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为什么喝茶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文f 透视 麴囤国霸 。一 0李鉴踪 栽们为什么喝茶 摘要:中国人爱喝茶,茶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占用很重要的地位 究其原因,是因为喝 茶能同时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喝茶对我们的身体有用,喝茶让我们的生活有趣,喝茶使 我们的精神愉悦。 关键词:喝茶有用;品茶有趣;茶中有道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古往今来,中国人酷爱喝 是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当今的冰糕、汽水、冰淇淋 茶。 甚至咖啡等等,统统不能替代。 唐以前,人们饮茶的方式总体比较原始和粗 有一句无人不知的俗语,叫“柴米油盐酱醋 世说茶”,说的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俗称开 放。最初,将采摘的新鲜茶叶放入水中煮成汤羹饮 门七件事,茶是其中之一。唐代杨哗在《膳夫经手 用,饮茶有点像喝菜汤。由于鲜茶不易保存和运输, 取蔫甭君.录》里说:“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宋 晒干的茶叶便应运而生。后来,陆续出现粗茶、散 代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 茶、末茶、饼茶之类。饮用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将 以无”…。现代文学家梁实秋甚至感叹:“不喝茶还 茶放入容器里,注入沸水后饮用;一是将茶叶与葱、 能成为中国人” ? 他出姜、薄荷之类一起煮饮。总体而言,两种饮法依然 流于粗放,主要功能还是解渴而已。 茶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我们为什么喝茶?我们为什么爱喝茶?其 与止渴f肖暑密切相关的,是茶具有明显的消脂 实答案不复杂:喝茶有用,喝茶有趣,喝茶有道。我 解腻作用。不过,在古代中国,对于广大百姓来说, 们的身体需要茶,我们的生活需要茶,我们的精神 在多数情况下乃处于油腻食物摄入不足的状态,所 需要茶。 以大概不会特别看重茶的消脂解腻作用。而藏族地 区,人们因摄入较多的牛羊肉、牛羊奶等动物性脂 一、喝茶有用 肪和蛋白,倒非常重视茶叶的解腻作用。 (一)止渴解腻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大概是人人都曾喝过.喜爱 的人不汁其数。对我们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 茶最直接的作用,首先是止渴解腻。为解渴而饮茶 的过程,可简单归纳为“喝茶”。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 农氏,闻于周鲁公。”茶作为饮料,早在神农氏时代 就开始了。止渴,无疑是茶最初始和最主要的功效 之一。无论古代还是今天,也无论我们面前有多少 种饮料可以喝.单就解渴而言.在不少国人心里,茶 I一 嗜!赢JI- 霎茹;1 ̄-琴霎_羹斗  萋术牵慧娃蔷耋霎龛天霎乏橐  ;源之源 I 囊耄 羹重暴 萋萋器奏巢萋霾 垂  . 匿 .1} 蕾 星譬 蠹者冀三龃肝根如敦三; 。耋蕊  。王一鼍四黼其桃藜茸l.羹嚣 鼗霎箍霾墓: -。国I I 陆羽《茶经》(影印宋百川学海本) 文f 透规 魉蕊黼黧黼 (二)治病延年 茶叶最初被人类利用,有可能首先是被当作药 来使用的。传说神农氏尝百草的过程中,每逢中毒, 网膜的感官能力,防止夜盲症和干眼病。 饮茶还能养生。唐代诗人李白在《答族侄僧中 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序》中说: “惟玉泉真公常采而 便吃下某种树叶以解毒,这种树叶便是后来的茶 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 叶。记载这个传说故事的《神农本草经》诞生在秦 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宋人钱易 汉时期,这说明至少在此时,茶叶已经成为一种药 在《南部新书》里,更记载了一位130多岁的僧人, 物。《神农本草经》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 “素不知药,性本好茶”。日本茶道的“茶祖”荣西 少卧、轻身、明目”。整个秦汉时期,关于茶叶的记 禅师在其著名的《吃茶养生记》中,把茶奉为“养生 载,处处弥漫着以茶为药的经验之谈。 虽然魏晋以后茶叶的主要功能转到了饮料上, 但人们一直没有忘记它的药用价值。且不说唐人 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 (三)提神益思 饮茶可以提神益思,几乎人人皆知。中国历代 陆羽在其《茶经》里多处提到它,即如唐代宦官刘 医书记载颇多,历代文人墨客、高僧也无不挥动生 贞亮在谈“饮茶十德”时,也屡屡谈及“以茶散郁 花妙笔,赞颂茶叶的提神益思之功。自居易《赠东 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养生气”的内容;同朝陈 邻王十三》诗日:“携手池边月,开襟竹下风。驱愁 藏器《本草拾遗》更把茶推崇为“万病之药”。明代 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诗中明白地提到了茶叶的提 钱椿年编写、顾元庆校对的《茶谱》,则将茶的药 神破睡之功。