50岁、60岁

4.下列关于“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的姓名、字、号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A.东坡居士 子瞻 香山居士 乐天 B.太白 少陵野老 子瞻 香山居士

3

C.乐天 东坡居士 青莲居士 子美

D.少陵野老 太白 子美 少陵野老

5.下面关于“桃李”“中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 B.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 C.学生、妇女、男子、大妻、百姓 D.大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

6.中国古代,交朋友总是有很多说法。下面叙述朋友交往说法正确的是:( ) A.竹马之交——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 B.患难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C.布衣之交——指年龄、辈分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D.贫贱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7.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很多古代诗文集,其命名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对《欧阳文忠公 文集》《诚意伯文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惜抱轩诗文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理解正确的是:( )

A. 溢号式、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 B. 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武 C. 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 D. 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官爵式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C.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D.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和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连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事”,“马副官(官名)鸣录(名)”。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10.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11.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位卑处下位。而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因此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定是坐北向南的,室东西长而南北窄 ,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 ) A.坐东面西 B.坐西面东 C.坐南面北 D.坐北面南 12.下列有关古代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于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D.“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

4

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13.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月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谥,封建社会可用在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4.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 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D.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15.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 ——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16.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C.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D.“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 壶、法师、师父。

17.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B.“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追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C.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 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18.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B.“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

5

代成年。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9.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C.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0.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 ,已死的父亲 ,已死的母亲为 ,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

②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 ,三十岁叫 ,四十岁叫 ,六十岁叫 。

③古代兄弟之间用 、 、 、 来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④“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21.将下列词语按要求进行分类,填在横线上

愚见 大人 执事 敢烦 拙笔 足下 不佞 老脸 不谷 麾下 鄙意 节下 垂询 不肖 贤家 仁兄 丈人

①谦辞: ②敬辞: 22.在橫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 ”。 三、官职典制专项训练

1.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 官制,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 权,间接加强了皇权。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机构和“六部”中负责军事、军政事务的机构分别是:( )

A.尚书省、兵部 B.门下省、吏部 C.中书省、刑部 D.尚书省、工部

2.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选官制度,分为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下 列材料中体现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③《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A.①察举制②科举制③九品中正制 B.①九品中正制②察举制③科举制 C.①察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科举制 D.①科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察举制

6

3.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除:免除授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改任官职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出任京官

4.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一般指升官 C.陟罚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处罚官员

D.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皇帝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地方官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提拔新官员任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一一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6.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黜:辞去官职,卸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迁:改任官职,有时也指升迁或左 迁(贬职),视使用情况而定

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徙:废免,革职免官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改任官职

7.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放:暂代,代理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陈情表》)一一擢:放逐,贬谪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一一就:就职,上任,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假:晋升,升任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 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論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选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体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7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11.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12.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13.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 B.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C.古代任命或调任宫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 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14.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15.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16.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 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B.丁母丧是指通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露的意思, 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7.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思。

B.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进朝延,又可指赴京都。 D.“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8

18.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的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19.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 朝内之官。文言中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言、内臣等。

B.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消使。主管监察事务。 20.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宋代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期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D.\"建兴”“成帝”“成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21.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纽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度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候。

22.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顶是:( )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23.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宮禁。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担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

9

絰从戎”。

24.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25.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拜,按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26.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 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27.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D.“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成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28.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29.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30.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_ ;官员到职工作叫 ;授予官职叫 ;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 ②汉代选拔官吏制度有 、 两种形式,“举孝廉,父别居”是讽刺 形式。

③赢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 可以和 相提并论,从此,

10

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驸马最早只是一个 。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

④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宰是 的意思,相是 的意思。学士在古代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 。御史本为史官 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 诸事。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成较有声望地位的 。

31.从下列句子中按要求找出词语。

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②拜为上卿 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④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⑤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⑥所居之官,则积年不徙 ⑦再迁为太史令 ⑧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⑨屈原既黜 ⑩上书乞骸骨

(1) 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 (2) 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 (3) 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 (4) 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语: (5) 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 (6)表示辞去官职的词语: 四、科举教育专项训练

1、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请代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 ) A.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B.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C.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D.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 的称谓。

C.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D.祭酒:古代掌管祭祀的官员。

3.《范进中举》一文中, 范进“中举”是参加了:( ) A.院试 B.会试 C. 乡试 D.殿试

4.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 )

A.隋朝、北宋、南宋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5.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11

6.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典籍中的意思也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C.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D.“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7.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 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库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D.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8.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9.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博士,古代多指博古通今、能言善辩的人,也常用作学官名。

B.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D.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或委派大臣主持,放榜传胪之后,则有“状元游街”之盛举。 10.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C.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袖子里有倒兜就像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装进 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除非你自己掏,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 D.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11.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起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12.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名、第三名分别称为 和 。

12

②童生院试合格后取得 资格,乡试第一名叫 ,会试第一名叫 ,殿试第一名叫 。

③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 。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 。考中进士就称 。科举时代同榜考取的人互称 。

④中国封建时代的教有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叫 ,地方所设的学校称 。

13.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称 ,国子监的学生称 ②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统称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 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称 。 五、古代风俗礼仪专项训练

