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绿色金融国内外研究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绿色金融国内外研究

力挺绿色金融 央行提出以碳换贷 文章类型:学习天地 文章加入时间:2010年9月7日8:20

以碳排放的减排额作为抵押物进行环保产业融资——央行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截至目前,四大行向绿色产业所投放的信贷余额已至少达到10970亿元。 9月2日,第六届东北亚博览会国际金融高级别会议在长春举行,金融界高层齐吁绿色金融。央行在会议期间表示,要加快碳金融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使更多的资金流入与绿色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在信贷方面,可以尝试以碳排放的减排额作为抵押物,为环保产业做融资。 绿色金融助推低碳经济 央行指出,金融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绿色产业基地,积极推动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同时支持产业结构优化,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 而在东北地区,央行特别提出,要积极构建东北亚地区碳交易平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他指出,东北亚地区经济体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要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助长吉图经济发展圈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10970亿 绿色信贷急增 工行表示,目前在工行全部客户和贷款中,环保合格的产品均超过99.9%,其余的不到0.1%的客户和贷款也正在环保达标评审的过程中。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支持的节能减排绿色信贷项目已近2200个,贷款余额达4200多亿元。 另据中行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中行投向绿色产业的贷款余额超过2500亿元,比2008年年底增长了90%,在公司贷款中的比重由6.9%提高 到7.3%。农行表示,2009年,农行的新能源、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信贷贷款余额超过了2000亿元,增速高出全行法人贷款8个百分点。建行也介绍,截至2009年年末,建行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2270亿元,比年初新增360亿元。 如此算来,截至目前,四大行向绿色产业所投放的信贷余额至少已达10970亿元。 在“开源”绿色信贷的同时,各家银行也在“截流”落后产能信贷方面做了努力。记者从工行了解到,上半年仅该行总行层面就审查否决了金额共计115.5亿元的高耗能、高污染和环保不达标项目融资申请。目前,几大行对申请贷款的企业放贷时都要考虑环保因素,只要不达标,都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绿色金融 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

意见》。从“绿色信贷”的提出看,实质是针对我国日益严峻和突出的环保问题,拟通过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协同合作,从宏观政策方面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国家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及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同时防范和控制由环保问题带来的信贷风险。本文立足于河南实施绿色信贷的产业基础,对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策略选择进行探讨。(剩余0字)

阅读整篇文章

国内外环境金融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作者:张伟,李培杰 来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添加日期:09年04月15日

环境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这一概念及相关理论的提出,为21世纪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虽然环境金融的部分理论基础与传统金融是一致的,但环境金融又不同于传统金融。环境金融更强调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及长远发展,它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有利于减轻传统金融业的负面效应,更好地促进经济社

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国内外对环境金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志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完善。 一、环境金融的界定与起源

所谓环境金融,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其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它不仅 要求金融业率先引入环境保护理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金融发展模式; 更强调金融业关注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问题,为环境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 融服务,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在环境金融的界定上,人们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Jose Salazar(1998) 认为:环境金 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1]《美国传统辞典》(2000)认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 ,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2]Sonia Labatt等(2002)认为:环境金融

是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的融资行为或过程。[3]张伟认为(本文作者之一),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环境金融,就必须突破狭义环境的束缚,进入所有环境友好型产业的领域。这是因为,环境保护,需要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方面寻求平衡点,不能因为单纯保护环境而影响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能够实现这种平衡。况且,工业领域的“末端治理”,并不能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源头加以控制。

环境金融的提出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之前,国外学者对环境产业的融资问题 很少涉及,只是沿用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即环境产业提供的产品属于公共物品,总体上需要财政融资,但对于一些准公共物品,可以由民间资本投资。

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不断,且有日趋蔓延和扩大之势,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便是最好的佐证。此时,金融已成

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金融动荡不安给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1992年,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的出台,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希望与曙光。同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正式推出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该声明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响应,有100多个机构和团体在声明上签字。这些变革,构成了环境金融思想产生的背景。近年来,环境的恶化迫使社会各个方面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金融业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国外逐步把环境问题引入到金融研究之中。Jose Salazar(1998)对环境金融的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当寻求保护环境的金融创新。Eric Cowan(1999) 通过对环境金融的界定,探讨了发展环境经济融通所需资金的途径。著名的金融专家Marcel Jeucken于2001年出版了《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银行业》一书,分析了金融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调了银行在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Sonia Labatt于2002年出版的《环境金融》也是一个代表,该书主要探讨了金融创新与环境