苏东坡有诗日:“建茶三十片,不审味 用价值做了全面归纳:“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 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他说的是把建茶 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 送给包居士,让其饮了在参禅时可免打瞌睡。饮茶 不可一日无茶”。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以 可以益思,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尤其为一些作 中医辨证医治的理论肯定了茶的药理功效,明确把 家、诗人及其他脑力劳动者所深爱,有“文人七件 茶视为一种药,认为茶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 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之说。 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 气而升散……此茶之功也。”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茶能治病延年的种种 传说故事。四川就有这么一个故事,说蒙山有一僧 二、品茶有趣 止渴解腻以及治病养生,是我们为什么要喝茶 人长期患病,步履蹒跚,形容瞧悴。一日,忽然遇见 的直接原因和初始原因,也是我们喝茶的最基本的 一白发老翁,告诉他去蒙顶山上清峰采茶治病的方 功效。自唐代陆羽及其《茶经》应运而生后,喝茶便 后,在我们许多人眼里,如果把喝茶仅仅理解成是 法。僧人来到山上筑室而居,待到春分时节采得仙 迈入了一个新阶段——由饮用上升为品饮。从此以 茶,初服即病愈,再服年轻起来。 ” 再回到陆羽《茶经》,那上面记载说,喝茶有防 为了解渴或治病,可能会被人笑话。品尝好茶的美 止“目涩”的作用;钱椿年、顾元庆在《茶谱》里, 故事里讲,当年诸葛亮率军来到那里时,士兵们因 水土不服得了眼疾。诸葛亮将拐杖插入南糯山,拐 味、享受喝茶的乐趣,成为不少人喝茶的理由。这样 也说茶有“明目”之效。在云南勐海流传的一则三国 的饮用过程,我们可简单归纳为“品茶”。 (一)品茶之乐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讲究细 杖即刻长成茶树,树上长出嫩叶。诸葛亮采下嫩叶 细品味。 煮水给士兵们喝,眼疾很快就好了。至今,勐海南糯 有人说:品茶不宜人多,适宜二三好友。古人有 “一山周边的人们,还习惯把茶树称为“孔明树”,将诸 含有大量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成分。因而既可维持 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 葛亮敬为“茶祖”。 今天的科学研究证明,茶叶中 之说,强调人少才能品出茶的“神”“趣”“味”。 有人说,品茶须有闲功夫,要慢,快不得,快则 上皮组织的正常机能、防止皮质角化,亦可增强视 无法品出茶的真正滋味。慢品,要求茶的量不须多, 文 {圈 所谓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饮驴。。。 有人还说, 茶要用小茶具。袁枚在《随园食 西侧扬子江心的中泠泉南零水最好。其后约1(){)年, 一位叫张又新的茶人撰《煎茶水记》,专论天下宜 单》里讲,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 茶之水,把“扬子江心”的中泠泉评为“天下第一 两,上u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的咀 泉”。中泠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外,由南泠、 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 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晚性” 、 中泠、北泠三眼组成,而以中泠涌水最多,三眼泉 水总称为中泠泉..此地有一个著名的渡u名叫扬子 品茶的i井究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六l素 驿,这一段的长江被称为扬子江 据说金山寺早先 是要有好水和好茶。古人所谓“扬子江中水,蒙山顶 屹立扬子江心,四面环水..依清代张潮《中泠泉 上茶”,说的便是用好水泡好茶 I.寻好水 i4》记载,取水时须依时辰乘船至江心,用专门的 器具伸到石窟中取水, “若寻千尺,始得真泉;若 浅深先后,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 、后来由于 要品饮好茶的美味,首先需选择泡茶的好水。 古话说:茶好不如水好 、古代有“斗茶”的爿 扬子江泥沙淤积,河道不断北移,至清末,金山开 俗,有的人虽拥有好茶却最后败在了泡茶的水上 始与南岸陆地卡H接,金L Ll的中泠泉就不再是“江心 古人饮茶,不像今天这样冲泡,而是煎煮而饮,即所 水”了。 谓“烹茶”,用水非常讲究。 好茶与好水,正如红花与绿叶。所消“茶者,水 滤 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何窥 2.选好茶 旧时成部茶馆,多取锦江河心水,”备沙缸过 其体” 茶质更需借助水质,水质优劣直接影响到 “扬子汀中水,蒙山顶上茶” 此联最早出自 元代李德载的一首小曲《蒙lII顶上春光早》:“蒙… 茶质优劣,这是个普通的道理 、 在《红楼梦》里,品茶高手妙玉对泡茶之水的 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 ”此乃托物言志. 