1、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2.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3.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对传统节日习俗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重阳节

B.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节 C.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春节 D.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

4.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 A.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5.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 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6.“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 ) A. 空手 B.顿首 C.稽首 D.肃拜

13

7. 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其中隋唐以后封建制五刑是指:( )

A.墨、劓(割鼻)、剕(砍脚)、宫、大辟(死刑) B.笞杖、徒(劳役)、流(流放)、死 C.黥(脸上刺字)、劓(割鼻)、斩趾、枭首(砍头)、菹(剁肉酱) D.磔(凌迟)、髡(剃发)、髌(割膝骨)、炮烙、刵(割耳朵)

8. 下列有关古代风俗礼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担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絰从戎”。

B. 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

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 “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中的“幸”含义相同。

D. 社稷原来指国君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神、谷神,后也指国家。

9.下列有关古代风俗礼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布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10.下列有关古代风俗礼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或者有名无氏。

B.“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C.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和睦。参星与商里,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设,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11.下列有关古代风俗礼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雅歌投壶,是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12.下列有关古代风俗礼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因霸陵靠近灞河得名。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D.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14

13.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 最下位是 。 14.写出下列节日的风俗,至少写出两个。

①春节: ②元宵: ③清明: ④端午: 六、古代地理专项训练

1.\"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大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2.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五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分别指的是( ) A.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B.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泰山 C.衡山、恒山、嵩山、泰山、华山 D.恒山、嵩山、泰山、华山、衡山

3.传说在上古时期,中国大地上生活着许多部族,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历史上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灭亡西周的民族是:( )

A.北狄 B.南蛮 C.东夷 D.西戎

4.古代诗歌中包含着古代重要城镇的文化内涵。下列诗句描述古代重要城镇理解正确 的是:(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指“杭州”。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指“成都”。 C.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金陵\"指“开封”。 D.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钱塘”指“苏州”。

5.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称理 解正确的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潼关以西”地区。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东:因长江在自金陵以上至九江一段为南北走向、江东就是指这段长江以东地区。 B.京畿:指国都。阙是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阙 又常借指宫殿、京城、朝廷等。

C.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城。 D.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7.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请问“关”和“山”分别指哪道关和哪座山( )。

A.山海关和泰山 B.雁门关和太行山 C.玉门关和贺兰山 D.函谷关和崤山

15

8.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 州即九州。下面列出来的哪一个不属于九州? ( )。 A.中州 B.扬州 C梁州 D.荆州

9.下列有关古代地理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则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内、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D.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成“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古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10.下列有关古代地理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古文中南海一般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1.下列有关古代地理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 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战国、秦、汉时代,统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 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12.下列有关古代地理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 同的。

D.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少数民族居住地方。

13.下列有关古代地理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6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七、古代艺术专项训练

1.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合称“楷书四大家”。他们是:( ) A.欧阳询、颜真卿、米芾、蔡襄 B.苏东坡、黄庭坚、柳公权、赵孟頫 C.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D.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2.汉字“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整理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 统。下面归纳“六书”中造字法正确的是:( )

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B.指事、形声、会意、转注 C.象形、指事、形声、假借 D.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3.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四大名酒是:( )

A.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五粮液酒 B.茅台酒、汾酒、五粮液酒、西凤酒 C.茅台酒、五粮液酒、泸州老窖、西凤酒 D.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西凤酒

4.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被称为我国“四大名茶”的是:( )

A.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 B.西湖龙井、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 C.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 D.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 5.中国古代四大工程,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四大工程”是:( )

A.京杭大运河、紫禁城、万里长城、都江堰 B.灵渠、京杭大运河、紫禁城、万里长城 C.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紫禁城 D.万里长城、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

6.中国古代医学一般指中国以议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为主的医学,下面对中国古代“四大名医”理解正确的是:( )

A.“神医”华佗、“方祖”张仲景、“医家”李时珍、神农氏“本草” B.“医祖”扇鹊、“神医”华佗、“方祖”张仲景、“医家”李时珍 C.“方祖”张仲景、“医家”李时珍、神农氏“本草”、“医祖”扇鹊 D.“医家”李时珍、神农氏“本草”、“医祖”扁鹊、“神医”华佗

7.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是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中国古代四大建筑群是指:( ) A.泰山岱庙(山东)、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园林(江苏)、曲阜三孔(山东) B.曲阜三孔(山东)、泰山岱庙(山东)、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园林(江苏) C.故宫(北京)、曲阜三孔(山东)、泰山岱庙(山东)、承德避暑山庄(河北) D.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园林(江苏)、曲阜三孔(山东)、泰山岱庙(山东) 8.下列诗句描写的古代名人理解正确的是:( )

(1)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2)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3)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 A.诸葛亮、屈原、文天祥、李白 B.李白、诸葛亮、屈原、文天祥 C.文天样、李白、诸葛亮、屈原 D.屈原、文天祥、李白、诸葛亮

9.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 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它们是:( )

A.“大禹传说”“愚公移山传说”“鲁班传说\"“孟姜女” B.“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17

C.\"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禹传说” D.“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禹传说”“鲁班传说”