的关系、金融服务业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以及提供金融产品。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金融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新领域,比如Sanjeev Bansal(2006)、Perez Oren(2007)等的研究。

国内近年来对环境金融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国内较早提出环境金融概念的是张伟 (200 5)。[4]他在博士论文和相关著作中对环境金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论述了环境金融学科的特点,希望理论界能够对环境金融的研究引起重视。[5](P165-169)之后,王卉彤等(2006)引入了国外的环境金融理论,并就如何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6]与环境金融相接近的研究是关于绿色金融(生态金融)的研究。王军华(2000)探讨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必然性和基本发展思路。熊学萍(2004)提出发展绿色金融,改变金融业的传统考核指标,是弥补传统金融缺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陈光春(2005)就绿色金融发展的融资策略进行了探讨,李心印(2006)探讨了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的必要性和方式,建议通过许可证抵押贷款证券化

和发行环保信用卡,实现金融工具的创新。

二、关于金融在环境保护中作用的探索

有学者认为,金融业的环境意识比制造业相对淡薄一些,部分原因是第三产业不被认为 是产生环境污染的直接因素。实际上,环境风险在没有预见、没有披露的情况下会实质性地 影响稀缺资源的配置、投资的参与和资本方向的引导。金融系统在确定贷款和资本价格时应 包涵社会和环境风险,并将这些风险通过制度或税收等方式实质性反映出来,在商品或服务 的价格中真实清晰地揭示出环境服务的价值(王玉婧,2006)。[7]

Marcel Jeucken(2001)在《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银行业》一书中将银行对待环境保护的 态度分为四个阶段:抗拒阶段(Defensive)、规避阶段(Preventive)、积极阶段(Offen sive)和可持续发展阶段(Sustainable)。在第一阶段,银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只能增加 成本而没有任何收益,因而采取抗拒态度,发展中国家的银行

多处于这一阶段;在第二阶段 ,银行环境影响的外部性逐步得以内部化,因而必须关注环境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降低运 营风险,这时候规避环境风险的策略最受欢迎,发达国家的银行多处于这一阶段;在第三阶 段,银行已经从环境保护的行为中发现商机,因而会采取一些积极的手段开展环境友好的业 务,少数发达国家银行已经步入了这个阶段;在第四阶段,银行的一切商业活动都与社会可 持续发展相一致,整个经济系统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可持续发展指日可待。

李华友等(2007)指出,实施环境保护的金融政策是完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 内容之一。他分析了环境保护金融政策作用下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提出了我国制定环境 保护金融政策时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及相应建议。[8]

三、金融对环境保护支持的路径与方式

自从《FINANCING CHANGE BY SCHMIDHEINY AND ZORRAQUIN》一书1996

年出版以来,可 持续性已经在战略发展以及商业融资服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Jeucken,2001)。 金融领域为了优化其内部环境业绩开始把环境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中,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银行通过减少对能源,水以及材料的利用来减少成本(McCammon,1995);第二,银行想通过向客户展示他们能为“绿色”买单而提升其形象。另外,环境风险管理程序被引入信贷管理。环境风险会造成银行信贷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的损失(Scholz et al.,1995;Keidel,1997;Coulson and Monks,1999)。与此同时,银行业奖励积极承担环保责任的企业,他们设立了专门的绿色信贷产品和抵押品或社会责任基金,用以投资环境友好型或可持续型企业(Jeucken,2001;Schaltegger and Figge,2001)。然而,确定何种标有绿色、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标签的产品对可持续发展有何种效果以及决定哪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是可持续的领导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基本国策,政府的政策支持不仅要 关

注绿色税收体系建设,而且要全面创新金融支持体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 必须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最终目的是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 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 Marcia Annisette(2004)认为,如果社会责任型机构(比如世界银行)都不能在经济 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那对于那些次之的组织(比如商业机构)就更不能被指望 履行社会责任了。同时,他还指出如今世界银行在经营业绩核算指标的设计方面是不成功的 ,忽略了应当考虑的环境及社会责任。

Andrea B.Coulson(1999)认为,环保考虑会影响银行业对经济发展与环境管理的金融支持,文章回顾了银行业对环境的承诺以及在银行信贷决策影响下企业环保表现的潜在能力。丁玲华(2007)认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金融资源的总量和聚集能力能促进循环经济的产业化;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可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率的金融支持;金融资源的总量和聚集能力能满足循环经济融资多样性需求。

孙恒有(2006)认为,循环经济技术较传统技术具有跨领域性、复杂性等特点,这没有 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构建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 化的金融需求。