要求非常讲究。她在给贾母等人泡“老村心”时, 借景抒情。所托之物“蒙顶I lJ上茶”和“扬子汀L}J 用的是特意收集的“隔年的雨水”;待到与宝钗、黛 水”是作者心中代表最好品质、最高境界的茶中极 玉喝“体己茶”时,用的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 品和水中极品 雪”。 唐代涛人白居易也有吟咏蒙山茶的著名诗句: “琴里知闻惟渌水,茶L}I故旧是蒙I 此联出自 白居易晚年时期的《琴茶》一涛,非常典型地表现了 到底什么样的水泡茶最好?这是一个见仁见智 的问题 陆垌《茶经》日,泉水为上,河水次之, 井水为下。传说,陆羽为了煎出好茶水,走遍了名 他以诗酒琴茶相娱的心态以及对蒙IIj茶、渌水曲的 山大川,尝遍了天下名泉。最后,他发现镇江金山 挚爱之情。“渌水”据说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曲子,既 金法曹 木待制 宋.审安老人《茶具图》中茶具三种 汤提点 37 文f 透规 丽蹋瑟蕊翮 有层次又非常流行。“茶中故旧”是“老朋友、老交 游、李清照等,不但是“咏茶”高人,同时也都是 情”的意思。后面一联“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 相与还”,说的是无论穷愁潦倒失意还是运气亨通 一“分茶”高手。 多数情况下,欣赏茶艺要“静”,优雅质朴的环 帆风顺,无论蜗居休闲还是仕途旷达,都有“渌水 境,能造成“静”“寂”的气氛,能使人产生恬静的 的茶室,一边欣赏冲泡者的茶艺,一边品饮茶水的 曲”与“蒙山茶”这两位老朋友长伴不离,一辈子都 心境。俗话有云:“酒须热闹,茶须静品。”在静寂 非常嗜好蒙山茶。 在古代文人那里,寻找好水、好茶的过程,是一 美味,对饮茶人来说,实在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个寄情茶与水的十分享受的过程。 (二)品艺之趣 茶艺表演和茶艺欣赏,常常与茶音乐、茶诗画 的创作与欣赏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特殊的 品茶除了享受用好水泡好茶的乐趣之外,还须 艺术氛围,使饮茶者获得很好的感官享受和心理体 讲究品茶的环境、氛围和冲泡技巧,在与茶友一起 验。今天,各地林林总总的“功夫茶”最能体现“茶 品饮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感官享受和心理体验。这 艺”。“乐声扬,茶艺小姐步出堂,调、沏、端、泡 样的饮茶过程,可称之为“品艺”。“品艺”大致可 皆文章,水纯茶且香”。训练有素的茶艺小姐,以准 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欣赏茶艺,一是 确规范的程序,净具、勺茶、斟茶、敬茶……手势轻 在喧闹的茶馆里获得喝茶的种种乐趣。 1.欣赏茶艺 柔利落,举止优雅端庄。茶技师傅当堂表演制茶工 艺,揉、搓、翻飞,令人眼花缭乱。 2.茶馆乐趣 陆羽《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 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 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 详细描述了煮茶所需的二十四种器皿,包括规格、 除欣赏茶艺外,许多人还会选择去人声喧嚣的 茶馆寻找喝茶的乐趣。 从早期的茶寮、茶摊,到后来的茶坊、茶馆,最 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 初的目的就是卖茶和喝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人们 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 谈天、做生意、谋职业、聚会、演出、交流信息等的 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讲解了饮 场所。这时喝茶只是目的之一了,甚至都不是主要目 茶应该注意的九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茶每次不要 的。在茶坊或茶馆喝茶,主要可以获得如下乐趣: 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 欣赏茶具。即举旧时成都茶馆有名的“盖碗三 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 件头”为例,其便颇有讲究。碗先不说,茶船和茶盖 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 别具巧思:茶船既能稳定茶碗,又能免除滚茶烫手 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饮茶时哪些器皿可以 之虞;茶盖既能避免茶叶入口,还可随意控制闭合 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 幅度,调节茶水温度及茶叶溶解速度,使茶叶、茶香 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如果 徐徐沁出。至于座椅,为四川产的楠竹制成,椅脚的 我们有幸喝到由陆老师亲自烹制的茶,那绝对会欣 高低、椅背及扶手的角度、宽窄均有讲究。茶桌一般 及膝高,人坐下时f合与手的高度相宜,坐着舒服,取 赏到一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茶艺表演。 技艺。宋人陶毂在《清异录》中是这样写的: “下  宋代的“分茶”,也是一种带表演性质的烹茶 饮也方便。交流情感。