10.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鲇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龙生九子”(其实不定只是九子)中平身爱杀的、善于嘹望的、凶恶贪食的、能辨是非的、能够灭火的分别是:( ) A.饕餮、陛犴、螭吻、睚眦、嘲风 B.嘲风、饕餮、狴犴、螭吻、睚眦 C.睚眦、嘲风、饕餮、陛犴、螭吻 D.狴犴、螭吻、睚眦、嘲风、饕餮

11.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深厚广博,源远流长。下列关于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历史概括正 确的是:( )

A.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使用陶具作为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 B.伏羲氏,在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还是茹毛饮血的阶段,教会了人民筑巢而居。 C.有巢氏,钻木取火,从此进入石烹熟食时代,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主要烹调方法:①炮;②煲;③烫;④焙炒。

D.燧人氏,在饮食上,教民结网捕鱼打猎和畜牧,养牺牲(牲口)以充庖厨,还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 12.中国是一个餐仗文化大国,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菜系。称为中国“四大大菜系”的是:( ) A.京菜、鄂菜、粤菜、苏菜 B.川菜、粤菜、苏菜、鲁菜 C.徽菜、湘菜、川菜、粤菜 D.浙菜、闽菜、鲁菜、川菜

13.古都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中国自古就有“四大古都”“六大古都”“七大古都”“八大古都”之说。其中“四大古都”是指:( ) A.西安、开封、杭州、安阳 B.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C.北京、南京、开封、杭州 D.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14.下面关于“挑李“巾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 B.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 C.学生、妇女、男子、夫妻、百姓 D.夫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

15.用典,也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下面诗句运用的典故理解恰当的是:( ) 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杨得意、钟子期、周公、刘裕、五丁开山、曹操 B.杨得意、钟子期、刘裕、周公、五丁开山、曹操 C.杨得意、钟子期、刘裕、曹操、五丁开山、周公 D.杨得意、钟子期、曹操、刘裕、五丁开山、周公 16.汉语成语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化因子,成语在中国婚姻爱情文化中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下列成语描述男女之间表情达意两情相悦的爱情一项是:( ) A.金屋藏娇——古时指特别宠爱某美貌女子,现多指男人在婚外包养情人。 B.琴心相挑——以琴声传达心意,表示爱情。

C.掷果盈车——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 D.倩女离魂——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17.王国维是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提出做学问“三境界”;归纳正确的是:( ) A.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零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辛弃疾《蝶恋花》 B.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风栖梧》(又名《蝶恋花》)。 C.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晏殊《青玉案.

18

元夕》。

D.第一境界: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一宋.秦观《满庭芳》

18.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

①“汗青”代 ②“须眉”代 ③“巾帼”代 ④“桑梓”代 ⑤“轩辕”代 ⑥“三尺”代 八、文史典籍专项训练

1.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唐诗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人众多,许多诗篇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唐代称为“诗魔”“诗鬼”“诗佛”“诗仙”“诗圣”“诗豪”的诗人分别是:( )

A.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 B.李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 C.白居易、李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 D.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王维

2.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 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 )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 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 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 3.“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四书”是指:( )

A.《诗经》《尚书》《周易》和《春秋》 B.《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C.《国语》《左传》《礼记》和《春秋》 D.《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

4.《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四库”是指:( )

A.仁、义、礼、智 B.礼、乐、书、数 C.诗、书、礼、易 D.经、史、子、集 5.我国古代史书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历史散文,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史书编排体例分为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反映历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记叙历史)、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下面对《史记》《左传》《战国策》《汉书)编排体例判断正确的是:( )

A.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通史 B.通史、国别体、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断代史 D.通史、编年体、国别体、通史

6.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下面理解“一代之文学”作品正确的是:( )。

A.楚之骚——屈原(离骚》 汉之赋——司马相如《上林赋》

B.汉之赋——贾谊《吊屈原赋) 唐之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唐之诗——李白(忆秦娥) 宋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宋之词——李 煜(虞美人) 元之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对“七子”思想所属及其作品概括正确的是:( )

A.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 B.墨家:墨子《墨子》、庄子《南华经》 C.道家:老子《道德经》、荀子《荀子》 D.法家:韩非子《韩非子》、荀子《荀子》 8.“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对“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概括正确的是:( )

A.郑光祖:《窦娥冤) B.关汉卿:《汉宫秋》C.马致远:《倩女离魂》D.白朴:《墙头马上》

19

9.“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其作品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下面对“唐宋八大家”概括错误的是:( )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唐代古 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10.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下列文学常识概括正确的是:( ) A.《楚辞》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 B.《战国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C.《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 D.《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11.清代张鹏翮撰写的三苏祠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 “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四大家”是:( )

A.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B柳宋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C.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 D.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12.下面关于我国古代文化历史常识概括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四大道责小说是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

B.乐府“双璧”是指《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 C.史学“双璧”是指《史记》和《三国志》。

D.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又称《国策》,战国时期国别史和汉民族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C.春秋笔法:《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表意直白,浅显易懂,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D.《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远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各方面,是了解儒家学说最直接、最宝贵的资料。