李虹(2006)认为,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建 立与循环经济相配套的货币供给机制,在货币政策和信贷管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

综合有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文献,可以看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主要集中在充分发挥国 家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完善相关财税激励制度、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理 论分析过于集中,且针对每一个大方面的具体展开较少,尤其是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因此 ,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提出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对 策建议。

四、环境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环境金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是环境与金融的关系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把金融(投融资系统)作为“生产/消费——自然环境——生产/消费”循环的外生变量,认为金融对自然环境不产生影响,至多是造成排放污染物的直接影响。后来,人们认识到,金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于永达等,2003)。[9]金融机构对环境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废弃物、废水等排放外, 还可以通过信贷和投资引起间接污染,并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反之,环境问题也 可以影响银行经营,一些引发严重环境问题或存在潜在环境风险的投资项目一旦失败,就会 给银行财务表现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国内外理论界在环境金融的研究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国外的一些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学术机构、金融企业已经或正在对适应环境保护的金融发展战略进行研究,这些

研究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识别环境风险和机会;(2)资产定价和审核;(3)环境风险管理;(4)金融工具创新;(5)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推动。2003年,美国学者T.E.Gradel和B.R.Allenby把环境与金融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他们在《产业生态学》一书中构建了环境与金融的理论基础,从产业与环境的视角把金融作为服务业的一种纳入服务业与环境的理论框架中。国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分布在绿色金融和介绍西方关于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方面,[9]比如,关于绿色金融的内涵(高建良,1998);绿色金融体系的内涵(孙洪庆,2001);以代际补偿为基础的可持续投资(杜丽群,1999);以开拓多元融资渠道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投融资;等等。

三是国内外实务界在环境与金融的结合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比如在银行业,美国进出口银行已经制定了环境评估政策,在考虑项目的环境影响以后才进行决策。在英国,伦敦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制定了一套环境风险评估方案,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评级。国际金

融机构也在行动,世界银行开始改变传统的贷款方针,使得贷款项目更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亚洲开发银行制定的中期发展战略中提出将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国内也开始在环境与金融结合上进行探索,最早的实践是环境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污染防治、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这些措施推动了环境与金融的结合。但是,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实践基本上是自发的,缺乏来自理论的指导。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金融的系统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加强环境金融理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者可以开展环境与金融的系统研究,填补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理论空白;二者可以通过规划明确研究的重点,将研究引向深入;三者可以整合有关的研究力量,在短期内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五、对环境金融理论发展的前瞻

对环境金融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一个新的学科——环境金融学。作为一个未来

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环境与金融结合的理论及实务。总体来看,该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环境金融学是显著的“绿色”学科。环境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环境金融学具有显著的“绿色”特征。其他金融学是以环境可以再生或环境容量无穷大为假设前提的,其研究对象一般不涉及环境问题。而环境金融学是以环境不可再生或环境容量非常有限为假设前提的,它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因而,环境金融学是显著的“绿色”学科。

其二,环境金融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环境金融学是一门处于初创期的学科,它自己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借鉴其它学科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再造乃至创新,形成自身独有的理论体系。比如,环境金融学需要借助环境自然科学的有关理论,需要吸收金融学的有关理论,还需要引进其他学科比如财政(税收)学、企业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的有关理论。因而,它是典型的交叉学科。

其三,环境金融学是前景广阔的新生学科。传统的金融学主要研究货币银行理论与实 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融资方式不断出现,金融创新活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 的发展。为此,新金融学的形成已是大势所趋。与传统的金融学不同,新金融学研究的重点 是融资理论与实务的创新。环境金融学是新金融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以及新金融学的高速成长性,决定了环境金融学是前景广阔的新生学科。 参考文献:

[1]Jose Salazar,1998,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R].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 ,Slovakia.

[2]Eric Cowan,1999,Topical Issues In Enviromental Finance[R]Canadian [3]

International Sonia

Resea rch Paper Deve

lopment

R New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Asia Branch of the Ageney(CIDA).

Labatt,Rodney

WhiteEnvironmental Finance[M]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2.

[4]张伟.论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与创新[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 2005. [5]张伟.经济体制转轨绩效与城市环境设施投资体制个案研究[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6]王卉彤,陈保启.环境金融: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双赢路径[J].上海 金融,2006,(6). [7]王玉婧,江航翔.环境风险与绿色金融[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6 ). [8]李华友,冯东方(12)

[9]于永达,郭沛源.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环境保护, 2003,(12).

我国推行环境保护金融

环境保护,2007,

政策的障碍与改进途径[J]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