旧时,人们到茶馆的一个重要原因 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 是多数人家住处狭小,不方便待客。把亲友请到茶 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 馆,则可一边喝茶聊天,一边打牌娱乐,增进彼此的 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茶水表面的汤纹在竹荚 亲情、友情。 的搅动下,变幻出一幅幅水墨画,故分茶被称为 观看表演。旧时的茶馆,也是地方戏曲曲艺的  “水丹青”。这样的分茶,需要高超的技巧,在当 主要演出场所,甚至许多名角都从那里脱颖而出。 时的上流社会颇受欢迎,引以为雅尚。宋徽宗、陆 许多茶馆在有戏曲或说书表演时,茶钱会贵一些,文f 透规 称为“书钱”。其时还能欣赏茶博士(堂倌)的功 夫,这也是茶客的一大享受。称堂倌为“博士”一 (一)调和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点不为过。虽然他们书本学问不一定高,但掺茶功 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质的文化形态,与“天道自然”  夫和察言观色的能力绝对令人称道。他们在提着装 的观念相契合。茶道的核心是调和、和谐。“和”,满开水的铜壶满堂穿花的同时,还时不时来点“二 源于《易传》中的“保合大和”,指世间万物皆由 龙戏珠” “海底捞月”“金蝉脱壳”之类的精彩表 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 演,赢得一片喝彩。茶博士最重要的功夫是收茶 万物。陆羽在《茶经》中.对五行调和做了详细而 钱,即所谓“提壶掺水,起眼看人”。自喝自付的 明白的论述。其在描述烹茶时i兑,风炉用铁铸,从 “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 单人茶客不存在这个问题,难在面对多人争着给 钱,或刚有人进门来便多处响起给钱声。有经验的 “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 “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 堂倌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将钱收得恰到好处, 皆大欢喜。这里有几个原则:收真不收假,假招呼 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五行凋和等理念,成 的收不得;收生不收熟,还指望熟客随时再来;收 为茶道的哲学基础。 富不收穷,道理很明白;收小不收大——小既显真 心又不找零。 将儒家对和的诠释引入到茶事活动中,则表现 为一系列礼节。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 太 旧时的茶馆还是一片茂盛的“共生林”,各种 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以茶待客时, 提篮携筐者穿梭其间,叫卖各种食品、玩意或服务: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 卖瓜子、香烟的,修脚掏耳的,算命测字的,应有尽 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 有;甚至还有“卖风”的——暑天用扇子为茶客扇 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 风,以此换取一点零钱。 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 的俭德之行。 二、采L三、茶中有道 IJ 迫 一杯茶,七分满。饮茶讲究浅斟慢饮,表现出 传统文化中简约、含蓄、宽容、自律的处世哲学。饮 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马洛斯关于人的需求层 茶之礼仪,可以高雅人的气质,规范人的言行,优化 次理论认为: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主要 人的教养。在茶道礼仪中体会和感悟为人处事的礼 指吃喝),然后是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尊重 仪,这正是喜爱茶道者们的追求。热衷茶道的茶人 的需求,处于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 们,在生活中也大都是礼仪君子÷ 求。对照这个理论,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喝茶竟能满 足人们多层次的需求:止渴是生理方面的,治病是 安全方面的,邀约亲友品茶是情感和礼仪方面的。 除此之外,一些茶艺师和老茶人们,则讲究把哲理、 伦理、道德、人生等因素融入饮茶过程中,通过品茗 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 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期望通过泡制和品 饮茶水的过程,使自己成为期望中的人物,以此获得 心灵的满足一与I陕乐。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茶道了 一 言以蔽之,茶道,即是饮茶者通过泡茶和饮茶以修 身养性、自我完善、提升境界,并致快乐之道。 与茶艺相比,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还 注重精神内涵。 