B.记录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墨子》一书,由墨子的弟子整理而成。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C.道家经典《老子》由老子所著,以其“言道德之意”,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为道家创始人。

D.道家学派的另一著作《庄子》,是庄周所著,其文语汇丰富,多用寓言,想象丰富,形成一种汪洋态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0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项是( )。

A.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成书早于范晔的《后汉书》,后人因为推重陈寿的史学与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他的作品《桃化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玉台新咏》是南朝徐陵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木兰诗》为我国最杰出的民间叙事诗。

D.南朝梁代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前代文学,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理论巨著。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 《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

B.“南戏中兴之祖”是人们对南戏优秀作品《琵琶记》的敬称,该剧为元末高明所作。 C.“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启开情节,故得此名。 D.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散曲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

1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传奇的名称曾用来指唐宋文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到明代专指一种特定的戏曲形式。 B.与宋元南戏一脉相承的传奇在明代有两大流派,即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 沈王景为代表的“吴江派”。

C.传奇的戏剧结构,篇幅长短不限,视故事情节而增减,一段戏称为一出,通常一部作品 有几十出。

D.清代最杰出的传奇作家和作品是洪昇的《桃花扇)和孔尚任的《长生殿》,这两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较高成就,成为清代传奇发展的顶峰。 1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项是:( )

A.“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B.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都是小令,元代睢景臣的《船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则属套曲。

C.元明清三代的小说超过以前所有的时代,尤以章回体长篇小说光辉夺目。继元明两代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名著,达到了古典小说的顶峰,让后世学者对它们产生了无穷的兴趣。

D.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从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1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赋是词和赋的统称。“辞”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以屈原《离騷》为代表,又称“骚体”。“赋”的名称则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体制。

B.骈文是一种和散文相对的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它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

C.古文又称古体文,是唐人对唐以前的文体的称呼。中唐时韩愈、柳宗元等发起的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一种先秦两汉散文的回归。

21

D.笔记体散文,属于古文中的杂记一类,因随笔所记,体制短小,形式活泼,故名笔记文,它特色各异,如刘文庆的《世说新语》重品评人物,沈括的《梦溪笔谈》重经世致用等。 2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在文学史上有三个概念,原指朝廷所设的音乐机构,后来把这个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后世则又把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称为“乐府”。把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称为“乐府”。宋、元、明时期的词、散曲和戏剧,因合音乐。有时也被称为“乐府”。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时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2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B.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湖海散人依次是指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施耐庵。

C.“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的散文。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他的《师说》《劝学》《马说》《祭十二郎文》是流传千古的优秀散文。 D.“新乐府运动”是指唐朝中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取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主张用新题材创作乐曲和诗,用新乐府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包括《卖炭翁》,李绅的《悯农》二首)都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22.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下面对“唐诗”理解正确的是:( )

A.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詩体,分为绝句、律诗两种。有“歌”“行”“吟”等三种载体.

B.“初唐四杰”是指唐初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的合称。

C.唐代边塞诗派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以高适、岑参、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D.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

23.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下面对“宋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按字数长短分,词大多数可分单调(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和长调(90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B.按段落分,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小令;有的分两段,称为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C.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柳永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是婉约派代表人物。

D.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长短句”,宋词也是诗的别体,也有人称其为“诗余”。

22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古代文化常识强化6

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

1.A[解析]根据五更计时法推算,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五更三点”是“早晨5点72分,即6点12分”;“三更四点”是“凌晨1点96分,即2点36分”。

2.B[解析]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作节气,在月中的叫作“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3.C[解析]“干支纪法”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这种“干支纪法”形成的一种历法,叫干支历。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D [解析]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指赵惠文王在位十六年。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即宋仁宗赵祯的即位四年。

③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指公元1082 年。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173年。 ⑤《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622年。 5.A [解析]我国古代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老鼠排行第一(与“子”时搭配),次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鼠: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牛:凌晨1一3时(即“丑时”),此时牛正在反刍。

虎:凌晨3一5时(即“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兔:清晨5-7(即“卯时”,此时月亮还在天上,玉兔捣药正忙。 龙:早晨7一9时(即“辰时”),此时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蛇:上午9-11时(即“巳时”),此时蛇开始活跃起来,还不会伤人。 马: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此时阳气正盛,是天马行空时。 羊:下午1一3时(即“未时”),此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猴:下午3-5时(即“申时”),此时猴子活跃起来。

鸡:下午5-7时(即“西时”),此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狗:晚上7一9时(即“戌时”),此时狗开始守夜。

猪:晚上9-11时(即“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6.B [解析]根据“天色纪时法”可知: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夜半时分(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计第一个时辰。鸡鸣,又名荒鸡:鸡叫时候(凌晨01时至03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晚饭时间(下午15时至17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安歇睡眠。(晚上21时至23时)。 7.D [解析]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阴历月初的一天。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是指六月初一。

23

8.A

[解析]端月——柳月:银柳插瓶头;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七月——巧月:妇女乞手巧;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冬月——葭月:葭草吐绿头;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

9.C[解析]秦汉时一个皇帝可能有好几个年号。

10.A [解析]“日中”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11.A [解析]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 月十五日。

12.A [解析]晦指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13.D [解析]“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 14.①乙亥 丁丑