39 圈} 震 (二)茶里禅思 的心里头,茶常常被认为是纯洁高尚人格的物质载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发源地是中 体,正所谓“从来佳茗似佳人” 。当代茶业先驱吴 国。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寺院中还没有形成饮茶之 觉农讲过:“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H。 。“无 风。寺院茶道的兴起,最初起源于僧人们的坐禅。僧 邪”二字,简明扼要地点出了茶性的温良纯净。人 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清醒的头脑以集中 们以茶配德,赋予茶备受崇尚的道德风范。 精力,于是,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茶叶,自然进入他 们的视野。 对此,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味 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通过 茶叶具有的静心、提神、驱睡、养性功用,与佛 饮茶活动,可以使自己成为行为俭朴、道德高尚的 教禅宗提倡的坐禅相一致。于是,饮茶便成了“和尚 人。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里写道:“洁性 家风”。僧侣们把茶与佛教清规、饮茶论经、佛教哲 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 学、人生观念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茶禅一味”的 不难看出,茶的自然生长习性与传统儒家文化提倡 佛教茶理。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茶内见真,茶内 的“君子”人格息息相通。唐人刘贞亮总结“茶有十 见哲,茶内见禅。品茶亦是品心,是精神的吐纳,是 德”,其中便有“以茶可雅志,以茶可修身”。颜真 回归自然、回归本性的法门。 卿在《月夜啜茶联句》中亦写道:“流华净肌骨,疏 陆羽的《茶经》规划了最初的茶道。《新唐 瀹涤心源”。在古人眼中,茶是高洁之物,可净化人 书・隐逸列传》说,陆羽“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 的心灵、升华人的品格。 水滨畜之”。或许是这个原因,他后来交往的好友中 有许多僧人,使其主张的茶道逐渐传入禅院;当然, 其茶道契合禅宗精神,才是其间的关键因素。此后, 继《茶经》之后,历代出现的诸种茶文化专著, 大多有饮茶可美德的内容。 中国茶道,可以说就是通过品茶,引导个体在 各地寺院(不限于禅院)纷纷种植茶树。自寺院茶道 美的享受中完成品格修养,以获得内心满足与快乐  兴起之后,饮茶之风从南方传到北方,在全国流行 的和谐安乐之道。开来。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刹多位于名山,名 山多在深山云雾之中,既有野生之茶树,也宜于一 注释: [1]宋・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 [2]梁实秋:《雅舍怀旧忆故知》,中国友谊出版 般茶树的种植,如武夷岩茶就极负盛名。 于空山幽谷,历经风吹雨淋,吸纳天地精华;后虽经  人们常说品茶可悟道。茶叶未被采摘之前,生 公司,1985年版。[3]参见清・张澍:《蜀典》卷六《风俗类》。 水蒸火焙、沸水浸泡,形状变了,但浑身依然弥漫着 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与茶叶 [4]参见公望、清水、王新编著《烟酒茶趣 超然物外的自然气韵。禅宗讲究这样的人生修炼境 话》,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70—171页。 [5]《红楼梦》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 的生命历程息息相通。无论品茶,抑或禅修,都是通 姥姥醉卧怡红院”中,妙玉请宝玉喝茶时笑道:“岂 过思考让人心回归平静,回归简单,回归纯净,回归 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 赤子初心。 驴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它启示我们:人生的旅 程,不应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风浪与挫折相伴;但坚 [6]明・张源:《茶录・品泉》。 [7]参见《红楼梦》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 [8]参见崔显昌:《旧成都茶馆》,四川I省文史研究 持下去,终将苦尽甘来。而茶味不管有过怎样浓郁 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的苦涩与甘甜,最后终会归于平淡,这也如同人生  无论有过怎样的曲折与辉煌,最终将回归于自然的 馆编《巴蜀述闻》,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39页。怀抱。 [9]宋・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10]《农业考古》1994年第4期。 作者: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四)茶以养德 无论在文人雅士的视野中,还是在普通百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