②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15.①朔望的周期 置闰的办法 中历、夏历 阴历 ②太阳 地面气候 ③朔 望 晦 二、姓名称谓专项训练

1.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喜寿:77岁;米寿:88岁;白寿:99岁;茶寿:108岁。按照中国人习俗,向高龄老人祝寿有“喜寿”“米寿”“白寿”茶寿”之说。把“喜”“米”“白”“茶”四字作为高龄老人的寿年,是有讲究的。

“喜寿’是指七十七岁。这是因为“喜”字写成草体很像七十七。“米寿”指八十八岁。这是因为“米”字上部一点一撇像“八”,下部的一撇一捺也是个“八”,中间一横一竖像“十”,加起来八十八。 “白 寿”指九十九。这是因为“白”字是“百”字上面小横,百减去一,不是九十九吗?“茶寿”指一百零八岁。这是因为“茶”的草头为“二十”,“茶’”字下半部是“八十八”,加起来不就是一百零八。 2.D [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3.C [解析]及笄之年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而立之年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之年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花甲之年指老人六十岁。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

4.B[解析]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白居易(772- 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

5.C [解析]桃李:学生;巾帼:妇女;须眉:男子;伉俪:夫妻;布衣:百姓。

6.A [解析]竹马之交——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出自门唐.李白《长干行》。 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蔺相如列传》。 忘年之交一一指年龄、辈分不相当而结交为友。[出处]:《后汉书.祢衡传》。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出处]:《庄子.大宗师》。 患难之交——共同经历 患难的朋友。[出处]:明.焦兹《玉堂丛语.荐举》。

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也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贫贱之交——指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出自]《后汉书.宋弘传》。

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金兰:原指牛固而融洽的友情。[出处]:《汉书.韩信传》。

忘形之交——指彼此以心相许,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出处]:明。杨循吉《吴中语.魏守改郡治》。7.A [解析]宋代欧阳修谥号“文忠”,其作品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

24

明代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其作品集为《诚意伯文集》。

唐代诗人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县人,也称柳河东,其作品集名为《柳河东集》。 清代散文家姚雨,室名“惜抱轩”,其诗文集名为《惜抱轩诗文集》。 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作品集为《李太白全集》。

8.A[解析]“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表达不清楚。 古人也不是人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也不一定就有谥号。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9.D [解析]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0.A [解析]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空字法。另有避名称字、改变称呼。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封建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一是大量采用单名,二是 采用冷僻字取名。 忌讳。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古人讳人讳言大小便,常有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 11.B [解析]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左卑右尊)台表现在官职上,就是贵右贱左。所以,“右迁”是升职,左迁是贬职。室内座位最尊的是东向(座在西而面朝东),其次是南向(座在北而面朝南),再其次是北向(座在南而面朝北),最卑是西向(座在东而面朝西)。(左尊右卑)项羽在鸿门宴中就是如此安排的。 12.A [解析]“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13.B[解析]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14.D [解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15.B [解析]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16.D [解析]“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17.D [解析]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18.C [解析]庙号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19.D [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20.①先帝 先考 先妣 先贤 ②加冠或弱冠 而立 不惑 花甲 ③伯仲叔季 伯 季④父母 兄长 21.①愚见 敢烦 拙笔 不佞 老脸 不谷 鄙意 不肖

②大人执事 足下 麾下 节下 垂询 贤家 仁兄 丈人

22.贫贱之交 金兰之交 刎颈之交 患难之交 竹马之交 忘形交 车笠交 三、官职典制专项训练

1.A[解析]三省六部的职能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土地、户口、财政、国库等。礼部:负责科举、祭祀、典礼、学校等。兵部:负责军事、军政事务。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事务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工部:负责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2.C [解析]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主要特征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以举荐为主,

25

考试为辅,考试者,按成绩评定等第,无论高下,均能授予相应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朝廷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C [解析]A.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一一除:任命,授职。 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太傅(老师、家政)的属官。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授予官职。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 ,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京官外调。

4.A [解析]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外)放。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 贬官。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提升;罚:处罚;;减.表扬,褒奖:否:批评。《出师表》) D.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一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增正的人,任以官职。

5.C[解析]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一征:由 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古时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一转 :调动官职。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士地赐给臣子。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一一兼:兼任。 6.B[解析]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黜 :废免,革职免官。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迁: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有时也指升迁或左迁(贬职)。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一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这里是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辞去官职,卸职。

7.C[解析]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放:放逐,贬谪。“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陈情表》)--擢:晋升 ,升任。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就:就职,上任。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 羽本纪》一假:暂代,代理。 8.A[解析]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9.C [解析]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 ,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10.A [解析]“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1.D [解析]“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12.B [解析]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人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

13. A [解析]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将帝位传给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14.B [解析]“军令”由兵部掌管。

15.D[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16.A[解析]在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也可有“谥号”。

17.D [解析]改为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 责军事,人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8.A [解析]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19.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20.D [解析]“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 21.B [解析]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26

22.C [解析]“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23.C [解析]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24.B [解析]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 25.C [解析]“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26.A [解析]各个朝代都有不是长子做太子的,比如清朝好几代不是。 27.B [解析]徙:此处应为调职。

28. D[解析]D.“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所以 选D。

29.B [解析]“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0.①下车 视事 拜或除 乞骸骨 ②荐举 征辟 荐举③功德 三皇五帝 官职 ④主持 辅助 官职名 弹劾、纠察官员过失 知识分子

31.(1)①除②拜 (2)④出官 (3)⑥徙⑦迁 (4)③左迁⑤迁谪⑧谪 (5)⑨黜 (6)①乞骸骨 四、科举教育专项训练

1.B [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童试。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阜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连中三元”。

2.D[解析]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

3.C [解析][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第一名叫案首。取得秀才资格方能进人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人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杏榜)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金榜)

4.D [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C [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6.A [解析]“甲第”在古文的意思应就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7.C [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8.D[解析]《论语》不是六经,应为《春秋》。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9.B [解析]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0.A [解析]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 11.C [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12.①榜眼 探花 ②生员(秀才) 解元 会元 状元(鼎元)③黄甲(金榜)皇榜 金榜题名 同年④太学(国子监) 乡学

13.①书院 监生②学官 祭酒 五、古代风俗礼仪专项训练

27

1.D[解析]中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课文《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也就是坐西向东了,为最尊:范增南向坐,就是坐北向南,虽然是项羽的亚父,但也只能次之;刘邦北向坐,也就是坐南向北,毕竟一方诸侯,再次之;张良西向坐,就是坐东向西,最卑微,最下位。

2.B [解析]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例如,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如“伯夷”“仲尼”“叔向”“季路”,正确的排行顺序是: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3.D [解析]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清明节;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春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重阳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 4.A [解析]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上元节,又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出游交往幽会为习俗,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是中国古代最浪漫的又一个情人节。 5. A

6.C [解析]九拜——稽首(最重)、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7.B [解析]奴隶制五刑:

(1)秦以前为:墨(刺字并涂墨)、劓(割鼻)、剕 (也写作“刖”,砍脚)、宫、大辟(死刑,杀)。 (2)秦汉时期为:黥(刺字并涂墨)、劓、斩趾(左右脚趾)、枭首(砍头示众)、菹(剁成肉酱)。 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隋唐封建制五刑:

(1)笞刑:小荆条抽打臀部,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

(2)杖刑:粗荆条抽搭背、臀、腿,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强制犯人劳役,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绞和斩二等。宋后加凌迟,明清加枭首。

封建五刑之外还有磔(凌迟)、髡(即剃发)、髌(割膝骨)、炮格(炮烙)、刵(割耳朵) 8.B [解析]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9.C [解析]“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10.C [解析]“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11.A [解析]《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12.C[解析]\"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13.①坐西朝东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东朝西

14.①放鞭炮、包饺子 、贴春联、 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②赏花灯、吃元宵、迎财神、猜灯谜 ③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④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 六、古代地理专项训练

1.C [解析]“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会从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阳照射到而北面则受不到阳光照射,所以山南为阳,俗称“阳坡”;山北为阴,俗称“阴坡”。水(河流)的方面,由于地形是西北高向东南渐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东流的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下淘,南岸相对高差大,地势低湿,岸下难受光照;北岸反之。江阴:处于长江南岸。汉阳:汉水的北边。过去的汉阳与汉口连成一片,在《明史》中说到,汉水一直是从龟山之南流人长江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鹦鹉洲头汉阳汽车渡口。大约15世纪初,汉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点就是裁弯取直,这次汉水径直向东流经龟山之北人长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样。所以,今天的汉阳应该改称为“汉阴”才是。衡阳:处于南岳衡山的南边。华阴:西岳华山的北边。

28

2.A[解析]“五岳”分别为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西岳华山(海拔2155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北岳恒山(海拔2016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512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其中泰山和嵩山曾经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

3.D [解析]西戎——是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等地,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西部,因此被称为“西戎”。

东夷——是农耕 和渔猎民族,善于射箭,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东部,因此被称为“东夷”。

南蛮一一是农耕和牧猎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南部,因此被称为“南蛮”。

北狄——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北部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以及这些地方更北的地区,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北部,因此被称为“北狄”。“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懊恼不已。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教他了!终被犬戎(西戎)攻破城池周丽王也死于战乱,西周灭亡。

4.B[解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姑苏”是“苏州”的别名。 “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代杜甫《蜀相》)——“锦官城”是“ 古代成都的别称”,因成都蜀锦出名,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而得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 甫《春夜喜雨》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是“南京”同义词,是指现在的钟山,“金陵”是南京古时别名。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钱塘”是杭州城的古称谓,也可以指钱塘江。

(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 5.B [解析]“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一一山东: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东为山东。一说太行山以东称山东。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司马迁《鸿门宴)》)——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同马迁《鸿门宴》)关中: 战国至秦汉间,一般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为“关中”。

“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苏辙《六国论》)——山西: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关以西为山西。一说太行山以西称山西。

6.B [解析]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7.D [解析]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也有以太行山为界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现在的关东在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唐代亦指洛阳。

8.A [解析]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9. D[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人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人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10. A [解析]“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11. C [解析]“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12. D[解析]“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天下。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13.D [解析]“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通过“屯田”朝廷可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军屯是寓兵于农的政策。

七、古代艺术专项训练

29

1.D [解析]欧阳询(557年一-641 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709 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1254年一1322 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最卓越的书法家之一,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欧阳询(欧体),刚健险劲,字体飘扬;颜真卿(颐体)锋绝剑摧,惊飞逸势;柳公权(柳体),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赵孟頫(赵体)遒媚秀逸,笔法圆熟。

宋四大书法家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人们称为“苏黄米蔡”。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带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堪称精品。 2.A[解析]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两出来,外 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较抽象的指示性符合,例如“刃”字是 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西”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 转注,属于“用字法”。当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3.D [解析]贵州茅台酒,产于中国西南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被称为中国的“国酒”,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典范。

山西汾酒,汉族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 泸州老窖是汉族传统名酒,不仅开中国浓香型白酒之先河,更是中国酿酒历史文化的丰碑。 陕西西凤酒是一种凤香型大曲白酒。在唐朝西凤酒就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被列人珍品而闻名于世。 五粮液酒是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历次蝉联“国家名酒”金奖,产于四川宜宾,因以五种粮食(高梁、大米、糯米、玉米、小麦)为原料而得名。

4.A [解析]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 洞庭碧螺春,中国著名绿茶之一,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

安溪铁观音,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坪尧阳,属青茶类,是我国乌龙茶中的极品。

黄山毛峰,绿茶,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茶,产于安徽秀丽的黄山之中,由于其色、香、味、形俱佳,品 质风味独特。

君山银针只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属于黄茶类针形茶,有“金镶玉”之称。

5.D [解析]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由大小王朝所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其连续不断绵延达数千千米(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

30

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渠,又称为湘桂运河。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巨兴安县境内。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泰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京杭大运河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开始修建,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隋代开始全线开凿贯通了大运河。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由大约900座建筑和9000个房间组成,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与“万里长城”“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相比较,“紫禁城”才有近600年时间,比“中国古代四大工程”晚得多。

6.B[解析]中华“医租”扁鹊、后汉“神医”华佗、明代“医家”李时珍、中医“方祖”张仲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他们为祖国的医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的丰功伟绩,至今为后人所传颂!扁鹊,战国时代名医,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者,首创中医“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诊断体系,扁鹊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被写人正史的医生(见司马迁《史记》。

华佗,东汉末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熟练地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 张仲景,东汉末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即“方祖”),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

李时珍,明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

神农氏,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衹,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完成,神农氏的出现结束了一个时代。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不能算作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名医”之一。

7.C[解析]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故宫人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曲阜三孔由孔庙、孔府和孔林构成,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的寺庙、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为山东著名的古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岱庙位于山东泰安市泰山南麓,也称东岳庙,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样所组成,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同时还是帝王苑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标志着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苏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园林是几十处园林统称,不属于“建筑群”。 8.D

[解析]“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31

9.B [解析]“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说源于 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这四个传说全部是爱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真挚感情的认可。 “大禹传说”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史记,夏本纪》;“愚公移山传说”最早见于《列子。汤问》;“鲁班传说”——鲁班的名字散见于先秦诸子的论述中,被誉为“鲁之巧人”。 10.C[解析]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囚牛一喜爱音乐立琴头;睚毗——平生爱杀饰兵器;嘲风——善于嘹望放殿角;蒲牢——喜欢吼叫放钟上;狻猊——静爱香火放香炉;赑屃——驮起山岳背起碑;狴犴——能辨是非装狱门;负屃——喜欢文学放碑侧;螭吻——能够灭火放屋脊。另一说:老五是饕餮——凶恶贪食刻铜鼎。 11.A[解析]有巢氏,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人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焚烧)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白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在饮食上,教民结网,捕鱼打猎和畜牧,养牺牲(牲口)以充庖厨。还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 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教民稼穑(农作劳动)。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用肉、鱼等制成的酱、醯(醋)、酪、酢(调味用的酸味液体)、醴(甜酒)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鬻用来煮酒的。

12.B[解析]所谓菜系是指某一区域的代表菜,如川菜代表西南地区,鲁菜代表北方,江浙菜代表华东地区,粤菜代表华南地区。“四大菜系”分:川菜、粤菜、苏菜和鲁菜;加上浙菜、闽菜、徽菜、湘菜、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13.D [解析]“六大古都”包括: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古都并称演变:“四大古都”包括:西安、洛阳、南京、北京;“七大古都”包括: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包括: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西安古称长安,古代六大古都之首,是浩浩千年古都,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14.C [解析]“桃李:学生”;“巾帼:妇女”;“须眉:男子”;“伉俪:夫妻”;“布衣:百姓”。 15.D[解析]杨得意: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人朝见汉武帝,否则将独自叹息。 钟子期:俞伯牙弹琴与钟子期成为知音,弹奏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 曹操:横着长矛而赋诗,指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刘裕: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小名寄奴。 五丁开山: 相传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秦王送的五个美女。回到梓流(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见有大蛇进入山洞中,五位壮士抓住尾巴用力外拽,以致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周公: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去迎客,礼贤下士。

16.B[解析]金屋藏娇:金屋:富丽华贵的房屋;娇:阿娇,指汉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刘嫖的女儿。原指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作妇。后指特别宠爱某美貌女子,也特指纳妾。现今多作为男人在婚外包养情人的代名词。

琴心相挑:以琴声传达心意,表示爱情。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大财主卓王孙家去做客。他看上了卓王孙的寡妇女儿卓文君,两人以琴心相挑,回到他那家徒四壁的家,开始过他们清苦的生活。

掷果盈车:西晋文学家潘岳,别名潘安。潘安人长得很美,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都为之参米,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

倩女离魂: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元郑光祖据以改编为《迷青琐倩女离魂》,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主要写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而后母亲悔婚,倩女离魂赴京相伴,等王文举状元及第回乡,倩女再魂体合一,终成眷属。

17.B[解析]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提出的人生做学问的“三境界”是: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宋。晏殊《蝶恋花》;

32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宋。柳永《凤栖梧》(又名《蝶恋花》;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宋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一秦 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18.①汗青:史册②须眉:男子 ③巾帼,贵族妇女 ④桑梓:故乡 ⑤轩辕:1.皇帝2.借指中华民族.3.指车。⑥三尺:法律、宝剑

八、文史典籍专项训练

1.C[解析]诗魔——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已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所以人称“诗魔”。诗鬼——李贺,其诗善 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诗佛——王维 ,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是一个度诚的佛教信徒,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 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格,人称“诗杰”。诗奴——贸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谈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意旨微茫”,称之为“七绝圣手”。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五言诗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2.A[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 3.B [解析]“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D [解析]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合称“六艺”。礼:礼节(即今德育);乐:音乐;射:射箭技术(锻炼体格,品格修养);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现在来说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C [解析]《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

33

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迄于新莽地皇四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全书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计100篇,由东汉班固撰写。

纪事本末体:首创这种体例的是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6.A[解析]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 ,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 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吊屈原赋》不能算作汉赋,尤其不能算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品。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汉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等。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李白的《忆秦娥》是首词,相传李白首制此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忆秦娥,词牌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作“词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代表作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李煜,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不能算“宋之词”代表词人作品。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代表作品有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元曲一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六代之骈语,即骈文,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以庾信《哀江南赋序》、吴均《与朱元思书》等为代表。“六代”即“六朝”,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

7.A[解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或《老子》、庄子《南华经》(或《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 8.D[解析]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9.B解析]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苏辙、曾巩。)

10.C [解析]《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西汉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史史 书。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诗品》是我国古代第部诗论专著,南朝梁钟嵘撰写。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整理修订。《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

11.D[解析]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

12.A[解析]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鲁迅认为这四部小说是小说创作进人到又一个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合称为“晚清

34

四大谴责小说”。

史学“双璧”:《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通史。两部史书都是通史,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合称史学“双璧”。《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乐府“双璧”是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陌上桑》是汉代的-首乐府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13.C[解析]《春秋》中的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称”春秋笔法”。

14. C [解析]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辑而成,主要记录孔子言行及孔子应答弟子时的对话,也有弟子互相谈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的话:《墨子》一书由共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庄子)一书非庄周一人著述,由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

15.C [解析]《木兰诗》为北朝民歌,见于南朝僧人智匠所编《古今乐录》,而非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16.A [解析]“元曲四大家”指元曲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17.D解析]把《长生殿》和《桃花扇》的作者弄反了。

18.B[解析]A.《诗经》中的“风”是指十五国风,不是表现手法;C.《聊斋志异》非长篇小说,而是短篇小说集;D.《祝福》收入《彷徨》而不是《呐喊》。

19. C[解析]古文这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 以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无所谓古文之称。唐人所谓古文,其实就是与当时流行的骈体文相对称的散文。就形式来说,它是一种奇句散行文句长短不限的文体。因为这种文体的倡导者、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时代的散文传统,所以称之为古文。

20. A [解析]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的音乐机构,它的主要职能在搜罗乐倡、谱制乐歌、训练歌舞人员,以供郊祀、饮宴、游乐之需。后来把音乐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A项表述不完整。

21. D [解析]A.辞赋、乐府同兴于西汉初,繁荣于汉;B“四明狂客”是贺知章、“六一居士”是欧阳修;C.《劝学》是荀子的。

22.C[解析]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①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近体诗有两种,一种叫作绝句,一种叫作律诗。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等三种载体。

②“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王勃代表作《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代表作以边塞征战诗著名,如《从军行》等;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骆宾王代表作《讨武氏檄》《在狱咏蝉》等。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代表《登幽州台歌》。

③边塞诗派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唐代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高适代表作《燕歌行》,岑参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山水田园诗派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以歌赞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现社会和平安定。唐代代表诗人是王维(外号“诗佛”)、孟浩然,王维代表作《使至塞上》《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等;孟浩然代表作《春晓》《过故人庄》等。

35

⑤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3. D

[解析]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作“词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①按字数长短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 -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②按段落分,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③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柳永是婉约派代表人物,苏轼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④宋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长短句”,宋词也是诗的别体,也有人称其为“诗余”。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